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用户58976783315

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应该是指标枪。

一直以来,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爱好者中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军队不用标枪,只有西方军队才用标枪”。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武器“弩”,不用标枪这种傻大笨粗的东西;而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在其发表的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论文中,直接认为唐军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标枪,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那些,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事成立吗?

早在旧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能刺击也能投掷用的石矛。也正是这种可以远距离杀伤猎物的武器,最终帮助人类击败并淘汰了各种远古时代的巨大猛兽,并最终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原始人使用石矛的狩猎场面

我国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种小矛。在《殷墟青铜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铜矛中,还有一种小体矛,其矛头长度为10多厘米,筩径也小……. 此种木柲及矛头似乎不太适宜于搏斗之用”。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这类小矛层出不穷,虢国墓地就出土了两类矛,大型的矛头长20cm左右,小型的矛头长10cm左右。在浙江湖州长兴也发掘了一批商周青铜矛,其中同样有大小矛之分。

  

  ▲长兴出土青铜小矛,长度都在10cm上下

一般认为,这就是青铜时代的中国标枪

在汉代将标枪称为鋋(音读 ch á n)。《释名 · 释兵》说:" 鋋,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也就是说,由此掷出,以达彼处。东汉马融《广成颂》描写田猎场面:" 飞鋋电激,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把凌空的飞鋋比作闪亮的雷电,非常形象。《晋书 · 朱伺传》记载,东晋将领朱伺曾在一次战斗中接住敌人掷过来的鋋,又反投回去。

▲汉代铁鋋

到了宋代。

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宋代的《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枪九色里就有梭枪的图样。

▲《武经总要》插图

关于梭枪,明代兵书也有记载和补充,《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枪。”


关于中国古代军队标枪的用途,主要有四种:

第一,对付盾牌

  在《明实录》中就记载靖难之役中,朱棣面对“拥盾层叠自蔽”的南军,燕军一时间“攻之不得入”。于是燕军便用准备好的“木矛长六七尺,横贯铁钉于端,钉末有逆钩”,让勇士投矛“连贯其盾”,最终击破了南军的盾牌阵。在这种敌人用盾牌堆成龟壳阵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没有准备掷矛,只有弓弩,可能结果就只是在对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几根羽箭罢了。

第二,南方军队使用

  

  ▲明代小镖(《武备志》)

  更何况,弩弦和弓弦在我国南方潮湿气候下容易损坏,这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甚至影响战斗力。但是标枪不会,只要人有力气,扛起标枪就能走,仍凭下雨刮风都不会损坏,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样有威力,不至于像弓弩那样在大雨天损坏。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欢用标枪,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记载“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渌水亭杂记》)。

第三,盾牌兵的副武器:

比如在宋代《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记载,“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之后戚继光更是将标枪看作刀盾手的价值所在,《纪效新书》中记载,“藤牌无弃枪(标枪),如无牌同”。卷十一介绍了具体用法:" 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人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刀在右(手),随牌砍杀。"

第四,水军使用:

据《武备志》记载,明代水师所用标枪有两种:一种称为 " 小镖 ",即一般的标枪,长七尺(约合 2.2 米),枪头用精钢制做,枪柄用竹或硬木," 船内兵俱习 "、" 掷之如雨。" 现藏于日本的明人绘《倭寇图卷》中有明军与倭寇水战的场面,把标枪 " 掷之如雨 " 的景象画得相当真切。明代水军用的另一种标枪称为 " 犁头镖 ",也长七尺,但枪头大而重,用于从桅斗上下掷敌船和敌人," 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

时至今日,在京剧刀马旦有一个传统武打技艺绝活—— " 打出手 "。为了显示某一骁勇善战的女将战斗雄姿,常令四名或八名敌将分别站在舞台四角,将手中的双头短枪按顺序掷向女将。女将站台中,用手中花枪拨加双脚踢掷,把投来的短枪一一打回,这叫打出手,这种可以投掷的短枪的实战原型即是标枪。

▲京剧 " 打出手 " 中投掷的短枪就是标枪


冷兵器研究所

不是在中国没有市场,而是这桩古代欧洲战场的杀招,中国人用的更有技术含量。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欧洲的战争,经常动不动就是大兵团掷矛兵疯狂投掷的大场面?其实原因却是相当寒碜:

古代欧洲的弓弩制造技术,在中世纪以前,比起同时代的中国,简直堪称差太远。比如与中国南宋同时代的拜占庭公主科穆宁娜就写过,亚洲传过来的弩,不但性能构造叫欧洲人蒙圈,杀伤力更强到恐怖,简直是“邪恶而凶狠的器械”。

而放在更早的时候,缺少东方弓弩技术的欧洲军队,战场上最方便有效的远程射杀的方式,自然就是密集队形的长矛投掷。同时代的中国军队呢?战国时期就有了能发射十尺巨箭的连弩车,还有单兵的擎张弩和蹶张弩。从此大小型号齐活,射程威力更一代代进化。汉朝有了钢制箭头,魏晋时有了远程巨矛破重甲技术,宋朝时更有了钉城墙的巨型床弩和单兵有效射程三百六十米的破甲神臂弓。基本是轻松快速射杀一片。

所以,在强弓劲孥风光抢镜的古代中国战场上,如果哪位中国将军脑洞大开,弄一群全副武装的欧洲壮汉投长矛?那分明就是作死大招。

那么,是不是掷矛兵,这个欧洲古代史上的熟脸兵种,在古代中国就真没有市场?当然不是,能造出强大科技水准中国弩的古人,用起掷矛兵来,当然也有更科学的用法。

虽然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掷矛兵比起中国弩来近乎完败,但在特定的战争场合里,中国掷矛兵依然有自己的舞台,比如从三国时代起,骑兵高速突击中投掷短柄标枪,就是近距离血拼时屡试不爽的杀招。比如三国时代马超的骑兵军团,就是这种标枪突击的高手,还一度被历史爱好者误会成“罗马军团”。其实这种骑兵快速标枪投掷战术,是来自汉代时的匈奴与羌族骑兵,后被中原骑兵积极学习,跟罗马真没关系。

而从魏晋南北朝起,这种标枪奇袭的打法,也迅速普及开来,就连东晋时期南方苏峻叛乱时,都有了骑兵用标枪互射的惨烈场面。而到了宋朝时,短小的铁质标枪更在步兵里大量普及。北宋禁军的训练操典里,就有明确的标枪投射战术,步兵摆开严整队形,近距离迎击敌人骑兵冲锋时,就以密集的标枪进行投射。而在步兵冲锋时,标枪兵更在刀矛手旁边,以精准投射掩护战友冲锋。短兵相接的战斗里,作战效果相当强。

就连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都缩影了标枪在宋元时代的火热地位。梁山好汉里的飞天大圣李衮,就以擅长使用标枪著称,作战时更有过带着二十四根铁标枪浴血冲锋的热血场面。马上投掷标枪的战术,在这个年代也更加成熟,《水浒传》里更被称为“飞枪”,小说里更不少骑兵战役里标枪呼啸的惊险场面。放在宋元年代的战场上,更是蒙古骑兵的大招:蒙古骑兵通常都带有多种长短标枪,冲锋时反复投射。横扫欧亚大陆的武功,就是标枪扔出来的。

甚至到了火器粉墨登场的明清时代,标枪战术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明朝的步兵里,对标枪兵有苛刻的操典:步兵队列第一排持盾牌的战士,左右手都必须配备长短标枪,在接近敌人到三十步时,先左右手各投出标枪,然后拔刀投入战斗。这时的标枪,工艺水准也更升级,通常是绸木枪杆七尺长的新型标枪,射程更远速度更快。明朝军队硬杠元朝精锐骑兵的定西大战上,就是标枪兵奇袭立功,把十万元朝王牌骑兵抓了俘虏!

如此新战术,也叫明朝标枪手的考核标准更高,以何良臣《阵记》的记载,明军中的优等标枪手,必须要做到在三十步的距离里,持藤牌投出标枪,准确命中三十步距离上立着的银钱。倘若三次投掷没有命中,就要遭到责罚。如此严格训练磨炼出的标枪手,必然是百分百的战场杀手。

甚至在明中期的沿海抗倭战争和万历朝鲜战争里,对上装备有强大鸟铳的倭寇,中国标枪手照样一显身手。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戚继光那长短兵器无缝对接的恐怖鸳鸯阵里,投掷标枪更成了重要作战要求,

尤其是鸳鸯阵里手持戚家刀的“杀手”,不但要有精良刀法,还必须有快速精准投掷标枪后立刻拔刀作战的反应能力。多次以零伤亡血虐倭寇的战役,就有这呼啸标枪的强大威力。

如此丰富多彩的用法,也缩影了古代中国军事,曾经远远甩开西方世界的强大战斗力。当中国人可以摆脱保守封闭的桎梏,认真脑洞大开时,哪怕一根简单的标枪,都能开发出各种威力无比的新奇用法。何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冷兵器时代中国人的智慧,已经是最好的诠释。好在这样的智慧,醒来的中国人,终于正在渐渐传承!


我们爱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标枪之所以在中国难以盛行,主要是中国的弓弩厉害。

三国演义中,马超的骑兵采用马上投掷标枪的方法,将措手不及的曹军杀得大败。

但此战后,马超就难以占到便宜了。因为曹军用弓弩对付它!

中国的弓弩威力大,射程远,可以对100米距离穿甲敌人造成伤亡。而欧洲弓弩,尤其是弩,水平远远不及中国,直到几百年以后才逐步赶上。

欧洲,重型标枪的射程,一般只有二三十米,可以被弓弩完全压制。

实战中,弓弩可以将重型标枪手轻松射死,后者无法还击。

自然,标枪有自己的的优势,就是近距离威力很大,对付密集步兵方针特别有效。而且可以一手持盾牌,一手投掷标枪,可以有效保存自己。

一旦标枪投掷完毕,士兵可以拔出短剑进行肉搏。

弓箭则需要双手,一般弓箭手就是弓箭,不会参加肉搏的。

自然,中国历史上也有有标枪手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不是主流罢了。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里的飞天大圣李衮,就以擅长使用标枪著称,作战时更有过带着二十四根铁标枪冲锋。


萨沙

在古代欧洲,掷矛兵是一个流行的兵种,他们穿上盔甲,戴上盾牌,在盾牌的掩护下近距离向敌人投射长矛,当一阵长矛扫过对面的敌人,这些士兵立即拔出身边的佩剑冲向敌人继续砍杀。

这种兵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特别多,在相关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大批类似的士兵,依盾牌列阵,长矛一致对外,在长官的号令下统一行动,威力强大。不过,这个兵种,在中国几乎没见过。

首先是技术限制,在中国春秋战国后期,各国普遍都装备了弓弩,相对长弓,弓弩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弓弩齐射可以对敌方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心理震撼,这个时期,专门的弓弩手是大量配备的,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并未掌握这个技术,他们只能依赖长矛来提高杀伤效果。
从战国开始,诸侯之间作战,那种中规中矩的战车作战已经不多,代之以骑兵、步兵、弓弩手、战车兵、长枪兵等各种复杂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掷矛兵在战场上用处不大。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中国实际的打仗需求,自秦以后,战争的危机主要在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打仗不安章法,也不带盔甲,策马扬鞭狂飙突进,速度极快,对付这些游牧民族最好的武器就是快准狠的弓弩箭雨。如果用长矛投射,长矛刚出手,匈奴骑兵已经把你砍翻了。


云中史记

标枪在古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市场,相反标枪在中国地区淘汰的比欧洲和亚洲其他地方都要晚。只不过标枪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很多王朝军队的主要武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能以武器技术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相反,我们要考虑古代军事制度对于社会本身风气、文化的依赖程度。

首先,还是要从技术上来说,古代早期标枪的存在意义。标枪虽然在射程上不如弓弩类武器,但其巨大的破坏力,对于装备大盾牌和重甲的敌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杀伤。对于缺乏保护的鱼腩对手,震慑性也很大。这就是标枪一直存在的最大意义。

在古希腊,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最初的希腊步兵,实际上是人手1-2把标枪或投矛的。战斗中往往先抛出一支,再用另一支肉搏。

在公元前7世纪初的方阵步兵革命后,标枪兵依然在古希腊和马其顿的军事体系内,保有自己的地位。甚至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只带弓箭手的雅典重步兵,被安托利亚标枪兵在山地地形下击败的例子。这就是因为标枪比其当时的复合弓来说,对重甲部队的杀伤力更大。

但早期希腊人对标枪的钟爱,并不是他们所独有的。希腊北方的色雷斯人,学习希腊军事制度前的马其顿人,都是擅长使用标枪作战的。隔着爱琴海的小亚细亚各民族,也都是标枪好手。甚至是西亚北部与中亚东部的波斯-伊朗系民族,也都是非常依赖标枪的。尽管他们本身还不乏好的骑兵和弓箭手,却依然保留着使用标枪的重装或轻装步兵。


如果你从地形图上来看看这些民族的发源地,你就能明白:不仅是偏山地的民族容易发展出好的步兵,这些步兵中的不少人都是标枪战高手。当地的社区文化,比较崇尚小团体自治。标枪训练则深深植入了他们的文化基因当中。所以,当需要国家组织训练的马其顿方阵消失后,反抗罗马统治的马其顿人就拿起了从小练习的标枪。

反其道而行的恰恰是以标枪战出名的罗马人。但他们在早期,并不以标枪战著称。当需要面对凯尔特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和马其顿的人各种方阵后,才逐步走向了标枪+短剑的“邪路”。标枪类武器在他们手里,被发挥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进入中世纪后,普通重步兵与骑士队伍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军事面貌。弓箭手与弩手也稀释了标枪手的生存空间。但在很多山区,标枪手依然是非常好用的军事资源。

一个典型就是欧洲西南地区的阿基坦-纳瓦拉-伊比利亚地区。他们在当地山区,依然用标枪打的非常勇猛。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加泰罗尼亚人,他们的标枪兵曾经先后击败过穆斯林骑兵、欧洲骑士、突厥骑兵和拜占庭骑兵。他们在向地中海扩张的进程中,也在海战中大量使用标枪。


一直到弩在威力、成本上都赶上来之后,标枪才逐步从这些地区消失。不断发展的盔甲本身,也开始让标枪越来越显得效率低下了。欧洲主要地区内,最后使用标枪的是16世纪初的西班牙轻骑兵。20年内,他们就在新的战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亚洲内陆,情况与欧洲类似。差不多的进程在波斯和伊朗北部的山区里,一直进行着。尤其是在坚守传统波斯制度的北部,德拉米人这样的标枪高手,不仅顽强抵抗过阿拉伯征服者。甚至还在皈依伊斯兰后,南下控制巴格达,建立布韦希王朝。他们最后败给塞尔柱突厥势力后,依然用标枪为突厥势力战斗了几百年,一直到近代开始。

最后说下中国。标枪在理应发挥最佳效果的年代,反而显得默默无闻。究其原因在于使用标枪的社区文化在大约西周征服开始,就被打断了。

很多中原地方的人,在西周征服者的控制下,被剥夺了参与战争的权力。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扩军需要,才开始大量使用这些“野人”。但已经丧失了社区武力文化的顺民,只能用训练简单的弩来作为主要武器了。


这个时代不是没有标枪兵在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只是他们大都不是顺从周礼天下制度的蛮族,并经常成为诸侯国开疆拓土的对象。他们原先的社会群体被消灭干净后,标枪文化也就是在中原地区消失。


但你或许想不到的是,在欧洲和西亚都淘汰标枪的近代,明朝军队依然在使用标枪。甚至是以建立强军对抗倭寇的戚继光看来,标枪都是非常好用的武器。明朝的兵书中,更是推崇了类似古代波斯-希腊-罗马那样的标枪步兵。要求他们投掷标枪,然后使用盾牌和佩刀肉搏。这些部队也一直在南方各地存在到了清朝建立为止。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下:


1 标枪在山地地区比较普遍,在平原地带并不吃香。


2 标枪在古代很长时间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改变中,慢慢退出战争舞台。其中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前,社会形态的改变是主要因素。


3 中国早期标枪不吃香,是因为社会形态问题居多。后期标枪依然存在,则是技术发展滞后的表现。


米南德王问道

我觉得标枪兵主要还是破盾用,首先希腊也好,罗马也好,步兵主要以重装步兵为主,弓箭对持大盾穿青铜甲的重步兵杀伤力实在有限,以罗马重标枪为例,投掷出去以后如果插到敌人的盾牌上会使得敌人被迫放弃盾牌,而且投掷距离一般都是几十步,很快就要短兵相接,拿着插着标枪的盾牌是无法战斗的,这样可以大大削弱敌人的防御力,而且标枪的杀伤力是弓箭无法比拟的,近距离可以轻松插透穿重甲的士兵。而东方国家,中国也好,波斯也好。兵士众多,其中披甲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防护的全面性都是无法和重装步兵相比的主要原因还是钱的问题,大国动则带甲几十万,那其实就是民兵,根本不会脱产。对于无甲或者防护不全面的士兵来说,弓箭的杀伤力就显出来了。


历史与战争

“掷矛兵”在西方,其实也不是主力兵种,即使在远程杀伤兵种里面也不是。因为掷矛距离有限,罗马时期大概有效杀伤距离为20米左右。比之弓箭要差得太多。

不过,掷矛兵的出现是有其背景的。掷矛兵最主要用来对付敌人的盾阵,短矛钉在对方盾牌上之后极难取下,尤其是战时马上面临对方冲锋的时候。如此,对方的盾牌便会极不灵活,不能用来进行格斗。而由于当时由于金属冶炼技术所限,矛头都为熟铁所制,射在对方盾牌上之后由于受力会弯曲,对方即使能够及时取下来也无法用来再反击我方。

而中国中原的农耕政权由于常年遭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先进的弓弩技术,完全可以用箭雨来压制敌方,投矛基本上没什么用武之地。

只是在唐以后,由于铠甲锻造技术提升,弓弩在破甲方面遭受了一定的阻力,曾经出现过掷矛兵。宋《武经总要》里曾有记载:“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而明朝《纪效新书》也有关于掷矛兵其他战术的记载:"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出刀在右,随牌砍杀。一入枪身之内,则枪为弃物。我必胜彼矣"。这是戚继光之戚家军训练方法。

其实掷矛兵一直是一个辅助兵种,在正式部队中所占比例也不甚高。总之,不同的敌对目标对战术和器械提出要求,而当时的技术条件为这一要求提供可能性,掷矛兵在中国没有市场也是如此。


新茶老酒聊点儿历史

这下面的回答没几个靠谱的,掷矛兵和弓弩手,在古代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在有些条件下,弓弩胜于标枪,在有些条件下,标枪胜于弓弩。蒙古等游牧民族也经常使用标枪,难道也是因为他们弓箭技术不过关?

虽然标枪的射程远不如弓弩,但是其威力巨大,在中距离内,对于敌人的杀伤力和震慑力远胜于弓弩,这就是其可以一直存在的核心原因。

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标枪兵,欧洲古代也并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弓弩才使用标枪,用标枪来区分中西军事水平的高下纯粹是毫无根据的意淫罢了。

一、中国古代使用标枪也不少,经常屡立奇功

在宋朝,名将狄青曾经奉命去请教西南蛮夷侬智高,结果这些西南蛮族利用山地和森林地形,不断用标枪打击狄青的部队,致使宋朝军队损失惨重,狄青之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平定。标枪在山地密林地形的优势在此战中暴露无遗。

正因如此,在《武经总要》中,记载宋军将标枪作为常备兵器,为重步兵的标准配备。

到了元朝,蒙古人游牧民族的出身更是对标枪十分倚重,标枪几乎是蒙古骑兵的一项标准武器。

而在明朝,标枪则更是大放异彩,靖难之役中,朱棣面对建文帝的盾牌阵,弓弩对其无计可施,于是朱棣让人制作六七尺长的重型标枪,让勇士投掷,遭到攻击的建文帝部队只得落荒而逃。

戚继光也说;“藤牌无弃枪,如无牌同”在与倭寇的对战中,如果急切无法攻入,应该投掷标枪,趁敌人慌乱时,趁机冲进撕开阵型。此外,明朝的水师也多用标枪,在近距离的水上遭遇战中,标枪的威力不可小觑。

明朝不仅有弓弩,连火器都有了,不比弓弩强?戚继光时代,连鸟铳都有了,但戚继光依然认为标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让其成为鸳鸯阵的标配,那些讽刺中国是因为弓弩发达才不用标枪的,难道你比戚继光还懂军事?

在合适的条件下,标枪自有其独到的优势,那些一味嘲讽西方因落后才用标枪的人完全是因为无知才口出诳语。不知道戚继光要是知道了,会不会气的吐血,难道他老人家的战斗经验还比不上一干键盘侠吗?

二、罗马人爱用标枪是因为没有好的弓箭手?完全错误

说起罗马军团使用标枪,很多人立即就嘲笑罗马人是因为制弓技术不过关才使用效率低下的标枪。在共和国初期,这话或许有些道理,但是到了帝国时期乃至帝国晚期,复合弓早已传入了罗马,帝国占有大量的东部领土,完全不缺乏优良的弓箭手。

在帝国时期,罗马的辅助军团拥有大量的叙利亚弓箭手等使用东方复合弓的士兵,尽管召集到了充足的射手,但是罗马重步兵依然爱用重标枪,直到罗马灭亡,重标枪一直是重步兵的标配,罗马人不是傻子,标枪对于部队如果没有特别的用处根本不可能停留如此之久。

(罗马帝国军团并不缺乏使用复合弓的东方射手)

在帝国中后期,罗马人连骑射手和具装骑兵都能引进,连以重步兵为主的战术都能转变,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因为传统才固守标枪,标枪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弄清罗马人的主要敌人是谁,从共和国到帝国灭亡,凯尔特、日耳曼等蛮族一直是罗马的主要敌人,这些蛮族居住的高卢日耳曼地区森林密布,蛮族最喜欢的战术就是躲在密林里像罗马人发起突袭。所以当罗马人发现敌人时,敌人通常已经离得很近了,如此近的距离,你说是标枪方便还是弓弩方便?在森林遭遇战中,弓弩的射程优势无法发挥,而标枪威力大、操作简便的优势却大为凸显,不使标枪使什么?

除了方便在密林中战斗,标枪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破盾,逼迫敌人放弃盾牌。

罗马人的标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插入敌军后会自动弯曲,很多人仅仅将其解释为防止敌人扔回来,但实际上,弯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插在盾牌上再垂下来让敌人行动困难,逼迫敌人扔掉盾牌,这在盾兵普遍的欧洲,完全是适应当地情况的神器。

除了这些作用,重标枪还可以临时当做短矛来阻止骑兵,罗马人在面对安息人时经常这样做。另外,重标枪对于战马的阻滞惊吓作用也远强于弓弩。另外,标枪对于敌方阵型的破坏能力也远不是弓弩可比的。

(重标枪还可以临时代替短矛)

因此,罗马人使用重标枪完全是实用的考量,和什么没有弓箭一点关系都没有。另外,蒙古等少数民族也爱使用标枪,难道也是因为他们制造弓箭的水平不过关?


埃尔文的理想乡

首先,中国一直在用标枪这种东西,到了清朝还在用,我估计远古的时候中国就有了。

周代战争的形式和罗马军团很像,双方先是发射弓矢,接着快到短兵相接的时候,互掷投矛,接着才开始肉搏。

三国时期的西北骑兵就善使标枪,打得曹军受不了。具体用法应该和马其顿的伙伴骑兵一样,冲锋前扔一波,然后冲击敌方,下马步战。

宋代这种兵器得到了发展,叫梭枪。最开始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家伙,后来变成了宋军的标准配置,还有一种盾牌标枪手,和希腊时期的标枪兵很像。

元朝的蒙古骑兵也很爱用标枪,而且分三种,欺大胡,巴尔恰,三尾掷矛。标枪两端皆有刃。

明军也爱用标枪,包括戚家军,非常重视标枪和藤牌的配合。“试标枪,立银钱三个,小三十步内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为熟。”

清军的标枪种类更多,水师多用,守城的时候也会掷投矛。

所谓中国古代不用标枪,那是电视剧的道具从来不考究的后果。我国古代不仅用标枪,而且很爱用标枪。


小A说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

古代欧洲为何盛行掷矛兵。欧洲铠甲盾牌防御力惊人固然是一部分原因。可真正的因素是欧洲的弓弩技术实在是弱的可怜!






(欧洲盔甲)

英国长弓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紫衫木。也就是德国十字弓(其实就是弩机)稍微能看一点。所以在打仗时,欧洲大部分弓箭都无法穿透敌方铠甲,所以这个任务也就只能交给掷矛兵了。

可是为什么我国古代就见不到掷矛兵这个兵种呢?原因也是弓弩!

我国的弓弩发展那是相当先进,种类繁多,威力十足!

(我国古代箭阵)

我国古代弓弩的制作手艺是相当复杂的,(从汉代开始就是反曲复合弓)一张好的角弓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才能成型。其威力也是非常巨大。其中著名的汉大黄弩射程能达到恐怖的四百米!简直堪比步枪!



(大黄弩)

到了后期,更是发展出神臂弓和床子弩这种大杀器!床子弩是用来射城墙的!也曾经在目视距离之外干掉金国大将!

有这样的弓弩水平,当然不需要去搞什么掷矛兵。而且惭愧地说,中国古代由于战争规模实在太大,士兵的盔甲大多都是皮甲,甚至也有布甲和纸甲。和欧洲板甲的防御力更本没有可比性。所以也不需要掷矛兵这种近距离破甲兵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