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大頭中圓如此珍貴

代錢幣收藏重點之一的銀元貨幣,最早源於15世紀,鑄於歐洲,是銀鑄幣的通稱,也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以往,人們使用最多的是錢幣的支付功能,並不看重它的藏品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錢幣也是世界發展和時代變遷印跡,即便在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極為先進的年代,它也可以作為一種實物藏品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其市場投資價值更是不容小覷。

為什麼袁大頭中圓如此珍貴

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銀幣中圓

該枚中華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幣,直徑3.2cm,品相完好,大小合適,尺寸頗佳。銀幣正面為袁世凱戎裝五分側面頭像,刻畫精細,線條流暢,工筆細膩,細節清晰可見,極為細緻。錢幣上端鑄有“中華民國三年”六字,“民”字中有一“點”,背面兩條嘉禾左右交互,下繫結帶,紋飾線條粗細均勻,線條流暢自然,浮雕感強烈,用手觸之,可以感受到紋飾凹凸有致的觸感,手感極佳;中鑄“中圓”字樣,相當於伍角,上鑄“每二枚當一圓”,字體端正工整,清秀俊逸,可見匠師的雕刻工藝十分精湛。

袁大頭錢幣共有四種面值:壹圓、中圓(五角)、貳角、壹角,其中壹圓袁大頭最為常見,其他幣值的存世量稀少較為少見。袁大頭首次的鑄造時間是民國三年,而且該幣被定為中華民國國幣,因此,它在我國的錢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袁大頭中圓如此珍貴

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銀幣中圓

光緒年間,由於各省鑄造銀元,卻和當初鑄造紋銀一樣,不僅重量和成色不能統一,數量上也難以控制。辛亥革命爆發,各省因急於用款,不僅加工趕鑄銀元,還濫鑄銅圓,濫發鈔票和軍用票,幣制更加混亂。

民國建立後,中央財政幾乎有出無入,財政危機十分嚴重。 從短期來說,發行紙幣亦不失為斂財妙法,只是紙幣是銀元的代表者,是兌換券,若沒有銀元的充分準備和廣泛流通,紙幣信用亦難確立。此時此刻,幣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緩———“袁大頭”銀元正是基於此而誕生的,也是銀元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多年鑄造,加上其信譽很高,“袁大頭”數量增多,流通漸廣,雖僻處邊陬,也有其蹤跡。“袁大頭”銀元的通行促進了銀元的統一,也為“廢兩改元”準備了條件。

袁大頭拍賣價漲得快,市場價更是高。民國三年、九年、十年的“袁大頭”因為存世量多,且大多在市場上流通過,因此其在收藏投資市場的價格長期以來比較平穩,在2004年前的十多年裡,一枚價格僅為六七萬元;2006年開始價格攀升, 2009年漲到40萬左右, 2015年初漲到了145萬。當時,藏家們已經覺得是天價了,不可能再漲了。沒想到, “袁大頭”竟然一飛沖天,漲到近220萬一枚。據悉,目前在收藏市場上, “袁大頭”已經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相當難得的火熱市場!

為什麼袁大頭中圓如此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