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

百家说说看

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没有杀功臣,比如秦始皇、刘秀、司马炎、杨坚、李渊(李世民)、赵匡胤等(包括清朝也没有杀功臣)。杀功臣的皇帝只是少数,最有名的是刘邦、朱元璋。

皇帝杀功臣,通常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功臣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皇帝当然都是喜欢老实、听话的部下。天下未定时,皇帝还可以留着这些难以管教的部下。如果天下平定,那就要收拾他们了。如果这些功臣还手握军权、威望很高的话,那是更要杀了。历史上那些桀骜不驯的功臣,比如周亚夫、蓝玉、岳飞、年羹尧,最后都是死于非命。

然后是皇帝根基薄弱,而功臣则实力强大,威胁到了皇帝。很多出身底层的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根基是很薄弱的,所以容易杀功臣。而像那些出身尊贵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李渊(李世民),自身力量强大,能够驾驭、震慑功臣,所以就很少杀功臣。

还有就是为子孙铺路。如果皇帝的子孙能力强的话,老皇帝就不用担心了。如果皇帝的继承人能力弱、年龄幼小,那他就必须杀掉那些能力强、权力大的功臣,以除后患。只留下绝对忠心、缺乏威胁的的大臣来辅佐继任者。刘邦、朱元璋杀功臣,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国史拾遗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更何况是帝王君臣之间。

打天下时,只有同一个目标,共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彼此的境况基本一致,感受也一致,往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但是,打下天下后,彼此的境况与身份也变了,以前的患难兄弟变成了君臣,如果这时候作为臣子的还分不清状况,甚至心中怀有僭越之心,势必招来杀身之祸。

开国皇帝杀功臣有几方面的原因——

1、保持绝对的权威,维护政权的稳固

功臣都是久经考验、有两下子的人,很多本领不在皇帝之下,功高盖主,所以皇帝难免有防范之心。

要想坐稳江山就要保持绝对的权威性,不能有丝毫的闪失。所谓,“鸟兽尽,良弓藏”,皇帝为了扫清障碍高枕无忧,就会大开杀戒。

2、为了保证把江山传给下一代

久经沙场的功臣都有点桀骜不驯,古代帝王都是家天下,为了给以后的接班人扫清障碍以绝后患。

比如朱元璋杀功臣,除了徐达善终以外,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就是想主动退隐的刘伯温都没有善终。

刘邦杀韩信也是如此,刘邦生前韩信就屡次挑战他的权威,如果是他的儿子根本压不住韩信,为绝后患韩信必须得死。

从皇帝杀功臣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启示——就是树大招风! 功臣都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容易招人嫉妒,如果桀骜不驯更加招人记恨,就是皇帝不杀,那些想上位的奸臣,也会时刻想栽赃嫁祸扳倒你。

功臣毕竟是少数,心怀叵测的庸臣是大多数,寡不敌众,结局可想而知。

结合到当今社会,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要低调,有七分本领露三分就好。

放心! 别以为你有本事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往往是认同的少,嫉妒的多,枪打出头鸟,想要出头就会挨打。所以,做人要学会低调!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江山一统,就该论功封赏,论功,功高震主,危机意识加剧,害怕他们动摇统治,破坏稳定。封赏,位高权重,危险意识增强,恐怕他们威望盛名、一呼百应。

皇帝是独裁者,既得利益不容侵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因用以为典,成了历史的通病。同患难易,共富贵难,江山坐稳,为了维护皇权,也为了后代能驾驭朝臣,诛杀功臣,成为特殊规律,也成了流行习俗。

连百万之军,战必克,攻必取的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按兵不动,刘邦纳闷,召问萧何,萧何说"讨封哩"。刘邦立马加封韩信三齐王,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再加封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刀杀不死、见绳捆不死。可最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被吕后在夜沉沉、黑洞洞、阴森森的长乐宫钟室内,把韩信装笼子,竹签捅,玩着花样要了命,祸及三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汉权巩固,虽然不肯居功,也知《素书》大意,避嫌远疑,所以不误。也想功成、名遂、身退,愿封留,还想遛,不想溜,最后还是身不由己,被吕后所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吕后杀韩信,萧何参与其中,事成后,刘邦又是加封,又是任命,还增派五百精兵,说是保护安全,实是监督行踪。

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征,还多次派人,对萧何防备询问,萧何暴敛强征,惹恼百姓,坏了名声。刘邦却甚是高兴,去了疑心,再把他打入大牢,来个警钟长鸣。

至于朱元璋更是残暴的很,一朝弟兄,屠杀贻尽。剩个汤和,也是穷苦出生,性格沉稳,委曲求全,低调做人,既不抱怨,也不贪功,首先自请解除军权,回家归隐,不论国事,不交官绅,教子严谨,得以幸存。

历史上恐怕只有唐朝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当代而主不疑,侈极人欲而君子不罪。也是他为人谨慎,处世施恩,韬光养晦,忍辱负重。虽屡遭奸佞陷害,甚至鱼朝恩挖他祖坟,他还以国事为重。朝廷诏命,立即执行,也严教子孙,不徇私情,做到功高不震主,势大不欺人,失势不抱怨,含冤不泄愤,最后寿终正寝。


德厚致远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要杀功臣,其实不仅我们国家这样,外国也是如此,例如前苏联,也有一个“大清洗”,以至于在二战初期,连一个领兵打仗的元帅都找不到,可见,杀功臣已经成了一个模式。那么为什么会这样那?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皇帝本身的原因。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一般都是功高盖世的,这些人往往会显得皇帝很平庸,作为皇帝,他们更愿意一枝独秀,所以他们都喜欢杀掉这些功臣,还有,这些功臣既然是功劳卓著,就要分的一杯羹,作为皇帝都是家天下,并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天下,这也促使皇帝要找借口杀掉功臣。
2、功臣方面的原因。这些功臣都是打天下过来的,却都未必适合坐天下,他们都不愿意放下自己打打杀杀的性格,毕竟这是自己的长处,这在和平时期是很危险的,作为皇帝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容不得这样人的,从国家利益考虑,必须除掉。还有就是功臣本身往往居功自傲,不服天朝管,喜欢我行我素,这也是很令人头疼的,作为皇帝当然也很反感,所以也会找机会杀之。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二战时期的美国四星上将巴顿,战场上骁勇善战,战争结束之后,他的仗还是没打够,居然在公开场合放言美国接下来就要和苏联宣战,这让美国政坛很恼火,外交上也十分尴尬,但巴顿依旧不听劝阻,依旧把战争的矛头指向苏联,后来巴顿在一起蹊跷的车祸中死亡(司机没死,但车祸后神秘失踪),而车祸的发生依旧是个迷,有人是怀疑是人为设置的。


3、庸臣方面的原因。有功臣就有庸臣,庸臣在功臣面前,更显得水平一般,所以庸臣是很嫉妒功臣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功臣扳倒,这样自己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这也很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也造成了功臣得罪人的多,而那些庸臣往往就喜欢向皇帝进谗言,找机会杀掉功臣,此时,皇帝和庸臣之间就达成了统一战线,功臣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纵观历史,功臣的命运多数都不会善始善终。战国时期秦王要大将王翦去灭楚,王翦清楚,灭了楚国秦朝就统一了,这个功劳可谓是天下奇功,必然会遭到小人的嫉妒,自己也生命难保,于是,他在临出兵的时候,特意经常向秦王索要田地、财物等,给大家的感觉就是王翦也没什么大的出息和理想,只是贪图钱财而已,皇帝也就不觉得他手握重兵会对朝廷构成威胁了,这样,王翦灭楚后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当然,也有例外的,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没杀功臣,而是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战术,让这些功臣放弃权利,告老还乡,表面上是很和平,可却造成了一个恶果,那就是宋朝的武将受文官的制约,一个泱泱的大一统王朝,后来却以半壁江山苟居,开创了丢失半壁江山的先河,同时,还开创了大一统王朝汉族人最后被外族灭掉的先例(宋朝后来被元朝的蒙古族所灭)。

最后要说的是从皇帝杀功臣上,我们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最直接的说,就是树大招风,功臣都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都招人嫉妒,都会树敌太多,一个人要想成名,首先就喜欢把比自己强的人扳倒,这样自己才能有机会,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也是最省力的,也符合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特点,要知道,功臣毕竟只是少数,面对众多的庸臣他们也会寡不敌众。今天,我们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越是有本事的人,你越要低调些,不要过于展露风头,要学会隐藏,别以为有本事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恰恰相反,认同的少,嫉妒的多,也别老是想着出头之日,要知道,你的出头之日,往往就是枪打出头鸟之时!


骄然

历史上能杀死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明朝和汉朝是两个极其相似的朝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都有他的性格,杀功臣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定。


与明朝不同的是,刘邦杀死韩信、彭越等人,是怕他们谋反,乱了自己的大汉。这些人都是陪他出生入死的人,他们知道刘邦的弱点,而且也都很有实力,刘邦天下初定,怕他们起兵造反,所以找机会都把他们杀了。

而明朝,是因为太子朱标为人和善,性格平和。朱标死后,儿子朱允炆更是要能力没能力,要胆识没胆识,朱元璋怕他的大明江山会被功臣群起而攻之,所以,朱元璋狠心杀了一公二伯十三侯。但是,那些大臣们并没有造反之心。



朱元璋杀了一圈大臣,却没想到自己的朝被自己的亲儿子造了反,不过,即便如此,杀光大部分功臣们之后,实权和兵权都在边关的藩王手中,也没有落入大臣们之手,这便是朱元璋想到的最坏的打算,即便造反,大臣们也不可能成功。而能成功的,又是自己人,如此滴水不漏,堪称完美。


历史密探

这问题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影射朱元璋,因为秦皇汉祖唐宗宋祖不但没有“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光武帝刘秀更是对待功臣如骨肉兄弟,就连比较野蛮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屠戮功臣。所以持“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人”论调的,大都是一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一个为了一百块钱能跟“朋友”翻脸的人,是不可以揣度开国之君的雄才伟略的,正所谓“夏虫不可语冰”。

毋庸讳言,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杀了三五个在历史上没有记载罪行的功臣,但是他杀的绝大多数功臣,基本都已腐化变质,成了比元朝贵族更残暴的统治者,而居功自傲鱼肉百姓,是草根皇帝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躺在功劳簿上作威作福甚至无恶不作,这种人历朝历代都有,甚至他们的子孙也仗着父祖余荫,成了新的特权阶层。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朱元璋爱惜百姓那是有目共睹的,到了清朝人嘴里,居然成了“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好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跟朱元璋比起来都是“菩萨心肠”。

更有人言之凿凿: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后杀了三个公爵五十个侯爵被灭族,并且计算出朱元璋百分之九十六的侯爵被灭门。这数字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

可是一查史料,这些人都有后代,而且开国六公爵只有李善长冯胜被赐死而没有株连,五十二侯爵里,有两个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册封的,死的比朱元璋还晚,而另外五十个中的淮安侯华云龙、巩昌侯郭兴、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蕲国公康茂才(淹死小明王那个,侯爵后升为公爵)、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海西侯纳哈出等三十多人,正史记载不是“卒”就是“战殁”,长兴侯耿炳文也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永乐二年。

翻开明太祖开国之初分封的公侯列传就知道,写着“卒”的,都是善终,这样的人要占一多半,而那些被杀得功臣,属于无辜的,估计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被杀被灭族的,很多都是建国后迅速腐化堕落,成了比元朝官员还残暴的祸国殃民者,比如那个朱亮祖。

但是很多人宁肯听信道听途说也不肯用一分钟去查一下真正的历史,所以这里就给大家展示一下朱元璋开国功臣的结局: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这些都是在洪武建国后病逝的,至于战殁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严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兴,这几乎就是除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单了。

徐达、汤和、沐英等功臣,不但官居超品(侯爵超一品),而且沐英家族一直镇守云南,崇祯都死了,沐家还很兴旺呢。

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朱元璋确实杀了不少公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明开国之后,很多功臣迅速腐化堕落,成了比元朝贵族还可恶的恶霸,他们杀人放火、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可谓坏事做绝恶贯满盈民怨沸腾,要不是朱元璋铁腕反腐,大明朝绝对挺不过二十年,这一点大家查一查朱亮祖周德兴犯了啥罪就知道了——一个是欺压百姓一个儿子秽乱宫闱。

至于后来那些公侯身死国除,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试想每个公侯家的官二代三代四代都这么继承下去,再加上后世帝王分封,岂不是中华大地举目皆公侯?凭什么功臣的子孙就能仪仗祖先的功劳而一直作威作福当总督开钱庄官商一体耀武扬威?

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剥夺特权的功臣后代当然都对朱元璋恨之入骨:你把我们管得这么严,我家老祖的鲜血不是白流了?

按照现在正常人的眼光看来,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们的祖先抛头颅洒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更腐朽的政权,更不是为了让你们拥有欺压百姓的特权。

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执政后,只对老百姓好,而且也经常自称“淮右布衣”,但是对官员和文人却比较苛刻,破碎了很多读书人的升官发财梦,于是就得罪了文人和官员两大集团,。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得罪官员的。在给元朝当了近百年下等奴才之后,很多官员已经把“人分三六九等”看成理所应当,他们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这下老子翻身做了主人,可以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了!”但是朱元璋一道命令彻底破灭了他们的幻想:“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反腐反到全民总动员,老百姓可以把贪官污吏绑赴京城,这让高高在上的官儿老爷们如何接受?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朱元璋抹黑成一个暴君。

文人们呢?下场也不好。本来指望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他们做官的目的就是敛财,而朱元璋铁腕反贪也断了他们的念想:某年选派三百六十四名进士监生到各地当官,一年后全部腐败,朱元璋毫不留情:腐败者抓,罪大者杀, 三百六十四个“新官上任先烧三把敛财火”的文人一个也没跑了。文人们倒是挺有记性,他们一看当官没啥油水,就开始改行去写小说,但是为了博眼球混稿费,除了当喷子骂时局,就是写黄色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一大批描写男女关系的限制级小说纷纷出版,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史,明代的淫秽小说数量及影响力独占鳌头。

至于老百姓生活好不好,我们简单查阅一个数字就知道:明朝直到崇祯年间才出现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在此之前的隋朝乃至唐宋,也是几乎年年造反处处冒烟。

对百姓好的朱元璋正被老百姓骂,我们是该怪官员(包括官几代)和文人的刻意误导,还是怪大家的人云亦云呢?好人难做,为民谋福利而得罪官员文人的好人更难做。笔者无意借古喻今,只是想问一个问题:当我们痛斥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时候,是否会先翻一翻史书,看看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那些功臣是否因欺压百姓而罪有应得?更要问一句:朱元璋铁腕反腐到底对不对……


半壶老酒半支烟

每一朝代的开国皇帝,从战争中一步步走来,身边都会有大量的开国功臣。

他们帮助皇帝一统江山,这些人的才能,皇帝心里都很清楚,特别是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开国皇帝在时还好,能够很好的压制那些人,可是皇帝在临终前都会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他们,究竟是为什么?

一般皇帝驾崩后,二世皇帝是很难降服那些老臣的,特别是武将。

试问,一个统领大军的统帅想要造反,新皇帝的皇位还能不能保全!

有人会问就算是把这些老臣都杀了,军队还是需要新的将军的,难道重新认命的将军就不会造反吗?

只能说新任命的将军就是新皇帝的亲信,造反的可能不大,还有就是新将军和老将军的名望相差甚远。

举几个例子,赵匡义的杯酒释兵权,虽然没杀,但这些人都是受到监视的。

兵仙韩信被杀,也是军中威望甚高,只有刘邦能够压制,如果刘邦驾崩,韩信可以轻而易举的取而代之。

岳飞这样的情况也是拥兵自重,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都不懂。

所以古往今来在皇帝身边能够左右逢源的唯有诸葛亮和司马懿。


飘飘e族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怪圈之一,虽然不是每位开国皇帝都有过屠戮功臣的举动,但这一现象的确是周而复始上演。不能把这简单归结为皇帝本人的问题,应该从制度层面来考察。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社稷江山一直延续下去是至关重要的。皇权的唯一性也决定了,在皇帝管辖的疆域内,不能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因素存在,功臣们不是所有人都一定想造反,但皇帝无法识别和预测他们谁会造反、谁不会造反,所以只能换一种分辨方式:看谁有能力造反,谁没能力造反。这样一来,个个手握重权、威望极高的功臣们,也就成了最有可能造反的一群人,必定会为皇帝所忌惮,结果只能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当然也有人拿杯酒释兵权来举例,设想如果功臣们主动交出兵权,皇帝是不是就能放心,君臣从此就能相安无事了?愿望很美好,但杯酒释兵权终究不多见,对那些社稷重臣来说,就算交出手中的权力,威望却依旧伴随着他们本人而存在,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韩信,西汉刚建立他就被贬为淮阴侯,即便这样,刘邦吕雉夫妇依旧对他不能放心,哪怕他自己根本没有造反的能力,但只要还活着,他的党羽中仍可能有人觊觎最高权力,以他为旗号起兵作乱,可以说只要功臣们活在这世上一天,他们对皇位的威胁就延续一天。

如果想要君臣相安无事,只有一种可能:皇帝的威望远远超过自己手下的任何一位臣子,秦始皇就是典型代表,光武帝刘秀也算是一个例子,否则君臣间恐怕只能是斗个你死我活了。


张不叁读秦史

这个倒不至于吧,只能说具体时代具体分析。就像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可是他是善待功臣的,无论是李斯、王翦、蒙恬等显赫战功和政治作为的高官显贵,在所谓“暴君”秦始皇手中都得到了应有的封赏和重用,这和秦始皇的成长是很有关联的,奋六世之流量,在嬴政手中一统了,足以说明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他的政治手腕和识人用人都是其驭人之术,因自信,因心胸,因秦法,所以他对于这些功臣都是赏罚分明的。

我们再说说东汉光武帝时期,他就是一个以柔术治国的帝王,手底下的功臣都善终了,以及唐太宗对待功臣大多也是不错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能力和魄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有足够的威望压服众人,思想境界上是不一样的,刘秀虽落魄,却也是皇族后裔,唐太宗虽弑父杀兄弟,却改变不了他关陇集团贵族的身份,身份见识,让他们的在面对群臣时的心境是不一样的。

说到杀死身边功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指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两个人和刚才提及的开国帝王,在身份上都不太一样,刘朱二人代表的是平民百姓逆袭,他们是长于底层,见识到了太多社会的肮脏和不公平,心中积怨不小,到他们夺得天下的时候,自然对待身边的功臣就有了另类的想法,他们是典型的同生死却不能共富贵。

倒不是因为心胸狭小,而只是因为他们对于人性的了解,他们是开国帝王,身边聚集的功臣,哪一个没有一技之长?哪一个能力弱?骄兵悍将都是沙场征战的宿将,在他们尚在的时候,还能压服中开国功勋,可是一旦他们驾鹤西去,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继承人未必就能服众,如此可能就不能保江山国祚的延续。

韩信是连项羽也最终败北的兵之大家,英布、彭越等一个个都是在战场上历经风雨的枭雄,刘邦尚且忌惮三分,何况是自己的继任者呢?在江山面前,一切都可以让步,所以在自己尚在之时,扫除一切障碍,为后世之君铺路。

蓝玉、朱文正、李善长等,都是朱元璋的元勋,太子朱标尚在的时候,威信也尚能服人,毕竟也是经历过阵仗,见过世面的,可是朱标却偏偏早薨,这令朱元璋措手不及,孙儿年幼,只读过经史子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能号令功臣武将吗?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为了江山永固,也就只有对不起功臣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做法,不容许任何的意外出现。平民帝王得来皇位来之不易,自当珍重,未免想的就比贵族的开国之君要深。


历史风云天下

古代皇帝打下江山后,好多皇帝都会找借口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安排身后事。这些和开国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一般都会居功自傲。皇帝的命令有时候都敢不执行,包括皇太子在内的其他人是更加指挥不动他们的,这些当然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皇帝就会考虑万一他哪天突然驾崩了,继位的儿子又指挥不了这些功臣,就有可能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为了江山社稷,好多皇帝都会在自己死之前,找个借口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以让儿子能顺利继位。比如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最担心的就是身后事,他认为年仅十五岁的朱允炆是玩不过那些居功自傲的老功臣的,于是朱元璋出手进行了大清洗。

2、为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对于皇帝来说,很多一起打江山的都是自己当初的朋友,本来双方应该感情很好,属于患难之交。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对方也知道。过去皇帝登基,一般都会神话自己来证明统治的合法性。但这些神话只能骗骗一般人,在一起打江山知根知底的朋友面前是没法神话的,有时候皇帝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去的一些事情也会找借口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

3、玩弄帝王术。帝王之心,神秘莫测,尤其是擅长帝王术的皇帝,其心更是难以预料,但总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君臣之间的鸿沟,让臣下们从内心对皇帝感到深深的敬惧。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统治中,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臣下谋反,这也是帝王的敏感点,宁肯错杀也不能放过,以免为后代留下祸患。

总之,皇帝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自己江山社稷的安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