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吗?

x819969731

贫穷本身不会造成自卑,但是贫穷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比如说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家很穷,比不上别人家,告诉孩子以后要多赚钱。或者当孩子希望的到某个东西的时候,直接斥责孩子不懂事,说“家里这么穷,买什么买”这样的话,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也会形成一种“哦,我们家确实很穷,钱是一个很重要你的东西,我们家确实低人一等”的认知。

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富人,有穷人,有一无所有的人。别人有钱是因为他们的上一辈积攒下来的财富,你们家现在没钱不一定以后也会没钱。

你要给孩子的一种教育就是钱很重要,节约也很重要,但是钱并不是一切,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你要告诉孩子,即使你不能每天用小车接送他,但是你对他的爱一点也不必他同学们的父母对他同学的爱少。

我记的在《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个动画片中,有一集是大头觉得自己的爸爸不够有钱,但是他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爸爸不能不陪伴他,于是两个人提议换爸爸。刚开始两人都很开心,后来大头儿子发现自己的爸爸可以给自己做风车,用自行车亲自接送自己,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比起钱,还是陪伴更重要。

所以,作为家长,你不必担心,更不必自卑。如果你有自卑心理,你的孩子是很容易受到你的影响的。你要做的就是给予你的孩子精神上的富足,给予他有效陪伴。

幼儿园的小朋友只是希望有人能陪他玩,就像青春期的恋爱,女生只是希望对象可以每天多和自己说说话一样,并不需要你能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东西。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小时候,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家里只有爸爸一个人有工资,才29块,所以我理所当然的穿姐姐剩下的衣服鞋子从我记事起,到上高中,几乎都是穿姐姐的衣服,印象很深刻,从小到大,我妈给我买过两次衣服,一次是同村的我同学和我妈去市场,人家买了两件,结果回来她姑娘只要红色的不要绿色的!我妈就给我买了,还有一次是一个套装的运动衣,那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阿姨一起去买,买三套能便宜,我妈给我买了一套,呵呵!我从来没有怪过我妈,我知道家里条件不好,父亲跟别人父亲不一样,父亲工伤一个胳膊截肢了!我很心疼他!!从小就知道对于我父亲要比别的孩子对他父亲要更感恩,但是要求要最少!我奶奶带大我的,她非常善良,经常给我宽心爸妈的艰难!虽然是这样,可是我骨子里深深地自卑,总是记得小学时候老师找我谈话,全班同学都买校服,我没有!人家大合唱表演节目我就在教室里看着!我穿的棉鞋是我妈妈的皮鞋还有一点点跟,因为下雪不会湿,所以我必须穿!我哭了好多次,有一次让我同学看见了,笑话我了好多天!书包也是5爷爷用补鞋的皮子钉在一起的!同学把我书包翻出来扔在地上!!现在长大了,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了,不过我觉得我还是不喜欢跟别人接触,特别是有钱的人!😊😊😊也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觉得很不自在!!现在过得还好,不过有些东西已经在骨子里了!!!


褚雪兰1

曾经遇见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次和朋友去吃火锅,邻座的好像是一大家子,几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吃着吃着其中一个爸爸开始吼自己的儿子,

"吃火锅这么热,快点脱外套!"

"你不热吗?别人都把外套脱了,你一直穿着干什么!还不赶紧脱了! "

"我说你几遍了,不听是不是,你不脱我帮你脱!

座位上的小男孩涨红了脸,眼圈也红了一大片,好像快哭了一样,在半推半就之下被爸爸公然脱了外套,里面是一件很可爱印着梅花鹿花纹的粉红色毛衣,这时同桌的小女孩冲着妈妈喊:"妈妈,妈妈,弟弟穿的不是我的毛衣吗? "

此时男孩的爸爸一脸无谓的大笑 "一直让他脱衣服他偏不脱,原来里面穿了他姐的毛衣啊,这小子觉得丢人了,不好意思啦,没出息的玩意儿,见不得人!"

桌子上的亲戚也在随声附和着,"不就穿了你姐的毛衣了吗?有什么啊,你从小到大,哪件衣服不是接你姐穿剩下的,这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虚荣啊 "

"好了好了,别说了,孩子还小,赶紧吃饭吧,菜都凉了。"

没一会,大家好像忘了这事似的,依旧有说有笑吃着火锅, 再看眼那桌家庭,从着装到饭桌上的交谈,男孩一家经济条件明显不如其他几个亲戚,吃完饭,打包后的食物也是都给了男孩一家。

再看一眼那男孩,俨然不再像刚才那副跟爸爸奋争的模样,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帮妈妈打包着食物。

大人似乎忘记了刚才的小插曲,可我能够想象到孩子的心里已经受到了巨大伤害,那份脆弱的自尊心被父亲践踏的支离破碎 。

作为一个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孩子对待贫穷的那份自卑感,平时父亲在家对孩子贫富方面的教育可想而知,孩子就是意识到了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产生物质上的差距,所以才会自卑,那么孩子怎么意识到了? 答案在你身上。

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否有问过你

" 为什么咱家房子比别人家小啊?"

"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放学都有车来接,我们家为什么没有车啊?"

"为什么我要玩哥哥姐姐玩过的玩具,穿剩下的衣服啊?"

妈妈我想买这个,为什么不给我买啊?"

你是否都是这样回答的,

"太贵了,咱家条件不好,买不起。"

或者有意无意的在孩子面前哭穷,

"要什么玩具,你知道爸妈赚钱多不容易吗?"

"省吃俭用给你报兴趣班,你还不好好学!"

"家里没钱,以后就靠你了!"

父母也许认为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情况,可以理解家长赚钱不易,体会父母辛苦,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以后培养个有出息的孩子。

但殊不知这种思想教育,从小就在孩子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让他觉得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低人一等。

我们作为家长,无论生活上有多艰辛,这一切并非孩子造成的,孩子不该背负这个包袱。

前面那个火锅男孩如果父亲平时多加引导,告诉孩子, 我们家的条件虽然跟姐姐家有差距,但是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一点都不会少,姐姐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扔掉很浪费资源,我们可以继续再利用, 而不是一味的告诉孩子,因为家里穷,你只能接受这些。

要知道父母的爱和回应才是给予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我非常喜欢《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黑人老爸克里斯,

他在自己事业不顺,穷困潦倒之际, 没跟儿子说过一个苦字,而是教育儿子: 不要灰心,要捍卫梦想。

没地方住带儿子在地铁公厕过夜时,告诉儿子这是为了躲避恐龙进了山洞-----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待孩子真正明白的那刻起,也是他成长的瞬间。


爆炸实验室

有句话:有钱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小气,穷人家的孩子扣扣索索大方。我出身农村,生长在北京,从上学就感受到城市孩子和自己的不一样,穷人孩子很容易就产生自卑心理。你想想,小孩子在什么时候容易开心,就是有他的小伙伴都没有的东西。

在我那个年代,一个MP4、家里有一台台式电脑、交作业的时候可以骄傲的带储存在软盘里的资料,而不是手抄的歪歪扭扭的资料;我就是看着别人讨论那款MP4好用、哪个电脑玩游戏更好的小学生。

在班里,自然而然就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北京人的小团体,一个是农村人的小团体。两个团体从不干涉,我不懂你的电子产品不懂你们说的潘玮柏周杰伦,你不懂我为什么买根冰棍都要偷偷摸摸不懂为什么我从来都不用上补课班。

最后他们提议去KTV唱歌,我担心回家的打车费太贵就委婉的说我父母担心就没去了……

总之,我觉得现在小孩子的骄傲我相信不是谁得成绩好,而是谁会玩、谁的小伙伴更多,而没有很多物质条件的小孩子很难做到。所以在无形中小孩子就有了比较。大人们也不用担心,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不要太注重物质上的比较,抛弃和有钱人家的的孩子的天然隔阂,和他们不带偏见的交往。


Simon酱板鸭

民间有个流传了很久的说法是“穷养儿,富养女”,原因就是,给女儿最好的物质教育,她才不会轻易被物质所诱惑。

实际上,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不管男女,都应该在可以达到的条件下,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再加以精神上的富养,就算家庭条件较差,也能培养出自信健全的人格。

自卑不是单一因素构成的,家境贫穷只是诱发原因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人天生有争强好胜、追求优势地位的本能冲动的力量, 因为人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和无助的境地, 都体验着自卑,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因此,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当孩子因为家境贫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和嘲笑,甚至侮辱时, 这种自卑心理就会大大加强,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排解,这种由贫穷引起的自卑感,还会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等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

不过这只是极少数,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再加上家长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克服这种消极的情绪。

自卑既能摧毁人, 也能塑造人。 自卑是每个人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它刺激人的行动力,去改变现状,背负起整个家庭的兴衰。个人处境的改善会让贫穷引发的自卑感的减弱,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自卑感越重, 越敏感, 寻求补偿也越迫切, 因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寒门易出贵子,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在这种自卑感的驱使下,会比常人更加奋进和努力。

贫穷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孩子的自卑,但只要家长合理引导和教育,自卑也可以化为向上的动力。


高太爷

小学三年级抄写作业的时候,同桌小胖子说我抄错了,我一看的确是呀,抄错太多了,橡皮擦掉太费时间了,就整页撕掉了。

同桌说,你们有钱人家就是好哪,撕掉可以重新再买,我只能擦掉重新写。

这是我第一次被人说是有钱人,我没有反驳,也不去想同桌是发自内心这么认为还是反义词。但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很微妙,竟有点虚荣,有点害怕被揭穿,同时窃喜自己看起来不像穷人孩子。

有很多亲戚在城市生活,他们的女儿年纪都大我一两岁,每年亲戚回来,就会把女儿的旧衣服带给我们家。虽然说是旧衣服,但都很新,款式也很漂亮,所以我一点都不介意是二手衣服,我家压根买不起这样的衣服。每次穿到学校,都会引起周遭女生的羡慕。

冬天上体育课,我外面穿了一件粉色兔毛马甲,毛摸起来超级顺滑舒服,比我家那只蠢猫还好撸,款式也很时髦。于是很自然地就被围观了,好几个女同学摸着兔毛赞叹真好看,请求我脱下来给她们试穿,她们说,你家肯定很有钱。

当地的亲戚也很有钱,只要跟同学说,XX店是我姑妈开的。他们必定会赞叹一片,不过也经常被问买东西是不是不要钱....他们说你亲戚这么有钱,那你家肯定也不差,都是亲戚一定会照顾的。

在小学六年级之前,我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并不是没人愿意跟我交我朋友,相反我成绩不错,长得乖巧,在班级里跟每个人都处得很好。是我不愿意,我不愿意跟同学太过亲密来往。都说小孩子天真善良,不,小孩子才是最势利的,谁给糖就跟谁好。一旦发现你的家庭条件不如他,好一点的是给予同情关爱,坏一点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欺凌。

我见过两个由收垃圾的奶奶抚养长大的女同学,课间休息,被当着全班的面掐胳膊,吐口水,推搡倒地,除了我站起来阻止,没有一个人帮她们,大家都视若无睹地在遭受欺凌的她们面前走来走去,该干嘛干嘛,仿佛她们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我虚荣的面具是什么时候被揭穿的呢?

是在小学四年级一次作业没交被罚站上,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被班主任揭穿的。

作业没交的不止我一个,7.8个人吧,每个人上讲台接受班主任的体罚——扇巴掌。体罚完后罚站,班主任痛训我们,让其他同学以此为戒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了我身上。她说:XXX家我认识,生活很困难,2毛钱一本的作业也买不起,有机会上学却还不努力,你要对得起你父母啊!同时希望班里同学们要多多帮助她。”

班主任认识我家人,自然对我家庭情况很清楚,我理解她说这句话是想让我懂得感恩珍惜读书机会。但在当时年幼的我看来,这句话的威力不亚于核武器,如果说在此之前我的自卑是躲在阴影里的,那在此之后,我的自卑是被拉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无处可逃。就算我努力放平心态,别人也不一定能接受我。我的泪水很快就溢出眼眶,大家以为我是被班主任感动的,不,我在心里骂娘了。

很搞笑的是,以前夸我穿衣服好看的同学,后面说我人和衣服不搭了。我说想要学画画,长大要报考美术学院,他们说得了吧,你家连吃饱饭都困难了,还想着学啥画画。甚至在我去别人家做客,人家让我多吃饭的理由竟是你家哪里吃得上这么些菜。

贫穷本身不会让孩子自卑,我那时候对贫穷的概念不深,只是觉得家里情况没有其他人那么好。导致自卑的,是周遭人的看法。即别人怎么看我,我就怎么看自己。不管是同情关爱也好,还是欺凌看不起,都传达了你家不如我家的信息。一旦意识到贫穷是什么,贫穷会带来什么,自卑就在孩子心里扎根萌芽。

我深知在贫穷中保持乐观是极其艰难的事,自卑这种东西,不是我乐观就能没有的。但尽量让自己做个有温度的人,尽量让自卑的影响小一点。人生苦短,我尽量。


麻雀影视


杨泽122337276

初中时,女班主任去一个学生家里家访,在那里吃的晚饭,可能是没招待好还是父母说了什么话,第二天老师特意用一节课骂了那学生,说他家里穷成那样,并且恼怒成羞的逼着那学生唱首歌,不唱就让全班同学陪着不下课,当时我们都觉得班主任有病,可是不敢说,那学生的头一直没抬起来,一直没吭声,从此整个初中那学生几乎没有说话,事隔多年同学聚会,聊起这事时,那同学说初中四年每天都在想如何杀了那女班主任…


手机用户7001445654

可能会,特别是农村的女孩。小学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对我影响极大。我和我弟从小就留守在爷爷奶奶身边,父母常年在外,平时就靠一年仅有的生活费住在爷爷奶奶家。有次奶奶在大衣厨里拿钱,结果发现钱不见了,九百块,之后把里面的衣服全翻出来也没找到。然后他们就自然想到是我拿的,我说没拿,我弟也没拿。在当时,对于农村来讲,九百不是个小数目,几个月的生活费。然后那一天,我奶奶弄得全村人都知道了,不知道怎的,我很抬不起头。那几天压力很大,好想哭,因为周边的大人都有意或无意说到钱肯定是家里人拿的,就钱没了,没有任何翻动的迹象。后来我质问过我弟弟,他说没有拿,我相信他,我弟比我小四岁,他也没那个胆量,还有在家我跟我我弟相依为命。平时,家里人跟村里人看我们的眼光都不一样,我奶奶也会故意翻我跟我弟的衣柜,箱子,甚至去庙里拜佛求佛指示丢了钱的去处。回来之后就讲说,菩萨说钱不是外人拿的。听后我就跑楼梯口哭了。之后日子久了,事儿也就淡了,但在我心里就像一根刺一样存在。至今那笔钱也不知去了何处


小太阳84720306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关心的是,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是担心自己能够为孩子提供的资源有限?是孩子一些不自信的表现令你觉得和贫穷的生活环境有关?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其次,“贫穷”又该如何界定呢?家庭年收入达到多少是富裕,低于多少是贫穷?能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是富裕,提供不了什么东西是贫穷?

之所以这样问,是想要告诉你,对我们造成影响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贫穷”,而是我们对“贫穷”的主观理解和感受。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关键词上,也就是“自卑”。自卑的产生,是在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那么,为什么会低估自己呢?这就要谈谈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了,也就是“自我认知”,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外貌、性格、能力、心理以及喜好。

如果一个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特征和能力,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判断,TA就更容易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选择,而不会被外界的评价击垮。相反,如果TA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擅长什么,则会过度依赖于外部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一旦接收到负面评价,就很有可能低估自己,从而产生自卑。

因此,当孩子有自卑的表现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去关注孩子的自我认知——TA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擅长,能不能对自己做准确的判断?

身为父母,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更多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且保证目标的多元化,避免以单一的目标要求孩子,比如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成绩不好就是差劲,实际上,孩子主动做家务、爱好广泛、擅于交朋友、对陌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等,也都是TA的闪光点呢。

换个角度来说,因为对比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自卑感受,未必全是坏的。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自卑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身为父母,在与其他父母相比较时,或许的确没有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我相信,你已经尽你所能,做到了最好。物质条件可以衡量,但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给予的内心充盈与富足则更加宝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