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誰解釋的最透徹?

幸福終點站55

對提問我思考了好久,不敢正面回答。不是我底氣不足,是受不了對《道德經》作者“神話”的曲解,受不了半吊子的胡鬧。

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就有一百零三種之多。現在,《道德經》的校訂本已達三千多種。這些版本不單單原文不同,解釋也大相徑庭,而且每個解釋者都自信滿滿。

在頭條這個平臺,對《道德經》作過研究的也大有人在,這些人也都很自信,都有自己的觀點,並極力宣傳自己的觀點,排斥其他的觀點,甚至排斥正確的觀點一一當然他們自認為觀點正確。

當然,我也認為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是最正確的,同時我也承認,我對《道德經》的解讀還需要不斷修正和完善。

對《道德經》解讀我有如下基本觀點:

《道德經》的作者是一個思維正常的有深刻見解的博學睿智的人。如果他真的超凡絕塵,就不會說人話了。

《道德經》是甚易知甚易行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文章,不是讓人看不懂的、沒有普世意義的“天書”。

解讀《道德經》必須遵守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保持思維的一貫性、不矛盾性,思路清晰。

解讀必須尊重語言規律和語言的確定性,詳訓詁,明句讀,不能想當然。


陳廣逵

《道德經》又名《老子》。第一個解析《老子》之人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韓非子》中有《解老》和《喻老》兩篇。

韓非對《老子》之道的解讀比較準確:道者,萬物所然,萬理之所稽也。今日謂之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總之,韓非佔在法家立場,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法家化改造。未必符合老子本意。

《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董仲舒在《竹林》篇中,對老子此言的解析,與韓非的解讀如出一轍:

齊頃公驕奢無禮,怠慢晉使,致使齊國在齊晉鞍之戰中大敗,國幾亡,為天下笑。之後齊頃公知恥而後勇,勵精圖治,內愛百姓,外敬諸侯,齊國大治。福本生於憂患,禍生於喜。

儒家、道家、法家皆認為,禍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但儒家和法家認為禍福的轉化由人決定。而道家認為,禍福的轉化人是無能為力的,由天決定。

在道家經典《淮南子》中,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才是對‘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的正確解讀。

《老子》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相對的,皆有生死。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唯有道不生,不死,不滅。

在道家經典《列子-天瑞》中有詳盡解析: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謂道。 “

有形者生於無形,有形者,混沌也。此之謂道生一。

混沌分,輕清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此之謂一生二。

衝氣以為和。此之謂二生三。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三生萬物。

總之,對《老子》的理解,最透徹的,是道家經典《列子》、《淮南子》。

而儒家經典對老子思想,會進行儒家化解讀。法家典籍對道家思想,會進行法家化改造。

最典型的是《韓非子-楊權》,主旨是宣揚天賦君權。老子認為,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終,唯有道不生不死。而韓非認為,君主就是道,臣民是萬物。臣民為君主而生,為君主而死。基於此,韓非子才提出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甚至認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誅臣,焉有過?!

老子如果在天有知,定會死不瞑目。


楊朱學派

如果讓我來推薦,我就會給大家推薦我的新書《老子思想初探》,不是因為它是寫的,我才推薦它。研究傳統文化典籍,雖然從古到今有很多人再做,但多數都跳不出虛和玄的圈子,而且人云亦云的多。缺少懷疑精神,沒有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這是我國學者普遍存在的現象。我不自信我的結論是最恰當的,但我的書不會教人迷信,能讓人們學會獨立思考,保持必要理性與懷疑精神,先從讀我的書開始深入老子思想,不致走入虛和玄的觀念中跳不出。

我這本書的基本思想是這樣,老子的《道德經》只能是一位古代思想家或哲學家的撰寫的旨在傳播其對於自然與社會獨立理解的文字作品,不可能是神明的啟示。即然它是人類思想的產品,那它就一定能夠被我的理智理解。思想家先有了他的思想,然後才會將它寫為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是傳播作者思想的中介,它並不是那個思想本身。雖然我們必須通過文字作品來了解其作者的思想,但作者思想與文字作品本身的獨立性還是要強調的,知道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後,當我們閱讀和學習文字作品後就不會犯死在句下的錯誤。理解一個文字作品,我們不僅要知道它說了些什麼,還要知道它的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思想在文字之後,而不是在文字之上。

我寫的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讀懂《道德經》這本書。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總論,取名為《道德經》之哲學原理,它是《道德經》所包含思想的一個綜述。第二部分是經文的逐條翻譯,取名為經文正義,在這一部分裡我採用了直譯的方式,不對經文古詞彙進行考究,而是追求我解釋的內容要表達與經文相同意思,不在個別字詞和章句上糾纏。但是,經文八十一章的排列是沒有明顯的邏輯次序的,即使你將每一章都翻譯的十分準確但也無法組織成一個思想。書的第一個部分就是對《道德經》所包含的思想的一個綜述,一個整體的把握。這也是理解經文的基礎,我的意見是腦子裡先有這些概念和觀念,然後再去讀經文,看看經文是否要表達類似的思想。

我之所以這樣安排這本書的次序,就是出於這個目標,先要讀者接受綜述裡面的思想,即使是你懷疑它,質疑它。目的是要你帶著思想你讀經文,再作出比較,看經文是否是要表達這個思想。假使你看到經文與我前述的思想不同,但至少能給您開拓一個新的思路。當您再去讀類似作品,就學會了帶著問題去讀書了。“揉碎經典,洞穿堂奧,將”道“請下神壇,復原它最本真、最現實的理性色彩。”


國學新邏輯

關於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因人而異。本身就是老子先生自己對現實自然社會的理解,同時要求我們以聖人的標準去做人,凡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誰的註解都是凡人的見解,就像是佛一樣被後人高高的掛起來膜拜,無有標準!因為現實中沒有佛也缺少聖人,這是凡人的追求夢想。


作為一個學習易經的人,看待道德經,就是聖人的心學。誰都想成聖成佛,所以用來判別他人是否得道,批判他人不是聖人,是不錯的依據!

我認為道德經不過是做人的標準而已,也不要那麼過高的要求自己,自己找累,比學佛的好多了,沒有什麼下地獄之說威脅你。至少道德經,給了你一個聖人的標準,做得到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過你可以從中感悟很多,自己的不足之處!

易經是揭示自然變化規律的,沒有觀點,你可以自己結合自然去發現,去感悟,更沒有要求你應該不應該怎麼樣,這是大道無言,大法無術,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道是自然規律,道法自然嗎!告訴你遵循自然規律辦事,順者昌逆著亡。德是做人品質,大德之人就是聖人,可惜我們都是凡夫俗子。

在現實生活中,從一而終能夠遵循自然規律發展(智慧),仁善有德的人並不多。所以需要文化的教育,品德教育,素質教育,科學教育,這就文明的進步發展。


逆著成聖,順著成凡。告訴我們逆向思維突破自我,走出別樣人生,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易道家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757000024cdc67d64620\

詩書公子

《韓非子》中的解老篇,喻老篇。

還有古代的《文子》。


雲崗山人

明代人洪應明著有一部格言式小品文集,名曰《菜根譚》,揉合儒家的中庸守則、道家的修身獨善和佛家的勸善去惡的人生處世哲學,“談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盡巖險”,是一部教人修身養性智慧的奇書。(世出世間,融通“經世致用,趨利避害

《萊根譚》提示出人生之真諦,振聾發聵,堪為人類“心靈之藥石”。

關於老子,又名李聃(耳)的《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分為上篇“道”和下篇“德”兩個部分。

講“道”就有74處之多,它大部分集中在前三十七章中,所以古代版本,稱這三十七章為《道經》,道教也將它作為自己的教名,可見這個“道”是何等重要了。

《道德經》中,還有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德”。全文提到它的,有44處之多,它大部分集中在三十八章以後。所以古代版本,把三十八章以後的部分稱為《德經》


春友229888

河上公本《老子》,王弼注成玄英疏本《老子》,這兩個是經典,無論學者還是普通愛好者都可以學習使用。

現代人的話,建議讀馮友蘭,郭沫若,許抗生,劉笑敢的解讀。

再或者自己只讀原文,通過生活去感悟原著,最後成就自己的生活哲學,不要管老子。因為你一對照註釋,就會發現自己都理解錯了,既然不是老子的,那就是自己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建議你閱讀《三字經》和《倫語》道德是社會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準則和規範。道德是一種境界,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規範,不侵害他人利益,嚴格規範自己的作風問題,道與德是兩個概念,道:正道、大道、羊腸小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義。德:德高望重。德望。德行。德育。德政。道德拆開解釋與連在一起是不一樣的,道德連起來就要規範每個人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一種信念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道德觀念。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最高尚的道德。


滄海1293452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