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何处?用当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释?

A金铭888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偈出自于心经,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结构与关系。

很多人把色理解为男女的情欲,这是不对的。

佛经中的色指的是所有物质以及物质引起的现象。水是色,波浪也是色。火是色,热也是色。人是色,思维也是色。色指的就是我们的整个宇宙和人生。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宇宙产生之前是什么,宇宙又是在哪里产生的。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宇宙这个概念:时间是宇,空间是宙。时间加上空间就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所以,宇宙是在哪里产生的,有两种可能:

A: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一个更大一级的宇宙之内产生的,我们这个宇宙也是更大一级宇宙的一部分。因为那个宇宙比我们这个宇宙大,才能装下我们这个宇宙,对不对?

B:我们的宇宙也可能存在于一个既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的地方。大家闭眼睛体会一下,一个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地方,它肯定是永恒的也是无限的。

我们的宇宙很大,但它实际上是有限的,有大小限制的。只要有了空间的概念,不管它有多大,它都会有尽头,就是有限。

然后大家再体会一下,一秒钟,一年,一亿年,一亿亿年......我们会感觉他们的差距很大,但是跟永恒比呢?跟永恒比,这些时间其实都是无限的接近于0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时间的概念,它就肯定是短暂的。

我们这个有限而短暂的宇宙,它一定是存在于一个无限而永恒的地方。只有无限才能装得下有限,也只有永恒才能装得下短暂。

而佛家管这个无限永恒的地方就叫:空。

我们再回到可能A,就算我们这个宇宙是某个更大一级的宇宙的一部分,但这个更大的宇宙也一定是装在空里的。现在我们还有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有无数个宇宙,但这些宇宙也一定是装在空里的。

那么这个空到底是什么?佛家认为这个空才是真正的:我。

这个永恒无限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这个真正的我就是心经接下来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就是永恒无限的意思。

而我们所在的宇宙,乃至我们的人生,还有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和思维,也就是色,都是这个真我,也就是空,映出来的假相。也就是现在打字的我是假我,短暂而有限。

佛,又是什么呢?很多人对佛的认识是降妖伏魔,法力无边,这是不对的。佛是觉悟的意思。信佛修行就是为了觉悟,看破这个假我,找到那个真我,这就叫:悟空!悟到了那个空,就找到了真我,也就是觉悟了,也就是成佛了。

明白了色与空的概念,问题就容易解答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短暂有限的假我是离不开永恒无限的真我的,而无限永恒的真我也是离不开有限短暂的假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真我就是假我,假我就是真我。

真我和假我,色跟空,是手心手背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了,有些人经常认为信佛是消极避世、看破红尘甚至混吃等死是完全的误解,是对佛教的不了解。

佛教是不否定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的,佛法当在世间求。佛家经常用颠倒梦想来形容我们现在的人生,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都活在虚假之中,而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无常。无常就是不永恒,总会有结束消失的时候。

色即是空,告诉我们的是要珍惜现在,现在就是将来,将来也是现在。

信佛修行是为了幸福快乐,你现在不快乐,未来也不会快乐,你现在不解脱,未来也不会解脱。你要是现在放不下,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这个色实际上就已经离开空了。就变成了色异空。

所以信佛的人,现在不修行,每天烧香磕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佛菩萨来帮你,走的不是正道。而金刚经也明确的说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是”,是这个的意思。是人行邪道,就是:这个人已经走上了歪路。


锐视觉何老师

谢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还不是那么容易。我也就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请大家多多指教。

1、这句话出自《心经》,是佛对他的弟子舍利子说的。在这里顺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对舍利子说话,主要是因为舍利子读这个问题的时候最为精辟,最为深刻。

2、我们来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这里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质,当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为什么佛说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们看这个杯子,之所以能装水,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装进去,否则就装不了水。而且这个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这个杯子是没有自性的,它会被氧化,会被打碎。所以佛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没有不被氧化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坏的,万事万物都会坏掉的

4、上面都只是从表面上来讲的,比如我要开办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层面执着于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了,那么当下你就是烦恼,你就会很痛苦。所以佛通过讲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要从物质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脱出来。

5、我们再来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色和空是一体两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样。代表了物质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质的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象的本质,色是现象,空就是现象的本质

6、这句话佛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经常去打理自己的心灵,在社会中,不要被名利迷恋太深了,有人在名利里头难以自拔。佛要给我树立一个

正确的名利观立竿见影,我们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个竿子,它自然就会有一个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远不会影响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跟到哪里。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学过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质无穷地分割下去,就是质子、中子、夸克,还有暗物质,它都有一个东西存在,就算我们继续分割下去,它

永远有3/4的空间,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这就是色和空的一体两面,自古以来物质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道理,永远不可分割开。佛通过这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有,执着于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烦恼,痛苦;也不要执着于无,执着于无就是,或者叫边见,等于说是否定了人间,那么人间你就无法生存。我们应该持有第三种态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说在有跟无之间,如果一个人领会了空有不二时,也就领会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后,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讲一个哲学道理,其实是佛在教众人如何解脱的方法。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天台教义上讲的一心三观(空观、有观、空有不二观),还有《华严经》上提到的体相用,这都是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

谢谢!


自由小小影

如三藏法师般理解运用,实非我之所能,只道余于当下之心解。

四句出自对佛学般若智慧高度浓缩的《般若心经》。

任何探讨,基本概念需要理解清楚,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徒增烦恼。汉字取类比象所造,这里的色字代表能感知的物质世界,也即哲学上讲的物质,在佛学里色是五蕴之一,余四蕴受想行识与心行有关,类比哲学上讲的意识。

空 ,以余今之理解,有三层意:空间、有无、佛学空性。空对物,新房中我们可以利用的就是空间,我们需要的房子不但要有框架结构,还需要足够的合理空间,这个层面近似色所代表的物质特性。引而伸之,空对无,有无之意,抽象的概念,属于心理意识认知层面,与前五蕴、物质意识可参照理解。以上这两层是当今普遍可接受、理解到的。第三层,佛学空性,佛家独有,就太过深奥,非大悟之人不可理解。我这里也只是推理一下。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整体观念,讨论概念始终将其放在其所在的整体中考量,比如易经、中医,这不是一般人,更不是西方分科之学容易理解到的。道家有无极之说,是言语表达的最高层级,类似的有佛家的无上咒、无等等咒,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也就是最高级的。西方说到最,一般是最…之一,有好多同等的存在,一方面表明西方的自知之明,一方面代表科学还在发展中,也就是浅薄。

心经中的空包含了空的三(多)层含义,因而可以与色论,与受想行识论,同时又保有自身的空意。站在色的角度论:一般的理解色是实实在在可感知的存在,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从微观层面说,物质内部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说世界上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片叶子不同时期其外在也是不同的,既然不同,也即没有固定的存在,不存在不就是空吗,所以说色不异空,物质方生方灭,与空无异。以上所说也只是纸上谈兵,还需知行合一,在佛家若能体证到,有病何惧,当下即空,不受其难,小乘之境;虽不执着于有,但还受空的观念制约。

空不异色,空生万有,从混沌之初,物种不断演变,也即是现代科学所遵循的认知理念,一步步趋近事物发展的真相,但现在的科学离真相尚远,但这足以显现人的伟大,参赞天地之化育的能力,这是人后天能力所显,用科学的理解,对于人脑,现在也就开发了不到5%。以佛家言,此乃缘觉所证之境,明十二缘起之理,想生便生想死便死,已至无碍之境,不受轮回之苦。

后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只从字面看,“即是”就是“不异”,似有重复之嫌。实则,前者是初步功夫,自了汉而已。佛陀乃菩提所生,大慈大悲,怎会只求一己之安乐呢,所以智慧已证小乘缘觉,还要更上一层楼,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此即菩萨也——菩提萨埵觉悟有情,了己所愿终成佛果。

这中间理解的一个难点在:般若,佛经不翻般若为智慧,只因汉语中的智慧无法完全表达般若的含义,表达般若体相圆融无碍,容易将空性慧只执一端,勉强用知行合一参照理解。

多说一句,现如今的谈论容易停留在学识、意识层面,倘不能与生活结合,知行合一,讨论又有何意义?


通显壹学堂百日知

这段话出自 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 心经。这部经文属于般若经,般若即是智慧,不同于凡夫所理解的智慧,这个智慧的意思是洞彻一切现象本质的能力。菠萝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佛法度人的度字的意思。般若经的内容就是度脱苦海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精髓就是题主所问的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精要的总结一下就是般若性空。

何谓性空?性不是虚空,不是一无所有,所谓成住坏空,空是不能常住不坏。整个世界都是因缘假合所成的现象,非实非虚,都不可能永恒存在,最终都会归结于空,又从空中升起,如此轮回不断,只有这个空性不灭,因为它本不生灭。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色和空本就一致存在,无有异同,所以下一句进一步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本就是一个东西。

佛法是不二法,不讲对立存在,不讲辩证主义,任何割裂的对立的说法都不是佛法应有之意。佛法中所有的名相都是一体的,就像现代科学里的一个新概念 全息宇宙,宇宙中任意一个粒子都保存了全宇宙的所有信息,又像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克隆出一个完整的个体。佛法也是这样,佛法中任何一个概念或者叫名相,都可以推理出整个佛学的所有理论,佛法虽多,但所有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圆融无碍,现代的话说叫理论自洽。所以佛祖说佛法八万四千门,门门皆可成佛。

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皆空,这五蕴是我们人类用来认识世界的手段,或者说这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五种特性。但是菩萨又怕后来学者着了空,立刻又着重说明一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四蕴也是这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等等。不是空之外还有一个五蕴,也不是五蕴之外另有一个空,空和五蕴本就是一体一致的。

至于为什么是一致的,自己悟吧。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质。

这几句话,是写在观自在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咒语,跟着念就行了。


阿奇100

出自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全称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是般若经系列的总纲,是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我曾经按照我的理解,对它进行了全部的翻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空一个是色。很多人把这个事理解成好色的色。理解这句话的话,先把什么叫空,什么叫色讲清楚,那么就很简单了。


空就是你看破色相,解脱了皮囊,眼耳舌鼻等对你的束缚,看到的那个真相,就像济公大师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到了济公大师那种境界,酒肉不是酒肉了。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空就是指的是真实的世界。

色就是你目前看到的,感知到的这个世界。


确定好这两个概念之后这句话就可以进行翻译了。

色不异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和我跟你讲的那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跟舍利佛的对话。

空不异色,就是我说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你现在在色界是感受不到的。

色即是空 其实你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的一部分。

空即是色,等你真正参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你现在的世界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欢迎批评和指教。不过受垂直度的限制,全文的翻译没有发表在今日头条 知常容 号上


知常容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爲了解釋《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實含義,小乘原始佛教的一切有部和大衆部跟大乘的隨理唯識、隨教唯識、自續派、應承派都作過分析,因小乘的人無法有的觀點,與大乘的人無法無等从唯識到應承派的究竟大空性,各乘各宗所闡述的結果不盡相同。


其中,曾有一位法師對這四句是這樣解釋的:“色不異空”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空不異色”是說除色以外,有一個實質的空性,“色即是空”時,把空性和色法融爲一體,“空即是色”時,一是從有法方面來分的,二是從法性上來分的。這是小乘原始佛教的一種分析方式。大乘持應承派的觀點的高僧大德就不贊同此觀點:象你這樣分析,是理解上的反反複複,就象是“柱子不空,實質來空”的說法沒有多大差別,這樣就造成了對《心經》四空很難解釋了。

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些法師是這樣解釋的:“先是諸法是空性,空性是顯現,空性見應斷除輪回的根,除了斷除輪回的空性見,世界上再沒有殊勝的見解。”對此,持應承派究竟大空性觀點的智者出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好象他們認爲的空性是最高的見解,實際上他們的空性只是一個單空,並非顯空雙運大空性。”


由此可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般若中的四空,很難解釋。用大乘顯宗《唯識》論以上的《中觀》應承派的觀點,好解釋一點。

“色不異空”用水中的月亮來比喻,水可呈現天上的月亮,所顯現法就是空性。

“空不異色”是指水月的本性是空性的,這個叫雙運。

“色即是空”是遠離有的執著,也遠離無的執著,非有、非無的執著,這四種執著叫四种邊執。就是離四邊八戯叫離戯。

“空即是色”是指空性与顯現是一味一體的,這個叫等性。“佛我,衆生我,器情世界都是我”這是講一切離戯和等性之意。


宗喀巴大師曾在《三主要道論》中闡述道:“……最後不需要輪翻修,已經同時見到緣起性空時,就獲得了最殊胜的定解,這是究竟圓滿的正見。另外,用顯現來破空性的執著,用空性來破顯現的執著。”這才是宗喀巴大師的最究竟的密意。

佛法是非常細膩的,一位大成就者問一個沙彌尼道:“什麽是自然智慧?”沙彌尼回答:“所謂的自然智慧是沒有因緣所成的這個智慧。”大成就者反問道:“如果沒有因緣所成的這個是自然智慧,那麽虛空是不是已經變成了自然本智了?!”大成就者又說:“這裏所謂的自然呢,指的是在本基上的智慧,是原原本本具足在它的果位上面的。”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用當代人的理解,可以說《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显宗精妙四部境界。以四种抉择方式來闡述:第一層境界是把萬法抉擇爲空性,即色不異空;第二境界是把空性抉擇爲雙運,即空不異色;第三境界是把雙運抉擇爲離戯,即色即是空;第四最高的境界才是把離戯抉擇爲等性,即空即是色

如此深邃的智慧,是佛教提出的萬法本空的理論依據。 對於上根者,通過對心的來自何處、住於何地、去了何方的觀察后,能通達萬法的本性。比如,首先觀察我們的分別心來源於何處?它又住在哪裏?我們的分別心最後又去了何方消失於何處?如此觀察後,我們的分別心了無可得,換句話說,我們的這顆心沒有一個真實有的存在,是虛假之法。因爲是空性的,才會有顯現;因爲能顯現,才是空性的。如果不空,而真實有,是無法顯現的,因爲無法緣取之故。所以,真實之法是不可說,說出來的,無真實性,才有“不可言說”之語。


這裏講了四種抉擇:首先把萬法抉擇爲空性,空性抉擇爲雙運,雙運抉擇爲離戯,離戯抉擇爲等性。離戯抉擇爲等性,是離言思和八種戯論,此時,僅需安住於覺性中。如此真正的卓越智慧,而非尋思分別的。

《心經》最後的咒語告訴如是大家:去安住去安住吧!安住在智慧的覺性海中,安住於直至菩提現前之前,於菩提之道永不离開。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能说与非

经常有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实后面还漏了半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才完整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心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与核心,所以用“心”给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

而《心经》的精髓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这句话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华中的精华。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概念:色和空。

什么是色?简单的说,色就是物质,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实在之物。

什么是空?很多人认为空就是空虚、空无、空寂。其实这是错误的,把世间一切事物理解成空无的,这是佛教所批判的“断灭空”。空的意思是虚假。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大家可能会疑惑,有形的物质是实实在在的,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经过一位黑长直的大美女,人长得漂亮,身材又好,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么就空了。难道佛教高僧都是魔术师,能大变活人,把人变没吗?

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看来这位美女今天能出现在我面前,是无数因缘凑在一块的结果。如果任何一个因缘不存在,可能这个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这个美女不是永恒的、独立的存在,她依赖于其他条件而存在,这在佛教叫做“没有自性”,因此是虚假的。

美女既然能产生,也就会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说不定这位美女转过街角就遇到车祸而毁容呢。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虚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虚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虚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虚假的棍子,揍她一顿?如果我真这么做了,美女一定会拿出一个虚假的手机,打一个虚假的电话,会开来一辆虚假的警车,下来一名虚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虚假的派出所,让我吃一些虚假的苦头,可能我虚假的工作也会丢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学造诣再高,哪怕我把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会这么做的。这就是“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假的存在,既虚假,又存在,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时,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后意识到她是虚假的;也不是先认为她是虚假的,后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认为她是虚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时候不会产生对美貌的执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假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假的存在。


梦露居士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白话文:物质世界的色本来就是与空是一样的,那是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与任何物质形式也是一样的。其它四蕴也可以这样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用现代科学打个比方,色即是物质,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组成,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也可以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超弦组成,但超弦不是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超弦不是物质不能说是没有,“空”也是这个意思,所有物质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说成没有,佛学名词谓之“不真”。

“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想详细了解,推荐看僧肇的“不真空论”,里面批判了三种言论——心无者,即色者,本无者。

“心无”这一派,他们只是主观方面排除万物对心的干扰,但没有否认万物的存在。这一派的优点在于使心神安静不受外物的干扰,错误在于没有认识事物本来就不存在。

即色宗,它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空体不空用”。即色宗正确的认识到事物“非有”的,而没有认识到事物本身也是“非无”的。所谓“色即是空”,就是指色本身就是空,不必在“色即非色”上去空。僧肇认为“即色宗”有两个错误:A、把色看成是概念化的结果,单纯从认识上来理解空性;B、不了解所谓的非色、色空,也就是假有之意;没有假有,也无所谓空。

本无宗。它虽然提到非有、非无;但其基本宗旨比较偏重于无,“非有”是无,“非无”也是无。本无宗的不当之处就在于不了解虽然无真有真无但却有假有假无的道理啊!

修行修的什么?从根本上消灭两元对立分别相,中道之义。

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 去来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