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买理财,如果真的到时候银行给你把本金都亏了,储户是自认倒霉还是有什么措施?

鼠灵源

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通过建立资金池,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以多款产品的收益去弥补亏损产品。所以之前的理财产品亏本的情况很少,最多是收益较低。

其实在投资者不知不觉中,很多坏账已经通过“资金池”中和掉了。

对于银行来说,高收益同样对应着高风险,只不过作为专业机构对于风险防范更加专业,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借款企业违约。

资管新规出台后,资金池没有了,刚性兑付没有了,一款理财产品的资金出现问题,银行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兜底了,风险则要由储户承担。

资管新规的出台不仅仅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投资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为了保护自身信誉,未来发售理财产品也将更加谨慎,每款理财产品的盈亏将一目了然。相应的,银行发售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比例也将大大降低。

理财都会签署协议,风险会提前告知。今后的理财产品就跟股市一样,盈亏自负。

股市亏钱了,没有人补偿;今后理财产品亏钱了,投资者也只能自认倒霉。

2018年结构性存款火爆,就因为这是保本的,同时也是因为在资管新规下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替代选择。

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新的理财时代到来,普通投资者还是要注重本金安全,理财产品要充分了解风险后再投资。假如有足够资金,并且有余力,有经验,再拿出少量资金投入基金和股市寻求更高收益吧。


财智成功

你好,这里是7分钟理财。

这个问题得从银行理财的分类说起。众所周知,银行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有银行自己设计和推出的产品,有银行代理的产品。但是对于很多“不明真相”的公众来讲,经常在购买理财的时候自动默认只要是银行卖的产品,就都是银行自己“生产”的,风险不会太大。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后续产品到期收益不及预期或本金受损后,引发的一连串问题。

一般而言,发生题主所说的问题,可能性有三种。

一种是由于我上面提到的原因,客户在投资时没有区别所买的产品是银行自销产品还是代理产品,而通常问题频出的就是在后面一种产品里面。这类产品有的时候存在某些陷阱,比如银行员工与销售机构人员勾结私自销售代理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飚高收益吸引客户,但产品本身存在问题,一旦出现违约,客户想要找到银行进行索赔就非常困难;

第二种是属于银行内部银行职业操守问题,有的员工会迫于完成业绩,夸大产品的收益率,弱化产品的潜在风险,目的是想顺利销售给客户,但产品到期后的结果和当初许诺的相差甚远。像这种情况,由于当初签署的文件中应该对于相关风险进行了披露,而且客户又在文件中署名,所以如果单从文件看是确认客户知晓风险的。但如果银行是录音+录像的双录环境,当时又是在银行里签署的文件,那么可以找到银行调出视频影像进行佐证

最后一种是由于市场本身的极端风险发生导致产品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如果客户对于产品本身分辨无误,签署文件清晰且销售过程中充分披露了风险,那客户确实只能将结果归咎于市场。


7分钟理财

从2017年下半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也有一段时间了。

01

这次资管新规出台了之后,推动的力度是非常非常大的。之前咱们专门做过详细的介绍,比如说影响比较大的这几条:

银行不能承诺任何保本保息,出现了亏损不能以任何的形式兜底兑付,这些文字在理财产品的合同中基本都没有了;

90天以下的理财产品不能再发了,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现在90天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也没有了;

而且净值化这个事,推得要比以前的速度快很多。

虽然说去年年初,就有一些银行在推净值化了,但在资管新规出台了之后,明显推行的力度要大很多、快很多。

现在大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变成了净值化。

02

什么叫净值化?

之前咱们买银行理财,如果产品的年化收益是5%,买10万块钱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一年到期拿到10.5万。

现在不一定, 有可能没有收益,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负数,变成9.9万、9.8万都是有可能的。

03

资管新规出台了之后,对投资理财的朋友影响非常大。

而且这些文件是趋势,比如说了多少年的打破刚兑,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

可以这样理解,闭着眼投资理财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之前很多朋友压根没把投资理财当很重要的业务来学习、来研究,很多的知识还有些欠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看一些基本的规则、基本的逻辑、基本评判风险。


小司聊理财

目前来说是没有任何其他措施,只能说是自认倒霉,因为理财非储蓄,投资需谨慎。

理财产品的种类

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型理财和非保本型理财,而相对应的风险还是不一样,保本型理财,一般投资标的为,风险比较低的货币型基金,而如果是非保本的话,就会选择风险比较高的,股市等,这些信息在宝理财的认购书里面都会有体现,所以你购买理财并不是银行储蓄,而是购买有风险的投资产品。目前银行正在逐步的取消保本型理财开始,也就是说有要求不能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只要是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不能用这种承诺,但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的,没有人明确的规定,所以购买的时候需要认真的看清楚认购书认购的是不是理财产品,而非其他银行代销的产品。



出现不能兑付怎么办?

如果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不能兑付的情况,那怎么办呢?

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购买都需要进行双录,你需要仔细的回想,银行的业务员,推销员,理财经理有没有带你进行做一个这样的动作,有没有对你进行风险提示,因为这些都是属于销售之前需要告知投资者的一个动作,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尝试拿着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是如果这些都说过,而且当时你也明白了风险,明白了购买产品存在的意外的话,那就只能是认为自己投资失败。


关注银行小狗,带你揭秘更多银行内幕。


银行小狗
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在“自认倒霉”之前,我们要确认几个事情,以防再“吃亏”!!

确认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每项条款

无论银行理财还是互联网理财,都有必须有的产品说明,不要只看所谓的“预期收益”,也要仔细查看风险,是否保本,去年资管打破刚兑,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但是关于本金的条款还是有的,要每个字研究清楚,整明白,理性决定。

合法录音也是一种权益的保障

理财是为了让资本保值增值,增值很重要,保本更重要

,在讲解和签定理财合同时,做合法的录音,可以界定对方做理财时有没有存在“保本保息”的诱导,毕竟口头承诺也是有一定法律效力的。

“预期收益”并非最终的真实收益

预期收益并不代表你到手的真实收益,很多理财员会用“预期收益”来吸引你,预期是预计可以达到的收益,并非一定,你就不要一定相信了。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记得问三个问题,好好听听理财员给你的答案

  1. 这款产品是投资于什么方向的?

  2. 这款产品的投资策略与风险保障措施是什么?

  3. 如果有风险的话,主要的风险点在哪里?

投资有风险,理性选择很重要,明确后再出手


夏天的清柠

1.个人购买的理财属于什么种类的产品,保本的,非保本的,有的甚至是保险类产品。

2.售卖理财的是什么机构,是银行自己退出的产品,还是和其他机构合作退出的,有的甚至只是代理其他机构的产品。

3.认真确认当初购买产品的条款,确认条款内容和发行机构信息吻合,包括机构的销售方式,投资方向,投资内容,信息发布等,是不是按照合同内容进行的。

4.当初签订合同时的录音,协议,影像是否有留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目前社会诚信缺失,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可能会谎话连篇,虚假承诺等等。

以上内容只要发现,就立即向销售方维权,一般销售方为了名誉以及事态不扩大都会妥善解决的。

必要时保留录音,影像等证据,为以后产生纠纷甚至亏损留下证据好维权。

一般大的投资平台和银行自身销售产品安全性都比较高,出现问题也会妥善处理,目的是担心丢失市场,出现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买理财还是要认准有资质有规模的大平台和机构。


晚来风生活百态

银行的理财一般分为保本型,低风险型,高风险型,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合同条款。一般如果你是银行的vip客户,或者跟某个客户经理打交道比较多,一般客户经理会根据你的抗风险能力酌情推荐的。但是如果碰到那种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银行驻点的工作人员,他们推荐的理财产品就要敬而远之了,这种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大,可能银行工作人员跟她们打交道都不多,出了事,人都找不到。


土家农妇

从银行买理财,银行是代销,是代为销售,并不兜底,也不负责盈亏。现在新政以后,不允许刚兑,强调买者自负,保本型理财都不允许了,因此出了问题,投资者只能买者自负了。

购买银行理财比社会上野鸡理财好的原因,在于银行的理财标的是真的标的。社会上有的根本是诈骗,有的根本不存在投资标的。

购买银行理财尽量购买“屌丝”型理财,这种理财收益虽然低一点,但是买的屌丝多。万一出了问题,一堆屌丝要跟银行没完,因此这种理财风险小,还没有出现过风险……如果买私银理财,一个理财就几十个人,出了风险影响小,这种理财风险较大,已经出过风险。

针对老百姓对保底型理财的需求,银行开发了大额存单业务,结构性存款业务。保本保息,收益也不错……大家可以自己咨询下。

注…本人银行信贷工作二十年,炒股韭菜二十年。欢迎加关注,多交流。经常会发“脑洞新闻”…好心情,才有好收益。


飞刀47号

不管是买银行理财或者网上理财,你必须都有个心理准备,我准备预期买什么样的理财产品,是高收益的或比银行收益略高些就满足的,还得看你心理承受力是否大,也就是玩得起也输得起这种,想多赚得到更多的资金。那就是基金和股票,高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高凤险。银行理财也同理过去亏损了,银行把损失补上了。现在不行了打破刚性兑付,什么意思这就是银行不再给你兠底了。你只好自认倒霉不然你怕就釆用保守储蓄。


我运动我快乐5271

这个问题是为国家作个民意调查吗?我认为,无论个人投资者有多丰富的法律知识与投资经验,都无法规避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风险,更别提可笑的什么事后追究了。建国以来,银行都是受国家监管的,重要职位由国家委派,要做什么,怎么做都有非常严格的指定。浅白地说:一切漏洞都不是个人行为可以造成的,银行从业人员都是互相监督制。这也是一旦出现恶劣后果,投资者是难以问责银行的原因,业余对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团队,绵羊对老虎,根本没法斗。只有国家能监管银行业,这是一个显浅的道理。所以除非国家认为造成社会性的恶劣影响,下令彻查堵截才能制止金融犯罪。

在国富民强之前,人们普遍没有多余的钱来作大额投资,一般就定存三几万应付生活风险,大额开支之类的。当能拿出百万以上作风险投资,国家就认为哪怕没有了这笔钱,也不会使投资者家庭生活和安全出现问题,所以就放开了风险管制,打破刚性兑付了。

想不倒霉就不要贪心高于市场平均利率投资于不规范的产品,尽可能到信誉好的银行投资。而那些曾经出问题的银行,它们的善后成本也会很高的,建立信任难,打破信任容易,所以相信正规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是不会轻易违约的,二级风险以内五万元门槛的理财目前还是很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