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三从指的是什么?四德又指什么?

乔玉萍518666



三从四德指的是儒家对女子的一种不公平对待,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思想,好在现在已经废除。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汇编的《仪礼·丧服·子夏传》中:“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女人在没出嫁之前要听父亲的,出嫁之后要听丈夫的,丈夫死了之后要听儿子的。

不过这里的“从”也并不是指“顺从、服从”,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内宰》中,内宰是后宫的官职,负责教导后宫妇女的“阴礼”,“掌妇女只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指的是女人首先是重品德、道德;其次是会说话,言辞恰当;再次是长得端庄秀丽、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持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

三从四德之所以会出现,本质上是为适用社会稳定、男权至上的利益需求,是封建社会一种制约女性的方式。


戏曲说

三从四德,这个说法取自儒家经典礼记,它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习俗,或者说既定规则,主要是针对女性。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作为古代女子的道德约束,其本身就具有不公平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维护男人的绝对权威,让大男子主义统治国与家。其本质反映的男尊女卑的核心原则,在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是极低的,是男子的附庸,注重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论,这也是儒家思想被广泛批评的一个方面,是旧时代的糟粕,如今大家只需要了解下这个历史存在的事实。



最后再分享下现代版的三从四德吧。

“三从”分别是: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四德”通“四得”,分别是: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不开心要哄得。


如今世道变了,女人开始当家了,财政大权也没了。好咯,不开玩笑啦,愿旧时代的糟粕被抛弃,也希望新时代女性更强大,咱们追求的是男女平等,相互爱护,夫妻之间和睦第一,家庭幸福中女主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每天读宋词

谢谢@今日头条文化频道,由《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一下我的看法:

落泪呀!完了完了,完全看不到历史遗留下来的女子三从四德的痕迹了!

难道孔老夫子的传统美德都失传了吗?不会吧!那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毫无怨言的一心一意的过日子的女人时代。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的三从呢?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

解释就是古代的女子,如果你未婚,在家里就要服从尊敬父亲的教导。

如果你嫁出去了,就要尊敬丈夫的旨意。

如果丈夫死了,那对不起了,听儿子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就是要求妇女一,要有德行。二,要求妇女的言行。三,要注意妇女的容貌端庄。四,妇女的一生要有功绩,有榜样!

我是喜欢这个三从四德的女人呀!她们在那个年代主要是要适应男人权利制度来稳定家庭,维护男人的父权,既是维护家族的利益。

(图片来自网络)

三从四德主要是束缚着女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做到“内外有别”的原则。

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这种礼教的延续,极大的规范着妇女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包括女人的修养的规范。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中国古代的习俗现在已经不复返了!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当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的价值已经不比男人逊色!
网友们如果喜欢,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批评、留言必回复!评论转发我必回评!


日尧居k古史

不夸张的说,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女德班,就没有一家搞清楚过“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却还在教授女德。

三从四德的出处

话说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派,在周朝流传下来的礼仪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合乎儒家思想的礼制丛书。

这套畅销丛书共三本,合称“三礼”,热度排行是这样的:

  • NO.1《礼记》传说作者为西汉戴圣,位列四书五经之一,为科举必考教科书。
  • NO.2《周礼》传说周公旦为原创作者,春秋战国神秘人士编辑整理,西汉时为官方收录。
  • NO.3《仪礼》传说作者为孔子,也是西汉时期现世。

其中,《周礼》和《仪礼》以制度记录为主。

《礼记》则以儒家思想,阐发礼制背后的道理

“三从”出自《仪礼》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

“四德”出自《周礼》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三从”不是无条件的服从

解释一下《仪礼·丧服·子夏传》。

“丧服”是《仪礼》中的第十一篇。

“子夏传”是以子夏的名义,对《仪礼》的内容做注解。

“三从”就出现在子夏对《丧服》篇的注解中。

全部注释如下:

《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段话的意思重点在于女子“不贰斩”,和“无专用之道”。

所谓“不贰斩”,就是女子不行两次斩衰。

斩衰,为古代最隆重的丧礼守孝。

守孝者,要穿斩衰服,守孝期长达三年。

如果是男子,规则就比较清楚了,通常是为父亲守重孝。

而女子,一生只行一次重孝。要么为父亲,要么为丈夫。

如果出嫁前,已为父亲守过重孝,那么出嫁后,夫君离世,女子守孝一年。

如果女子出嫁后,父亲亡故,那么她只需为父亲守孝一年,重孝留给丈夫。

而“三从”,也不是如女德班所说的那样,无条件服从。

是在一定的礼制下服从。

俗话说“礼尚往来”,

所以,女子的三从,是有前提条件的。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

礼运,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礼制,比如:

  • 先有父慈,再有子孝。这点男女一致,也是女子从父的前提。
  • 先有夫义,再有妇听。这是女子从夫的前提。
  • 先有君仁,再有臣忠。这是女子在丈夫死后,从子的前提,并不是说儿子混账,也要听儿子的,天下间,没有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思想上,古代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护女性,鲜少有净身出户的女性,好歹也是带着嫁妆走的,通常男方还要给补偿。

四德,古代家族企业的女性职场守则

再次重申,中国古代是嫡长制。

所以并没有一夫多妻,只有一夫一妻多妾制。

普通老百姓,也不准随意纳妾,所以民间普遍还是一夫一妻。

但帝王不一样,帝王需要联姻来巩固地位,也需要多位“贤内助”来打理后宫。

达官贵人们的后院,虽然规模不及后宫,但也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的皇宫,这样的大家族,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家族企业”。

四德也就成了这些家族企业女性的职场守则。

宫廷里,是专门有机构来进行培训、考核的。

绝对要比女德班高级感很多。

而古代女性,也不全然是我们今天宫斗剧演的,每天都是闲得发慌,斗来斗去。

会更接近《红楼梦》那种模式,已婚的,要协助打理“家庭企业”的财务、人事管理,真正比较闲的,还是未出嫁女子。


姞雪心

中国传统礼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n

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n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n

后来,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n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n

很多人片面地将“三从”、“四德”理解为对女性的压迫,这是不正确的!


墨雨箭

古代女子“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功。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可见在古时,女子地位是何等低下。也难怪,在封建社会里,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不管是农业也好,从商也罢,都主要来自男人。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试想,一个女子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完全的依附男人,何来的地位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地批判。如“三从”里的未嫁从父,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我觉得是应该多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的知识女性,凡事都自己拿主意,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我觉得有些事还是应该多听听父母的意见,比如婚恋。有句话不是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则是两个家庭的事”吗?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人恋爱时和和气气,你亲我浓,而一到谈婚论嫁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假如女孩子事前充分听取父母的意见,双方家长友好沟通,那就会顺利得多了。因为父母毕竟不会害自己的子女,再则社会经验也要丰富些吧。


至于“四德”,我就更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女孩子除了要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言语、容貌上何尝又不是呢?套用现在一句流行语,女孩子不光是要颜值,更主要的是气质。言语得体、容貌端庄不正是有气质的表现吗?至于“功”,我的理解是:女孩子要有自己的本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中立足。

总之,封建的东西毕竟存在了那么久,一味地打倒批判,然后再恶狠狠地踩上几脚,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古版: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新版:三从四德

老婆“三从”: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

老公“四得”: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生气要哄得。


国学日知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四德”:德、言、容、工

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四德”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虽然现在讲究男女平等,不再内外有别,但“三从四德”本身对女性的要求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能做到“三从四德”的内容,也必定是一位内外兼修的成功女性。

配图供君一笑,与本文无关。


史是古代的史

“三从”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最早见于《周礼·天官·九嫔》,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谓“三从”很好理解,就是没出嫁时“从”父亲,出嫁后“从”丈夫,丈夫过世“从”儿子。至于“从”的含义,既包括听从、顺从,也包括辅佐。“三从”确定了所有家庭形态中两性的基本角色定位、从属关系和权利结构,可以说是传统伦理的价值观。

“四德”则是传统伦理的方法论,具体指导女性的修养。妇德,妇女的德行,包含一系列道德准则,《女诫》释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女学》则更加具体细致,几乎包含方方面面,但无论哪种释义,核心都是贞和顺。妇言是对言辞的规范,规训女性说话必须得体、礼貌、谨慎、谦逊。妇容是对容貌的要求,必须朴质婉娩、整洁得体,妖娆媚惑、不讲卫生、有失礼数等等都是妇容不整。妇功则是女性生活和劳动的必要技能,比如女红、家务、哺育孩子、伺候老人、奉待宾客等等都是女性的任务,笨手笨脚、好吃懒做绝不可能是好女人。

“三从四德”是在男权制度下的儒家伦理准则,既体现了父系时代前期的社会分工需求,也落实了儒家等级制和礼制的权力秩序设计。在这套规则之上,一些列社会结构、秩序和人际关系形态得以建立,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合理性。不可否认,“三从四德”对女性存在许多不公平,但也不必要一味地批判成歧视和压迫。与“三从四德”相对的也有一整套道德行为准则来规训男性,就像与“七出”的婚姻规则相对的也有“七不出”的约束,这是一整套互相制约的规则,倘若只是单方面的要求,是无法织成严密的儒家伦理网络的,儒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划也就无从建立了。而且“三从四德”也并非绝对的,未嫁要从父也要从母,既嫁从夫但夫也要对妻相敬如宾,夫死从子但子也要孝顺母亲,这都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今天当然可以批判和废除“三从四德”,也必须实现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但不可忽略的是我们要找到一种新的道德准则,让整个社会的行为都有规范和约束,不然我们推倒了一个腐朽的伦理观,得到的恐怕只是一片混乱,那么解放和平等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得以维护的保障。


徐鹏远

三从四德在封建社会中,严重约束,限制婦女们的人身权利,尊严和自由。男尊女卑现象极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买卖包办婚姻,送童养媳,强制喪夫婦女不得改嫁,终身受寡一生。(禁止婦女合理化建议和发言权。`丈夫任意按自已意愿休妻。,叩拜制。叩拜丈夫,拜公婆。一天三叩拜,三请示制,铺床叠被,端吃端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