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祥林阁风水

易经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的统称。周易是周代的易经。易即是变易变化之义。易经内讲的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各卦及64卦都如三维立体具有6个平面的卦(模型)。 说白了乾卦“1=1^3“有三个看得见的面(阳爻、太阳爻、少阳爻)与三个看不见的面(阴爻、太阴爻、少阴爻)的正方体1立方。 兑卦2=1^3+1^3=2x1x1即(1+1)x1x1的长方体2立方。 说白了兑卦2也有三个看得见的面(阳爻、太阳爻、少阳爻)与三个看不见的面(阴爻、太阴爻、少阴爻)。

坤卦8=2^3=2x2x2的正方体8立方。 说白了坤卦8也有三个看得见的面(阳爻、太阳爻、少阳爻)与三个看不见的面(阴爻、太阴爻、少阴爻)。

64卦=4^3=4x4x4的正方体64立方。 说白了64卦都有三个看得见的面(阳爻、太阳爻、少阳爻,故有192个阳爻)与三个看不见的面(阴爻、太阴爻、少阴爻,故有192个阴爻)。

卦如物,物如卦,有前后上下左右六个面(爻),有方位,有象数,有太极(圆球体),揭示天地事物自然哲学原理奥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在人类还未有任何数学文化符号的上古原始时期,伏羲观天察地,发现大自然规律,一画开天画出了阴阳六爻为乾卦一的正方体图及转化成球体的阴阳太极图。又画出了“两乾之和“的阴阳六爻为兑卦二的长方体图及转化成球体的阴阳太极图。……,及画出了“八乾之和“的阴阳六爻为坤卦八的正方体图及转化成球体的阴阳太极图。伏羲是人类最的哲学家数学家。

其实“乾卦“就如世界通用规范的“三维正方体一立方”,“乾卦六爻”就如世界通用规范的“三维正方体一立方中的六个二维平面的1正方形”。“太极“就是“圆球体“。乾三连就是棱长1棱宽1棱高1的。坤六断就是棱长1+1棱宽1+1棱高1+1的。“卦有六爻,物有六面,事有六何要素“。“卦有方位,物有方位,事有方向“。 共勉。



ldk666666

说起《周易》与《易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具体说来《周易》与《易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后汉郑玄说:“易者日月也。”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体系。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这个解释看来是很合理的,也已经被历代人所接受。《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每天精彩无限

“周易”是我们古人(公元前七千年到四千年间)对宇宙空间和地理万象自然界发现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一本“书”。由于那个远古时代,文字还没有创造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古人只好用“简单”的图案和“卦”的形式来表达对他们想法和对每一个现象而以“记号”。

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原始图都是后人传下来的,而真正的(伏羲)传说中的“周易”书是没有的!就是有了我们也看不懂。伏羲(周文王)把古人的口传或者其他方法智慧的发现汇集一起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概的原始“周易”图的基本。今天为什么我们叫“周易”为“易经”?是因为“周易”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孔子就是诞生在那个时代,后来才有老子读“周易”有感而写就的一部重要的解释“周易”中的自然哲学思想观:道,,,,道中道,,,,。“道德经”,再有孔子把自己对“周易”的解读,认知和认识于感悟扩大发展了“周易”的思想范围,所以后人把周易统作为“易经”。孔子也就是靠这样的学习发展成为了他自己的整套思想,我们把孔子的思想定为“儒学”。

道家儒家的精髓思想都启发于“周易”,所以“周易”是我们人类世界第一部全面反应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的起源和自然哲学思想中所有人性自然走向文明的开始!

今天人类所有的思想无论多么复杂都离脱不了“周易”为我们“设定”的条件和框框😂“周易”的伟大就在这里!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这里!博大精深就在“周易”。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及相对论在“周易”中已经全面呈现了!


大提琴心声

《周易》和《易经》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说的是,《周易》是一本占卜书,在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占卜书,比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的《连山》、《归藏》,以及不见于今本《周易》的一些语句。内容除了卜辞之外,还涉及一些商代、周初的古史内容。过去一般认为《周易》的画卦作者是伏羲,重卦的作者是神农,卦辞、爻辞的作者是周文王,但是这些说法都并不可靠。伏羲、神农虚无缥缈且不论,就是《晋·卦辞》说“康侯用锡马蕃庶”,卫康叔分封也在周文王之后。

除了《周易》外,还有《周易大传》。如果说《周易》的内容是经,《周易大传》的内容就是传。《周易大传》包括《彖传》《象传》等“十翼”,《十翼》过去说是孔子写的,但也不可靠,其创作年代可能一直从战国延续到汉初。是对《周易》解释补充的作品,但除了《彖传》《象传》以外,其他几章合于经文的并不多。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说,东汉的郑玄把《彖传》、《象传》、《文言》等篇附录于经文之后,而把《系辞》以下四篇附录在全部经文之后,这样一来《易经》和《周易大传》就合为一体了。《汉书·艺文志·注》说是西汉的费直,可备一说。总之今天的《周易》或者《易经》实际上是包括了《周易大传》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的《周易》(《易》的“经”部分)没有包含《易传》,而今天的《周易》(《易经》)就包括了《易传》。

感谢阅读!


林屋公子

没有区别

《周易》又称《易》,也就是《易经》,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

易有称是“简易”的意思,有的说“变异”的意思。《周易》:有人说是周朝卜算之法。也有说是周遍之易,万事万物的普遍法则。

非要说区别就是《易经》多了一个《十翼》

传说伏羲演化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演至六十四卦。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

(音:有里)。周文王姬昌受尽侮辱。纣王杀害姬昌长子做成肉饼和肉粥逼着他吃掉。囚禁七年里他推演六十四卦并给每一卦作出注解,称为彖(音:tuan)辞并解释每一爻的含义,称爻辞(音:摇)。现在很多人认为其实这些是周朝所有卜算官员的共同杰作。彖辞、爻辞加上后来孔子写的《十翼》就是整个《易经》。


红雨说历史

谢谢!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有一点点的。

按照古人的说法,《易经》应该包含有3本书,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不过很遗憾,前2本书已经遗失,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只剩下《周易》这本书,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指的是《周易》,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易经》是包含《周易》的。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又分为两部分:

(1)一部分相传是周文王演《周易》,也就是《周易》古经部分64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辞和6句爻辞,前面两卦又分别多出一句爻辞,总共450句话,这是《周易》最早原本的面貌。

(2)另一部分是孔子时代,相传是孔子重新解读《周易》古经并做了《易传》。孔子作为圣人,后来科举考试就把孔子做的《易传》也当做经典来考试。所以《易传》与《周易》古经的位置就平等了,这也就给我们今天很多人解读《周易》带来了很大的分歧的客观原因。

所以,今天我们不管是对待《周易》,还是《易经》,尽量尊重作者的本意去解读比较好,也就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去解读。在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不过重点说明一点,在在那个还是天命观的是时代里,宗法等级制度深严,人言甚微,必须打着天的旗号,君主们,有权势的人才会老老实实的,这样就自然地派生出那种话语权的等级制度。所以《周易》是一种讽谏的大智慧,借天的权威来言说自己的政治观念,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工具。因此,这才是《周易》本书作者的本意。

相信通过以上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后,我们对《周易》和《易经》的本质区别也就心中有数了。

谢谢!


自由小小影

《周易》的周有两层意思,一为周普,二为周朝,周朝的意思说明其与夏商时代区别开来,《周礼•春官》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普的意思是周易本身包括天地人中所有的变化,这体现了周普的意思,正如《系辞传》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东汉郑玄在其《易贊》言:易有三易,曰简易,曰不易,曰变化。平常我们主要取其变化的意思,因此《周易》就是周朝关于天地变化的书,以阴阳符号的卦画和语言文辞两种形式展示在文本当中。


《周易》从其内容看,有卦画的生成排列,有文字的组成表述。

从文字看,可以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共计三百八十六条爻辞,六十四条卦辞。据太史公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是推演的结果便是我们当前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后来作‘十翼’使得周易由原来的卜筮之书向道德哲学之书进行了转变,这主要体现在《象传》中。从卦画上看,六十四卦由八卦相叠而成,而八卦则是由阴阳符号三条所组成,之所以三条一方面,古人认为这分别象征着天地人。

另外一方面,阴阳爻的递变在上中下三次变化后,数字可以达到一种完满。因此《系辞传》才讲,“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易传》被称为“十翼”,包括《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大象传》,《小象传》,《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共十种。所以被称作“十翼”。


《易经》泛指古代讲变化的经书,其内涵比较大,从出土文献看,目前带有占卜性质的除了《易传》外的所有资料都可称为易经。主要特点是经文和卦画,不包括易传(指孔子所作“十翼”)。因此他俩的本质区别是概念的包含从属关系。


安意如

我们今天所用《易经》就是以前的《周易》。易经里面有三个分支,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手上用的《周易》总称之为“三易”。《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他研究易经后所作的结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由此延续发展下来了。

《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的八卦位置(方位图)和易经的八卦位置是完全不同的。黄帝时代的易是《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又是从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归藏易》和《连山易》是不是失传了?其实这种易经在民间一直秘密地保留了下来。江湖术士的看相算命,《道藏》里面的一些东西,古时的堪舆学等。

易经具有普世价值。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群经之首。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易经也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常常把易经的易理当做重点来学习,易经的理也很重要但不要困在里面,否则很难走出来,有人学的真好但却不会用。真正起用的是易经的实用性法则。易经的理、数、象称为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和象。易经当中的八卦图、分宫卦象次序、京房十六卦变、十二辟卦以及六十四卦中的方圆图是实用性法则的重点。古代的一些秀才,如果被困在了深山老林,用手掐指一算便可以找到突围的方向。这就是使用了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中的方圆图。易经的法则,用在哪个地方都是对的,都能够说得通。


网络时代BB哥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一个是先天八卦,一个是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演变而来,用法是不一样的,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的运用。这些都是用五行生克原理揭示的。

象现在的命相,中医,风水,占卜,都是用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是天地四节环境定位的,天动地静,万物上下一阳一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原理就是伏羲的河图洛书。这就是易经。

后天八卦把纯阴纯阳,按日月生落变为阴阳相交,产生孕育了万物。这就是周易。

关注“中华汉字文化”,感悟人生智慧真谛。弘扬国学文化,珍惜友谊,共同发展!


易轩缘

《周易》和《易经》是一回事吗?

就现代人一般的说法而言,或者说狭义的角度来看,《周易》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周易》。

而如果正本清源,从历史的渊源来说,《易经》之原点在伏羲的太极八卦,历经上古时期(距今7000-4000年)3000的孕育;《易经》之发展在上古及中古时期(距今4000-2700年的夏商周三代)所产生出来的阶段性集大成成果即“

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广义的《易经》还包括伏羲的太极八卦,以及《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易。《连山易》和《归藏易》何人何时所作已不可考,在秦或东汉宫廷失火时已经流失,现在传承下来的只有《周易》。

中国文明之火没消亡是源于伏羲太极八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太史公司马迁

伏羲是一个修真者。7000年前,他通过调息导引、静心净心、抑识兴元、至虚守静,在入静入定态观看到了宇宙本体元气,或称真气。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伏羲竟然能够总结出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统一性和普遍性规律,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

为什么说伏羲非常伟大呢?

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守定故土、文明之火绵延相续7000多年的族群,而导致这一切的最大聚合力量就是伏羲创造的太极八卦——文明凝聚。

我们一般的思路局限在文字记载是传承文明的最好方式。有文字记载历史为信史,文字记载之前只能是传说。

而文字记载虽然能够传承文明,但文字系统太过复杂,古时候认识文字的人只限于极少数的贵族,一旦面临异族亡国等巨大变局,文明很可能会因此而消亡。

世界4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中,其他都在被异族入侵的历史变迁之中消亡了。它们都曾经达到了很高的文明程度,比方说,5000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已经有了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已经有了象形文字;4000多年前,古印度人都已经有了相当高水平的城市文明。但却都在政治变局的情况下逃脱不了文明消亡的命运。

古巴比伦人5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现在无人认识

文字系统的复杂性和难以传承,我们可以甲骨文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字的传承脉络是很清晰的:商甲骨文—周金文春秋战国大篆—秦小篆、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可甲骨文研究了100多年,从16万片甲骨之中发现了近5000个字,现在只认识了2500多个字。就国家的重视程度而言,甲骨文研究院与文化部同级,是一个正部级单位。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执简驭繁!相对于一个文字系统而言,伏羲太极八卦就简单了。但太极八卦何以能够尽览物性、穷极天理、洞悉人事呢?是因为伏羲的太极八卦实质上蕴含着的是宇宙本体论的智慧。气、道、阴阳、太极都在其中!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

伏羲的太极八卦是一个无字天书,《连山易》即《夏易》和《归藏易》即《商易》也是无字天书。它们都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只是一个符号系统。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伪作。

周文王雕像

《周易》传承自伏羲八卦、《连山易》和《归藏易》,它们都是从宇宙本体元气的角度来演绎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而言,一方面,前期的《易经》是无字天书,而《周易》则多了64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的文字注解,另有孔子整理的《十翼》,又称《易传》;

另一方面,文王《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虽然是从占卜之用的角度出发的,但其中蕴含着哲学本体的智慧,也是老子道本体集大成之作《道德经》的重要源头之一。

说《易经》是朴素的唯物论或辩证法,实乃是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妄自菲薄、文化自虐和精神自我殖民的表现。《易经》是从道本体论的角度解读宇宙之奥和人事要害的,道本体是心物一元、理气一体的本体论。西方哲学对宇宙本体无解,唯物论是物质一元论,实乃是伪命题。辩证法属于认识论,但却没有本体的承载。


文喜有话说 2018.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