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用的兵器,现代人拿都拿不动?

吴冠秀

他问的是“

古代的兵器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拿不动”,注意“兵器”二字,用于战争的才是“兵器”,既然是兵器,那肯定是古代打战的将士所用的,而不是普通人用的,所以你作为一个现代的普通人,你拿不动很正常,因为这是专业人士的专用器具。

但如果换成现在的士兵来拿呢?比如解放军里面的特种兵,或者就普通陆军吧。

(新疆阿勒泰军分区某边防连野外驻训)

士兵头上举的弹药箱,一般重26KG~30KG左右。

(解放军某部五公里越野跑步训练)

解放军现在大部分兵种的总装备重量保持在35千克左右,约为70斤,而图中这个明显已经超出了35KG。

而30kg的弹药箱,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未必就能舞起来。



其实古代的常规兵器,现代普通人是可以拿起来的,比如剑、戟、斧等。

上图的是,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我国07年出土的一件“青铜戟”,全长为2.87米,由青铜戈和矛以及木柄组成。

下面是高清近照:

以上这些都算是轻兵器,现代人都拿得动。但是有没有拿不动的?有,第一个就叫“偃月刀”。

一、偃月刀

我这里说的“偃月刀”不是《三国演义》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而是古代骑兵和步兵都能使用的长重兵器,有的重达40千克,使用时必须双手握持。主要攻击方式为劈、砍、剁,因为抡砍起来的力量非常大,如猛虎扑羊,很难招架。一些猛将和力气大的士兵都很喜欢用偃月刀。因为骑兵冲锋时,用剑刺杀,很不方便,还会把自己顶下来。用轻巧的刀砍杀,也难以做到一击毙命,因为唐朝以后盔甲变得越来越坚固,必须要很沉很重的刀,才可劈杀。

有人可能要问:用这么重的武器,那不是不灵活吗?对,每种兵器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你用轻巧的剑、刀,那么对上沉重的狼牙棒、偃月刀,你觉得能招架吗?你砍一剑未必能杀死对方,对方一抡你招架不住,就可能分尸两半。

当时宋朝时,不是流行一个笑话吗?说蒙古人来了,宋人只能用天灵盖去接。因为蒙古骑兵都喜欢用狼牙棒,一棒下来,势如千钧,基本落得个脑浆迸射。

不过必须要说明,偃月刀,在三国时期并不存在。直到宋朝才出现,真名叫“掩月刀”,是马战兵器,由西汉的斩马刀发展而来。

在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画有这种刀的形状,是不是发现跟青龙偃月刀一样?这种斩马刀在唐朝成形,在宋朝发展至鼎盛,因为宋朝受金人骑兵和蒙古骑兵的侵略,所以这种刀很流行,专门用来砍马腿。

(《武经总要》里所绘的掩月刀)




二、槊

槊是古代最重的兵器,它同时也是很长的一种兵器,《古今图书集成·戈矛部·马架谱序》载:梁简文帝对马上用槊技术‘搜采抑扬,斟酌繁简’编制成谱。

(电视剧中的槊,并不规范)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就曾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

槊的种类很多,技术要求不高,镋、钯、锤、槊,力气猛之人才能使用,因此,槊几近失传。

架柄长约6尺,坚木制,柄端有长圆形铁锤,上面排列着铁钉6~8行,柄下有三菱形铁钻,故又名为“狼牙槊”。

(电视剧中的禹王槊,也是狼牙槊)

福居禅师《少林衣钵真传》有关于槊的记载:“使槊却有四面刃,出入进道八方巡,心灵眼快手腿疾,一反一复似年轮。”

据说,西楚霸王项羽就是用槊南征北战,横扫千军。





三、狼牙棒


楚云卿

古人用的兵器,现在人拿不动,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可靠。目前根本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古代人比现在人力气大。出土的先秦时代的兵器,刀剑之类很多,还没有一个是超过现在人体力承受范围的。相反,古代人大多过得很苦,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人的体力不如现在人。你看外国人拍的晚清中国百姓的照片,个个面黄肌瘦,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吃得不好,也没有力气锻炼。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什么静坐养生之类的好笑玩意。抗战时,中国士兵的体力比日本兵虽然身高要高,但体力相差甚远,这都有明文记载。日本人以前蛋白质摄入量也不足,体力和中国人差不多,后来他们学习西方饮食,多喝牛奶,体力就上去了。据出土汉简,汉代士兵大多在一米六多一些,没有什么高个,体力肯定比不上匈奴人,因为匈奴人习惯吃肉喝奶,蛋白质摄入高,耐寒。汉朝是靠着人多,才勉强战胜匈奴。所以,说什么现在人拿不动古代人的兵器,是可笑的说法,不要去相信那些演义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什么关羽的刀八十二斤什么的,根本就没有正史记载过。不过,除了体力之外,作战确实还要靠训练。曾有人试着挥舞秦始皇时代的矛戟,开始确实感到吃力,但训练两天,很快就适应了。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苦耐劳的问题。


梁惠王

先别说古人,说说隔壁的老王。

左邻的老王(本文的老王皆为化名)过去身体不好,自从练上了大刀,从此脖子不酸了,腰也不痛了,肥肉变肌肉了,肾也离开肾宝了。他经常在城市广场上表演耍大刀,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运转如飞,就像一条巨蟒缠绕在他身上……赢得阵阵掌声。

右邻的老王,过去也是身体不好,琢磨着怎样健身,让身体棒棒哒。忽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用石头做了一双石鞋,足足有一百多斤,整天穿在脚上,手里还拿着一对哑铃,就这样在城里散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讲了左右老王的故事,大概朋友们应知道我将如何点题了吧?

对了!这么粗笨的东西,什么青龙偃月刀啊、石锁啊、铜锤啊……过去兵器谱上常见的厉害兵器,都应该是健身用的,不具有实战功能。

古代名将的兵器,往往很沉。然而这些兵器的斤两,不是记在史书里,而是被细腻地渲染于古代文学作品里。

且看那书里的大将军,勇猛异常,将一柄、一条、一对普通人根本举不起的兵器运转如飞,毫不吃力,杀入敌阵,敌军望风披靡……这属于一种浪漫主义写意文化,就像是古典小说里的水墨山水画,很中国,满幅洇着浓浓的意境。其实根本不需要换算古今的计量单位(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古斤比今天的斤要轻不少),因为那些兵器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写书人胡乱编出来的,不可考证。

这些“重兵器”形成的文化背景,就是古代戏曲和小说里的特殊战法:兵对兵,将对将。往往两军对垒,双方大将出来单挑,雄兵十万,不及大将一人。好比曹、袁对阵,关羽出马,立斩颜良文丑于马下,士兵们根本不用搏命,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三国演义》里,那么美的文字和画面,是否需要一把威武无二的大刀出场?——

绝对的!

由于古代文艺作品过分强调这样的对阵,决定了对阵双方,尤其是胜者一方的兵器必须独特——不管是锤也好、锏也好,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枪也好,都必须亮瞎观众的眼,而且必须有一个很美、很壮气的名字。

有了兵器,还得“大战三百回”,这场恶战,一招一式都有名,什么力劈华山、拨草寻蛇、黑虎掏心……道具好、姿势美,这戏分,就足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分量超沉的兵器,绝大多数都是宋代市井文艺发达以后,才慢慢演绎、创造出来的。中国人都很入戏,戏看久了,便把戏剧当作了生活,以为古代大英雄们真的都是大力士。

前两天我继续写《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三部,写到明代传说中的宦官之祖刚铁,此人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物,结果到明末时,故事愈传愈灵,于是套路登场,有记载就说他“把百斤铁枪,好先登陷阵”。他所使的那杆长枪,还被人铸造出来,收藏在北京的一间寺院里。又有人说他善使三股铁叉,清初时,还在刚铁墓享堂里立了一根,据说长一丈,重八十余斤。

可见,几十上百斤的“重兵”,基本上就是套路:先是戏剧小说里的套路,后来就变成人们理解英雄的一种思路了(思维方式的套路)。

其实想一想,抱着那么重的兵器,却玩出了三百个招式,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武打动作多,属于“花活儿”,花嘛,必须姿态灵活、身姿轻盈,方才腾挪躲闪,窜上蹿下,打得漂亮好看。而手执重兵之人,往往是粗莽汉子——想想隋唐之际的头条好汉李元霸,手中一对米缸般大小的擂鼓瓮金锤,400斤一个!我双手拔都拔不起来!——我服了李元霸,可他米缸在手,如何跳得起来?怕只多转了几个身,就只好杵着米缸倒出粗气了,一不小心,还扭伤了腰呢!

所以,这样的大家伙,在广场上跳舞时耍耍可以,大伙乐乐就够了,千万别当真。

一句话总结:我们需要戏剧,但我们更要相信生活的常识。


皇帝不称朕

并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如何如何强壮,要不,手无缚鸡之力就无所指了!现代人比古代人娇气倒是真,大约为生活生计所迫,古代人比现代人肯卖力气罢了。兵器,在古代是特殊人群用来杀人,或维持生计的工具,就像读书人的经史子集、纸砚笔墨。读书人讲究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的苦读,练武的人也讲二五更的功夫,打熬筋骨。听过老辈人讲过,祖父辈人练武的经历,放到现在,让人可能无法忍受。那时候他们都十几岁,甚至是几岁,跟师父学艺,每天都是侍候师父就寝后,自己才能睡,鸡一叫就得起床。只是古时候的训练没有现在的体能训练科学,大约是训练的目的不同吧。冷兵器时代,练武的人也要争一个功名和前程。他们的前程就效命疆场冲锋陷阵。重兵器就是首选。


清朝时候,我老家这出过一个武举人和一个武解元。听说他们家人保留下来的大刀,刀头就八十多斤重。别说是大学生,就是现在一般的农村小青年,要搬也得费点劲!


十几年前,我在通辽的扎鲁特生活过一段时间,认识两个练过武术的老人,那时他们都近年七十了。有一次,白姓老人要卖绿豆,儿子又都不在,老人愣是扛着二百多斤的一麻袋绿豆走了两公里!后来因为价格和收购商发生了矛盾,又自己把这一麻袋绿豆撅到肩上,扛了回去。老人的举动,他的那三个儿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我当时二十多岁,得有人把一袋子二百多斤的绿豆搭到肩上,走二百米是一大关!


另一位马姓老人,和我还刮着点亲戚,老人好杀猪,每杀一头猪,老人就乘热生吃二斤板油,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能吃五斤。老人力气也很大,能驯服生个子烈马。


当然,天生的大力士也不在少数,除了在电视上,现实中能搬动三、五百斤重的东西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放到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人又恰好以习武为生,那么,评书演义中的故事就很可能就是现实中的事情。



燕北林丛

开篇我们先来看几个数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早年曾经组织刺杀秦始皇,他找到一位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大力士手中的武器是120斤重的铁椎;《三国志·典韦传》记载,典韦的一双戟重八十斤;《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国史君(国史通论)曾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唐朝冷兵器陌刀,史书中说陌刀出手,“人马俱碎”,但是它只有十五斤中。

关羽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回到古代战场,到底是连武器都拿不动,还是能够挥转如飞呢?

图中武器疑似失传千年的陌刀

其实这就牵扯到一个我们常识上的误区了,因为虽然计量单位是一样的,但是现代和古代的计量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每个朝代的计量方式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唐朝的陌刀,重十五斤,却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它长七尺,却相当于现在的2.15米。但是典韦八十斤的双戟重量却相当于现在的41斤左右(也很重了),身高七尺的曹操,相当于现在的1.69米。

越王勾践剑其实只有56厘米长

然而,即便是“古代”的武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我们现代的普通人还是很难流畅地使用它们。就像20斤重的陌刀,在唐朝也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使用,而是在作战的时候使“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当时有一位名叫张兴的将领使用陌刀非常出名,他身高七尺(2.15米),每顿饭要吃一斗米、十斤肉!所以,能够使用几十斤重武器的士兵基本上都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犹如鹤立鸡群的大力士。

中国苗刀

另外,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堪称中国国刀的苗刀,总长度在1.2米-1.5米之间,但是重量只有1千克-2.5千克左右。所以,假如我们真的回到了古战场,一般的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应该还是能捡起来的,会不会用就不得看捡到了什么了。


国史通论

说出来也许大家不会相信,二十多年前有个做水泥预制板的老板,盖房子用的那种,放场子里总是无故被盗,后来抓到了偷板的人,问他是怎么偷走的?几个人偷的?不说就送派出所,那家伙说就一个人,没同伙,没工具,老板不信,说我这四周都是院墙,大门一关就死死的,你是怎么偷出去的?叫他现场演示,并表示如果偷出去了,就不追究,没想到那家伙几下几下就把预制板弄出去了,全凭力气,翻过院墙,还在院墙上不留痕迹,要知道一块板再怎么轻也有四,五百斤呢


风吹稻香2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

题主未说明具体是什么兵器,不过历史上骑兵所用长兵无非

骑枪长柄刀

的定义比较模糊,汉之后沦为非主流武器,多系仪仗或展现个人勇武之用,所以这个暂且排除。

通常而言,骑枪不会比步兵长枪更长,更不会重到哪去,实战长枪一般不超过

10斤,长柄刀同理,一般人举个这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何况你同学很壮,所以排除。

如果是重量原因的话,你同学拿的那支长兵器则极有可能是古代武人练功所用的长柄刀之类的专用武器,这种武器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哑铃,即考核和炫耀武人力气之用,即使能举起来“轮转如飞”也不存在

实战价值,换句话说,你能想象用八十斤哑铃去打仗有多别扭吗?


至于古人比现代人强壮则是个很普遍的误区,得益于农业科技发展,现代人在营养摄取上显然比饭都不一定吃得饱,吃得饱还缺少各种微量元素的古代苦差强得多。

营养有多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高变迁来看,1980年以前,我国北方男性身高普遍在

165左右徘徊,之后由于时代变迁,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很快上升到170以上,近一百年来长了10厘米多,数据或许不显见,看看周围小孩是不是越发高就知道了。


而在体能训练上,合理的锻炼器材,训练周期,方法势必比古人科学,有效。

让人们产生现代人体能不如古人的很大原因在于古代文人在计数时往往缺乏常识,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夸大,诸如:八十斤的大刀,五十万大军,一炮糜烂数十里等等。

综上所述,古人对今人唯一的优势可能仅仅在于对武器使用的熟练程度,毕竟一天到晚接触的就是这个,这也回到题主本体本身:

你的同学可能是第一次拿,没有掌握要领或者武器重心所在


迷彩虎军事

2004年家住六楼的的房子装修,我买了两吨水泥,店家管装卸但是需要晚上七点以后才能给我送到,因为白天拖拉机不让进市区,晚上七点半装水泥的拖拉机到了我家楼下,车上下来父子两人,父亲50多岁,儿子20多岁。水泥一袋是100斤,一吨是20袋。对方问好我家六楼那个房间后,只见50岁的老头穿了一件褡裢让他儿子从车上给他后背卸水泥一下三袋,300斤老人家一口气从一楼不休息一直上到六楼。很快2吨水泥就卸完了,我给他们父子两买了几瓶矿泉水,拿出烟来给他们抽烟,顺便聊了一会,我很佩服老人家我夸他真有力气。老人家笑着说现在不行了老喽,想当年我五六百斤的麻包扛起来就走,我说您好大的力气,老人家笑笑说没办法,没有文化只能卖力气。从小吃的多,家里弟兄八个家里养不起,十多岁就干体力活。所以我认为力气是练出来的,古代战争频道,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习武练力气,古代也没有现代科技发达多数事情工作要靠体力所以古代人相对要比现代人有力气的群里要多。如果现代人也是靠体力工作多的话肯定比古人有力气。因为现在物质食物要充足的多。


纄丣

其实说穿了,都是生活所逼,环境因素,爆发出了潜力,你现在吃得好穿得好, 上个厕所都得开车,你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亲眼所见,我们的父辈打谷子,能挑300多斤担子的一大把,现在我们这辈人,你给我找一个出来。别说300,尼玛一百挑不起的多,不是你挑不起,是没把你逼到那个份上。


都别动看老夫智取其乳

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一,古代的斤两和今天的不同。

古代兵器动辄什么上百斤,其实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几十斤而已。

要知道世界举重记录才多少,抓举不过130公斤左右。兵器不是抓一下就行了,还要舞动起来。如果真正上百斤,或者像青龙偃月刀那种82斤,谁玩的了?

你让今天的举重冠军来,他也舞不动。

第二,古代人常年劳作,臂力较大

古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九是农民。

农民就要做农活,很多农活是重体力活,长期干这种东西自然有力气。力气这种东西,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要靠后天不断的锻炼。

不要说古代,几十年前很多农村老汉能够挑200斤重担,今天你让身体更好的老头子挑挑看,保证一下子腰就闪了。这还是长期劳作的不同。

至于今天的宅男,臂力估计还不如以前的农妇。宅男平时最多拿拿鼠标和饭碗,上班拿个小包,哪有什么重物。

第三,骑兵兵器和步兵不同

骑在马上,马承担了兵器大部分重量,骑手需要使用的力气较小。

马上的长刀、长枪之内,你让骑手下马舞动,他也不行。

总之,时代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