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里面张一曼为什么自杀?

一个战士55555

作为电影《驴得水》中活的最肆意潇洒的人,张一曼的自杀是电影最大的悲剧。

自杀是对人性的幻灭,是对堪比乌托邦的小学的绝望,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度恐惧。

张一曼一直是个异类,她浪漫不作为,享受不伪装。比起伪善的校长、胆怯的铁男、虚伪的魁山,她是活的最通透和无畏的人。

因为作风问题远离大城市,她深以为这座小城市能寄托自己所有的“异”。

但她不懂,容不下她的,不是时代,而是人心。

在被铁匠报复的时,她可以顾全所有人狠心扇自己耳光,也可以忍受所有人的咒骂,连带着差点被侵犯,她都可以吞下所有的委屈。

但当铁匠提出要剪去她的长发时,她才如梦初醒,这里是容不下她的了。

开始疯,开始癫,开始精神上的自我毁灭。

最后开枪自杀在我看来是一种极致的解脱,一曼在这个荒唐的世界找到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聪明通透如她,与其做个活死人,不如就死的绚烂一点吧。

别忘了,她可是《驴得水》中唯一浪漫无畏的人啦。


皮皮电影

这部电影每个角色都带有代表性和极端性,以呈现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和变异,进而扩大到社会和时代这样维度的哲思。

校长是最执着却也脱不开自私怯懦的理想主义者,裴魁山功利而现实,周铁男是虚妄的勇者,校长女儿天真却勇敢,专员虚伪阴狠并且强大,铜匠纯良被屠戮后展露了内心的扭曲暴戾。

但这里面最有趣的角色是张一曼,片中看似最放荡的角色却也是最单纯善良的角色,也是受伤害最深的一个。

上述学校中的其他角色,都在动荡中扭曲变形,只有张一曼没有,她是始终如一的。

校长训斥别人自己也挪用经费,维护职员维护教育却第一个拜倒在金钱权力之下,同意捧铜匠做教育家,亲手剪掉一曼头发。裴魁山和铜匠一个爱而不得一个爱而受辱,都转为仇恨与毁灭。跪在枪口下的周铁男不用多说,校长女儿含泪扮演新娘。

但是张一曼没变,对,她是疯了,但那是无法承受现实破灭寄托坍塌的精神崩溃,单纯善良向往自由的内核并没有变,反而还被放大了,山间采花,安静地在屋里缝衣。

她到处睡男人,只因为她天性如此,她就是喜欢性,也许是个性瘾者也许不是。她秉承着双方自愿的原则,不要挟什么也并无所求,同时不给对方虚假的承诺或幻想。她干脆地拒绝了心生幻想并能提供好处的裴魁山。睡铜匠其实是源于看到大器后的本能冲动,一直惦记着,说服拍照什么的只是个借口。事后的温存源于怜惜也源于利用对方的过意不去。

她行为像个绿茶,但本质却不是,因为她不像绿茶那样有所图。

她为寻求满足与平衡而逃避着外界压力,来到象征自由不羁的西北边陲。她本以为终于在这个刻薄冰冷的尘世中找到了偏安的一隅,这寄托了她全部的希望,这也是她拒绝西南联大,也并未把几万法币真正放在心上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个寄托,在她的头发被剪掉的一瞬间破灭了,这一刻,世外桃源扭曲融成了残酷现世,她畏惧的、逃避的东西都一股脑的冲到眼前。铜匠说她的头发好看,头发也是她的屏障与自尊,剪掉的时候,她不止是变丑了,而是要赤裸裸的面对世俗屠刀。

所以她疯了。之后还险些被强奸,在曾经最“勇敢”也是她最真心爱慕的,萎缩在墙角的周铁男眼前。是的,一曼是喜欢铁男的,一开始她总是主动找他说话,调侃他的暗恋中不乏醋意,而跳舞时也第一时间请他当舞伴。

但这个时候她没有自杀,一方面没有机会,一方面学校诸人还能维持着粉饰出的平静,她也采花缝衣,未必不是心存一点幻象,也许努一努力,一切还能回到从前。

直到那场婚礼闹剧,一切彻底崩坏了,她真切觉得一切再也无法挽回,而恰巧,枪就落在了手边。

(文/Y)


捕鱼小分队

张一曼因为男女问题,城里待不下去,来到这个三民小学校担任会计和数学老师。会说几句英文,留着一头长长卷卷的头发。歌唱的好,舞跳的好,浪漫,身材好,腿长胸大,貌美不见得,可是一双眼睛也着实撩人。
开始,是张一曼撩的裴魁山,而裴魁山就深深爱上张一曼。想娶她一起过日子,也为了未来而计划,不在小学了,就去昆明联大当助教,那里气候更宜人。
张一曼:你觉得我是能和你过一辈子的那种人吗?

裴魁山:我觉得你是啊

张一曼:你第一天认识我啊?

裴魁山:我不是第一天认识你,所以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那么说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但是我了解你啊!你根本不是放荡,你就是太单纯了,所以你谁都相信……

然而,张一曼拒绝了裴魁山的表白。这个拒绝,显得漫不经心,是一个惯经风月的女人对青涩小男人的拒绝。“”我只是开开心,你却当真了?”。很显然,张一曼是看不上裴魁山的。虽然同为乡村教师,但裴魁山是不浪漫,不男人,自私,也着实不那么可爱。对于就想自由自在生活的张一曼来说,可以容忍你没文化,可以容忍你脏乱,可是性无能,大约是真的不能接受吧!如果裴魁山行, 估计后面也没铜匠什么事了?

铜匠出现,顺利扮演“”吕得水“”成功躲过了第一天的检查,第二天的照相死活不乐意,因为会短命!张一曼出现了,自告奋勇的“”我来睡服他“” !这里有个主动被动的关系,到底是因为 非要留住铜匠,张一曼就此“”牺牲“”自己,被动“”睡服“”呢,还是原本就有这个打算,刚好遇到困难,顺水推舟的打着幌子主动“”睡服“”呢?

我觉得,主动“”睡服“”可能性更大。对于张一曼来说,本意并不是伤害谁,而是易动情。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女人,可是这样的女人,往往会被惨骂,而且总是被冠以悲剧的结局。单纯的女人易动情是悲剧,而有些手腕的女人易动情,段位就要高得多!抬上各种高度,而且似乎也混得还不错。

张一曼,此时内心大约也是有些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虽然在这小乡村,自己仍然是有魅力的,能够通过自身达成一些小目标的!她深信,自己是美丽的,有魅力的,男人对他的迷恋让她很享受这种捧高,并愿意为了这种自我的满足感付出担负骂名的代价。

这种捧高,坚信自己是美丽的,大约是张一曼活下去的动力。那一天的到来,却那么快!与自己“”一夜夫妻“”的铜匠,站在讲台上,要将骂自己是“牲口”的张一曼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先是骂, 裴魁山出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发泄着对张一曼拒绝的不满。

“你就是个臭婊子,你就是个过街老鼠,你真不要脸,你配吗”

“你走到今天,都是你自己作的,你是活该,这是你的报应!报应!”

“我当初怎么看上你了?我当初怎么瞎了我的狗眼……贱货,贱货张一曼!”

铜匠看着被惨骂的张一曼,还是不解恨。对啊,越骂越是不解恨,“凭什么你这样的女人还敢骂我?”

接着便是打,谁都不敢上前。是的,平时那么可爱的同事,怎么可以下手呢? 于是,张一曼又一次的顾全“大局”,自己来,一巴掌一巴掌的打在自己的脸上。

这时的张一曼,内心已经很绝望了。平时说情说爱,爱自己,一起规划前途未来的男人,原来在他心里自己是如此的不堪。明明是两厢情愿,毫不吃亏的铜匠,关键时候居然不依不饶,把自己往死里整。

可是还没完呢? 铜匠还要求减掉张一曼的头发,柔柔卷卷的头发,对张一曼意义非凡。因为那是大上海歌女的同款呀,张一曼心里有个美好的梦,就是去大上海当歌女,没“周璇”什么事。虽然只是梦,但是想想也是很美好的。浪漫的头发,精心的装扮,随处可采的鲜花,高叉的旗袍,对张一曼都是意义非凡的。然而,为了所谓的大局,校长亲手一缕一缕的剪了。。。

张一曼原来以为,自己是受欢迎的,捧高的。虽然女人不爱,但她也没想过要破坏别人的婚姻。这发生的一切冰冷冷的提醒她,原来男人的好是可以翻脸不认人的,今天捧高明天贬低转瞬即来,而且更狠更绝情。校长他们认为的重要的事情,崇高的事情,对于张一曼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自由一些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至此,张一曼明白了。原来自己过去看中的,所做的,引以为重的,对于男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自己,也为了各种目的被彻底牺牲了。无法接受现在没有长发的自己,无法面对过去不堪的生活,于是她疯了。。。即便是疯,仍然是很可爱。爱美,爱花,听话,善良。这样可爱的张一曼,终于还是自杀了。

这部电影里的张一曼,让我想起了日本的一部电视剧《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女主松子跟张一曼一样,也都是个善良、美丽、有才华的女人。生活在男权社会里,易动情,追求和喜好围着男人而改变,不过是希望得到“高看一眼”的捧高。最终结局一样是疯了然后被他杀。

这种结局,总觉得是有意为之的。也是令人迷惑的!为什么不符合男性审美,普世观念的女人,在现实还有文艺作品中结局往往不好?


书香满屋漫读书

电影《驴得水》里面张一曼为什么自杀?

去年看完电影《驴得水》最直观的一点感受是:冲突太强烈了。

大概也是因为本身《驴得水》是部话剧,所以在电影语言中冲突处理有点太突出了。

电影中最傲慢的人成了最顺从者,

曾经善于理解的老实人成为了逐利的小人,

而最希望得到自由,不接受条条框框的女人疯了。

前后对比强烈,但是放在这部话剧形式的电影里其实倒也不算突兀。

说是喜剧,可是谁也笑不出来。

剧情里,校长对已经疯了的张一曼说了一句:“别管外面的事情,校服做好了再出来。”

而婚礼上枪声响起,张一曼做好了校服,原来她所理解的“再出来。”是完全的赤裸的解放。

是死亡。

这是她内心渴望的解放吗?

解放,或者说是解脱。

从这个束缚的人世间离开,对于一个对抗世俗不被理解的自由灵魂而言,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解脱。

因为即使是在今日,我们大众也确实很难去理解一个这样的女人所谓的自由。她约炮,可心不坏,我们今天的社会该容纳她吗?

但电影里我们不该过多评判一个角色的内心,而是找到编剧想要我们知道的东西。

这大概是编剧所掌握的最好的衬托悲剧效果的运用。

所谓告别,是一声枪响后的宁静。画面切换,长镜头给到已经做好的崭新校服。

所谓离开,是再也不会回来。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洞悉什么是真正的离开。


张一曼为什么自杀?不如问,这样的人凭什么,靠什么,才能活下去?


阿放先生

一曼太纯真了,只向往性自由,对钱财没有追求,佩山性无能,校长太老,总算来了个铜匠可以满足。周围的人都是那么自私,一曼只是放荡算得了什么,还被别人害那么惨。就算一曼上了我老公我也会原谅他,因为她善良啊


暴走的珂达鸭

因为是自找的,电影《驴得水》上映,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不知道是不是国王的新衣,只要说不好就被说成没文化看不懂,不说电影,就说张一曼,电影中这个女人的所做所为,与她的结局完全是对应的啊,睡同事——她还嫌奎山功能不强,睡铜匠——是因为在换衣服时看到铜匠“雄伟”下体,主动请缨去“睡服”铜匠帮忙,后面铜匠老婆来闹,她一脸无所谓的表情,说铜匠是牲口……有人说这是性解放,我说这是耍流氓,这样的女人到什么时代都不会有好下场,就算放到现在满街都是打胎广告的“性开放”时代,她也要为她所做所为付出代价的,性开放不是滥交的借口,张一曼“放荡”是做到了,可惜“不羁”没做到,最后被剃头时崩溃了,这个人物的结局都是自找的,说实话,电影表达这一切并不成功,既不想笑,也不想哭。


白纸上的黑字

驴得水我倒是看了,所以大概说说我的理解。

张一曼并不完全是一个单纯女子的典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不能因为她最后悲惨的命运就把她强行美化。

电影里面提到了,貌似校长对她有恩,所以她会好好回报校长。

她对于性的看法属于很开放的那种,所以会跟自己看的上眼的人上床(貌似电影里几个重要的人物除了特派员都上过?)。

这种思想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是格格不入的,尤其对于男人,现在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何况当年。

她单纯,因为她想的东西不够多,而她对于性的渴望也比想象的多。

她不了解人性的丑陋!

她和裴魁山当过床伴,结果裴自以为动了情,想娶她。可是裴性无能,很明显她不可能答应。

她睡服铜匠,然后在铜匠走的时候,和铜匠来了一个小说式浪漫的离别,这说明她对于浪漫是很着迷的——而铜匠也因此上了心。

后来特派员过来,她继续帮校长劝说铜匠扮演驴得水,继续为学校的捐赠圆谎,可惜铜匠的老婆发现了铜匠的不正常(做爱姿势不对了),找到了学校,随时都有可能使捐款穿帮。

可是先给铜匠来了一个睡服,又给了他一个浪漫的离别,这让铜匠自以为爱上了她,所以铜匠毫不犹豫的抛弃了糟糠之妻(虽说不但丑而且彪悍),选择了一曼。

于是一曼毫不犹豫的痛骂铜匠,怎么难听怎么骂,说实话,谁是当事人,都会心寒。

这里我觉得挺关键,从这里开始,一曼被逼疯已经成为了既定的未来。

一曼为了捐款,为了铜匠的夫妻和睦,于是痛骂了一番,可是她完全没考虑铜匠的感受。就像当年她睡服了铜匠,完全没考虑到铜匠接下来可能的发展。

说实话,我觉得一曼有这样的结果,真的算是她咎由自取!铜匠确实不是个东西,抛弃糟妻,但是一曼所承受的,就是她当年睡过的!

结局,是她睡男人开始的。

她睡得裴,而后拒绝裴的表白,裴对她报复;

她睡了铜匠,而后狂骂铜匠,铜匠对她报复。

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行为,导致了她的结局。

但是,她除了性开放,基本没啥缺点。或者说,她尽管性开放,但她不是心机婊,不是违背誓言的混蛋!她为了自己的性开放,从城里转到乡下,做一个小小的乡野教师。

她只是在追求她自己的自由,她不为别人的阳光限制自己的行动。她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不过恰恰是她追求的自由害了她。

而害了她的另一件东西,就是她的单纯。

她以为对她表达过爱慕的男人,都不会伤害她,可惜,偏偏就是那两个口口声声说一辈子都爱她的男人,亲手把她推向了悬崖。

裴是个混蛋中的典型,表白失败,于是疯狂报复,这种人现在也有很多,他属于数倍放大后的直男癌的集合。当然,这种事理解但不支持,炮友就是炮友,不喜欢不能真在一起当日子过啊。

铜匠是个混蛋中的败类,看起来老实敦厚,但是先出轨妻子在前(没有在一曼睡服他时把持住),而后抛弃自己的妻子选择一曼,这种人搁到现在,有条件了也一定会有小三。

他在抛弃自己妻子时说自己深爱着一曼,可是后面却成了将一曼逼疯的最大的黑手!(当然,我还是觉得这里一曼要负起责任,毕竟她对铜匠说的话也很过分,先勾引人家,在铜匠抛弃自己妻子的时候又说只把人家当牲口)。

最后,铜匠以驴得水之名要挟特派员,裴在旁边帮腔,剪掉了一曼的头发(头发是一曼的梦想,这发型与上海歌女同款,一曼梦想是成为上海歌女)。

原本一曼以为自己是很受欢迎的,结果现在最追捧自己的两个男人用罪恶毒的语言对她辱骂。

原本一曼以为自己是自由快乐的,可是为了捐款,她苦心帮助的校长在一旁坐视不理,曾经将感情和正义挂在嘴边的周铁男被吓破了胆,当一曼被人强奸时,他在旁边装死。

原本一曼有一个缥缈的,相当歌女的愿望,结果自己梦想的象征——方便面卷的头发被人剪掉了,而指使自己剪掉头发的真是口口声声宣称永远只爱自己的男人。

她失去了原本“爱着她”的人,失去了原本纯真的感情,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梦想。

她的世界崩塌了。

所以,她疯了。

最后,所有人为了钱上演了更加荒诞的闹剧,她最喜欢的小妹妹孙佳为了揭穿所有的虚伪,差点落到了更加悲惨的结局。一切在礼堂中人仰马翻,一切闹剧落下了帷幕。

最后,一声枪响。

不论一曼是死是活,她所代表的的那种“一曼”是真的死了。


一次两次三次半

驴得水中,张一曼是最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

校长要的是钱,和女儿的幸福生活,但他让女儿看到了丑恶,看到了死亡,失去了原有的坚持。

裴魁山要的是钱和自我,但他最后的嘴脸和嫉恨毁了他爱的人,也毁了他自己。

周铁男要的是孙佳,努力保护着她,最后却为了利益逼孙佳去做她感觉可耻的事情。

匠要的是张一曼,最后却毁了张一曼

张一曼自始至终在屏幕上都是一个浪荡的女人,跟许多男人做爱,没有道理,只有睡服,用身体交易解决一些事情。但是她是最潇洒的一个人,她无欲无求,不爱上谁,也不祈求被谁爱。

我反倒觉得她是如此美妙的一个人,而美好的东西就要保存下来。当她疯了之后,世界的丑恶与杂乱就应当与她无关,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应该是她最美好的一面。


暖乐影视

张一曼是那个时代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勇敢追求内心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大胆和让人不齿的,在周围全是柴米油盐的世俗里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她跑到深山里当了一名教师,在那里她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就算随随便便与男人发生关系,她依然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这是她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在电影中,我们知道她是一个漂亮,又非常注重自身外表的一个人。后来,铜匠为了报复她,让人把她的头发全都剪掉了,我们知道,当时女人的头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穿在身上的衣服,那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就算张一曼是一个比较前卫的人,但是她是一个女人,就算现在如果一个女孩的头发让人剪得光光凸凸的也受不了,何况那时候的人们,所以她就疯了,但是她自杀,可能因为疯的原因,也可能想摆脱所遭受的侮辱。


长业友宝

《驴得水》

好像是喜剧的样子:

影片一开始,驴棚走水,拿着笤帚打的周铁男一马当先,张一曼把火挑地上,可惜是草地,自己置身火堆不听劝。裴魁山一个劲得往火里填土,浑然不顾张一曼也在里面。校长扛着棉被一句,大喝一句:都听我指挥!

于是驴棚最后变成熊熊大火,烟消云散……

最后赶来的孙佳,用少得可怜的却要供五个人用的水去救火,最终在众人的阻拦下放弃……

开头很好得诠释了两个成语:抱薪救火,杯水车薪。


然后铜匠来了,修好了电铃(?)。看到了上个月的电报,得,驴得水老师的事情要暴露了。

……

为了不剧透,更多内容请去电影院了解。

这个剧确实压抑,讲真,演员演得太用力了,全然没有想过,观众能不能承受这样力道的冲击,只是想把对社会对人性,无尽的讽刺演绎淋漓。

这样的演员是敬业的,这样的电影应该支持。


这本该是个笑话,可很多人都看哭了,或者心里哭了。


这是一个悲剧。


更可悲的是,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悲剧。


这种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所有人的悲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