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瘋癲冬瓜

長平之戰秦國坑殺40多萬趙軍大獲全勝,卻遲遲不能攻下趙國都城邯鄲滅亡趙國,最主要原因是秦國反中趙國離間計,而除了這還有其它三大原因。

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久攻不下廉頗率領的趙軍,因此使用離間計說廉頗無能強調他們只怕趙括,而中計的趙王果真派趙括取代廉頗領導趙軍,趙括改變廉頗堅壁清野的策略主動出擊,終於導致被埋伏包圍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


因此如果這是秦軍進攻邯鄲趙國很可能就滅亡了,為此趙國同樣採用離間計提醒秦相範睢不要讓白起功勞過大威脅到他地位,因此範睢就向秦昭襄王進讒言以秦軍需要休整為藉口停止進攻趙國,最終趙國以假意割地換的喘息的機會,也為後來的保衛邯鄲作戰做好了準備。

後來秦國以趙國沒有履行割地條件為藉口再次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可是這時候白起因為滿腹怨言稱病不肯帶兵打戰,因此秦軍多次換帥幾次攻打邯鄲都以失敗告終,而白起卻幸災樂禍不肯掛帥結果被秦王給賜死了。
武安君白起


當然除了這個原因外導致秦軍攻不下邯鄲還有這幾個原因。一是趙國軍民因為長平之戰秦軍的暴行同仇敵愾誓死因此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二是重新任用廉頗等名將不斷騷擾進攻秦軍消耗他們的實力;三是平原君四下活動搬來了楚國和魏國的救兵。

信陵君救趙

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的時候有個毛遂的門客主動要求前往,最終脅迫並以祖墳被秦軍挖掘激楚王出兵,留下了

毛遂自薦的典故。而到魏國是則以一句可憐可憐你姐姐吧激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竊符救趙,而有了秦國十分懼怕的信陵君參戰趙國基本也就無憂了。


執斧傳播開天名

大家好,個人覺得這個問題該以兩條主線回答,一是長平之戰後為何不直接滅趙?二是長平之戰後調養生息後再次攻趙為何攻不下?再從國王,外交,軍事3方面剖析

重點詞:封建時期最終決策都取決於帝王!

兩個國王先對比下:秦昭襄王,在位時削楚,平齊,幾乎滅趙,政治老辣程度不必多說,雄才大略,霸道盡顯無疑。趙孝成王呢?和秦昭襄王比起來簡直如頑童一般了。接下來我們詳細講!


一:長平之戰過程不多說,太有名了,過程大家都應該瞭解。但是在外交方面我還是要重點提幾個很重要的點。首先:當時趙王主和,大臣虞卿的建議是合縱求和,但是趙王不顧破壞合縱主動求和(幼稚的做法帶來了趙國外交上無限的被動)而秦國呢,順水推舟,召集各國使者一起觀看(趙國一邊派虞卿勸說各國發兵出力,一邊又主動求和)。結果大家都知道,各國憤而不齒,無一國願意幫助趙國!范雎和虞卿同為當時之頂尖外交,國王的決策就至關重要了。也是由於趙孝成王荒唐的決策造就了趙國外交上的無限被動。

第二個決策就是重要關頭臨時換將!千古背鍋者呼之欲出,趙括!為什麼說他是背鍋者?因為用不用他是國王說了算。這些不算,前有各大臣反對,將死之前良相藺相如先生都起來反對了,還發明瞭一個成語膠柱鼓瑟(形容趙括表面上很厲害,但是不懂變通),更有其父趙奢預言在先(此兒視戰爭如兒戲,日後統兵趙國必害之),其母上書阻止的情況下,趙孝成王還要換將!臨陣換將本來就是大忌,試問是什麼樣的君王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是無將可用,年輕人好勇,嘴上厲害也正常(看看自己吧,大多數人年輕時不都這樣)而是君王昏庸首先造成外交上的無限被動,再加上軍事上的一敗塗地。孫子說過:未戰而可知勝負,結果我們也知道了。(ps:這裡並不是為趙括的低級軍事水平而洗白,但是我認為他背鍋確實不為過,昏庸君主亂指揮才造就這樣的局面。再者我個人認為換個老將,雖然可能打不過白起,但是至少不會被圍,就算被圍,起初被圍之時也不會被打蒙,更會在秦兵沒增援前會迅速組織強有力的突圍,不至於被全殲!)

為什麼要著重講前兩段,首先趙王無比昏庸顯露無疑,列國不援助是覺得趙國的行為背信棄義。但是秦國既已講和,又發動長平之戰,列國震驚,本來想著他們也只是求和下就會好,沒想到打成你死我活,事實證明:後期魏國(各國也開始陸續救趙)也發兵了只是他晚了!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陷入外交絕境,沒有國家會願意相信他,加之秦國死傷過半,實話也是動了筋骨!當時秦國國策是遠交近攻(范雎提出),就是要佔現成的便宜,遏制三晉,遠的國家攻了也不能長久佔地。多麼現實的國策。前有齊國滅燕,五國伐齊的前車之鑑,秦昭襄王都是親身經歷的,他能不考慮到?再者秦國發動滅國戰,前有外交絕境,更有疲憊之兵,必逼起眾憤,能不能打過是一方面,就算打過也不可能讓你長久佔地!還很可能引起群毆(邯鄲保衛戰就是例子),所以以當時長平之戰後的情況不適合發動滅國戰!

第二當面:秦國調養生息後,為何久久攻不下邯鄲?第一:趙孝成王確實反思過,不再瞎指揮!(國王絕對是第一因素!他的孫子也就是趙王遷自毀長城,殺了李牧,趙國加速亡)第二:恨之入骨(那麼多親人死在長平)眾志成城且士氣旺盛,燕國那剛剛練過兵。第三:成功的政治外交,外援!

上戰伐謀,次戰伐交!其實秦國一直做的很好,戰國商鞅變法後從來就只有秦國忽悠別國,你認為秦昭襄王真有那麼傻,趙國當時給臺階下割地求和,秦國同意了(很多人噴)我認為這是策略!之前上文解釋過當時不適合發動滅國戰,不是不想,是不行,不如撈點好處(割地)真的割地了,佔地穩妥妥賺,也不會激起眾怒。不割,我就有口實開進攻你,至少可以師出有名,有理有據,少激起他國憤怒!這也是為何邯鄲之戰打了那麼久,最後還是竊符救趙,毛遂自薦。自古以來外交都是如此重要,最後才是戰爭。通俗點講:有錢(利)賺才是真的嘛。

可憐白起始終只是將,白起死其實是咎由自取,他不明白王者之心,你再厲害,不能唯我所用,就是廢物(不然秦昭襄王為何也殺司馬錯,是不開心嗎,不存在的,是他沒用了),所以白起死了,范雎也死了(范雎是被另一位接任者嚇退位的)觀秦史有能者善終者極少,張儀,甘茂有識之士就趁早跑路,秦國王者之路,必有霸道!沒用者,基本殺無赦。白起確實是低估了秦國的霸道!

第二方面:秦國調養生息後,為何久久攻不下邯鄲?我總結三點。第一:趙孝成王確實反思過,不再瞎指揮!(國王絕對是第一因素!他的孫子也就是趙王遷自毀長城,殺了李牧,趙國加速亡)第二:成功的政治外交,外援!第三:同仇敵愾(恨之入骨,這麼多親人死在長平)眾志成城且士氣旺盛,燕國那剛剛練過兵。我人說是因為白起沒上,個人認為不存在,因為趙國戰鬥力從來不差,加上良將頗多,只要不是國王作死,加上外援,守肯定守的住!

以兩條主線為大家分析了這個問題,從國王,外交,軍事3方面剖析,希望大家喜歡。歡迎討論,請文明發言!


小山1z

長平之戰秦趙打了三年最後才以秦國的勉強勝利贏下了,趙國則損失了45萬精銳,就以當時的國力來說,一個國家損失45萬軍隊,可以說是要滅國了。如果這個時候秦國趁機攻佔趙都邯鄲,滅亡趙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秦國缺偏偏敗了,而且還是慘敗,損失了大約30萬的秦軍主力。為什麼秦國打不贏一個已經到滅國邊緣的趙國呢?


首先就是失去了戰機,先看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全部被圍46天之後,突圍失敗最後全部被坑殺。而邯鄲之戰是在公元前259年10月,秦王才派王陵攻趙,這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年了,當時白起是建議秦昭襄王一舉拿下邯鄲的。但是秦昭襄王沒有聽,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機。

其次就是不是白起統帥啊,白起由於拒絕領軍出征被賜死了,這時候是王陵統帥,白起就不說了,一生無敗績。如果一開始秦昭襄王聽從白起的建議,直接攻打邯鄲,白起領軍,邯鄲城破那就是遲早的事了。秦國失去了白起,而趙國守城的卻是廉頗,廉頗本來就以守著稱的。


然後就是這畢竟是滅國之戰啊,秦國畢竟攻打的是趙國的都城,一旦邯鄲城破可能就代表了趙國滅亡了。那麼這個時候趙國上下所有的人都會萬眾一心。在後來的趙王親自登上邯鄲城指揮戰鬥就看出來了。即使被圍三年,趙國軍民也沒有一個人投降。就足以看出來在這場戰爭中趙國的決心了。而秦國呢,畢竟是去滅人家的,對於這些士兵來說首先就是心裡上有壓力,其次就是可贏可輸的。

還有就是其他國家已經反應過來了,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可是兩個超級大國,這些國家都希望秦趙兩敗俱傷的,所以沒有出手,但是趙國長平戰敗,如果這個時候讓秦國佔領了趙國,那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合併,這些國家死的更快。所以這個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秦國得逞的。魏楚直接出兵救援是理所當然的,齊國也出兵在齊燕邊境,就是為了防止燕國背後捅刀子。

當魏楚聯軍到邯鄲城下,和趙軍裡應外合之下,秦軍戰敗一就是遲早的事了。

邯鄲保衛戰對於秦國的影響不亞於長平之戰,只不過長平是正面的影響,而邯鄲保衛戰是負面的影響。邯鄲之戰的失敗,嚴重的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邯鄲保衛戰被稱為公元前最慘烈的人肉絞殺戰,從軍事上就直接損失了大約30萬人的傷亡。而且之後秦國還上黨,汝南於韓國,歸太原,皮牢,武安於趙國,劃河東,安陽於魏國。這些直接導致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延遲。


小伍講歷史

長平之戰以後,秦國數年攻不下邯鄲甚至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秦國將相不和,秦相範睢與白起頗有矛盾。使得趙國有時間應對秦國的進攻 ,並且削弱了秦軍的綜合實力。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建議秦王乘勝進攻邯鄲。秦相範睢嫉妒白起的功勞,以秦軍已經疲勞,不宜再戰為理由,建議用談判手段解決問題。趙國一面與秦國假意談判以拖延時間,一面積極備戰。此後,邯鄲之戰爆發時,範睢讓秦王用別人替代了白起,而白起的繼任者的能力遠遜於白起,沒有白起的秦軍綜合實力被削弱了。



第二。趙國的應對措施得當,並且同仇敵愾。秦趙在談判中商定,趙割地給秦國,兩國罷兵。趙國利用與秦國談判的時間積極備戰,一面在國內備戰,一面遊說其它國家共同抗秦。爾後便直接拒絕割地給秦國,秦王大怒,以王陵為將,出兵進攻邯鄲。


秦將王陵帥軍二十萬猛攻邯鄲,趙國老將廉頗帥軍十萬頑強抵抗。秦軍在長平之戰後,不講道義,坑殺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數十萬趙軍,趙國人充滿了對秦國的仇恨。趙軍個個奮不顧身,極為英勇的抵抗秦軍。趙相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鼓勵將士們英勇戰鬥,甚至讓妻妾參與戰事。

秦軍在趙軍激烈的抵抗之下,進攻受挫。秦軍期間又派出十萬援軍,苦戰兩年也沒有攻下邯鄲,反而損失了大量的兵馬。秦王想要派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卻拒絕了。秦王無奈,派王齕替下了王陵,繼續大戰趙軍。王齕帥軍也苦戰無果,秦王又派鄭安平為將,帶著援軍和物資前往支援;然而,極為疲勞的秦軍仍然久戰不勝。秦王再度要求白起出戰,白起依然拒絕;秦王大怒,賜死了白起。此時趙國勝利的曙光快到了,因為各國的援趙軍隊即將來臨。

第三。長平之戰以前,秦趙皆強,各國對秦趙的戰爭持觀望態度。長平之戰以後,秦國獨強的局面客觀上不利於諸國,諸國從而改變了觀望態度,開始有了抗秦之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趙國求取支援的外交活動,就會順利。相反趙國的外交活動極為艱難,好在,趙國終於成功了。魏國、楚國派出了二十萬大軍馳援趙國。(趙國在楚國的遊說,產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在魏國則發生了“竊符救趙”的故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魏楚援軍到達之前,趙國軍隊出擊秦軍,秦軍敗退三十里。魏楚援軍參戰以後,秦軍更是一敗塗地。王齕帥軍逃離戰場,鄭安平所部二萬餘人則被迫投降。至此,邯鄲之戰以趙國的勝利畫上了句號。此後,以趙國為首的

趙國由於長平慘敗形成的亡國的危險局勢,被解除了。


德全不畏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錯失了戰機,沒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長平之戰後,秦國主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士卒,使趙國精銳部隊盡失,白起本想一舉滅了趙國,然而此時卻被秦昭王召回秦國。

二、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一勞永逸,乘勝追擊滅了趙國,並且著手部署從三面進攻趙國,然而這時趙國起用蘇秦之族弟蘇代(戰國著名縱橫家),出使秦國,離間了范雎與白起關係,對秦割地賠款求和,成功阻止了白起乘勝追擊的計劃。

三、趙國獲得了喘息休整備戰機會,對內全國積極奮戰,對外採用積極的外交政策,聯合韓魏楚共同抵抗秦國。

四、長平之戰後,趙國舉國上下積極奮鬥,同仇敵愾,男女老少甚至宮庭衛士與皇室成員都積極參加保衛邯鄲,在大將軍廉頗和平原軍趙勝的帶領下頑強抵抗,打退秦國的將軍王陵與王齕三次進攻。


五、兵力不足,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慘勝,無法組織大規模的軍力征伐趙國,後來趙國割地求和反悔時,秦昭王欲派王剪去徵趙時,秦王問王剪需多少兵馬?王剪回答至少六十萬,秦王沒有采納王剪,派王陵與王齕為將,派兵不足三十萬去徵趙失敗!直到四年後,秦國國力恢復,派王剪為將,統兵六十餘萬,才破了耶鄲。


大風起兮雲飛揚y

長平之戰後白起兵分三路意欲乘勝攻下邯鄲,魏國與韓國派蘇代攜帶重金賄賂秦相范雎,蘇代對范雎說“白起如果滅了趙國那他的功勞在秦國就無人能比了,到時候您的地位恐怕很難得到保證。”范雎於是在秦王面前勸秦王讓白起暫停進攻邯鄲,白起於是只能回來。長平之戰的一大失誤就是趙國主動破壞合縱,在初戰失利的時候,趙國沒有選擇從齊國楚國請求援兵,而是主動去向秦國求和。這樣其他國家也趕快派人到秦國跪舔秦王,秦王見所有國家都不會去幫趙國,所以更加不會停止進攻趙國。

而秦王換下白起的這個空檔期恰恰就是六國恢復合縱的契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在長平之戰一開始是有決策錯誤的,他贊成趙王接受上黨。而在這個空檔期趙勝做了借來了兩國的兵,趙勝親自到楚國去,說服楚王派春申君黃歇率領楚國大軍來救趙。趙勝又寫信給自己的姐夫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請求救趙,魏無忌向魏王請求出兵,魏王不答應,於是魏無忌偷來虎符,殺死主將帶兵救趙。這就是“竊符救趙”的典故。

另外一方面,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的傷亡也很嚴重,如果當時乘勝追擊還可以有希望拿下邯鄲,如今錯過了最佳戰機,這時候不如修養整頓。這也是白起不願意再次帶兵去攻打邯鄲的原因。長平之戰,趙國雖然失敗,但是也是一場對秦軍的消耗戰。如果趙軍堅守陣地不輕易作戰,恐怕就算是白起也不一定能夠取勝。邯鄲之戰中,趙國已經眾志成城,平原君趙勝甚至把自己的所有家人包括女眷都編入守城的隊伍。總的來說,三個原因,合縱再次形成;秦軍也傷亡嚴重;趙國眾志成城。


麥地傳奇

謝謝提問,大家好!歡迎你能來閱讀本文,我是歷史講經為你講述本問題,謝謝你的到來!


熟知戰國時期的秦趙的長平之戰都知道,因趙王棄用善於防守的廉頗大將而用出動出戰的趙括為主帥,長平之戰導致了趙國的戰敗,秦將白起率秦軍將四十多萬趙軍俘虜全殺掉,給趙國造成了嚴重挫折,趙括又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殺死,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間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雖然秦國在長平之戰取得了勝利,但秦國參加長平之戰的秦軍也傷亡過半,這場歷經三年的戰爭使秦國國內的積糧幾乎消盡,使秦國再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最終,秦國接受了趙國的割地之求。


後來,由於趙國沒履行割地之約,又導致了秦趙兩國邯鄲之戰的爆發。然而,秦國將領白起認為此時不適合攻打趙國,因而白起稱病不出兵。秦王大怒任用王陵率軍二十萬打趙國邯鄲,趙國方面又起用廉頗為將。然而,秦軍敗,秦王命白起為將,白起又推辭。秦王命王齕為將,王齕攻打失敗。

後來,秦王用範睢推薦的鄭安平為將,支援王齕,秦軍作戰失利,秦王又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始終託病不出。秦王罷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郵自殺



最終,秦軍將領鄭安平率所部投降趙國,趙軍大敗秦軍。韓、趙、楚、魏四國攻打秦國,先後收復了魏之河東郡,趙之太原郡,武安,韓之上黨郡、汝南。

邯鄲之戰秦國的失敗,推遲了秦滅亡六國的進程!


歷史講經

因為主將已經換做王陵了,白起因當時不同意滅亡趙國,而被秦王撤職,數月後自殺身亡,長平之戰看似秦國勝利,但也傷筋動骨,無論是士卒的傷亡,還是糧草的消耗,秦國都已到極限。而趙國雖然損失了四十多萬軍隊,但是經過秦國坑殺俘虜一事,讓趙國父哭子,兄哭弟,女哭夫,盡起白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趙都邯鄲,外有信陵君竊的虎符摔魏楚聯軍來援,所以秦國已無力滅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