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戰國史:長平之戰前後秦趙綜合實力對比

《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公元前260年,一場影響了戰國曆史的大戰役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參戰雙方共動員了上百萬的兵力參戰,幾乎出盡兩國國中精銳。這次戰役最終以秦國坑殺趙國降卒40萬而結束,一直被稱為軍事強國的趙國從此元氣大傷,民心沮喪,無力再阻秦兵西來,而秦國也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不到40年,六國全被平定。長平之戰做為戰國曆史的轉折點,這場戰爭也是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下面從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比分析長平戰爭前後秦趙雙方的綜合實力。

品讀戰國史:長平之戰前後秦趙綜合實力對比

長平悲歌

經濟實力對比:

秦國:土地肥沃,獎勵耕戰,擁有巴蜀之饒,國富兵強。秦地處《禹貢》之雍州,土地屬上上等。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經營,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

趙國:地薄人眾,戰備不足。趙國地處《禹貢》之冀州,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趙“地薄人眾” ,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軍事對比:秦國: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兇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經商鞅變法,勵軍功,實行二十級軍功爵制,秦軍成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趙國:趙國經胡服騎射改革,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

對比結果: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

外交對比:秦國使用“合縱連橫 遠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秦國為全面發動長平之戰,甚至故意拉攏趙國的好盟國魏國,承諾將韓國的恆雍之地轉讓給魏國。如果說上黨是韓國的生命線,恆雍就是魏國的生命線。趙國:秦軍攻戰數月毫無進展,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各國在秦國都有使者,秦國宴請趙國使者時,其他各國使者都在場,且對趙國使者禮遇有佳),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

秦趙雙方的統帥對比:秦國:名將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戰略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征戰皆全勝。趙國:趙孝成王和大臣們總是首鼠兩端。開戰前,他們盼著與秦國一決高下,卻缺乏殊死一戰的決心;戰局不利時又心存幻想,試圖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全身而退。正是這種猶豫延宕,為失利埋下了禍根。秦國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惱怒廉頗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於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自己喜愛的年輕將領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品讀戰國史:長平之戰前後秦趙綜合實力對比

四大名將:白起

戰爭意志及國力動員對比:趙國:趙軍主力被分割包圍後,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谷地。趙軍被圍的消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因外交方面失誤,諸侯國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

自古以來,一場大的戰爭就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對比。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長平之戰,秦國是蓄謀已久、志在必得的戰略計劃,是從君臣到子民的全面發動,從國力到外交的系統出擊;趙國的抵抗則是瞻前顧後、心存僥倖的戰役安排,不論是廉頗還是趙括,基本都是以一將之力(包括資源調配和智慧)抵抗秦之傾國雄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