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给女儿的信

7个月多一点,做父亲的时间不长,体会却很深,感慨颇多,对“父亲”二字也有更深的理解。

不记得多少次深夜惊醒,也不记得换过几次尿片。只记得与出生不久的你,一个月未曾见面,就已经不记得爸爸了。当时的感觉真是说不出的难受,心似鞭抽,口亦难言,只能闷在心里。把你带在身边,只一个星期,便看见爸爸就异常开心,脸似花开,手舞足蹈,瞬间扫除爸爸的疲惫。都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你更像爸爸的左心室,源源不断地给爸爸输送动力。心满意足莫过如此,骨肉亲情莫不如是。

寄给女儿的信

今年的父亲节不止是父亲节,更是京东商城自创的618狂欢购物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你爷爷对买东西的态度。比起现在人弹指一挥,坐等收货,过去你爷爷的讨价还价实在值得回味。你的爷爷一贯崇尚节俭,在买东西方面尤为突出,但求实惠,不追求品牌,不追求质量,一定要便宜,不过这与当时的境况不无关系。但俭朴节约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且有的时候近乎苛刻。从小就要求我和你叔叔吃饭的时候碗里的饭一粒也不能剩,掉在桌上的饭粒要夹起来送回嘴里。我和叔叔小时候经常穿你舅姥爷的衣服,小学五年级开学穿的是你舅姥爷初中时候的中山装,袖口得卷三层,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刘老师家的儿子。爷爷经常教育我们:一针一线来之不易,一分钱也要有一分钱的作用。记得学校那时给爷爷发了一套西装,也是爷爷的第一套西装,别的老师都已经扔了,你爷爷硬是让它在床头挂了两年,等到第三年的春节沐浴更衣去祭祖的时候才穿上,顿时精神帅气,印象深刻。前几天回家,你爷爷还让我猜他身上穿的衬衣多少钱?我猜了很久也没有猜对,10元钱,我怎么会想到现在还有10块钱的衣服?至今已穿了一年。无法想象,还有点心塞。无论何时,简朴节约,这是爷爷给爸爸上的一课。望你也知悉。

寄给女儿的信

爸爸一年级时的同学,父亲早亡,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你爷爷带着校长跑到家里,担保他的学费,安排与我同桌。那个时候爸爸和叔叔的学费还在学校打着欠条。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开学都会有,以至于爷爷本就微薄的工资连家用也难以补贴。爷爷无论走到哪,别人都会尊敬的叫他一声刘老师。乡里几个最早的大学生都是从他班里考出去的。桃李满天下未免太过,但爷爷绝对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不止是因为教书技能好,而是始终都怀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情怀。力所能及,不止要有同情心,还要有一副热心肠。这是爷爷在课堂以外教会爸爸的。望你也牢记。

寄给女儿的信

爸爸从会走路开始就一直跟着爷爷下乡教书,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学校那个十平米左右的“图书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故事》《唐诗三百首》都是在那里看完的,现在看来,那个时候这是作为教师的儿子唯一的好处。年纪稍长,爷爷就让我看《上下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你爷爷有个习惯,周末放学的时候喜欢从图书馆带两本书回家,每次从书摊路过也要蹲下来挑两本回家。在你快出生的时候,爷爷特地去书摊上淘了两本书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一本《资治通鉴》,自己看完就叫我带回丰城来,告诉我说,好好读,成语平时写东西的时候用得上,将来你教育乔乔的时候才不会捉襟见肘,读史能知兴替、能明事理、能教人做人。听了二十多年的说教,虽然有不耐烦,但爷爷偶尔孔乙己似的带着几句文言文的教诲,往往比大谈道理来的更加发人深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来都不是你爷爷的追求,读书只是爷爷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女儿,希望你也记住,读书,当像你爷爷那样,纯粹,不止于好读书,是要用一生去坚持的东西。

寄给女儿的信

小时候每次家里买了肉,吃饭前一定要先叫你的曾祖母先吃;炖了鸡汤一定先给你的曾祖母端上一碗,这是我们家的规矩。现在,爷爷在县城,你的曾祖母在老家,冬天买个暖手宝,夏天添个电风扇,半个月左右时间要回家看看或者请你祖母过来住上几天,这是爷爷现在的规定动作。爷爷年轻的时候不太会干农活,家中基本是奶奶操持,奶奶虽然文化不高,却深谙为人为母之道,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十里八乡都愿意请她干活,乡里乡亲都称她贤惠。爷爷和奶奶平日也经常为些许琐事拌嘴,那个时候爸爸不理解,总以为爷爷不懂得体贴,为奶奶鸣不平。现在看来,并非如此。爷爷自己生病不着急,奶奶一生病,那就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奶奶的生日爷爷记得比谁都清楚,每年都提前几天提醒我和叔叔要记得买点礼物,最起码也要打个电话。耳濡目染,奶奶现在愈发在心态上和行动上向爷爷靠拢,正因为如此,时间这把杀猪刀好像在他们脸上的刻画越发显得无力了。爷爷和奶奶相濡以沫,夫孝妻贤,同心同德,给爸爸妈妈又上了一课。孝乃德之本。我觉得孝顺仿佛是爷爷骨子里的东西,而照顾好家庭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担当。这些你都要记住。

寄给女儿的信

书不尽言,我们家还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奶奶也还有很多故事,等你慢慢长大,爸爸讲给你听。

文: 刘光烈(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