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賺3萬6,這樣的小店他開了7萬家

我們公司附近,一到中午,排這家小店的隊伍總是最長的。

有多樣餐食可選:米飯套餐、咖啡、關東煮、三明治、炒麵、酸奶,這家便利店裡排滿了周邊上班族。

每天賺3萬6,這樣的小店他開了7萬家

這就是7-Eleven,被大家俗稱711的便利店。它從眾多小店中脫穎而出,而他的創始人最初是心理學專業,竟對零售還一無所知。

那麼這位創始人是如何建立了全球7萬家的大型便利店王國呢?

尋求突破不言遲

7-Eleven是一家日本的便利店,但它的原型其實是美國的一家制冰公司。

1927年,美國南大陸製冰公司在德克薩斯州創立。公司的主業是銷售冰塊,也賣一些麵包、熱狗、牛奶等商品。因為店鋪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不打烊,所以將原來的公司名改為7-Eleven。

195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的鈴木敏文,從日本中央大學經濟系畢業。學心理學的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出版販賣公司做見習,整理書籍或推銷書籍。

每天賺3萬6,這樣的小店他開了7萬家

1963年,31歲的鈴木加入日本零售集團伊藤洋華堂。那時的他對零售一竅不通,他可能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世界零售史上舉足輕重的人。

當時公司正面臨著新店拓展的困擾,鈴木敏文為了尋求突破前往美國考察,發現了便利店這種業態。

第一次見識到了7-Eleven,我覺得把這種便利店引進日本,說不定就能解決眾多小型店面臨的嚴峻問題。

推廣加盟模式的提議,卻遭到了公司內部的強烈反對。大家認為,現如今小店鋪門可羅雀,建立小型店只能是違背商業邏輯。鈴木沒有動搖自己的想法,分析原因並給公司會長講述發展方向。

1973年,鈴木經過艱苦的談判,拿下美國7-Eleven在日本的特許經營權,並於次年正式創辦日本7-Eleven。

真誠認真的對待每個細節

曾有人講述了自己在日本的經歷:

“我有一次到7-Eleven買飯,發現我最愛吃的排骨飯馬上到保質期了。而到了保質期,7-Eleven就會把飯毫不留情地倒掉。

事實上,過了保質期幾分鐘根本對質量沒有什麼影響。為了能吃到我的最愛,我把表調慢了5分鐘,但是店長好像看穿了我的意圖,沒有把飯賣給我,還是收回了。

雖然很難過沒有吃到最愛吃的飯,但是作為消費者,我更加相信了他們家的品質。

每天賺3萬6,這樣的小店他開了7萬家

最初的7-Eleven,和其他的便利店沒有區別。在遇到經濟不景氣時,別的店家都在降價,而鈴木選擇頂住壓力,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產品質量上。

有一次,董事會聚集在一起試吃公司產品。鈴木在試吃炒飯時,發現飯粒粘連在一起,對口感很不滿意。

鈴木立即對開發負責人說道:“這根本不是炒飯。”並要求全店當天就將炒飯下架。

製作炒飯需要用強火翻炒中式炒菜鍋。由於現有工廠條件不具備,鈴木決定改良生產設備,沒有成功產出地道的炒飯前不許上架。

就這樣經過一年零八個月的努力,廠商終於研發出了新設備,成功推出了“正宗炒飯”,直到今天依然是大熱產品。

鈴木說:我從不考慮以價格取勝,我反覆告訴員工,“品質”永遠是最重要的。

直面困難與挑戰

鈴木在提出新的理念時,遇到過公司很多人的反對。有一次,鈴木不顧眾人的反對,推出了便當外賣服務“Seven Meal”。

鈴木發現,社會的老齡化現象逐漸加重,不便出門購物或獨居的老年人一定會越來越多。當時,市場上極少有商家願意提供食品的外送服務。

鈴木推測,這項服務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為世人所需要。於是,他力排眾議,堅持開發了Seven Meal的項目。

一旦決定開拓某項事業,就一定要堅持到底——這,就是我的經營思考法則。

在鈴木的帶領下,7-Eleven推出更多適應客戶需求的商品。

上班族無法及時加熱便當,7-Eleven就成為首家提供微波爐的便利店。

寫字樓的員工有外賣需求,7-Eleven開始支持送外賣業務。

女性上班族不斷增多,7-Eleven推出即食食品,既能在店裡吃,也能帶回家吃。

每天賺3萬6,這樣的小店他開了7萬家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只購買商品已經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7-Eleven的服務範圍擴展到包括購買電影票、交水費、取款、送快遞、交保險、複印、證件照、優衣庫線上訂單自提在內的50多種服務形態。

隨著網購需求不斷加大,各種實體行業的營銷額逐漸下降。

而鈴木敏文卻用了44年,將他的實體小店從一家開到7萬家,且一直保持著強勢的增長勁頭。

2016年,7-Eleven人均創造利潤為116萬人民幣,成為擁有8000名員工、全球開到7萬家的商品店。而當年擁有3.6萬名員工的阿里巴巴,創造利潤427億人民幣,人均創造利潤117萬人民幣,7-Eleven的利潤堪與阿里巴巴比肩。

鈴木說:只要用心經營,實體經濟永遠不老,也從未曾凋零!

點擊領取880元紅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