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为什么劝别人卖房子?

创业君说创业

曹德旺先生是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有着传奇的人生。但是这位上市公司大佬真正走人大众的视野,成了网红企业家的时间是2013年,他在美国建厂事件引起的轰动,引出了美国和中国税收体制的探讨,还有他本人的情怀和经历,当然还有慈善。首先我们来看看曹德旺本人基本的特质和房产的看法:



1.实业家:首先曹德旺不是互联网大佬类的创业者,而是实在的实业家,他的主营产业是玻璃,汽车玻璃更是业务核心。业务体系,离终端客户很远的实业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做为一个实业家,在市场经济这些年,看惯了,利益主导的社会模式。很少有对实业创新维艰的关注和呐喊声。这次曹德旺的发声定然有拿前些年不受关注的实体经济鸣不平,拿最火热房地产做为引子说事。




2.不缺房子:作为他这样的财富高度,老百姓眼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房子在他眼里已经成了玩具,无需过多的用房子给自己增加安全感和社会地位了。他谈房子的问题当然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3.房子财产和资产:中国老百姓的确百分之六十三的钱全换成房子了,其实全是消费升级,住宿升级的需求爆发了,请问大家买的房子,无论在老家还是城市里,一个是为了心理安全,二还是为了自己住房的改善升级,只是升级的同时,老房子没卖。对不对?我依然认为房子属于资产,可创造价值的的资产,不然老百姓手里能持有啥资产,难道老百姓就该沦为接盘侠吗?



4.房地产的现状:现在的确房地产已经去库存了,全部从企业家转入老百姓的手里,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在老家的三四线城市买了大量的房子,全部为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资产安全。试问我们不买房子,钱就等着贬值吗?

5.房地产的未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念,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租金还会涨,但是不会暴涨了。未来旅游和休闲的需求增加,那么旅游和休闲城市房地产也会稳定。其他城市该卖还是早点卖吧。

总结:最近很多大佬在谈房价,马云,曹德旺等,每次大佬的一句话,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大家都有房了,更关注这些了。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劝妹妹尽早卖房,并且警示否则房子卖不出去、租不出去,还要交管理费。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制造业大佬曹德旺的意思呢?

首先,像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能接触到的信息和已经接触到的信息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官员的子女共容易经商赚钱、有钱人越有钱其中的一个原因!

当然,这是曹德旺本人对房地产后市的看法,他劝诫前些年买房的妹妹,未来房价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应见好就收。与其将来把多套房产都烂在自己手上,还不如学学李嘉诚早就开始抛售房产,绝不赚房地产的最后一个铜板。

再者,曹德旺也看出中央调控房地产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后面炒房产肯定不会有什么甜头了。一方面,明年要进行房产税试点,并且对中央与地方的责、权方面进行划分。一旦房产税开征之后,手里房产越多,不仅要承担房产税,还要面对高房价去泡沫的痛苦。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已倡导“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用来炒作”的理念。现在各地都在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共有产权房,未来居民住房问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来解决。届时,大家都不愿意去买房产,而是通过租赁或保障房形式来解决居住问题,最终手握大量房产的人将面临难以脱手的困境。

最后,作为制造业界的大佬,曹德旺已经清醒认识到,房地产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压效果。如果中国经济再依赖于房地产业将没有前途,过去的靠房地产发展经济的道路走不通了,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民心所向。

一方面,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导致企业的人工成本也跟着涨,内地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泡沫越大,实体经济越被挤压,所有的社会资本、银行信贷都跑到了房地产业,那么未来还有谁再愿意搞实业?更何况还潜藏着房地产金融风险。现在已到了,房地产政策不转向已不行的程度。


不执著财经

认可曹德旺这个意见的,你和曹德旺是一个圈子的人吗?你和曹德旺的经济基础一样吗?你和曹德旺的妹妹是一个阶层的人吗?如果不一样,如果不是,那请不要信他的话。

我先讲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曹德旺的儿子,不愿意住价值6000万的豪宅,而去住职工宿舍。

要知道,这是6000万的豪宅。

那么,曹德旺的妹妹,买的房子是什么价位呢?不会是我们普通人的价位。因为曹德旺的妹妹不是普通工薪阶层,他的妹妹叫曹芳,按照网上说是福耀集团副总经理。

曹德旺妹妹的房子,应该也属于豪宅。豪宅的话,自然很难转手。

我想,作为生意人,最讲究投资,曹德旺给她妹妹的建议,应该是赶快卖掉房子去做投资。而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富人的城市,曹芳的房子怎么会好卖?

曹芳的房子卖了,人家不缺房子,买房子的钱可以变钱,普通人呢?

曹德旺劝自己的妹妹卖房子,但不是劝我们普通人。


静观财经

这毕竟是公开场合的放话,他也不是各位的理财师为各位理财目标负责,显然不是对着各位的个人理财目标说的,而是对实体经济被房地产挤压的哀叹。

依靠房地产,我国居民杠杆率迅速攀升到了47%,大家不惜借贷还要买房,甚至去借现金贷。

企业也疯狂买房,实体经济已经不赚钱了,追求利润的资金会去增长更快的地方,比如近些年的房地产。

网上的笑话“实业误国,炒房兴邦”似乎早就被很多上市公司听进去了,这些年上市公司的炒房规模本身就很大。

就拿去年来说,去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共披露了53宗上市公司花费超千万元购买土地和房产,涉及金额达到了93亿元,真是相当大的手笔。可是这53家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只有79亿元,只达到买房买地投入的八成左右。也就是说,哪怕把企业的利润全搭进去投资房地产都不够,有些企业还得从各方面融资来投资房地产,哪还有钱关心自己本业呢!

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结束,A股有1305家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合计达到5951亿元。其中化工行业投资房地产在去年上半年最为积极,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规模达到了10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09.49%。这也难怪,毕竟化工行业常年保持4%左右的同比增长率,而近十年来,深圳房价年均上涨20.4%,上海房价年均上涨17.6%,北京房价年均上涨17.5%。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炒房更值啊!

在A股之外的新三板,原本是富于创新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炒房。去年上半年新三板共有520家公司具有投资性房地产,总价值高达117亿元,像计算机软件、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与房地产原本关系不大的行业居然能排在新三板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前三位。


然而实体经济的钱是去了房地产行业了吗?今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就频频爆出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为了“保壳”出卖自己房产的新闻,其中*ST宁通B本欲出售两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槐柏树街的学区房,当时这两套房账面净值总计129.74万元,但评估值为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该公司2016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10.91万元,若是能够顺利卖出上述2套房产,将实现净收益1200万元,真正的靠卖房扭亏为盈。结果*ST宁通B还是没卖出这两套房,而到现在*ST宁通B的两套房又增值了50%。

不过这种恰好投资了学区房的例子还是特例,今年有一批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撤出房地产行业。2017年上半年,在1494家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数据的上市公司中,1163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环比一季报减少,卖房子的上市公司占持有房子上市公司将近八成,最狠的是17家公司对房地产的投资清零,13家公司减少对房地产投资超过1亿元,3家公司减少对房地产投资超过10亿元。

你以为钱会到实体经济?错,吸上鸦片的人只会寻求更高的刺激,上市公司拿钱去买理财了!

等到年底,再看上市公司的理财情况,这回已经有1194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理财规模达1.08万亿元。这么多钱投入理财,肯定不止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不少钱就是上市公司定增和IPO来的,而这些理财产品的钱又很有可能回流到股票里,造成资金空转,无法进入实体经济。

2012年, 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就71亿元,而今年还没结束,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08万亿元。A股上市公司的理财产品投入就增大了151倍,平均每年增长2.73倍。

曹老这番话,实在是对实体经济不振的无奈啊!他作为一个实业家,良心驱使他说出了这样痛心疾首的话。


海汇观潮

中国首善曹德旺,无疑他是一个好人。但是房地产并非他的主业,因此劝人不要买房不靠谱。这样一说大家就想到了马云,“八年后房子入葱”,地产业也不是他的主业,就像当初有人不看好阿里巴巴一样。



说到这,大家又要说起李嘉诚,说老李早跑了,就是泡沫要来了。其实,老李在香港96年楼市暴跌的时候都没抛售香港的楼盘,怎么可能看出泡沫要来了呢?


那么,这些大佬为什么一个个劝人不要买房呢?好要弃地产行业出逃呢?

下面老J讲给你听:

其实,这就是大佬们的自信。总觉得自己的行业最紧俏,别人的行业都不好,而自己呢又比较精通自己的,对其他行业老说只是大概的了解。但是又经常出国,看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文,就觉得国内今后也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我国真的不一样,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买房,这个观念不变的话,房子怎么盖都可以。


其实呢,包括曹首善在内大佬们看跌房产也是有道理,因为现在房产的建设规模真的很大,同时又趋于饱和。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房子可以盖还可以拆的!

确实,现在房地产的开发如火如荼,多半是三四线城市的棚改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其中也夹杂着二线城市发展、抢人带来的房源紧张。

那么,房子盖的多开发商就不怕绝了自己的后路吗?



有什么好怕的呢?房价已经涨了十年有余,再涨十年,之前的房子就该拆了,先从多层拆,再拆小高层,最后拆高层。毕竟房龄大了,生活好了换个居住环境还是很多人的心愿。届时,开发商只要开发大平层的小洋楼就可以了。房源就会减少,房价自然也就紧张了起来。

所以说,对于房子来说,真的是没有什么不可能。转变方式照样长远发展,不是卖不掉吗?可以拆,不是要交管理税吗?可以拆,拆两套建一套面积翻倍,拆迁户实惠,再把小区打造打造,抬高房价就是很轻松的事情,转手就把拆迁户的钱给赚了。


最后,既然没有泡沫,老李跑什么?



老李从事的是商业地产,运作模式资金回笼慢,就要靠抵押继续开发。长此以往负债就高。又因为电子商务的冲击商业地产开始难做。不赚最后一枚铜板的老李,自然眼光独具,就跑了。

所以,老李的出逃也不是看跌楼市。因此,大佬们的看跌只是一厢情愿的担忧而已,不要过分认真。


房产老J

首先,从数据来看,统计局发布11月房地产数据:

2017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8670亿元,增长9.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4%。

从11月官方数据看,主要有几个特点:

1:房地产投资数据继续降温,7.5%是最近一年内的最低点,预计12月将继续降低。调控下,首次逐渐高位回落。

2:房企依然积极拿地,从标杆房企看,拿地积极性继续提高。在库存持续刷新低位后,房企补充库存积极性持续上涨。

3:2017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历史销售面积与金额双双破纪录年。

2017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将依然刷新历史记录,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将历史第一次突破12万亿,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也将历史第一次突破16亿平米。

4:库存从2014年来首次低于6亿平米,相比最高点减少超过16%。

5:个人按揭贷款依然紧张,但房企的资金情况未继续恶化。

6:整体看,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依然刷新历史最好记录。

房地产市场依然明显分化,整体数据体现了调控下,涨幅加速放缓的趋势,1-11月市场成交面积同比涨幅仅7.9%刷新了本轮楼市从2015年来开是同比涨幅低点,但库存数据持续下调、企业景气指数也依然是本轮的最高点。

整体看,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分化,过热城市的虚火被抑制,三四线城市依然高温中。

预计2017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将超过16亿平米,销售额也将历史首次超过12万亿。

其次:房地产企业销售依然刷新历史记录,拿地积极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1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3.4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1436亿元,增长47.0%,增速提高3.7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日前,有31家企业发布了11月销售业绩,虽然调控持续出台,但房企销售依然处于历史的最高峰中。从目前数据看,公布销售业绩的企业2017年刷新销售额历史最高纪录已成为定局。11个月标杆房企已经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基本全部超过了2016年全年。

2017年来拿地过百亿房企达到了58家,而在2016年同期只有40家过百亿,在2017年截止日前拿地200亿以上的企业有30家房企依然在非常明显的拿地加速过程中。

地产大佬们的行动说明一切。

需求旺盛,库存不足,即使房住不炒,市场走势也不言而喻了。

重为68.4%。


从11月官方数据看,主要有几个特点:

1:房地产投资数据继续降温,7.5%是最近一年内的最低点,预计12月将继续降低。调控下,首次逐渐高位回落。

2:房企依然积极拿地,从标杆房企看,拿地积极性继续提高。在库存持续刷新低位后,房企补充库存积极性持续上涨。

3:2017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历史销售面积与金额双双破纪录年。

2017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将依然刷新历史记录,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将历史第一次突破12万亿,而商品房销售面积也将历史第一次突破16亿平米。

4:库存从2014年来首次低于6亿平米,相比最高点减少超过16%。

5:个人按揭贷款依然紧张,但房企的资金情况未继续恶化。

6:整体看,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依然刷新历史最好记录。

房地产市场依然明显分化,整体数据体现了调控下,涨幅加速放缓的趋势,1-11月市场成交面积同比涨幅仅7.9%刷新了本轮楼市从2015年来开是同比涨幅低点,但库存数据持续下调、企业景气指数也依然是本轮的最高点。

整体看,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分化,过热城市的虚火被抑制,三四线城市依然高温中。

预计2017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将超过16亿平米,销售额也将历史首次超过12万亿。

其次:房地产企业销售依然刷新历史记录,拿地积极

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1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3.4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1436亿元,增长47.0%,增速提高3.7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日前,有31家企业发布了11月销售业绩,虽然调控持续出台,但房企销售依然处于历史的最高峰中。从目前数据看,公布销售业绩的企业2017年刷新销售额历史最高纪录已成为定局。11个月标杆房企已经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基本全部超过了2016年全年。

2017年来拿地过百亿房企达到了58家,而在2016年同期只有40家过百亿,在2017年截止日前拿地200亿以上的企业有30家房企依然在非常明显的拿地加速过程中。

地产大佬们的行动说明一切。

需求旺盛,库存不足,即使房住不炒,市场走势也不言而喻了。


华青视频

首先老张非常赞成曹德旺的说的这番掏心窝的话。堪称业界良心的慈善家曹德旺原话是:“自己劝妹妹尽早卖掉多余的房子,要不然,卖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还要交管理费。他说,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有钱人的城市!”



大伙一定还记得,那位始终在鼓吹房价涨涨涨的大嘴巴任大炮任志强,老张去年曾经怼过他说的那句话“我看房价离高价还早着呢”:都什么时候了,竟然还有如此狂言。老张有一句话大家爱信不信:任大炮早晚害了那些迷信他的吃瓜群众,自己也早晚被这张胡咧咧的大嘴巴给害了。


就在前不久的一次房地产座谈会上,一向嘴硬死扛的任大炮终于跌软认怂,承认房价虚高下跌是早晚的事。其实大伙有所不知,在如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大背景下,真正的炒房客早已先知先觉套现离场,剩下的啰罗们已经难逃炒房被套牢犹如炒股炒成股东的悲惨结局。综上所述,曹德旺说的一点没错,信不信由你,大家尽可以拭目以待!
(感谢关注支持!您未曾谋面的朋友:隔壁老张启示录在此祝您2018鸿运当头!吉祥如意!)


隔壁老张启示录

老曹劝别人卖房,基于他对国内房地产势态的判断,并反复断言中国房地产泡沫。其实,国内对此也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个人观点与老曹的看法有一点是近似的,就是投资型购房者目前慎入。其他的不与苟同。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仍占大比,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国策还在实施中,造就了房产钢需的庞大市场。这也是房产市场未来一个时期的强大支撑。另一支撑是国人的一种观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深刻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房自有的一种渴望。

房价能影响到房产市场,但不能决定市场。决定市场的是需求。当前的房价与居民普遍的收入比,偏差大,不合理;人民反映的意见很尖锐,但意见归意见,骂归骂,需求摆在那,钢需者,改善住房的,成群结队。试问:已经具备降价的基础吗?

还有一种说法,各地政府的财政不希望降价,银行不希望看到降价,高价位购房还在月供的也是如此。这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进退两难境地。个人分析,决策层考虑的问题更宏观、更全面、更维稳,必然是以调整为主,决不容房价大起大落。当然,房价企稳是主线。

房子也是一种商品,不过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用来住的这一属性被确立后,相信会回归到理性。坦言,房价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购房慎入;房价下跌也有几道防火墙,只有回调,没有下跌的大行情。三、五年内,各地行情不一,总的趋势会小幅振荡上行。


手机用户幸运的人

曹德旺是中国不多的关注楼市关注民生的实业家。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他劝大家卖房子,无非两点原因,一个房价太高,硬着头皮买的话,怕是一辈子交待进去了。二是房子太多,房子卖给谁租给谁都成问题。

列举一个采访吧。去年12月份,曹德旺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就房地产重申了他们的观点:“以后房子卖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还要交管理费,只能这样平衡自己。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有钱人的城市,是在这里住的市民,属于他们的。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

话说得很漂亮,但现实很沉重。城市真的就是适者生存,看北京怎么玩的。前几天出台的人才引进计划,互联网行业年薪80万以上,大金融行业年薪200万以上才有机会成为“人才”,敢这么搞,说明城市不缺人,不缺有钱人。当然其他城市可能差些,但模式是一样的。

房子买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曹德旺劝大家卖房子,偏更宏观一些,具体到城市就难说了。只要城市人口在不断流入,这话就站不住脚,至于人口不断流出的城市,你还在大规模置业,那就是自己作了。曹德旺知道现在房租涨得多厉害吗?房子有多不好找吗?租房有多不容易吗?随着租购并举的发展,租房人口会迎来大规模增长吗?

曹德旺是搞实业的,在实业上搞得风生水起,说话总有底气,就跟马云说八年后房价如葱一样。搞实业的人,对房地产未必就精通。

冯仑不还是说过,中国人买房太早了么?中国人20多岁,西方人40多岁才第一次买房。很多东西不是你劝就行的,买房的普通人只是整个房地产系统中的一个细节。整个要想让大家不买房子,先得给他不买房子的底气,否则都是虚的。


楼市微观察

曹德旺的原话是:“自己劝妹妹尽早卖掉多余的房子,要不然,卖也卖不掉,租也租不出去,还要交管理费。他说,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有钱人的城市!”

一定要理解,曹德旺的建议是卖掉多余的房子。多余,不是指自己住不下的房子,而是指自己不住也没人要租的房子。

曹德旺为何提出这样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了解曹德旺其人:

他是白手起家的实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及董事长(就是在A股上市的那个福耀玻璃),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在上市公司丑闻频发的今天,福耀玻璃在A股上市公司中简直是一股清流,中国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公司,现金分红是募集资金高达15倍的上市公司。

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

他的自传名字叫《心若菩提》!

抛开别的不说,有上面这组数据,曹德旺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企业家的典范,实实在在的干实业的企业家、慈善家。

他崇尚的是商品应该回归商品的本质----最终的使用价值!

因此他说:“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有钱人的城市”。

因此他说:“房子是用来住的”。

我们抛开时间与趋势、市场价格的对与错不说。几乎每个拥有经济常识的人都认可他说的这句话,可惜很多专家不敢说、不想说、也不敢错!

他只是说了他想说的话

我挺喜欢这个普通话讲的不好的胖子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