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为何成为世仇?

爱影视坛

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由来已久,铭苏先生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印巴分治,独立建国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由于印巴分治,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分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印巴纷争根源

在印巴分治时,印度各土邦是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结果是大部分邦加入了印度,而少部分邦加入了巴基斯坦。然而有的土邦却犹豫不决是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这个土邦就是克什米尔。克什米尔成为印巴战争的导火索,从此以后,印度就没有消停过。

三次大战,仇恨加深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印巴分治建国以来纷争不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1947年双方争夺克什米尔控制权,结果是印度占领了争议地区的60%,巴基斯坦占领了争议地区的40%;第二次是在1965年,双方由哨所级争夺发展到战役级对抗,结局是双方在国际斡旋下实现停火撤军;第三次发生于I971年,印度支持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独立并派兵占领了东巴基斯坦,结局是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除上述战争外,印巴之间的小规模零星冲突几十年间从未断绝。

战争往往不是解决纷争的最好方式,战争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仇恨的加深。印巴三次大战之后所结下的仇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而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被印度肢解为两个国家,成为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对于这样的耻辱,巴基斯坦肯定难以接受。

所以,印巴如果不放下过去的仇恨,那么两国必将长期对抗下去。放下过去,心存善念,和平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争端,这才是化解印巴仇恨最好的方式。


铭苏先生

总的来说,印巴现状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殖民统治,独立前印度被殖民了三百多年,暴力的不计后果的资源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困,贫困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和裂痕。

第二,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的阴谋,作为殖民统治者,殖民地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他只考虑维持现状,能够让他顺利完成掠夺就好,因此分而治之是最好的策略(想想清末列强也曾有把中国分成若干份的构想)。


第三,印度内部缺少一个像毛一样的强势的,能够担当起民族独立重任的领袖,甘地是比较著名,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比较文明,没有军队,不诉诸武力。结果呢?大一统的印度四分五裂,而且至今内乱不断,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经济发展。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位于亚洲南部,与中国、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相邻,长期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分别成立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巴之间冲突不断的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从二战后开始直到今天任然不能解决。

一,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都是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英属印度中后期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的上层社会普遍接受英国的西方化教育及西方政治影响。在此背景下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个政党“国民大会党”(或称国大党),并于1892年颁布印度议会法,建立地方自治机关和地方行政区,选举范围扩大到印度人。1906年成立了由穆斯林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或称穆斯林联盟)。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影响同时作为穆斯林领袖的真纳于1920年脱离国大党。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地区的统一称呼。


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期间,印度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的甘地,1920年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不合作运动”;接着,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方案。甘地又提出“非暴力抵抗”的口号,并一直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二战后,英国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在当时的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多数派和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少数派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

1946年,由英国派出的内阁使团与印度各派政治势力讨论印度的自治事宜并提出了联邦制下自治(或独立)的构想。该方案在同年7月6日被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但7月7日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这导致了穆斯林联盟退出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转而寻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该协议的撕毁直接导致了印巴分治期间的第一次大屠杀。

二,印巴冲突

1.雷德克里夫线

按照宗教信仰划分国家的方式看似公平,其实暗藏隐患。首先,巴基斯坦被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国土分别在印度的两侧,而且东西两侧的旁遮普地区和孟加拉地区也要按照上述建国原则重新进行分割。为了保证绝对公平,保证划界人不带有倾向性,划界工作由一位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在总督府闭门近两个月,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在一张并不太准确的地图上完成(期间未与任何印度人交流),因此这条分界线(分离独立后即是两国的国境)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界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的划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区由于过去并未进行过分割,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因而自己也在暴力中牺牲。


2,克什米尔问题

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巴基斯坦和若干土邦。克什米尔是最大的土邦之一。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造成印巴世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殖民统治,独立前印度被殖民了三百多年,暴力的不计后果的资源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困,贫困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和裂痕。二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的阴谋,作为殖民统治者,殖民地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他只考虑维持现状,能够让他顺利完成掠夺就好,因此分而治之是最好的策略(想想清末列强也曾有把中国分成若干份的构想)。第三,印度内部缺少一个像毛一样的强势的,能够担当起民族独立重任的领袖,甘地是比较著名,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比较文明,没有军队,不诉诸武力。结果呢?大一统的印度四分五裂,而且至今内乱不断,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经济发展。

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甘地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结果印度四分五裂,至今战乱不堪。戈尔巴乔夫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不久苏联解体,经济一溃千里。美国一战伊拉克,再战阿富汗,导致两地现在仍然民不聊生,奥巴马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中国也有某些人分别诺贝尔和平奖,他们对世界和平有何贡献?


呆弟42005191

在印度独立之前,巴基斯坦本来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和其他地区的印度人产生了宗教冲突,所以他们就从印度独立出来了❕


而后两国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爆发了三次战争,印度还妄想颠覆巴基斯坦政权,因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坚决支持才作罢❕

(印巴战争)


(印巴冲突)

到现在,双方仍围绕克什米尔问题争论不休,就和中印边境问题一样,一旦中国或巴基斯坦有一方和印度为此开战,另一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冲突既有宗教冲突,又有领土争端,也可以算是世仇了❕



四都火鸡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个历史问题。具体的楼上的已经回答的很具体了。

反正就是方方面面的势利为了各自利益。苦的是百姓。

我上次去巴基斯坦 去印巴边境看了场降旗仪式,。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

下面用图片带大家去看看那震撼的现场

嘹亮激昂的歌声在周围围绕,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

气氛,那么的热烈,仿佛置身于大型体育场的球赛现场。你的心,随着巴基斯坦人们的歌声一起激昂。

这就是我在巴基斯坦经历的最好玩的一件事,就是在瓦卡边境口岸观看那场边境的降旗仪式。

降旗仪式在每天的傍晚举行,但有时间可以尽量早点到。应为仪式正式开始前的前奏活动一样精彩,一样激动。

靠近边境,沿途的检查还是颇为严格,但看到中国人给个微笑迅速通过。

仪式开始前,身穿绿色国旗服装的巴基斯坦人挥舞着巨大的旗杆来回跑动,四周人声鼎沸,场内巨大的音响放着巴基斯坦的国歌,调动着观众的情绪

看台分男女各一边,我们到的时候,看台已经基本坐满,但中国人还是给了优待,直接给了内场最前面的座位。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每天日落时分都会在瓦卡边境口岸举行闭关降旗仪式。这样颇具特色的降旗仪式逐渐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旅游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往观赏。

仪式开始前,身穿黑色仪仗军服的巴基斯坦仪仗兵整装待发。这些仪仗服亮丽威武,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头饰,如怒放的鸡冠花一般

旗仪式在双方嘹亮的号声中开始,双方各有一队身高在1.85米以上的仪仗兵,共同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观众视野。两队的排头兵几乎在同一时间甩头,大吼一声,踏着高抬腿步伐,显得非常夸张,气势汹汹地向对方的国门“冲”过去,到了边界线旁,一个猛的大力跺脚,突然刹住。双方都鼓足了劲要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从而将“对抗”表演一次次推向高潮,直到降旗仪式完成。

士兵们行走飞快,手臂前后摆动差不多到水平的位置,步子也迈的特大,然后嘎然停住,开始跺着向前走,踢起可比肩的正步,靴子狠狠砸向地面,像雄鸡一样脑晃动袋,前胸一起一伏,怒目圆睁,双手握拳,一副要冲过去和印度人打群架的样子,看得大家不禁哑然失笑。更有士兵叉脚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国京剧的武生亮相,赢得看台上掌声和笑声一片。而对面印度士兵显然也在做着同样的表演,这些动作虚张声势地显现着双方故意呈现的敌对状态。

仪式结束的时候,双方还是会微笑握手。


拍照的阿步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所以成为世仇,这与巴基斯坦为什么一定要从独立后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分离出去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因为他们分别继承了该地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此前的千年历史仇恨。

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阿拉伯、突厥、波斯、莫卧儿、阿富汗等一千多年不断圣战入侵而传入印度次大陆的,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外来征服者王朝呈现严格的等级歧视压迫,穆斯林全方位歧视压迫非穆斯林,阿拉伯、波斯、突厥、阿富汗征服者后裔歧视向他们皈依入教的南亚本土被征服种族后裔,统治者大量聘用外籍穆斯林为官而排挤作为多数族群的本土印度教徒,……这种等级歧视到了这种地步,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之前,莫卧儿宫廷精英宁可主动勾结招徕波斯王纳迪尔沙(

Nadir Shah)、阿富汗杜兰尼帝国艾哈迈德沙等穆斯林君主入侵,把恒河平原淹没在血海之中,也不愿看到马拉地人等印度本土民族政权上升。英国人征服印度之后,穆斯林与印度教徒、锡克人之间的矛盾也超过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所以才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早早就制定了单独建立穆斯林国家的目标。

如此千年历史,决定了英国撤出、分治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可能不是世仇,1947年印巴分治期间爆发血腥的教派冲突,50100万人被杀,1400万人在暴力威胁下逃难迁徙,印巴两国迄今仍视对方为最大死敌,实属不可避免。在《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一书第四章和《现代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不是对“美国压迫”的反应》一文中,我对上述历史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分析。



同时,也由于巴基斯坦从一开始就是以宗教立国,决定了这个最初的世俗国家不可避免地滑向伊斯兰化(尽管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希望建立一个世俗国家),从而与印度越发敌对;进而决定了巴基斯坦不可避免内部教派林立、武斗不休且没有底线,东巴基斯坦因此分离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统治者也不得不饮鸩止渴将敌视印度作为凝聚自己这个国家的力量。如果印巴两国不是依托宗教分治立国,那还有可能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梅新育

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以来,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便绵延不绝,迄今已经有70余年。两国因克什米尔冲突,已经俨然成为世仇,并且两国对彼此的敌视和仇恨日益根深蒂固,难解难分。迄今为止,印巴两国已经因克什米尔争端发生了3次大规模冲突。第一次是1947-1949年印巴战争。印巴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的统治者选择加入印度,第一次印巴战争随即爆发。此后,印度控制了2/3的克什米尔地区,而巴基斯坦控制了余下的1/3的克什米尔地区。其中,印度所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里超过60%的人口为穆斯林,并不愿意受印度管辖,这为其后几十年印巴围绕克尔米尔的冲突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已经有7万人死于查谟-克什米尔邦穆斯林民众的反叛和印度军队的镇压。印巴两国在1965年、1972年和1999年先后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

自1947年以来,相比巴基斯坦,印度因克什米尔争端而主动挑起的印巴冲突更多一些。并且随着印度国力的提升,其愈来愈对巴基斯坦表现出挑衅和好斗的姿态。2003年印巴两国达成停火协议,但其后双方频繁发生交火。自1990年至2017年3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界共发生了69820次交火事件,造成14000名平民,5000名印度军人和22000名巴基斯坦军人伤亡。2016年,印度曾有382次违反停火协议向巴基斯坦开火。在2017年印度公然挑衅之姿态尤甚。在去年的1-9月,印度便有超过600次违反停火协议向巴基斯坦开火。

201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大有升级之势。自1月17日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连续数天猛烈交火,各有伤亡。此次印巴交火是首先由印度军方挑起的,导致巴基斯坦2名平民女性死亡。有媒体甚至称近来的印巴冲突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睿恪煦

就两国关系而言,印巴矛盾历史渊源不长。因为1947年才有这俩个国家出现。而在那之前,英属印度的控制范围相当大,整个次大陆几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王荣光已经失去了对于印度的有效控制。至于印度独立前的斗争,不细说了。但是在斗争过程中,有两只最为主要的力量。一个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甘地影响下的国大党(甘地并非政治领袖,时任国大党的主席是尼赫鲁);另外一只就是穆斯林民族联盟,在真纳的率领下。1945年,新工党上台,克莱门特指认蒙巴顿为总督,决定于1947年8月15日完成权力交接。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谈判,也就是如何建国。 甘地自己也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说服他的朋友真纳。按照宗教来划分国家确实是蒙巴顿实施的,但是这当中其实混杂着党派斗争和权力的漩涡。

“按照宗教”来划分,这本身就是产生矛盾的源头。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经批评甘地,说如果英国多统治两年,也许印巴问题不会存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由来已久,从九世纪穆斯林进入印度开始,围绕信仰的思想冲突和暴力冲突不断。这是积怨已久的一次大爆发。于是,在建国的那一天。东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长的边境线上是大量难民分别向属于自己宗教的一国涌去。在首都德里,开国总理尼赫鲁也不得不在开国第一天走向街头劝戒人民停止暴力攻击。宗教冲突,是最根本的由来。往后的发展,就混杂着政治等许多因素了。


不再说永远

英军将领Claude Auchinleck曾说过,如果没有印度军团,英国是无法挺过一战与二战的。但是英属印度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是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世仇的起源。

自英属印度被英国彻底殖民化后,英国军队所有最艰苦的作战都有印度军团的身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东亚战场的唯一一次战役:青岛攻防战中,英日联军攻打青岛德军。

1914年英日联军攻打青岛德军

英日联军的英军主力实际上是印度军团。

在一战马恩河战役中,印度军团也是主力。当时尚属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派大量军队参加欧洲、地中海以及中东的战役,至少74187名印度士兵战死。

1917年,在耶路撒冷作战的印度炮兵

在一战的中东战场,印度军团又是和德军对抗的主力。

印度军团参加了在东非以及西线对抗德军的战役,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中,Khudadad Khan还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印度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印度军团

印度军团还被派往埃及、加利波利半岛,在美索不达米亚,至少70万印度士兵参加了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正因为印度军团如此为英国效力,英国答应一战后给印度自治的承诺。

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一战后食言,因此印度本土高层把希望是押注在日本方面的亚细亚运动

1938年,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与钱德拉·鲍斯。

在印度本土,印度国大党则搞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争取独立。

英国殖民当局则有意识地挑起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的矛盾,来消耗印度本土内部的资源。

1939年9月2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英国的印度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此举激怒了印度人。

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东南亚。

此时的印度国大党倾向于日德等轴心国的,印度国大党1942年8月8日最终做出“英国撤出印度”的一个决议,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拒绝了这个决议,马上导致了普遍的公开骚乱。

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之后,日本想趁势打进印度,取代英国。

印度此时处于几乎毫无防御的状态。

日本军队以迅猛之势控制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蜂拥来到印缅国境,甚至将要席卷印度洋。在日军这种威势之下,印度官民大为不安,一时陷于混乱。

从缅甸方面赤手空拳溃退下来的几十万英、印、中军队和难民涌入印度,更增加了混乱和不安。

在这种形势刺激下,印度人民在主张对于英国战争不合作的国大党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反英独立运动,加深了形势的危急。

日本早就指望以迫使重庆屈服、英国脱离战斗来做为结束战争的开端,因而印度东部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具有诱惑力的对象。

日本对印度的政治工作,开战初期就展开了。以此为基础,1942年8月22日,日本制定了有关对印度政策的具体计划。

日本制定对印度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支援和激发印度人的反英独立运动,通过通过这种运动使英国在政略战略两方面部陷入无法利用印度进行战争的窘境,使它早日屈服。

日本历史学者服部卓四郎在《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写道:


“正当缅甸战局日趋危急的时候,由于钦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出面指挥独立运动,使印度局势随之发生了激烈变化。侨居在南方各地的数百万印度人欢声雷动,独立斗争的浪潮大有席卷全印之势。”

1943年10月21日,钱德拉·鲍斯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钱德拉·鲍斯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后,来到新加坡,以4万名印度战俘士兵为基本志愿者,组建了9万人的印度国民军。

1943年底,钱德拉·鲍斯率领印度国民军到达仰光,准备在日本军队的协助下,从缅甸进入印度。

1944年, 在钱德拉·鲍斯的指挥下, 共有3个师计有9万人的印度国民军协同缅甸前线的日军攻入印度。1944年3月19日在曼尼普尔邦升起了自由印度的国旗。

印度国民军协同缅甸前线的日军攻入印度

服部卓四郎 在《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写道:

由于“乌”号作战的性质特殊,在缅甸战场上出现了与印度国民军联合作战的新课题,即由印度国民军司令部、印度国民军第1师及若干特殊任务部队参加这次作战。

缅甸方面军司令部根据同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之间的协议,决定将其第1师主力(约7千人)划归第15军司令官指挥。

协议规定,在“乌”号作战中占领的印度领土的行政管理,完全交由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解放地区行政委员掌握。

在英帕尔,日军的两个师团及印度国民军已对英帕尔英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眼看就会覆没,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

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

“达科他”式运输机

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以及美军指挥下的中国远征军火速增援英帕尔。

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尽管第56联队奋勇猛攻,敌军圆形阵地在炽密的火力网和空军的支援下不仅毫不动摇,而我军的损失却不断增加。

——摘自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本来钱德拉·鲍斯指望3个师9万人的印度国民军,可以用印度人不打印度人的口号,在日军强大的军事攻势下,轻取英印军。

服部卓四郎 在《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写道:

4月以来,印度国民军第1师在山本支队的战线参加战斗,这时在支队的南翼与敌对峙,抵挡着敌军的反击。

英帕尔之战

没想到,在得到充足军火补给,对日军本就满腔仇恨的中国远征军火速增援后,英帕尔的盟军的战斗力突然爆表:

敌军约3千名、坦克百余辆、汽车千余台霎时间陷入我军包围之中,眼看奇袭就要成功。

可是,被包围的敌军以其优势的火炮和坦克构成一个圆桶形阵势,利用炽密的自动武器和火焰喷射器封闭了阵地间的空隙,而且在其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毫不间断的支援和空投补给之下,构成了铁桶一般的防壁。

这种仰仗空投补给的新战术,竟使日军瞪目结舌。

仅有少数山炮的第55师团,奋力反复猛攻,结果徒使我军损失激增。

——摘自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英帕尔之战日军被迫撤退,印度国民军损失惨重,钱德拉·鲍斯的自由印度之梦就此破灭。


二战结束前,由于中国远征军的境外作战,以及事实上远征军是盟国最大的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盟国是以北纬16度线作为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分界线,并默许中国军队对北纬16度线以北的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控制权的。

中国远征军装备的美制m4型坦克


英国显然是不愿中国占便宜,因此日本战败投降后,缅甸独立,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独立。而唯独更大的英属印度没有很快独立。

显然英国在用英属印度下一盘更大的棋:1947年6月,英属印度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实际上就是英国特意给原英属印度独立时设置的雷区: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当时的巴基斯坦的领土划分是英国特意给原英属印度独立时设置的另一个雷区:巴基斯坦被分成两块,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和西巴基斯坦(现巴基斯坦),当中隔着一个印度。

之后因孟加拉国独立运动,印度与巴基斯坦又血战一场......

更多内容请关注《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在1947年从英属印度殖民地独立出来的主权国家。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征服统治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后,南亚次大陆大部分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为了实行有效统治,英国殖民者有意识地在当地各民族、教派和社会集团内部制造矛盾,甚至挑起仇恨。与此同时,在当地人民长期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中,同样因为民族、宗教等问题先后形成了两个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两者都致力于反对殖民主义,但是由于民族宗教矛盾在未来的新国家组成上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前者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印度国家,后者主张在穆斯林占多数的西北部和东部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

蒙巴顿上任后,制定了关于移交权力的方案,称“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度分为两部分:印度教徒领导的印度政府和伊斯兰教徒领导的巴基斯坦政府,两个政府都将获得英联邦自治领的地位;原有的562个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以上两个自治领的任何一个,也可以独立,并与英国保持关系。1947年6月,英国伦敦和印度德里共同公布该方案。7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告成立。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巴面积8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其中穆斯林800万;东巴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人口4400万,其中穆斯林3100万。15日,印度宣告成立,面积29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亿。

印巴成立解决了与殖民主义的矛盾,但是潜在的民族宗教矛盾却因为分治却迅速成为主要矛盾,并引发领土争端,继而引发冲突。

1947年10月下旬,双方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持续15个月之久,后来在联合国安理会调解下挺火。克什米尔一分为二,3/5的土地面积和400万人口归印度,2/5的土地面积和100万人口归巴基斯坦。

然而这远远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愈演愈烈。从1947年到1951年,有720万伊斯兰教徒抛家舍业从印度迁入巴基斯坦。另有870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入印度。期间又相互仇杀,数十万人死于非命,仇恨的种子又深深埋入两国人民心中,让本来就尖锐的矛盾又雪上加霜。

60年代初,印巴双方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因为领土问题再次引发冲突。这次是因为西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南端约1.8平方公里的卡奇沼泽。印度在这里勘探出有可观的石油储量,随即派兵进驻。巴基斯坦自然毫不示弱,也与之争锋相对。双方一度交火,后来在英国和美国调停下停火。但是好景不长,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借此机会收复克什米尔。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从1965年8月31日至9月22日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停火,双方拼尽全力进行战争,从空中到地面,你来我往厮杀20天,都付出了巨大损失,却未获得任何实际利益。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前,与克什米尔接壤的另一个大国——中国与印度因为领土争端而争斗,中印关系紧张。而中巴关系却走向升温,同时,巴基斯坦盟国美国却与印度关系升温。到了70年代,中国与苏联交恶,而苏联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自顾不暇,开始插手南亚次大陆,并于1971年公然支持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

当时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和西巴,中间夹着印度,相距160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双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以及潜在的民族矛盾也因此尖锐起来。

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国家,东巴的孟加拉族人口占多数,占总人口的56%。其次是西巴的旁遮普族,占26%。然而巴基斯坦无论是政府还是军队,旁遮普族人都是占绝大多数,孟加拉族连零头都够不上。因此,孟加拉族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政治歧视。经济上,西巴是经济最富庶地区,东巴人民则极度贫困。加上巴基斯坦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衡,东巴上层开始建立自己的政党——人民联盟,开始逐步谋求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1971年3月25日,东巴发生兵变,虽然被很快被平息,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很多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逃到了印度。印度于是趁着巴基斯坦内乱,在得到苏联的支持后,迅速挑起了战争。

这次战争相比前两次规模更大,从1971年11月21日,印度发起攻击开始,到12月16日印度单方面停火为止。巴基斯坦此战损失惨重,东巴完全被肢解,成立新的孟加拉国,西巴也被印军占领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后来印度撤军),严重削弱了独自对抗印度的能力。

此战后,印巴双方矛盾更深,居然在导弹和核武器方面展开军备竞赛,围绕克什米尔归属、民族纠纷和宗教矛盾依然争吵不休,虽然再没有大规模战争,但是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一直持续至今。


世纪战争大揭秘

巴基斯坦也与印度发生摩擦,并产生实质交火,双方均造成人员伤亡。

巴基斯坦与印度这两个邻国关系一直极其不稳定,似乎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


那么这两个国家缘何有如此强大的世仇呢?

首先说两个国家的信仰上,巴基斯坦主要是穆斯林,而印度主要是印度教。

1757年后,巴基斯坦和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


二战结束后,印度再次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省的“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一个自治省,包括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

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即后来的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总体来说,英国在印巴两国冲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国主要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上多年解决不了。克什米尔地区人民多是穆斯林,人民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却亲近印度,印度也以此认为克什米尔应归印度。

就像当年的溥仪,难道溥仪一个人亲日,就可以代表整个东北的中国人将东北划归日本么?这显然是一个野心国家的不正当,不合法的入侵行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