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民勤:一窩一窩的窩窩面窩進了心窩窩

“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這是耀州當流傳著的一句話。當然,作為吃貨,我的的視線是選擇性的,我只看見了“窩窩面”。一說窩窩面我就來勁兒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說說窩窩面吧。

舌尖上的民勤:一窩一窩的窩窩面窩進了心窩窩

窩窩面其實是陝西省耀州區的漢族名菜。成品面形渾圓,漂浮碗內,湯清味鮮,紅綠相映。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所以耀州當地也就流傳著了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將窩窩面放在耀縣“三面”裡作為一種地方面食並不確切,然而這是當地人的習慣稱渭。準確地說,“窩窩面”只是耀縣獨有的頗具特色的一道地方名菜。如今走遍三秦大地乃至整個中國,也絕無此菜蹤影。

窩窩面問世純屬偶然。清代道光年間,耀縣城內恆盛飯館大師傅田豐科是位烹調高手。一日店內客少無事,他突發奇想:用雞蛋和好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後用筷頭頂住面丁從拳心穿過,面丁便呈窩窩頭狀,再配上蘑菇、肉絲、木耳等佐料,燴煮成面。拿出讓食客品嚐,大家一致讚不絕口,這便是原始的“窩窩面”。後因年代久遠,幾近失傳。

20年紀80年代城內五一食堂廚師宋伍存仔細琢磨,復將此道名菜推出,備受歡迎。

舌尖上的民勤:一窩一窩的窩窩面窩進了心窩窩

如今的窩窩面選料更為考究,主料還是精白麵粉,做法依舊,只是佐料增加了不少品種。其中有蘑菇、核桃仁、木耳、蛋片、肉米,並配以多種調料,細數下來,已超過十多種。

燴煮成的窩窩面盛在極其精細的瓷碗中,置於宴席中央,蒸氣嫋嫋,香味四溢,未曾下口,便叫人齒下生津,齒頰泛香。窩窩面味道悠長,吃後回味無窮:大有“此餚應為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之感慨。來耀縣旅遊觀光者,只要品嚐過一次,便會終生難忘。

窩窩面以其獨有的佳餚美味贏得人們的青睞,如今,它已是當地人的一種驕傲。

我們民勤人喜食麵食,從我們的拉條子到手擀麵,到湯麵片子,民勤人達到了一種無面不歡的感覺。一碗麵,緩解了辛勤耕耘的民勤人的身體的勞累,熨燙了疲憊的心靈,就好比那靈丹妙藥,讓你百分之百地滿足!

說到窩窩面,應該算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湯麵了。每次進城,媽媽都會稱上幾斤窩窩面回家來,切上新鮮的羊肉蛋蛋兒,切得和那窩窩面的窩窩一般大小,媽媽講要保證將一個窩窩裡麵包裹一個肉蛋兒,那樣才是最美味的窩窩面。切好肉蛋兒,再切上自己家地裡種的土豆塊兒,蘿蔔片片,細細碎碎的蔥花兒,還要發泡上些家裡晾曬的幹茄皮兒,準備就緒,將肉蛋兒炒的黃蛋蛋兒,加入各種食材,炒好後,挖進我們的瓷碗裡備用。加水,煮好窩窩面,出鍋前將我們的肉菜加入,屋子裡一下子就香氣繚繞了。因為窩窩面我們現在吃的是機器窩窩面,手工的較少,我們可以再在我們馬上煮好的窩窩面里加少量的麵粉。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依據我們個人的喜好製作。有時候媽媽還會在窩窩面里加入蝦米,蝦皮,吃起來也是讓我和弟弟吃得肚皮鼓鼓還不挪腿!

舌尖上的民勤:一窩一窩的窩窩面窩進了心窩窩

民勤人的吃食和我們民勤人性格一樣,只要有食材我們就可以將其完美地搭配。只要青山在,我們民勤人出去就可以有柴燒。很多人家還會將窩窩面和餃子一起煮,或者加入大米,黃米等一起煮,也是一種享受。而且絕大多數人家的窩窩面是葷的,很少有素窩窩面。這是民勤人對辛勤的自己的犒勞吧!滿滿一碗的窩窩面,一個個窩窩,真正走進了你的心窩窩,成了我們心窩窩裡的寶貝疙瘩!

舌尖上的民勤:一窩一窩的窩窩面窩進了心窩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