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

川军六十六师冯天魁

列强们想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虽然我们承认西方列强国家数量多、武器装备好、但是并不代表中国就很容易被殖民,因为清末的领土有上千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四个亿,就算那些列强国家的人口、土地加起来也远不及晚清,所以那些国家也调不出充足的兵员和财政来殖民整个中国,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殖民。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反抗侵略精神强烈。每每在民族危难之际,总会有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投身于爱国救亡图存运动当中去,清政府、义和团、太平天国尽管阶级矛盾尖锐,但是在国家统一、驱逐侵略者方面是有深刻共识的,毕竟唇亡齿寒。



总之,西方列强没有那么多的物质基础来殖民整个中国,更何况帝国主义内部也是面和心不和,相互猜忌和攻伐,中国人的民族意志也十分坚毅,尽管列强都很想殖民中国,但也只能望而却步,不会把自己国家深陷中国战场徒劳消耗的。


纳兰轩若

中国靠大,日本靠强,泰国靠巧

近代以降,亚洲许多国家都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唯有三个国家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泰国,关于这三个国家为什么能够避免被殖民,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靠大,日本靠强,泰国靠巧”。

那么,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对近代中国有殖民野心的国家有很多,但是最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殖民中国。历史上,中国曾经很多次亡国,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但是那只是民族之间的政权轮替,与近代西方国家想要对中国实行的殖民不一样。自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就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先后与列强之间爆发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等大规模冲突,虽然中国所遭受的损失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最终都没有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广大、均势、奋斗:


当然,首先就是因为中国足够大,无论哪个列强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吞并中国,西方列强多是通过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重要城市设立租界的方式来对中国的政府和社会施加影响,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列强们都倾向于保留中国的中央政府,意图实行以华制华,但是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中央政府,包括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次,西方列强乃至日本在中国形成的均势也是导致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原因。英法美日等国之间,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实力独自占领中国,因而在中国形成了均势,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另一个国家对中国的影响过大,这就很好的避免了中国被殖民的命运。

当然,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的奋斗与努力也是避免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如果单纯够大,而内部一盘散沙,像印度那样,仍然不能避免被殖民的命运。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爱国志士,在抵抗侵略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斗不息,中国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青年史学家

虽然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曾经对西方列强说过这样献媚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西方列强大爷大叔们,你们好,如果你能看上中国,有什么好的东西尽快拿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你高兴,做什么都行。

但实际上作为清朝的最高掌权人,不要说慈禧太后,就换成任何一个最差劲的皇帝,他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国土恭手送上,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皇帝的尊严和一个帝国的体面。毕竟在其他国家面前低三下四,割地赔款是一件比较丢人的事。

应该说清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冯子材越南抗日抗法,就为维护中国南方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良好的表率。再来看左宗棠领兵新疆抵抗俄罗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粉碎了俄罗斯企图占领新疆的野心。

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实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也是大概率事件。弱国无外交,在丛林法则面前,割地赔款也是正常的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都是一个事实。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因素。

就是中国领土够大,可以大纵深,大包围。

抗战中间,日本那么强,为什么没能消灭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领土太大,可以依托有利地形,进行节节抵抗。在一些特殊的时期,还可以组织几次反攻,收复一部分失地。而日本人本来兵力就不多,又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做防守。最后进攻的兵力就十分有限,面对数倍以上的中国军队,打胜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要知道中国领土的面积和西欧差不多,而西欧就有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面积都太小,在战略上缺乏纵深,没有迂回作战的空间。这一点也是二战中间,希特勒利用闪电战,几天或十几天就能消灭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本国面积太小,人口自然也少。就算他们有心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兵力来占领这些地方,并且还要分兵把守。

换言之,西方列强根本就没有能力吃下中国,顶多也不过占领一些地盘,作为向中国推销自己产品的根据地。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文化。

中华文化是全世界文明中间位数不多的,在几千年里没有被打断和割裂的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尽管在历史上我们也有被少数民族消灭的历史,但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这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能永久存在的根本原因。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对于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想铲除它比消灭一个国家还要难。中华文化已经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和思想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尽管西方列强也在向中国长期输出文化,并且传播宗教。但这些在中国都很难形成主流文化,我们传统的文化不管是好是坏,他们都住在这,中国社会的规则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西方列强很难在思想上占领中国人的大脑,也就没有办法消灭中国和彻底占领中国。


新知传习阁

科学的解释要有一般性,不能搞特殊理论或者套儿中套儿逻辑!

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国历经四代人终于走向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征程当中,在此期间也失去了外蒙到朝鲜以北的大片领土。无佣网在周末时间带大家回到十九世纪那个世界大势当中,从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说那段民族历史,同时厘清目前对于历史上种种误传的解释。就让我们从19世纪展开吧!

1、英国霸权思维助日不落帝国成型

英国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这是不是事实?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经过几代人的积极进取先后取得全球海洋霸权以及陆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国最终成型。在一八五〇年,英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的主要地区有欧洲的地中海和波罗的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非、中东到南亚的战略突角--印度、澳州大陆和新西兰、北美大陆。英国人所有实控区内人口总和超过四亿五仟八佰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英伦三岛的人口仅两仟七佰伍拾万。相比之下,当时中国人口约四亿三仟万。

英国海军控制波罗的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国和俄国威胁英国,同时保持两强在欧洲大陆处于均势,维护自己对于北欧大陆的控制。在地中海到黑海一线,英国在保持地中海沿岸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对手,防止结盟把威胁英国人南下和东进,而在黑海的存在就是防止俄国获得黑海出海口,阻止俄国的快速崛起。英国人对于欧洲大陆的均势战略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直到英俄在中亚的争夺战中败北而结束。

顺着非洲大陆南下,南非是英国必须控制的战略重地。南非连接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埃及苏伊士运河(TheSuezCanal)通航前很重要的海洋航运交通枢纽。在中英鸦片战争前后的风帆动力时代,商船和军舰都需要停靠岸边检查和维修以保证船体安全,人员需要休息并补充饮水和食物,南非的地理位置极佳,多处位置适合建设港口,英国人必须控制这个向东远望亚洲的"南非角"(英国人语)。

再来看美洲。英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和美洲大陆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上与欧洲大陆更近。由于英国整个国力的局限,其对于欧洲大陆的控制只能采取均势平衡,而对于美洲特别是无主之地的北美区的控制相对来说就采用实控了,但我们知道在十八世纪末美国通过联合欧洲大陆的法国人打败了英国人取得了独立,但英国人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又联合美国人打败了法国人,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法国从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对英国本土形成夹击之势,防止法国坐大因此支持美国向西扩张。很多人不理解英国人为何在美国人向西扩张时全力支持态度,都认为英国人脑子短路而导致美国坐大,其实不然,在当时情况下,若英国再对美开战,美法的东西夹击会让英国本土如坐针毡更快速的瓦解其全球霸权地位,所以英国人的精心计算下让默许了美国向西扩张,美国人也很懂得英国人害怕什么就承诺什么,双方一拍即合。

2、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均势战略

英国人对于全球霸权的经营中使用的均势思维在远东这片土地上再一次应验。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俄国人一直想在黑海寻找出海口,把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向欧洲伸展来获取利益。当时的德意志帝国还未统一,中西欧国家与俄国在欧洲大陆在英国人的运作下保持均势,俄国人就把目光放在了黑海这片海域,但周围的几个大国都坚决反对,之后就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当然,霸主英国为了维持该地区的均势而助力其它国家向俄国宣战和战争协助,而其它国家也愿意在英国的支持下反对俄国坐大威胁自己的生存。

俄国人的眼光开始全力放在远东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俄国、英国、日本以及后来德国、法国和美国成为搅动远东地缘风云的几方势力。先来说说"远东"这个地缘概念。站在西欧地理上往东方看,把如今的土耳其称为"近东",直译为"近处的东方",把波斯湾周围的一片地区称为"中东",直译为"不远不近的东方",把东亚中日朝到东南亚这块区域称为"远东",直译为"遥远的东方"。要注意,这三个词并不是严格的地理词汇,仅仅是口语,但无佣网为了表述方便,借用了这三个词汇。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获取不冻港,但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人把眼光投射到远东的东北亚这块土地,企图通过获得朝鲜和大清的东北三省获得不冻港。在经过近四十年的等待后,由于铁路的出现,俄国人终于有机会随意的翻越乌拉尔山通过铁路深度搅动东北亚这块地方,如果铁路修建成功,俄国至少可以扩张自己的东北亚的存在,影响英国的全球利益。

俄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修建西起莫斯科,西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线,铁路线几乎横跨整个亚欧大陆。以铁路为纽带,俄国的崛起似乎势不可挡,英国人为了防止俄国对于其霸权的挑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寻求帮助清政府发展中国军事力量,试图让中国更强大一些以抵挡俄国人独吞中国威胁自己的全球霸权。为此,英国人在支持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其控制下的印度试图向北边的青藏及中亚地区积极扩张以抵挡俄国人南下的压力。

可以说按无佣网有关专家的说法,远东这片区域,由于英国人鞭长莫及,消灭大清国后面临运营成本高收益低的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控制清政府来控制弱势的大清国比消灭后让俄国独食要好--这就是霸主的全球"霸权思维"!"霸权思维"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实例,但是由于中国统一的时间太久,到了大清几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起来了,运用更是困难重重。

3、英国人支持"洋务运动"

在中英两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英国本土距离大清国比较遥远鞭长莫及,只好采用控制清政府来控制整个大清的办法服务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们看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只割让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岛作为其殖民地,而不灭掉清政府占领大清国。但是,英国人也注意到,大清国北面的俄国在步步蚕食中国领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多年里,获利最大的并不是英国人,而是俄国人,俄国人逼迫清政府割让了大片领土。

英国人经过一番利害计算后,认为必须要扶植大清国加强实力来协助自己抗衡俄国对自己的挑战,英国人开始寻求帮助清政府发展铁路大动脉和军事工业,让大清国帮自己分担俄国从中亚到东亚一线南下的压力。

4、英俄争霸导致日本崛起

中国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计算率先发展铁路,而是发展海军,先后建立了北洋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但是由于李鸿章一代人并没有全局思维,也并没有发现铁路出现的时代意义,这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对铁路感触最深。英国人发明的铁路,首先威胁的就是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在铁路出现不久,美国人就通过铁路把东西两端的国土连成一片,整合资源全力发展经济和海防力量,欧洲大陆也企图大力发展铁路来降低运输成本推动贸易发展,壮大国力。俄国人则通过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获取远东的铁矿和煤炭资源,发展工业壮实国力,这一切都被英国人视为威胁,当然大清国的命运也在此出现了重大转折。

由于大清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优先发展铁路这项能够一举改变自身弱势地位的正确举措而优先发展海军,导致大清国放任拥有巨量的煤炭而不用,同时也失去了整合国内经济资源的战略机遇期。但由于大清国领导层的眼光短浅,采取了消极的内海防御战略,等于直接让出了朝鲜半岛和连接日本与朝鲜半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对马海峡。日本人看到英俄争霸时机里英国的全球霸权考量而采取与英国交好,希望借助英国势力来帮助自己扩张朝鲜半岛到大清东三省的地盘,同时能够帮助英国抵御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因为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行动会导致日本人永远龟缩在狭小的岛屿中。

其实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就开始放眼世界,逐步考察大清国和西方列强各国的状况,本想联合大清国抵抗西方列强和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蚕食,但考察之后发现大清国的领导者们已经失去了从全局看问题的思维能力且大清国国势日衰,日本遂考虑运用"远交近攻"战略联合列强壮大自己的力量,蚕食大清在东亚的利益。日本从蚕食并控制了琉球群岛开始了它作为大国搅动世界风云的征程,利用中法战争之机削弱大清国的军事力量(日本支持大清国对抗法国与英国支持大清国对抗俄国是一个道理),日本对甲午海战时间的把握就是在英俄在远东的争霸战开始不久后实施的。日本人在二战后总结历史时说日本有三次以国运相赌的历史,其中之一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了,当然赌赢了,大清国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岛到朝鲜的整个利益。

日本人第二次以国运相赌的是"日俄战争"。由于俄国人在远东的积极扩张,吞并了大清国东北全境和朝鲜,英国一直保持的远东均势平衡被打破,在英国霸权的运作下,除法国外的其它国家均支持日本对俄开战,让日俄在远东保持均势,以其从均势中获利自己的国家利益。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胜利,但马上日俄均认识到日俄不能相互消耗否则英国为首的几大列强会坐享其利而握手言和。日俄在东北展开了一系列和谈,和谈的目的就是双方如何划分各自在东北的利益问题。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遭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写照。

大清灭亡后,又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人在纵观全球局势的思维考量下暂时停止了在东亚的军事行动,暗地里不断进行渗透,直到一九三一年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间里发动事变控制整个东北三省驱赶俄国势力,这一次又赌对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野心膨胀,悍然发动了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放弃了步步蚕食他国利益的传统妄图灭亡中国。结局大家早已知晓!

5、结论

今天,无佣网带大家回首那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时,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只要也只有努力进取方可至强当至胜,除此之外,并无他途!


无佣网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列强为什么要有殖民地?

殖民地相对于列强来说,主要是什么情况呢?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西方列强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控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

殖民地能给列强提供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商品倾销市场,一个是廉价的资源。

对十九世纪前期的西方列强来说,主要缺乏的是廉价的资源,以此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而到了十九世纪晚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列强更需要的是市场,而不是资源。

也就是说,前半期是供应不足,需要从殖民地掠夺,后半期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更需要开发新的市场。

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列强对殖民地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十九世纪上半期之前,列强对殖民地都是以低廉的成本进行控制,然后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而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大多数列强更需要能够商品倾销市场,而不是直接掠夺资源来进行生产。

当然,对于后发现代化的列强来说,他们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倾向于能够建立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例如德国和日本,意大利,他们都更希望得到更多殖民地。但这时候能够瓜分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经被瓜分完了,没给他们留下多少。所以,他们需要发动战争,从帝国主义前辈手中夺取殖民地。

中国被打开国门的时候,与非洲或者拉美那种殖民地完全不同。虽然中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列强,但是中国的政治并不能算是特别落后。中国有成熟而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机器,有成熟发达的文官官僚体系,有自己的文化,而是以此为傲。

所以,对列强来说。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就意味着要投入极高的成本,甚至会超过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这对志在获取超额利润的帝国主义列强来说,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相反,只要他们能够以武力威胁和敲诈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开放市场,并且维持基本的政治秩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列强虽然也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但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不是彻底推翻清政府。甚至于在清政府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宁可帮助清政府继续维护统治。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我们如果看看晚清历次丧师失地的反侵略战争中列强投入的兵力,就会感到很屈辱,因为对方完全是用武器和军队之间的代差优势非常大,所以他们投入的兵力往往很少,也可以获得碾压式的胜利。

而且,在中国国门被打开的时候,列强之间的均势已经基本达成,谁也不愿意冒险投入巨额的成本来推翻清政府。只有临近中国而且是后发现代化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和俄国对中国有领土诉求和征服欲望。但这是不符合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的,他们就会出面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三国干涉还辽。在英法俄三个列强的压力之下,已经通过战争占领并且得到清政府同意占领辽东半岛的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时代的中国虽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却没有变成完全的殖民地,至少统治中国的并不是列强派驻的总督之类,而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政权。

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初期被打破了。尤其是再一战之后,列强实力受到严重损失,从而也失去了压制日本的扩张冲动的能力,所以日本成为了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试图全面征服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


萧武

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把,对内与对外。

一、就西方列强角度来说。

1、晚清时期,列强集体涌进中国,瓜分利益。其中就包括日、俄、英军、美、法军、奥匈帝国、意大利、德国。在当时都是属于时间强国,相互牵制,就当时局势,不允许中国成为哪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2、在列强当中,靠近中国领地的就只有日本与沙俄,其余都在西欧,距离太远。沙俄内部斗争不断,属于二流列强,而日本在当时仅仅只是英国扶植的代言人,都不足以使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3、列强侵略中国,除掉不能吞并中国的日本和沙俄,更多的是在于赚钱而不是圈地。他们更希望中国是一个原材料的采集地,加工地,销售地,然后带回去金钱而已。列强通过控制当时的晚清皇朝,比自己直接统治管理要简单的多。

4、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忙于各自战事,列强矛盾升级,为清政府赢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5、印度的殖民化,使得列强投入了太多精力进行管理与镇压反抗。吸取了教训

二、就中国本身角度来说

1、中国本身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阶层。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与西方的资本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于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没有任何意义。

2、5000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在君主集权的封建朝代,人们更愿意相信本地政府,使得清政府得到了延续

3、长期领先与世界文明形成的强烈自信心,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其中就包括义和团起义、三元里抗英运动、抵制美货运动等

4、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辈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说过“瓜分中国实属下策”


笑尝历史百态

清政府虽然在清朝末年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总体来讲,还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有一句话,“清政府就像西方各国的木偶一样,任人摆布。”


这句话说的没错,清朝末年,很多东方国家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但是有三个国家得以逃脱这种局面。他们分别是日本、中国和泰国。日本的强大,使他们在当时能够鹤立鸡群,短暂的崛起,踏上了侵略者的道路。


清朝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的交点,他们不再是膜拜,他们的眼神从羡慕变成了虎视眈眈。一时间,中国由一个世界强国变成了一块大蛋糕。至于这块蛋糕怎么分,每个侵略者都不希望被别人占便宜,所以一边谴责和制约别人,一边想着怎么能多赚一点。清政府就是在这种平衡和制约中,得以保全。

另外一点,这块蛋糕实在是够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一下吃这么多,他们没有统治一个这么庞大的国家的能力,其终极目的就是赚钱。但是只有一个国家除外,那就是日本,同样作为东方国家,他们的野心明显要比其他侵略者大的多,正是他们这种自不量力的贪婪,才导致自己被耗尽资源,最终罪有应得。


历史密探

大航海之前世界文明区有,欧洲基督文明区、西亚北非伊斯兰文明区、南非洲原始文明区、南亚印度伊斯兰混合文明区、东南亚佛教伊斯兰混合文明区、东亚儒家文明区、大洋洲原始文明区、美洲印第安原始文明区。

大航海兴起后,美洲印第安文明区因为长期孤立存在,无法抵御欧洲人带来的疾病,人口大量减少,再加上武器及战争方式落后首先被征服殖民。东南亚海岛国家较小,作为东亚与欧洲的贸易转运据点,也被欧洲国家征服殖民。大洋洲人烟稀少,也被殖民。

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虽有先进的火器,但在航海靠风的年代,投送物资及兵力相对困难,对亚欧大陆成熟文明区无法完全压制,只能占领小块殖民地做贸易据点和兵站。倒是走陆路的沙俄占领大片中亚北亚及北美阿拉斯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

直到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率先从商业农业文明区进入工业文明区,其力量对其它文明区取得压倒性优势。自此,非洲因为没有统一集权国家力量分散被瓜分,南亚印度也是各邦力量分散被英国殖民,东南亚国家较小被英法联合瓜分殖民。

曾经强大无比的奥斯曼帝国,则因为民族众多无法产生向心力,国家被英法俄瓦解殖民,只剩下土耳其本土依然坚守。

回到提问,那么多的国家倒下,怎么中国这块大肥肉还没倒下:

1、相比印第安,我们中国历经灾难、劫难无数,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我们经历战争无数,不会轻易被打倒。

2、相比非洲,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处于世界文明先进地区。

3、相比印度,我们虽然有分裂的时候,但我们总能统一。相比印度,我们中央集权能从容调配力量,抵御他国进犯。

4、相比东南亚等国家,我们从黄土地走来,国家逐渐扩大。我们有平原也有高原,我们有沙漠也有草原,我们有山川也有河流。我们国家巨大无比,人口众多。

5、相比奥斯曼,我们民族众多,但主体民族一股独大。相比奥斯曼,我们文明历史悠久,民族向心力强。

说完我们没有倒下的内因,再分析下当时的国际战略环境

1、中国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迎来同治中兴,当时我们收复新疆,北逐沙俄,南驱法国,并建立了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可这一切在甲午战争后灰飞烟灭,八国联军来袭,环境急剧恶化:

2、但就在同时,德国1870年打败法国,1871年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欧州经济第一强国,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曼大肆扩张海军,向外投送力量,扩张殖民地。

3、德国大肆扩张,法国战败,欧洲大陆战略失衡。英法联盟遏制德国,欧洲顿时成为一个火药桶。西欧诸强国开始收缩将力量集中到欧洲,同时英美返还庚子赔款助力清政府,捏合日清合作,在1904年击退沙俄入侵。

可以说,得益于这一系列战略平衡,再加上中国的身板,晚清才没完全沦为他国殖民地。


茶亭浪子

我们学历史都知道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不是殖民地社会呢,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可以从国土面积、列强自身问题、国家政治经济结构、民族文化、世界趋势等方面分析。

一、国土面积,我国幅员辽阔,清王朝的版图最西端能到达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东边控制着朝鲜,北边的蒙古国也属于我国,南边的东南亚小国都受到我国的控制,这么大的疆域使得远道而来的西方列强很难深入到我国的内陆地区,而且由于清朝海禁政策,沿海是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落后的,所以当《南京条约》要求割让香港时,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香港在什么地方。可见沿海区域并不受到政府的重视。

二、列强自身问题,1、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其实最初英国还是希望能与我国进行平等的贸易,鸦片战争后也只是侵占了香港,其余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只是他们要求的通商口岸,后期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多数都是要求开放通商口岸。2、甲午战争后,列强之间为了相互制衡,没有国家能够大面积占领中国,日本占领东三省最后被英俄调解归还中国就是个很好的列子。

三、国家政治经济结构。1、清王朝统治时期,虽然签了众多的丧权辱国协议,但是政府核心地区(也就是内陆)没有让列强染指,国家政治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2、我国一直以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前英国除了鸦片外其余商品在中国找不到销路,即使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小农经济体系一直没有变化,直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我国引进了西方资本,近代化工业开始兴建,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甲午战争前各项军事实力是亚洲第一,清政府有一定的能力保证他自身的统治。小农经济才逐渐打破,西方列强只是要求开通商口岸,赔款等要求,他们也不希望清政府垮台内乱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经济贸易。

四、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为核心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历史上我国多次上演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及外族统治,但是每次都是这些外来文化被我们吸收并加以改造适应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特别强调忠君思想,所以有文化的社会中坚力量也不允许国家被殖民。为了忠君,他们办洋务、平太平天国起义、维新改革就是能够使中国不在被列强欺凌。

五、世界趋势。、19世纪中叶,西方向海外殖民的热情逐渐降低,一是他们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文明程度增加,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人权意识上升,列强降低了殖民力度。二是殖民地的商业税收赶不上行政开销,财政压力过大。


李小川719

十几年前我做历史老师时,每次讲“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时都十分痛苦,偏偏这还是近代史的第一课必须讲的。

本质上说,“半封建半殖民地”本身就是伪概念,是不应该套用到中国历史上来的。

中国不存在或者说,最起码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是不存在封建社会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只适用于中世纪前后的欧洲,那是典型的分封制王国,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但在中国,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后,其实是传统的皇权专制体系,和欧洲的封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应该套用封建制这概念的。

殖民地概念也是如此。如果说美国殖民地或者拉美殖民地,殖民地嘛,移民垦殖,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至于什么非洲、印度之类的所谓殖民地,就基本不怎么符合要求了。说到近代中国,几乎可以说完全不符合。

正因为如此,才会在殖民地前加个“半”字吧!然后,即便是半殖民地的概念,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别说一半,就是百分之一的殖民因素都不存在。

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开埠通商为开始。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鸦片销售,而是逼迫中国开口通商,通商就是做生意,和殖民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割香港、开租界吗,算不算殖民地活动?当然不算,不管是割还是租,西方列强都没有要殖民的想法,而仅仅是为了通商捞取好处提供方便罢了。

更何况,为西方人提供方便的弹丸之地,和中国偌大的疆土、海量的人口相比,其实是不值一提的,根本轮不到殖民中国,反可能会被中国化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应用到中国历史的解释体系尤其是中学教科书的概念灌输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或者直白的说,根本就是错误。

据说,这是马派历史学强塞给中国的吧,以至于沿用了几十年,也算是莫名其妙的奇葩一朵。

我是做历史普及的,不用谢我,应该的,必须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