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李德生:大別山放牛娃的“紅軍之路”

開國將軍李德生:大別山放牛娃的“紅軍之路”

李德生將軍

生活貧困的放牛娃

留在李德生記憶裡的童年是苦澀的,他曾回憶說:“我們家裡很窮,我9歲時,母親因無錢醫病早早地去世了,留下我與父親相依為命。那時父親給地主當長工,辛辛苦苦幹一年,連飯都吃不飽,兩個弟妹也養不活,先後死去。由於家境貧困,父母親希望我能學門手藝,7歲時便叫我去拜師學裁縫。因不堪忍受師傅的虐待,李德生9歲時又去給富裕人家放牛、砍柴,成為一個不拿工錢、只圖混口飯吃的放牛娃。13歲時,他邊放牛邊讀書,斷斷續續唸了半年。上學是在李家祠堂裡,祠堂邊有一棵300多年的大銀杏樹,現在還枝繁葉茂,可算得上是李家窪歷史的見證。

邁出革命的第一步

1929年,他們村成立了童子團,後來叫兒童團,有二十幾個人,李德生被推舉為童子團團長。當時,還有一個“牧童工會”,他也參加了。

開國將軍李德生:大別山放牛娃的“紅軍之路”

勞動童子團(資料圖)

童子團的活動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大人們也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有人說,沒想到這些孩子能幹這麼大的事。加上蘇維埃的領導經常表揚他們,影響就更大了。

兒童們組織起來參加一些革命活動,李德生最深的體會是感到做人的地位提高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一下子翻了身,揚眉吐氣,成了主人,這不能不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他們幹起革命工作,渾身都是勁,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

粉碎敵人的“會剿”和“清鄉”,童子團也有一份功勞,除了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外,還擔負送信、帶路、轉移群眾的任務。他們那些窮孩子,都是土生土長的,放牛、砍柴、玩耍,常年都在山上轉,路熟、地形熟。哪裡有路,哪裡沒路;哪裡樹多,哪裡樹少;哪座山好上好下,哪座山不好上不好下,熟悉得很,帶路從沒出過差錯。讓他們送信也有把握,因為路熟地形熟,送信從不走大路,都是鑽樹林走山間小路,又隱蔽,又快捷,準確無誤。童子團還給紅軍搞情報,有的反動武裝要進攻根據地,他們得到一點消息,就趕緊向紅軍報告,起了不小作用。

開國將軍李德生:大別山放牛娃的“紅軍之路”

勞動童子團(資料圖)

那時儘管革命道理懂得不多,但具備了起碼的階級覺悟,也具備了幹革命的勇氣。從那時起,李德生就堅定了一個信念:跟著共產黨走,跟著紅軍幹革命。應該說,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靠跑贏比賽當上紅軍

看著一隊隊紅軍戰士扛著槍從村前經過,李德生非常羨慕,便向父親提出參加紅軍的要求,父親捨不得離開惟一的兒子,沒有答應。1930年2月,不到14歲的李德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參加紅軍的念頭與日俱增。一天,他毅然下定決心,瞞著父親報了名,要求參加紅軍。

紅軍營長見他太小,不想接收他,又不忍心讓滿腔熱情的李德生失望,就提出:“你跟我的通訊員賽跑,你要是贏了他,我就帶你走。”李德生就拉著那個通訊員去賽跑。李德生從小放牛,爬山跑路不在話下,而通訊員揹著子彈帶不大方便,結果,李德生輕鬆地贏了通訊員,如願以償地走進了紅軍隊伍,成了部隊裡最小的“紅小鬼”之一。

李德生曾幽默地說過:“我是跑步當上紅軍的!”

未能盡孝留遺憾

想當紅軍時怕當不上,心裡著急,什麼都不考慮;一下子當了紅軍,就要離開家,李德生又犯難了:他要是走了,留下父親一個人怎麼辦!自從母親去世後,李德生的父親既當爹又當娘,父子相依為命;房子讓反動派燒了之後,無力蓋新房,父親住長工屋,他住牛棚,過年過節,父子倆連團聚的地方都沒有。

經過營長的同意,李德生跑回村裡去向父親道別。父親得知他當紅軍的事之後,哭了,但還是拉著李德生的手說:“去吧,孩子,聽長官的話。好好幹,別記掛我。”聽了父親的話,李德生也哭了。對於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當時他也說不出更多的話來安慰父親。兩年後,有一次李德生所在的部隊轉移,住進了離他家不遠的八合窪,父親聽說後,特意跑去看他。父親非常高興地告訴他:家裡分了田,蓋了新房,生活不愁了。聽到這些,李德生更堅定了在部隊乾的決心。李德生和父親說了些家常話之後,父親就回去了。沒想到,這一次竟是他們父子最後一次見面。

不久,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撤出了鄂豫皖,敵人佔領了李德生的家鄉,家裡剛剛蓋起來的草房又讓敵人燒了。父親孤身一人,無地無家,靠打工餬口,日子更艱難。因為是紅軍家屬,李德生的父親受到了牽連,國民黨抓“紅屬”,他只好離開村子,東躲西藏。但最終還是被國民黨抓去,關進了監牢,捆綁吊打,受盡了折磨和凌辱,等放出來時,已奄奄一息。為了活命,他不得不掙扎著打短工,沿門乞討,最後慘死他鄉。父親去世時還不到50歲。

直到1947年李德生所在部隊回到大別山,他回家探望時,才從鄰居那裡得知了父親的死訊。李德生在《回憶錄》裡寫道:“我這個當兒子的沒盡到孝道,沒能報答他的養育之恩。”

開國將軍李德生:大別山放牛娃的“紅軍之路”

新縣英雄山紅旗雕塑

在白色恐怖時期,根據地的人民堅貞不屈,堅持地下鬥爭,前赴後繼,紅旗始終不倒。據解放初期統計,新縣不足10萬人口,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就犧牲5.5萬餘人,家家戶戶都有紅軍烈士,大別山的人民,真是英雄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