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白色革命是怎么回事?

凯风思雨

在今日的中东乱局中,伊朗作为一个雄踞东方的什叶派大国,时刻扮演着与逊尼派、以色列以及欧美大国博弈的重要角色。然而很少有人知晓的是,这个今天被严密宗教气息笼罩的国家却曾经是有着充满资本主义西方气息的过往。


巴列维王朝的延续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大国,在20世纪初就进行了君主立宪制改革。1925年,巴列维王朝上台执政,英国与苏联占领军队相继撤出伊朗国境之内,礼萨汗与巴列维父子开始在巩固王权的基础上对伊朗进行近代化的尝试。二战之后的1949年,巴列维通过改革成功扩张了王权,使得伊朗成为一个具有中东特色的二元制君主制国家(君主与议会共享国家权力的过渡政体)。



图/巴列维与其王后


“救亡图存”的改革

战后的伊朗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英国继续通过英伊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伊朗的石油生产,另外,伊朗与西方的贸易使伊朗处于可悲的依附地位。战后美国商品长驱直人伊朗国内市场,伊朗进出贸易失衡。1950年入超达27.52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迫切的需要捍卫自身的经济地位,发展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


从1951-1953年,伊朗政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巴列维任用爱国科学家摩撒台担任首相,通过了一系列相关决议,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收回了伊朗各个炼油厂的主权,坚强捍卫了自身的利益,但是这场国有化运动却带来了不良反应,摩萨台在接受国王权力的同时积极谋划推翻巴列维王朝,并在1953年发动了政变,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依然大大削减了伊朗的国力。



图/英伊石油公司


在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之后,巴列维开始亲力亲为的进行政治经济改革。1963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倡导的“国王和人民的革命”即“白色革命”的方案获得全民投票的正式通过。这次革命重点领域为农业,农业领域的改革同一百年前俄国农奴制改革类似,在保留绝大部分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适当的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农村中商品生产者与城市劳动力。


另外,这次革命同样有着较为民主化乃至社会主义化的一面。伊朗的工人逐渐参与到国企分红与股权之中,大量的农场牧场收归国有管理,妇女被赋予平等权利,社会保障逐渐建立。

图/白色革命


然而,这次看似民主的白色革命却存在着致命缺陷。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上,政治上专制(王权强化)而经济上市场化,二者脱节,甚至背道而驰。这是改革最大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失误。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70年代末巴列维王朝的覆灭。


参考文献:1. 冀开运,蔺焕萍著,二十世纪伊朗史:现代伊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 哈全安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