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普朗克常量上加一槓?

餘日力

普朗克常數h是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而引入的基礎物理量,它的大小是:

它的物理含義是,每個頻率為ν的光子,其能量是:hν,如果是兩個光子,其能量就是2hν,如果有n個光子,其總能量就是nhν。

這裡的ν是希臘字母,它和英文字母v很像,但並不一樣。物理學家有用希臘字母來表示物理量的習慣,並且都是有約定俗成的,比如:用希臘字母ρ表示電阻率或體密度(質量每單位體積),用希臘字母σ表示電導率或面密度(質量每單位密度),……

我推測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物理學裡面要用到的變量,常數太多了,26個英文字母(就是拉丁字母)很快就用完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英文字母用完了,用希臘字母,希臘字母用完了,就在字母上加橫線,加帽子,加波浪線,加撇……

比如h加一個橫線,我們讀作“h-bar”,表示“約化普朗克常數”,

這裡,“h-bar”和h的區別就是分母是否有2π因子,“h-bar”之所以在分母有個2π因子的原因是,我們也往往使用“圓頻率”ω來表示振盪的快慢,圓頻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裡相位的變化,按照這個定義:

這裡T表示週期,週期性運動一個週期對應的相位正好是2π,可見圓頻率是一個比頻率更有物理意義的定義,因為它突出了相位的概念。

物理學家有時候很喜歡使用圓頻率ω這個概念而不使用頻率ν(單位時間週期運動振盪的次數)這個概念。如果這樣的話,一個光子的能量就是:

可見為了在公式中使用圓頻率,我們就必須定義約化普朗克常數h-bar,為了區別於普朗克常數h,我們就在h上加了一條橫線。

再有一個原因,西方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後代,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從時間點上說正好在文藝復興之後,所謂文藝復興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重新回到古希臘,古羅馬西方文明的經典時代,其中古希臘在學術上的地位又要更高一些,所以西方的科學家在需要使用字母表示物理量,物理概念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想到希臘字母,比如這裡我們所說的頻率ν,比如α粒子等等。

希臘字母ν和英文字母v從外觀上看區別很小,放大一些是這樣的,

左側是希臘字母ν,右側是英文字母v(一般表示速度,即velocity的首字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