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瞭解老北京的京繡嗎?

我是景大王

“豔冠京城,美絕四繡”的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

京繡中的最佳上品為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於其上,十分精緻,華貴。

京繡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曾和現“四大名繡”中的“蘇、湘、顧”並稱為“四大繡”,可見其當時的輝煌。現人們只知“蘇、粵、湘、蜀”而不知有“京”。

  • 起源

"京繡",又名"宮廷繡"或"宮繡",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國志》中記載 ,當時的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而"宮廷繡"就是因遼在燕京設立繡院而誕生的,主要是為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明代以後,"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到了清代"宮廷繡"更為興旺,特別是光緒年間更是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宮繡"。

  • 材質

“京繡”以材質華貴而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製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於服飾繡品中。

京繡大揭秘揭秘一

傳承百餘年宮廷刺繡的古代“繡娘”原來都是男的,清朝的造辦處設有繡花局,養著三五十名御用刺繡工匠,專門製作皇家、百官服飾刺繡紋樣。造辦處手藝通常“傳男不傳女”因為過去在造辦處做活兒的全是男的,男孩子學會了算有門手藝可以繼續在造辦處吃官飯,女的學了也沒用。所以造辦處的人大多將手藝傳給家裡的男孩子。

揭秘二

工具簡單隻需4塊木板一根針“京繡”的工具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四塊木板將布夾緊,再有一根針就夠了。這些工具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針就分好多等級,“京繡”常用的12號針,2釐米長,比頭髮絲略粗,一般人拿都拿不住,更別說幹活了。 對於那四塊木板也有說法,長的叫繃子,橫的叫插板,長短大小不一,根據每次繡的作品而定,最常見的是兩米長的。

揭秘三

工序繁複、工序動輒耗時上百天,繡只是“京繡”中的一道工序,要繡一件上好的作品,共需8道工序,畫稿、製版、配色、畫版、打線跡、扎眼、刷粉、刺繡每一道都是純手工,不能有半點馬虎。

作為一種瀕臨失傳的傳統宮廷手工藝,藤薰希望自己能把這種精湛手藝傳承和發揚,能讓文化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內容來自東家匠人藤薰定製。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京繡,是較早產生的刺繡派別之一,是“燕京八絕”中的一種工藝,花紋寫實,題材有花果、蟲草、庭院小景、戲劇人物等。它來自北方民間,在清末民初,又取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多家之長,成為眾家之首,並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周邊省市地區。由於過去專用於宮廷服飾,所以京繡又被稱為宮繡。

京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代已經興旺發達,遼代進入高峰,元朝時將金銀線用於刺繡,到了清代,清朝的造辦處設有繡花局,裡面有三五十名御用刺繡工匠,專門製作皇家、百官服飾刺繡紋樣。在道光年間,工筆畫風格融入刺繡,使得京繡的工藝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清末民初,京繡開始走向民間,其典雅精緻的宮廷氣韻依然一絲不苟地融入其中,一直延續至今。

京繡與南方繡種相比,風格不同,南方繡種細膩寫實,色彩淡雅。京繡更強調裝飾效果,色彩也更加濃烈,多以誇張的形象滲透著上層建築的主觀意識,這比較符合北方地區的民族特點。

解放後,京繡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其選料相當貴重,針工巧妙得體,色彩絢麗豪華,格調高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