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慕容复一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复国。他所谓的国,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燕国。

燕国有很多,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一堆燕。这些燕国,大部分都是慕容复的祖宗慕容氏创建的。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慕容氏家传独门武功参合指,据说是为了纪念后燕参合陂之战而发明的。

只不过武功名字起的有点乌龙。因为后燕国这场仗打的非常窝囊,不仅死了好几万人导致元气大伤,还气死了后燕国皇帝慕容垂。不知慕容家是怎么想的。

不论名字好坏,毕竟还能看出来,慕容家对于复国这个理想,一直是努力的。

然而后果很残酷,慕容博辛苦半生,后来心如死灰,出家当了和尚。慕容复梦想破灭,成了个疯子。

为啥复国理想一直实现不了呢?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

复国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越庞大的工程对基础科学依赖越强。具体到复国方面来说,基础科学就是历史学和政治学。

在慕容复那个时代,历史学和政治学是不分家的。说到这,可以亮明观点了,慕容复之所以没有成功复国,就是历史学没有学好。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慕容复复国的行动,哪像是在复国,分明是闹着玩。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如果当时慕容复有条件搞到一套刚出版的《资治通鉴》,看看慕容氏祖先当年是如何建国的,估计会悔青了肠子。

从无到有组建一个国家,史书记录了非常多的成功范例。结合慕容复的时代环境,不外乎有这么几条路径:

第一,窃据军队。这是夺取政权的最快捷的方法。唐末五代以来,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已经成为一条社会公理。虽然经过北宋几代人的努力,消灭了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基础,也扼杀了禁军首领夺权的可能,但是慕容复并非没有机会。

西军。

所谓西军,就是驻扎在关陇一带的北宋边军。北宋长年与西夏互殴,西部边境的军队慢慢强大起来,成为帝国的支柱。大宋朝第一位军人出身的枢密使狄青,就与西军很有渊源。

以慕容复高强的武功和渊博的学识,到西军中混个一官半职绝无问题。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如果窃据西军一路或者几路的指挥权,再与西夏里应外合,割陕西或者关陇几州之地而自立称王,未始不能恢复大燕当年的境界。要知道,当年前燕后燕国力极盛时期,疆场也就河北山东山西几省之地。

这并非张口瞎说。

西军在北宋神、哲时代固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与朝廷对抗的地步,但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了。也就是三十年的光景,金军南下,宋军禁军被摧毁,西军立即在事实上进入独立状态,西军历代首领如曲端、吴玠等辈,对朝廷的命令实际上不怎么搭理。

可惜的是,慕容家几代人都没有留意此事。

那么,窃据不了军队就没别的办法了?自然不是。

第二,建立强大的帮会。

慕容复就算买不到《资治通鉴》,作为书香门第,读一读史学基础材料“前四史”以及《晋书》,总是有能力有条件的。

《后汉书》、《三国志》对汉末黄巾起义作了详细的描述。太平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挥了组织作用的教派,为后世创造了一个通过教派组织起义范例。《晋书》记载的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道发动农民起义,可以说直接抄袭了黄巾起义。

宋朝也出现了很多帮会教派,虽然不如太平道、五斗米道这种教会建立了宗教理论,但是所谓的宗教,说穿了就是利用民众对现实的不满,虚构出一个理想的境界,忽悠民众信奉,从而达到某种高级的目的。

比如丐帮,其内部组织架构、帮众数量,以及初步萌芽的保宋抗胡的政治目标,显示着这个帮派已经形成政治组织的雏形。

在少林、丐帮等各大帮派互殴的同时,僻处浙东的方腊,已经把明教的教义很好地在民间传播开来,没过几年,方腊起义便哄然而起,扰动了江南半壁江山。

以慕容氏的武功,开宗立派是很容易的,“南慕容”的牌子是很具有号召力的。慕容氏再随便从哪个派别的教义中发展引申些理论,给自己的帮派增加理论上的神秘感,在浙、江、闽偏远山区,利用文教不兴的社会基础,煽动鼓惑基层民众是很容易的。

可惜的是,慕容家似乎脑子里缺了这根弦,既没想过开馆授徒,也没想过笼络民众,白瞎了能文能武的一身本事。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第三,壮大宗族力量。

还有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壮大慕容氏家族的力量。

看看历史就会明白,慕容氏先祖开创基业之时正逢乱世,各地的大族都聚兵筑坞自保,不少大族都发展为地方实力派。南朝王、谢、庾、桓、郗等等,一度都形成足以左右政局的强大力量。

慕容复家近世的名头非常响亮,基本具备了一定声望基础。

也有人说了,慕容复家几代单传,子嗣不旺,想扩大宗族也没办法。

这其实也不算多严重的问题。子息不旺,可以采取收养假子的方式,扩大宗族势力。五代十国时期各路军阀壮大势力,多半会蓄养义子,正是这个道理。当然这种办法的前提是保证本枝血统的延续,并形成对假子的绝对威慑。至少在一两代内,复辟大燕的共同政治目标,会弥合正嫡与假子之间的矛盾。

慕容氏几代单传的尴尬现象,其实并非家族生育能力退化造成的。慕容博似乎就没有多娶妻室,慕容复更是年近而立还不娶妻生子,大概是忙于事业,抽不出太多精力养育子女。可以看出,几代人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也有人说,慕容氏并非不想壮大家族力量,他家不是还保留着四位家臣嘛。

慕容复为啥没有成功复国?只因这门功课不及格

邓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风波恶这四位好汉,固然是坦荡豁达之人,如果日后慕容氏的事业上了规模,到了兴兵征战、兼并天下的时候,也绝对是才堪大用的猛将。只是四人都是江湖好汉的做派,在观识天下、谋划大略、建言进谟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眼界。而慕容复在起步阶段,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才。故而四人忠则忠矣,用处却不是很大。

慕容博虽然想出了挑拨大辽与大宋民间仇恨的办法,但也没有达到多少效果,毕竟宋辽两国持国都务稳重,在内部外部都没有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因为边界上的小争端挑起战争。方略不对头、没效果,根本原因就是慕容氏缺少智士。

可叹慕容氏几代人,空有恢复大燕的壮志,却埋头于武林中微末的争端,虽然不是南辕北辙,却也是事倍功半,空耗心血。个中原因,多半与不学习历史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