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德军的狼群战术,盟军都采用了哪些手段?

就2这调调

“狼群战术”是二战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首创的,这一战术使得海军实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

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德国海军的U-68号潜艇的艇长。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他很明白一点:潜艇要跟水面军舰打硬碰硬的战斗,那是脑子不好使的表现。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基于“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在针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打击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42年一年内,击沉了盟军471艘各型船只(大部分为商船),吨位共计220万吨。而德军潜艇部队的损失率还不到7%。

要知道英国是一个纯粹的海权国家,海上交通线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当时的英国有多窘迫?因为英国海军一直以来都是一支建立在海上决战思路上的舰队,在反潜领域并没有很高的发展水平,然而德国的潜艇部队打的英国国内物资短缺,都开始造木头飞机了。

为此,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了一项著名的协议,即《驱逐舰换基地》。按照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老实驱逐舰用于反潜作战。而英国则把自己治下的若干岛屿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人使用99年,并且将阿根夏基地和百慕大基地让渡给美国。

在技术方面,德国人的“狼群战术”直接促使美国人开发了最早的反舰导弹。

1942年,美国的SWOD开发出了Mk7鹈鹕半主动雷达制导炸弹。

Mk7鹈鹕

半主动雷达制导就是用载机发出雷达波,弹药接收雷达波然后飞过去。

但是美国海军对于半主动雷达制导这种技术不是太满意。于是SWOD在Mk7鹈鹕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美国二战最好的制导武器:Mk9蝙蝠。

Mk9蝙蝠的头部安装了一个小型的S波段雷达以及雷达波接收器,在尾部加装了一个固体推进火箭以及控制相关部件。Mk9蝙蝠通过向目标发射雷达波并接受反射波进行制导,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动雷达制导武器,射程最高可达32km。

最初的设想是在大西洋上由反潜飞机挂载,发现德国人的U艇后直接发射一枚Mk9过去。

这种导弹的弹头是一个454Kg的炸弹,炸到潜艇上,基本不留活路。不过等到蝙蝠出来的1943年夏,U艇在大西洋上已经被各路反潜驱逐舰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结果就是美军把一票Mk9蝙蝠送到太平洋炸日本去了。


贞观防务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有两大王牌战术。地面部队使用闪电战迅速推进,海军部队则依靠狼群战术,即为集中分散的潜艇部队,合力击败敌人水面舰队,主要是运输船编队。闪电战之所以成功是基于德国强大的国防军备,战机坦克火炮等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海军则恰恰相反,德国海军一直比较弱邓尼茨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可攻可守方便撤退潜艇部队。据悉,其在一战的战俘营中想出了狼群战术,在二战中付诸实践并取得不小战果。

最开始,盟军根本不适应狼群战术,尤其是1940-1942年的大西洋海上交通线遭到了德军潜艇的重大打击。甚至1942年,共有1160艘商船被击沉,总吨位超过600万吨。依靠进口武器燃料等战略资源的英国深受其害,下决心要打败德国潜艇。德国潜艇在邓尼茨的率领下神出鬼没,先是派出小艇在商船航行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一旦发现目标出现立即上报召唤附近潜艇。为防止被护航舰队攻击,潜艇一般等到晚上才发动攻击,打完就跑不给盟军反应机会。

英国人首先采用了雷达等反潜技术,德国的U型潜艇却完全不知情,这是盟军反击德国潜艇的一大利器。反潜机军舰等在天上水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搜寻德国人,随着美国的参战,在其帮助下盟军海军部队迅速配备了威力巨大的深水炸弹和各类型反潜鱼雷,这使得德军潜艇躲避不及疲于奔命,大大影响了战斗力。空军白天利用炸弹鱼雷搜索攻击,晚上潜艇活动高峰期,使用强力探照灯搜索,确定坐标后再用机炮炸弹等攻击,对于紧急下潜逃跑的潜艇,战机靠近后向其漩涡扔鱼雷,命中率极高。飞机军舰上各类型探测器和反潜装备的大规模应用无疑给德国潜艇重创,最终不可一世的U型潜艇被打得躲在军港中不敢露面。【小成】


大国策

群狼战术是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所创,它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在战争初期,它让盟军吃尽了苦头,可没过多久它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军事迷对盟军采用的手段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了解,

但我敢肯定除了资深军迷外,大家不一定知道盟军的全部对策,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安装新式短波雷达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对策,我就不再赘述,但大家清楚它为什么奏效么?



群狼战术实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搜寻攻击目标,可这对于当时的德军潜艇而言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德国潜艇还没有装备类似雷达等设备,所以它只能上浮依靠潜望镜寻找猎物,当然盟军舰船也没好到哪里去,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望远镜。



这种方式根本不能看太远,更何况大西洋是一个多雾的海域,这就更考验人的视力了,等到双方发现对方时,基本上已经没有多远的距离了,那盟军商船想跑也跑不了了。直到盟军装上雷达后,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破译德军潜艇密码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图灵这个人,他在二战爆发后应邀加入英国政府破解德军密码工作,在他的帮助下英国军方成功破解了德国引以为傲的密码系统Enigma。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的海军部署在盟军面前毫无秘密可言,图灵也为扭转二战盟军的大西洋战场战局立下汗马功劳。多说一句,这哥们也是个传奇人物,大家可以自行查看。

制定战术手册

除了上述两点对策之外,盟军的西区司令部制定了第一本战术手册——西部战区护航作战指导原则。它不仅明确规定了护航舰队的组成,舰队的领导体制和训练方法,还给出了标准化的反潜作战条例。盟军反潜力量的加强,也使得群狼战术逐渐风光不再。


盟军的全部对策已经介绍完了,如果大家有疑问,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学斋

为了对付德军的“狼群”战术,盟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绞杀德军潜艇部队。

1、对德军潜艇基地洛里昂展开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直捣其老窝。同时对德国本土的各大船厂也展开轰炸,包括对潜艇零部件运输至关重要的多特蒙-埃姆斯运河(被炸毁3次),有效的阻止了德军新型潜艇的生产和交货,在根源上极大的限制了德军潜艇的部队的恢复和发展。


2、在战术上不再局限于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发起进攻。在延续原有的集中护航体制外,盟军组建了6个反潜支援舰队,其任务是在任何海上发现德军潜艇,不分时间地点,直到将其击沉为止。这对于大西洋战场的反潜战是巨大的改变,之前盟军的护航舰艇在阻止住德军潜艇偷袭后,由于要继续保护运输船队,不敢对德军潜艇进行追击,所以德国潜艇损失并不严重。可是盟军在组建专门的反潜舰队后,这种永不放弃的攻击让德军潜艇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放弃了一段时间的“狼群”战。


3、盟军大力发展一切可以对付德军潜艇的战术、技术等。尤其是对新型反潜雷达的研究使得德军潜艇彻底失去其最为关键的隐蔽性,面对那些装备了反潜雷达的护航舰艇和反潜飞机面前,德军潜艇完全就是一个瞎子,任人宰割。

反潜战中,美军空军发明了新战术:用一架飞机迫使德国潜艇下潜,另一架飞机在其下潜漩涡的正前方投放自导鱼雷,击沉了许多德军潜艇。

所以在盟军的合理绞杀下,德国的潜艇部队损失惨重,战果低微,至少在新型潜艇大规模列装之前,德国的潜艇部队已经失去了作战的能力。


小小狼王

首先,狼群战术的基本运作笔者已经在别的文章和回答里详述过了,这里就不赘述,简单说一下盟军对狼群的应对手段

首先自然是增强反潜兵力,狼群战术的攻击阶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饱和战术,用潜艇集群的兵力饱和掉警戒幕的防御能力,早期皇家海军护航兵力严重不足,英国除了基地换驱逐舰从美国获取了50艘老式驱逐舰之外,还全面动员造船业建造反潜护航舰艇,例如能够在内河民间小船厂建造的花级驱潜舰建造了近300艘,河级护卫舰建造了150多艘,而美国加入战争之后,反潜舰艇数量更是暴增,美国仅护航驱逐舰就建造了460多艘。不过盟军并没有把增加的护航兵力平均分配到各个护航群,一般护航群仍然维持6-7艘混编护航舰的规模(一般是2-3艘驱逐舰或护卫舰,3-5艘驱潜艇),43年之后,多余兵力被编成支援群,又被称为猎杀群(Hunter-Killer),猎杀群通常由4-6艘快速反潜舰(航速20节以上,通常是驱逐舰,护航驱逐舰/护卫舰或护航炮舰)组成,支援群通常在潜艇活动区域游猎,而一旦有护航队遭到狼群威胁,就会有一个或数个支援群受命前去支援,这样盟军就能在受威胁的护航队周边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兵力,而对U艇更要命的是,由于护航兵力充足,护航舰对潜艇的攻击也不再是驱离而是持续性的追杀,这就导致潜艇的损失直线上升。

花级驱潜舰能够在几乎所有内河船厂建造,是大西洋护航的绝对主力

美国人建造了海量的护航驱逐舰


密码战和雷达也是盟军针对狼群战术所采取的手段,在42-43年间,双方在密码破译方面基本是平手,盟军破译强而加密技术不足,德国加密技术先进而破译能力不足,结果就是双方都能破译对方的海军密码,但是由于电报时效性问题,德军在这一阶段的密码战方面占了不少便宜,因为此时盟军密码破译只能用来指导护航队规避潜艇警戒幕,但是指挥护航队改变航向的电文一般会提前半天到一天,结果经常被德军截获破译并提前作出反应。但是43年中开始,盟军改变了加密体系,开始使用比恩尼格码更为复杂的密码机,对于曾经信誓旦旦恩尼格码无法破译的德国无线电情报机构来说,恩尼格码尚无力突破,遑论更加复杂的盟军新式加密机。而此时盟军已经有足够的兵力组建猎杀群,尤其是护航航母已经大批加入猎杀群,这样德国潜艇在电报中暴露自己的活动区域后,往往就会遭到盟军海空兵力的联合追杀。

恩尼格码与U艇,笔者摄于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

雷达实际上针对的是狼群夜间水面以半潜状态攻击的战术,由于盟军护航舰普遍装备了主动声呐,所以狼群喜欢在夜间从声呐无法起作用的水面状态发起进攻,而雷达能够把这些试图混进警戒幕的潜艇找出来,然而雷达在护航战初期作用有限,苦于兵力不足的护航群即使有雷达帮助,警戒幕往往也被狼群牵扯的千疮百孔漏洞百出,但是当43年支援群战术成熟之后,雷达就成了狼群的催命符,被雷达发现的潜艇不再能够一跑了之,而是要接受无休止的追杀……



而针对狼群战术对远程无线电通信的严重依赖,盟军研发了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HF/DF),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直接戳到了狼群的眼睛上,护航队能够根据测向定位结果派出护航舰或引导巡逻机和猎杀群对喋喋不休拍发情报的跟踪联络艇进行压制或追杀,而跟踪联络艇一旦被压制或击沉而失去护航队踪迹,就等于狼群丢失了目标,只能寄希望于护航队能够再次和潜艇警戒线接触。而在盟军猎杀群开始活动之后,高频无线电测向更是成了U艇催命符,大约24%的德国潜艇损失是由于被无线电测向发现定位后追杀击沉的。

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可以说是狼群克星

当然,超远程轰炸机和护航航母也是盟军应对狼群的重要手段,航空兵的巡逻大大压缩了潜艇的活动空间,而在各种无线电情报引导下的追杀,在43年5月Mark24Fido空投声自导反潜鱼雷服役之后也变得异常致命。

Mark24FIDO声自导鱼雷看着胖乎乎很可爱,确实不折不扣的U艇杀手,战争期间盟军共投掷204枚FIDO用于反潜,击沉德国潜艇31艘,日本潜艇6艘,击伤德国潜艇15艘,日本潜艇3艘,FIDO的出现意味着U艇即使逃脱了第一波炸弹攻击成功下潜,也不再是安全的了。



盟军在比斯开湾的进攻性行动也是大西洋反潜战的一部分,不过这个就不属于对狼群战术本身的应对了,这里也不再赘述。


DDG的老船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创造了狼群战术,让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成为德国纳粹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力量来攻击弱小的,摧毁了大型舰队,行动中一般都是很敏捷的,要让对方出其不意,打对方个攻其不备,一般都是在夜间发起攻击,真的是太累太困,这个时间点,所以才会在初期能撤回,能站到便宜,后来也是被盟军被击溃。



格桑梅朵侃篮筐

其实对付狼群战术,也并不是很困难,在1943年盟军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反潜力量,因此从1943年开始,德国潜艇部队越来越难取得成果显著的战果,很难对英国等构成严重打击,而自身的损失越来越大。

德国潜艇战在战争早期取得大胜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盟军的反潜力量不足,给了德军以可乘之机。其次就是战争早期的反潜技术较差,很难有效的对潜艇进行打击。在二战爆发之初,德国潜艇战的作战目标就是英国的航运线,打击英国赖以生存的物资运输线。而当时的美国还没参战,因此英国海军能用的护航兵力严重不足,无法保护所有的运输船队。

其次就是各种新式探测设备。比如对探测潜艇很有效的声纳系统,大量装备给了各型舰艇使用,这样一来增强了搜索能力,可以更好地发现敌人,并及时在敌人攻击前做出预防性措施。而且随着美国的参战,美国海军也开始参与护航行动,护航兵力迅速上升,而德军的损失也开始越来越大。

最后就是护航航母等这些装备的使用,潜艇的天敌就是飞机,而由于大西洋过于广大,陆基飞机很难抵达一些地区,比如大西洋中部,而这些地区往往是运输船队最危险的区域。而随着护航航母的出现,运输船队能够获得从始到终的空中掩护,让德国潜艇不敢冒险展开攻击,因为这样的话,很大概率这艘潜艇也会被发现并被击沉。此外,盟军轰炸机主动出击,攻击德军潜艇藏身的洞库等基地,摧毁其宝贵的潜艇以及后勤设备等。


最可爱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海军将领邓尼茨发明的“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发明的“闪电战”,使得德国纳粹在二战初期上所向披靡,“狼群战术”与“闪电战”并称为德国海陆军的两大“法宝”。

所谓“狼群战术”就是集中零散的潜艇合力摧毁大型海上编队,尤其是大型海上运输编队。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在行动中派出多艘潜艇在编队可能经过的路径上进行游弋侦察,一旦有发现海上大型编队目标,发现的潜艇立刻使用无线电发报,召集就近的一些潜艇,白天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一旦到了晚上就对编队发动奇袭。

“狼群战术”使得盟军在1940年-1941年的海上交通线遭受巨大打击。以1942年为例,德国的潜艇部队使用“狼群战术”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630余万吨。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曾说过“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进入1943年之后,盟军情报人员破译了德军潜艇使用的“恩尼格码”密码,这就使得德军潜艇的行踪暴露在盟军面前,大西洋的海水也掩盖不了U艇的鬼影。

而在反潜手段上,盟军也有了一系列的应对之策。首先,英国将能够探测U艇及其高频DF信号接收器的监听装置安装在护航舰艇及飞机上。该型监听装置可以拦截U艇在海面上发射的电波,迫使德军潜艇下潜从而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其次,英国及美国都在陆基大型轰炸机基础上加装了相应的反潜武器及探测器,使得空中反潜效率远高于水面舰艇反潜。最后,在护航编队中加入护航航母,利用护航航母上搭载的反潜机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

截止到1943年,德国潜艇部队击沉商船的总吨位数下降到240万吨,自己却损失了245艘潜艇。至此,德国潜艇称霸大西洋的“海狼战术”宣告彻底失败。(NT)


联合防务

最厉害的手段,是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硫化氢盲目轰炸剂”的手段,击沉了大批德国潜艇。这种武器使德国人摸不着头脑,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德国潜艇向战场航行时,是不用“潜航”的,而是在水面上采用柴油机动力航行,这时会突然飞来一架盟军飞机,扔下许多炸弹。德国潜艇来不及下沉或下沉深度不够,就被炸毁了。

在此之前,德国人知道英国飞机上装有雷达,可以探测到在水面上航行的德国潜艇,于是就在潜艇上安装了“雷达信号探测器”,发现有飞机接近,就及时潜入水下,躲过雷达探测。可是在“硫化氢盲目轰炸剂”投入使用后,德国潜艇没有探测到雷达信号,就被飞来的飞机炸沉了。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德国潜艇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不得不将大部分潜艇撤回,以减少损失。从而使得英国有效的遏制了德国潜艇的战绩。

温斯顿.丘吉尔的回忆录里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手机用户58903279720

事实上,对于德国人来说狼群战术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宝。即便是对鼎盛时期的德军潜艇部队来说,站在资源的角度看,由于潜艇部队大量使用柴油,而德国资源有限,所以坦克部队就不能使用柴油而必须使用易燃的汽油。当然这是题外话,为了应对不按常规出牌的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早期英美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商船损失较大,1941年被击沉了1150艘商船,1942达到1600艘商船,而到了1943年则下降了65%,而到了1944年随着护航编队舰艇的增加以及反潜能力的增强,只有区区200艘商船被击沉。

在美国强大的造船能力面前,那些被击沉的商船吨位其实是很有限的,比如1943年美英的船舶运量达到了惊人的1400万吨。而随着德军密码被破译以及主动声呐和反潜雷达的使用,对于水下潜艇用声呐,对于水面航行的潜艇用雷达,大大压缩了潜艇的使用空间。并且后期由于反潜航空兵的大量使用,大大减少了潜艇的反应时间。早期对于德军潜艇盟军只能驱赶,后期则是围歼,这才是德军潜艇最为致命的,辅之以无线电测向、新型反潜鱼雷等新式装备的使用,海空一体的反潜作战,基本让德军潜艇无处隐藏。

1943年5月,悲催的德军U型潜艇被击沉41艘,而盟国的商船仅仅被击沉了7艘。由于后期大量护航驱逐舰和护航航母的投入使用,潜艇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潜艇只能做奇兵,而不能做海战的主力,如果没有水面舰艇配合,单纯依靠潜艇执行“狼群战术”无异于自寻死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