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那么大,还能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争霸的强国?

鹏1737901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德国重创了工业的苏联直到1947年,工业产值才和二战开始前的苏联的465亿美元持平。而另一边的美国,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下开发了工业制造业,在短短五年内提升了1100亿美元的经济。那么,勉强缓过神的苏联是如何和美国形成两极争霸的呢?

图为苏联工厂

首先就是核武器,苏联能与美国相抗衡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庞大的核武库。除了核武器苏联在二战结束时就拥有非常扎实的军事基础,1945年对德战役结束后,苏联装甲师数量是美国的4倍、步兵师为1.2倍,且空军的装备水平也和美国不相上下,这使得苏联军事发展的起点就非常高。虽然,苏联海军在美国眼里就是渣渣,然而海军不能上岸,欧洲的对抗将是一场装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对抗。

图为八一军演

也就是说,苏联完全可以利用美国将大量国防预算投入海军这一漏洞,对苏联海军的预算进行削弱,然后在陆军和空军的建设上争取压过西方国家,以至于经济拥有优势的美国,往往在三军预算的平衡之下,失去在陆地上和苏联对抗的资本,这也导致了在冷战的任何一个时期,美国在西欧都只能采取守势。

图为苏联解体

与此同时,苏联海军的预算虽然相对较少,但是苏联批量建造的方式已经是大大的减少了驱逐舰、核潜艇的采购费用。这使得到了冷战结束时,“贫穷”的苏联海军仍然有40多艘驱逐舰、265艘各型核潜艇的庞大阵容。美国也因此不得不在里根时代提出600艘舰艇扩张计划并从陆军空军抽出国防预算用来应对苏联。


军事新观察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3500多万人,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但是苏联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自然资源丰富。能够弥补战争的消耗,并且通过自己的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与美国争霸。



1.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虽然苏联的制造业和军工产业不如德国和美国先进,但是苏联具备数量优势,苏联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这就是一个强国的标准。



2.苏联有2亿多人口,苏联的国土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比2个中国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因此苏联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能够自给自足。这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3.苏联在二战后已经成为了欧洲军事、经济、科技最强大的国家,因为苏联和俄罗斯民族拥有对土地贪婪的特性,所以苏联积极的对周边国家进行领土扩张和政治讹诈。力图与美国争霸成为世界的霸主。

4.但是随着苏联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军事工业上,苏联忽视了民生的发展,牺牲了广大苏联人民的生存利益和福祉。而美国为了肢解苏联,联合产油国压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价格,导致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5.最后美国向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输出颜色革命,挑拨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使苏联解体。虽然现在的俄罗斯没有苏联强大,但是俄罗斯也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罗斯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俄罗斯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资本。

6.很多中国人都说美国近年来衰落了,我认为这只是美国的战略收缩而已,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有巨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最关键的是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制造能力,这才是打赢一场战争的杀手锏,只不过美国认为现在不存在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所以没必要大量制造航空母舰、战斗机等武器。


杜达特洛夫斯基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苏联拥有成为大国的一切基本条件:“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传统的扩张政策。正是这些原因,使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能迅速的医治战争创伤,并快速的恢复工业生产能力。也正是这些原因,使传统的英,法,德,意,日等强国在二战结束时或是二战结束后,失去殖民地资源,人口,市场的支持后迅速的走向最后的没落。也正是这些原因,成为尼赫鲁在二战结束后,为印度制定大国战略的主要依靠。

二:国内因素:

记得哪位伟人曾经说过,“只有打碎旧世界,才能建立新世界”。这也正是兵法中“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的精髓论述。世界上任何决定事物结果本质的因素,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输或是赢,成功或是失败”。然而,苏联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浩劫,生死存亡的国运对赌中,苏联不但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成为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的最大赢家与受益者之一。苏联在二战结束后,虽然遭受战争的重创,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是,苏联也因为二战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祸事,清除了国内的一切隐藏在政权内部的“不满者,持不同政见者,以及意志不坚定的汉奸,卖国贼。可以说在苏俄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高度统一性,和民心士气的凝聚力超过二战刚刚结束后的苏联时期。正是这个原因,使苏联收获了一样迅速崛起的法宝”和“利器”,那就是众志成城,高凝聚力的民心,与军心。这也正如我国古话所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哪一个政体性质的政权,只要上下同心,其利可以断金。只要民心士气高度凝聚,“心往一处想,力所一处使”,就没有民众做不出的牺牲,只要民众具有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国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无法应对的苦难与灾难。也正是这一关键因素,“成为二战后苏联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三:国际因素

雅尔塔会议之后,罗斯福虽然公开宣布《雅尔塔协定》是历史的新开端,然而在私人场合,他表示怀疑斯大林是否会执行协定的内容,他表示要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政策,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逝,杜鲁门上台,罗斯福的病逝影响和改变了苏,美关系的格局,对世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年3月,英美联军已渡过莱茵河,接着越过雅尔塔会议的军事分界线向前推进。此时,丘吉尔向杜鲁门发电报,希望他采取措施阻止苏军向西推进。在电报中他首次提出“铁幕”名词描述苏联,说苏联已经把铁幕拉上。在1946年3月的富尔顿讲话中,他公开阐述了这一观点,并要求杜鲁门不要执行《雅尔塔协定》规定占领德国的内容,西方不应该从已经占领的苏占区领土撤军,他说这样至少可以和苏联讨价还价,迫使苏联退出柏林。

杜鲁门并没有采纳丘吉尔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忌惮苏联红军强大的战力

二:杜鲁门虽然反共,但是他仍想和苏联合作建立联合国,杜鲁门担心,要是没有苏联的参与,建立联合国的计划将要流产。

三:当时的西方社会公认苏联是打败德国的主要力量,对苏联十分尊敬与敬佩,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里面还没有形成冷战的环镜。

四:战时罗斯福想与苏联和英国共同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势力范围,每一个国家负责担任自已势力范围内的警察。1945年,苏,美虽然争夺势力范围,,但并没有导致对抗。美国士兵思乡心切,强列要求早日回国。因此杜鲁门不愿在欧洲维持大规模的驻军,因为美国的经济问题也十分严重,杜鲁门想尽早平衡财政预算。虽然美国占领了德国和日本,但只保持了最低水平的开支。对英国和其他盟国的援助,只限于贷款和支援剩余的战争物资。

五:美国政府内部存在着对苏联政策的战略性分岐,一部分人想反击苏联,另一部分人则想与苏联达成德国的协定,默许苏联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双方存在着分岐和争议,此期间对苏联没有什么实际的战略行动,直到1947年才统一到反苏反共冷战立场的路线上来。

四:制度的优越性

在二战前,世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识形态。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德,意,日为首的纳粹法西斯制度,以及英美法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二战结束后,纳粹法西斯制度终结。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更加凸显,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模式。特别是高强度的计划经济,以及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对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优势更加突出。苏联制定的重大经济和外交战略,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能得到迅速的执行和落实,没有西方议会制度下党派纷争不断,互相指责,推卸责任,相互址皮的羁绊。也正是这一优越性,使苏联赢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经济建设成就,和赢得了更大的外交战略主动权。虽然高强度的计划经济制度使苏联的重工业,军事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弊端,这种失去平衡的发展模式,使轻工业和农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却没有得到重大的改善,过上相对应的富裕生活,”。因此,这些原因也为苏联的解体理下了祸根。“

五:赔偿制度:

二战结束后,也正是苏联占据和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地位和有利位置,才使苏联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争霸的超级大国。


相忘江湖71941665

二战后,整个欧洲被炸成一片废墟,不仅仅是欧洲,日本也被炸成废墟,首先看苏联的快速恢复和崛起,苏联在二战后将东欧的几个国家捷克、东德、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拉入进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了华约军事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

东欧的几个国家加上苏联,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非常好的条件,苏联在战争中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大量工业企业搬迁到乌拉尔山脉,战后,只要将这些企业再大规模迁移到苏联的欧洲部分,有现成的生产线,现成的熟练工人和现成的技术,工业生产能力恢复起来并不困难。

同一时期的中国是什么都没有,而且什么都不懂,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熟练工人,这样的白手起家当然困难重重。

苏联的国策是以发展重工业优先,加上二战时获得了大量德国的先进技术,又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经济恢复起来自然就非常快。

看看同一时期的日本,日本在战败投降后,国内非常悲观,认为二十年内都不可能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实际上,几年后日本经济就达到甚至超过战前的水平,德国也是差不多的发展速度。

由此可见,在现代流水线模式的工业生产条件下,限制生产发展的,并不是工厂的不足,而是市场的大小,只要有足够大的市场,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市场填满,战争对现代经济的破坏作用,远远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大。


麻辣战争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在二战后虽能与美国争霸,但并不是一个在各个方面均能称霸的强国。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搞清楚苏联在二战后实现了哪些方面的崛起,主要是在军事、工业、政治等三个方面。我们不是历史学者,只是简单的提到我们的观点与其他答主共同印证。

1) 军事方面。首先,出于二战期间保家卫国的需要,苏联举全国之力空前地发展了军事实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二战胜利时,通过对德国的占领,在德国获取了大量的军事科技资源;第三,二战结束后,苏联依托其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了军事工业,极大地扩充了军事力量。

2) 工业方面。首先,在二战之前的和平时期,苏联通过两个个五年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第二,苏联国土广袤,矿产、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为二战后的工业崛起奠定了资源基础;第三,斯大林在苏联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空前地发展了苏联的工业能力。尤其是在科技方面,苏联还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卫星,世界上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也是苏联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因此还产生了与美国之间的“空间争夺战”。

3) 政治方面。20世纪前50年,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世界都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在此大背景下,各国人民都在思考和探索适合本国、适应未来的社会制度。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大危机,与此同时,采取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又在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发展成就,因此自然就吸引了许多处于探索阶段的国家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阵营中。苏联也就在二战后构建起了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联盟。

美国和苏联都在其他国家争取影响力,比如中国,越南等反帝和反封建的新国家,都希望被拉到她的阵营中。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无不体现了这两大霸权的影响。


ICMLL实验室

你好!冬眠蛇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战争损失大小真不是阻碍一个国家能够崛起和成为强国的决定因素。这就好比拿损失衡量战争胜败没有意义一样,在苏德战争中,几乎每场战役苏联的损失都比德国大的多,岂不是苏联早就败的不要不要了?一个国家是否强国,是看他的总动员能力,苏联在人口,工业技术和资源方面的调动能力都不愧是一个强国,有崛起的客观条件在,即便损失很大,剩下的各种可用资源包括人力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次,二战的结束给了苏联和平崛起的机会。实际上英美等西方国家更仇视苏联,要不是法西斯乱侵略,苏联将稳居他们的头号敌人。美国人更希望灭亡苏联,但是法西斯刚刚被消灭,世界期盼和平,而要和苏联开战,就得准备上千万伤亡,所以,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都不会答应这个事,因此,苏联保有了二战的所有成果,包括他所解放的东欧地区。

最后,苏联一味追求与美国的争霸,过于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他的军事力量就会异常强大,这有效的支撑起了他的政治地位,使得他成为能够和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但是这种严重失衡的经济发展,牺牲了苏联老百姓的民生利益,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说他是拿国民收入壮大军事力量的方式保持其超级大国地位,并非他真的就有那么强大。



喜欢本蛇的讲解,记得点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得益于共产主义力量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民族主义力量的崛起。

其次,苏联作为战胜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再次,苏联自身军事、经济的发展。

挨个分析,

战争期间,欧亚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与领导本国与本民族人民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斗争的脊梁,在战斗中逐渐积聚起巨大的力量,赢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尊重与信任,这就为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欧洲,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率先建立其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政权。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的共产党也先后在过渡性的联合政府中取得支配地位,并在苏联的支持下逐步完成了政治体制的苏维埃化,建立起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希腊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军在1946年重新活跃起来,使英国支持的傀儡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在战后初期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力量,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挪威和丹麦的共产党人都进入政府内部,掌握了一定的实权。在亚太,中国、朝鲜、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特别是中国,不仅具备主宰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而且必将影响到国际政治的变动。

惨重的战争代价换来的是世界性的军事大国地位。 随着苏军进入东欧与远东,苏联从根本上摆脱了自建国以来被包围、被孤立的处境,恢复甚至扩大了沙俄时期在东欧和远东的版图和势力范围,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安全态势。作为战胜法西斯的主力,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望,不再将苏联视为共产主义的“洪水猛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由1941年的17个增加到1945年的46个。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享有了参与战后主宰国际格局重构的权力。苏联参与联合国的建立,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争取到否决权。这就意味着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拥有了决定性的发言权。

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苏联在战后能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大国的根本保障。战争结束时,苏军总兵力达1136万人。战后裁军2/3,仍保留175个师、25000辆坦克、19000架飞机。到了1946年3月,苏军相对于美军在欧洲的地面部队比例超过7:1,苏军在欧洲具有压倒性常规进攻能力,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慑。在核武器方面,苏联与1949年8月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经济方面,苏联在战后的 恢复与发展相当迅速。在战后经济建设中,苏联还是延续战前的路子,把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潜力息息相关的重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一些重要的部门,如机械制造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的生产能力,在1946年就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到1948年,全部工业的生产能力略超过战前水平。到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比战前增加了64%,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加了73%,农业总产值也达到战前的99%。尽管苏联经济在战后潜伏着结构和效能方面的隐患,但就经济的总量与规模来说,苏联不失为世界经济大国。更为重要的是,战后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体系内的经济中心地位,从而获得了比战前要广阔的多的市场,并可以依靠他国经济来弥补自身经济的某些缺陷。因此,在战后初期苏联的经济实力虽与美国相去甚远,但足以支撑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世纪战争大揭秘

众所周知,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仅在苏德战争期间伤亡人数就超过2700万。这个伤亡人数在人口大国看来不值一提,但在那个时候已经相当于大半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在当年那个工业决定生产力的时代,苏联的重工业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半数以上的厂区被彻底摧毁。

可以说苏联为反击法西斯几乎倾尽全国之力,耗尽了数十年积攒的家底。然而作为无可争议的战胜方,苏联却在最后时刻放弃了德国5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因对德国恨之入骨的苏联做出如此决定?

答案就是为了全面吸收德国工业,苏联主动放弃高达50亿的战争赔款,就是想以此为理由顺利获得德国最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同时让美国无话可说。要知道苏联国内的经济体系已遭受到重创,工业体系更是几乎出于崩溃边缘,拿到了这50亿美元赔款也还是要白手起家的。

经过一番权衡,直接入手德国工业生产设备成了苏联的最佳选择。这不仅能弥补战争给苏联工业带来的损失,还能获得真正的无价之宝,核心军事技术和军工设备,以此大幅缩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

虽然二战时苏联惨胜,但作为战胜方收获也是颇丰的,不仅吞并了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通过华沙条约将东欧八国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间接控制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联通过一系列的强行霸占、拒绝归还等理由强行占领土地,让战后的苏联看上去就像一个畸形的庞然大物。

苏联用这些德国的工业设备快速的恢复了国内的生产,并且通过使用德国的军事工业,研制出了大量先进的军事武器,巩固了苏联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国地位,给后来的美苏争霸增加了筹码。苏联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时间也达到了极盛,领导的华沙组织与美国的北约分庭抗礼。


明馨范

苏联在二战中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但是苏联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个就是在欧洲方向,从苏联建国起,苏联第一次有了一系列的缓冲国,东欧各国实际上是充当了苏联的安全屏障,而远东方向则是在中国东北有了一块缓冲地带,这样苏联的安全环境大大的改善了,任何美国想要进攻苏联都先要经过其他国家的领土。

安全环境改善以后,苏联利用战胜国和占领军的优势从占领地区抢劫了大量的所谓战利品,包括中国的东北地区,这一笔战争财还是给战后的苏联有了一些补偿,因为虽然苏联是战胜国,但是其实苏联的各方面还是很落后的,当时的东欧各国尤其是德国匈牙利一类的国家,各方面都是要比苏联强的。徐帅访问苏联后写道,有的地方比我们还穷。而且抱怨中国要的东西太多,想想也是。

安全环境有了改善,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虽然美苏冷战正在形成,但是刚刚经过了一场二战的世界没有人还想再来一场,同时苏联也是在国际上韬光养晦,努力的医治自己的战争创伤。

苏联的强计划经济在这里边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国家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搞一些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医治了自己的战争创伤,具备了可以同美国对抗的能力,但是苏联的实力还是比美国要弱很多。


有痰


二战初期苏联虽然大伤元气,但是在之后反击中以战养战,打进德国境内掠夺资源,帮中国出兵东北击溃日本关东军后,更是将日本在东北苦心经营多年的工厂机械设备什么的搬回国内。

在德国境内掠夺的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科技资源,德国的科技能力堪称二战之最,最早研究原子弹,二战后期不是盟军炸毁了原子弹需要的原材料,美国都未必是第一个造出原子弹的,还发明了最早的导弹,甚至对火箭技术都有一些研究,美苏占领德国之后,将科学家瓜分一空,可以说上世纪的美苏争霸双方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德国科学家的功劳。

在政治模式上,苏联斯大林时代是中央集权时代,苏联又是世界陆地疆域第一大国,典型的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合理调动这些资源时,恢复元气也快。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请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