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兄弟民族作家之間互相學習、親密融和,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少數民族善於學習的事蹟中,就不得不提到一名維吾爾族元散曲大家——文武雙全淡泊名利的貫雲石。
公元1286年,在元大都西北郊高粱河畔維吾爾族人聚居村子裡,一個“神采秀異”的嬰兒誕生了。當時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北庭維吾爾族農民的後裔,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擅一代之長”的傑出人物。他,就是元代著名作家貫雲石——全名貫小云石海涯,號酸齋。
貫雲石(貫小云石海涯)
文武雙全的達魯花赤
貫雲石的伯父忽失海涯、父親貫只哥都託庇祖蔭,先後在南方擔任軍政要職;而貫雲石幼年,一直生活在大都,受著良好而又特殊的教育。貫雲石的母親廉氏是精通漢學的維族名儒廉希閔的女兒,她的一位叔父廉希憲曾任宰相,被世祖稱為“廉孟子”,另一位叔父廉希貢則是著名的書法家。
貫雲石自幼就常隨母親住在廉家的別墅“廉園”裡修文習武,尤其是園內有兩萬多卷藏書,使貫雲石從小就受到了豐富的漢民族文化的薰陶與嚴格訓練,既有“善騎射、工馬槊”的維吾爾氣質,又能“折節讀書,目五行下”,為他以後用漢文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公元1306年,年方二十的貫雲石承襲父爵,出任兩淮萬戶達魯花赤。不久,又出鎮永州,這位血氣方剛、文武雙全的青年軍官,管轄著十一萬戶百姓,統率著七千將士。他賞罰必信、御軍嚴猛,公務之暇,則寫詩作曲,投壺雅歌。本來想要憑著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的他,卻漸漸厭倦了環海沉浮的生活,最終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官職軍權讓給弟弟忽都海涯。
他毅然決然的放棄富貴生活,不和統治者同流合汙,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同情百姓的遭遇,主張改革政治,在無力改變現狀的時候,採取棄官歸隱。從那以後,他投拜了當時以文風古勁宏肆而著名的散文大家姚燧為師,專門攻讀漢語文學。
第一位維吾爾族翰林學士
公元1313年2月,元仁宗即位不久,二十七歲的貫雲石就被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這是一個能直接向皇帝提供政治見解、參予制訂國家政令的要職。貫雲石想到自己被皇帝親自委以重任,成了歷史上第一個維吾爾族的翰林學士,感慨萬分,充滿信心,他積極參政,直言敢陳。
貫雲石辭官歸隱
他與翰林承旨程文海一起制訂恢復科舉的條令,他向仁宗進自著的文白對照的《孝經直解》,又遞交了萬言書,條陳釋邊戍、教太子、立諫官等六事。然而,科舉制度遲遲不能恢復,《孝經》已引不起仁宗的興趣,萬言書被仁宗空許為“往往切中時弊”,卻不予採納,反而觸犯了一班反對改革的權貴。
貫雲石深感自危,也清醒了許多。這位任職剛一年的“小翰林”,毅然稱疾辭歸江南,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的一首〔清江引〕生動地表達了當時的心情: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走在安樂窩。
獨樹一幟的元散曲大家
貫雲石之所以能在文學方面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除了他自己專心好學而外,與他的漢族老師姚燧和親密的朋友張可久、徐再思、楊朝英等人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貫雲石書法作品
1308年,貫雲石回到了文人薈萃的元大都。當時,元代的散曲創作正處於由草創時期向黃金時代過渡的階段。貫雲石開始以通脫豪爽的風格闖入了散曲陣地,猶如天馬入苑,在元代詩壇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貫雲石的散曲以寫山林逸樂生活與男女戀情為主,作品風格基本上屬豪放派,以清俊見長,風格形成與他出身西域武官家庭有關,同時也染上了江南文學清秀媚麗的色彩。他的嘯傲山林的作品尤為飄逸俊放。貫雲石的散曲在當時最為俊逸當行,歌唱起來,響徹雲宵。他與海鹽楊梓交好,或說他曾為“海鹽腔”的創造和傳播作出了一定貢獻。“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他還是最早的散曲評論家,曾為《陽春白雪》、《小山樂府》作序,在當時散曲界十分活躍,而且很有影響。
《蘆花被》換蘆花被傳為美談
公元1314年秋天,貫雲石南遊途中經過樑山泊。貫雲石喜愛那裡一個漁翁的蘆花絮成的被子,漁翁要他用詩來交換。貫雲石略加思索,吟出了一首七律:採得蘆花不涴塵,翠蓑聊復藉為茵。西風颳夢秋無際,夜月生香雪滿身。毛骨已隨天地老,聲名不讓古今貧。青綾莫為鴛鴦妒,欸乃聲中別有春。
這首《蘆花被》詩廣為流傳,貫雲石用它換取蘆花被的事也傳為佳話。貫雲石乾脆又取了“蘆花道人”的別號,並寫道:“清風荷葉杯,明月蘆花被,乾坤靜中心似水。”宣佈了自己和名利場的決絕,開始了十年浪跡江湖、專心創作的新生活。
作為一個出生在大都的維吾爾族人,一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又能摒棄民族的與傳統的偏見,使他的散曲往往帶有北方民歌剛健質樸的氣息與南方民歌清新秀麗的風采。他在詩中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憑弔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抒發對家鄉與親人的愛戀,這些作品感情真摯,風格清新秀麗,使他成為元詩中“綺麗清新之派”的代表人物。
公元1324年,正當壯年的貫雲石病逝於杭州。他的好友張可久寫了一首《為酸齋解嘲》的散曲來總結這位維族作家的一生:君王曾賜瓊林宴,三鬥始朝天。文章懶入編修院。紅錦箋,白苧篇,黃柑傳。學會神仙,參透詩禪。厭塵囂,絕名利,近林泉。天台洞口,地肺山前,學煉丹。同貨墨,共談玄。(圖片來自網絡)
閱讀更多 新疆反邪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