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当年能统一德国吗?

Thomns陈独秀

在法国皇帝拿破仑倚仗兵威,强行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之前,数百年来,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数百年来,神圣罗马帝国是唯一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国家;数百年来;维也纳也都是德意志民族的共同首都。

所以,1871年普鲁士的所谓“统一”德国,同样是倚仗击败奥地利和法国的兵威,将维也纳,将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的数百万南德意志人都强行摈弃在外的统一,难道这真的可以称之为统一吗?

如果“德意志”这个概念不意味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操德语的所有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德意志”?

当神圣罗马帝国终结后,哈布斯堡家族用自己的管辖领地新成立了奥地利帝国,从此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完成德意志的统一,甚至对德意志邦联的进一步整合都缺乏兴趣。

站在奥方立场,对普鲁士的战争,近乎于一场为北德意志小邦出头的反侵略战争,或一场德意志邦国内部的维稳战争。这就决定了奥地利即使能够获胜,打败普鲁士军,其诉求也仅仅是在维持现状基础上对普鲁士的有限削弱。然而仅仅是这样的目标,奥地利也很难完成。

由于北德意志大部分小邦站在奥地利一边,没有任何理由允许奥地利在北德意志整合出一个可以制衡普鲁士的政治实体或政治实体联盟。假如惩罚普鲁士的小伙伴奥尔登堡和布伦瑞克,那么由谁来成为获益者呢?

只剩下1/4传统领土的萨克森,拿不出任何可以作为交换的筹码,地理上可以被允许扩张也有能力完成新领土整合的只有汉诺威,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南德意志的奥方盟友肯定会要求补偿。

技术上,以瓜分普鲁士小伙伴为基础,通过一系列领土交换和补偿,最终使得奥地利在南德意志获得土地和人口,以缓解奥地利的民族结构问题,确实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但这会是个漫长而拖泥带水的过程,长到足以让普鲁士完成新一轮备战。而对克里米亚战争时奥地利莫名其妙地武装中立,始终耿耿于怀的沙皇俄国,几乎肯定会站在普鲁士一边。

更要命的是,野心勃勃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正盯着莱茵地区。如果选择剥夺普鲁士在莱茵地区的影响力,只会鼓励法国重新进入德意志。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奥地利几乎尝试了能想到的一切手段来阻止法国东进,才会在拿破仑帝国灭亡后,不惜将工业发达的莱茵地区奉送给普鲁士,让他们为德意志民族“看家护院”。

因此,如果普奥战争奥地利取得一场胜利而不是失败,将反过来使得梅特涅的棺材板蠢蠢欲动。法国或者普俄联盟,奥地利的国力极限也仅仅能应对两者中的其一,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获胜。甚至悲观点说,奥地利面对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失败都只是时间问题。

而普鲁士自己,即使在普奥战争中战败,其所能接受的最大领土损失,大概也就仅限于吐出1815年获得的部分萨克森地区。

指望收复特雷西亚女皇丢掉的西里西亚?不用想了,不可能的,那意味着普鲁士举国动员的总体战,由奥地利去对普俄联盟。而法国和立志要统一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几乎肯定会乘火打劫。

哪怕打败了普鲁士,奥地利或许可以以此兵威保住威尼斯。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工业时代,威尼斯的繁荣已近黄花。对奥地利海军这么一支象征性的存在舰队而言,阜姆港不是已经显得绰绰有余了么?威尼斯的意大利人,背后有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强大祖国。民族国家时代,奥地利难道能够信任威尼斯人的忠诚么?

综上所述,我们将得到一个违反直觉的结果:

在普奥战争中战败,丢掉几个亲奥的德意志邦国,并换得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做彼此扶持的盟友,反而是奥地利完全可以接受的代价,

而如果战胜了普鲁士,努力削弱了普鲁士,把他们打回1815年以前的原形,对奥地利来说,也许才是真正灾难的开始。

事实是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从一开始就是个妥协方案。普鲁士人关于德意志统一的呼声,抛开外交辞令,实质上不过是外界压力下的一种报团取暖,否则他们不可能疯狂到设想摈除维也纳。对真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来说,仅仅是黑尔戈兰这样的弹丸之地,就已经构成极大的冒犯了。

是普鲁士连续的辉煌胜利,俘虏法国皇帝并在凡尔赛宫加冕,及随之而来的对法国人报复的恐惧,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而非反之。最能代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不是《德意志高于一切》,而是《守望莱茵》。

事实上,德意志民族最接近统一状态的时刻,是“政治不正确”的1938年,绝大多数奥地利人欢天喜地加入德国之时。而这种统一因为被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则被包括一战后华盛顿体系和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在内的一切普世体系明令禁止。

以至于世人才会心照不宣地宣称,1871年由俾斯麦主导的德意志民族永久分裂,竟然是一种“统一”。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韩丁】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重新整理发布)

狐狸晨曦

要想理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在俾斯麦执政前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客观实力对比与各种冲突中的地位优劣,还有外交环境的变化。

首先分析一下俾斯麦1862年执政前的局势。在拿破仑政权垮台后到来的维也纳梅特涅体系时代,19世纪上半叶的最初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和维也纳比起来,普鲁士并不显得多强势。尽管被公认为欧洲五强之一,但谁都不难发现他排在末席。和其他五强相比,他就像是一个缓慢成长的工业上的侏儒,铁产量都比不过奥地利。此时的普鲁士乐于跟在神圣同盟的俄,奥两位盟友身后处理协商国际事务,和现在德国在北约中的角色有点相似。1848年伴随着欧洲大革命而缓慢成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为普鲁士日后的统一赢得了一个契机。



此时的普鲁士已经是一个德国人占主体的国家,而反观奥地利,其境内的斯拉夫人口是德意志人口的两倍,其外还包括数量不容小觑的匈牙利人,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在构建民族主义大帝国的理念中,无疑占了劣势。同时,虽说此时在政治与国际地位上普鲁士比不上奥地利,但由于后者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的缺席,普鲁士与其他邦国在经济与政治统一上的步伐趋向一致,增加了彼此间的联系与依赖,在促进经济与工业以超过奥地利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一种新型的反奥立场也在逐渐形成,而这两点无疑是俾斯麦仅靠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


随着大革命而建立的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虽然很快溃散,普鲁士国王拒绝了议会送给他的皇冠,因为他想要一种反革命的统一,此时接受皇冠无疑会迎来一场新的革命,同时招惹来其他势力的干预。但在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解散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一个德意志联盟,借着这个联盟的名义,普鲁士平息了其他邦国内的动乱,展露出了自己优越的军事实力,加强了与其余邦国的联系,并且软化了他们的独立主权意识,最重要的是,把奥地利踢出了所谓的联盟之外,此时的奥地利正忙于境内的匈牙利民族革命。只是由于缺乏外交的艺术与作战的意愿,这个联盟并不稳固。沙俄既不想要看到奥地利政治强人施瓦岑贝格提出的超越民族界限的德意志奥地利联合帝国的产生,也不愿意看到普鲁士的德意志联盟,联合奥地利对普鲁士施压,结果普鲁士于1850年在《奥米尔茨协定》同意遣散军队并放弃其统一的计划。腓特烈威廉四世认为,外交上的屈辱比在1848年革命后冒一场大战的风险更可取。

伴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奥地利名义上保持中立,暗地里站在英法那一边,最终成了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利益的死对头,俄,奥,普三国间的脆弱同盟彻底瓦解了,

伴随着梅特涅体系的瓦解,欧洲各国都陷入了各自为政的圈子里,为了争夺统一的德意志,奥地利与普鲁士开始暗暗较劲,积攒自己的力量,这种对抗暂时没有变成热战,但彼此的敌意已经在两国君主的心里心照不宣。

至此时,在1860年代,局势还处在一种未知的浓雾里,普鲁士与奥地利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并驾齐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管理与其他德意志邦国组成的联盟上面,普鲁士更有经验。

俾斯麦1862年的执政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句号。首先他就在1862年出面劝阻了在宪政冲突下想要退位的威廉一世国王,俾斯麦凭借着铁血手段,连续四年不再像国会提出预算案,铁了心要将威廉一世开展的军事改革开展到底,日后在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大显身手的普鲁士军队的建设,得益于俾斯麦这种冒险的钻空子手段。尽管最初的俾斯麦是一个极端保守主义者,但老旧欧洲体系的瓦解后与奥地利的剧烈利益冲突让他看清了现实,应国内民族主义的要求,资产阶级的要求,俾斯麦身上的现实主义促使他改变了最初的政治构造设想,将与奥地利的冲突搬到了台面上。

首先就是在1863年拒绝出席奥地利召开的德意志诸侯大会,这让奥地利不得不咬牙切齿地宣布闭幕。

三次统一战争的第一场普丹战争后,普鲁士获得了与领土相邻的石勒苏益格,但奥地利获得的荷尔斯泰因却并不与其领土相邻,对于这个公国的管理政策势必会很容易让普鲁士揪出小辫子,并诱导前者向他宣战。此时的普鲁士已经成功赢得了俄国的暗中支持,对于伺机想要渔翁得利的法国,俾斯麦则是用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让拿破仑三世产生模糊的期望。结果很明显,改革后的军队与先进的作战技术让普鲁士赢得了胜利,北德意志的诸侯至此都倒向了普鲁士的阵营,而那些南德意志的国家也在战后与普鲁士组成了军事同盟。



至此已经可以说,奥地利丧失了在德意志的领导权。最后一场的普法战争中,俾斯麦用同样的手段与优势打赢了法国。

尽管优秀的个人领导者的才能往往会输给先进的政治与生产体制,但在后者相差不大的时候,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对国家发展可以做出惊人的推动。俾斯麦天才的外交艺术让他的对手在道义上陷入被动,在政治舆论与外国势力的目光下陷入劣势,他充分作用普鲁士的国家特点与优势制定政策,拉开与奥地利的差距。

当然如果不是威廉一世对俾斯麦的信任与器重,就俾斯麦这性格也早就被政敌赶下台了。而奥地利国内的政治局势与普鲁士又不相同,所以说即便给奥地利一个俾斯麦,他也不一定能像治理普鲁士一样将奥地利的这种局势处理好。奥地利国内并没有普鲁士那样狂热而数量众多的民族主义分子,在当时那种时代民族主义狂热的浪潮之下,奥地利想要跨越民族的界限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无疑比普鲁士更加困难。奥匈帝国的联合模式在于奥地利地位的主导,但把这种设想应用到普鲁士头上肯定行不通,因为普鲁士的力量根本就不比他弱。

有了俾斯麦,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没有俾斯麦,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1862年普鲁士改造成类似英国那样的真正的议会君主制国家,议会资产阶级的力量会压制住民族主义分子的力量,从而使普鲁士首先解决国内的冲突,然后再考虑统一德国。至于奥地利,有着俄国与法国的阻挠,他统一德意志的话前景真的很难预料。没有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进程起码会被推延一段时间,而这也正是其他国家愿意看见的。

而奥地利想要统一德国的话,需要一个比俾斯麦更天才的政治家兼外交家,他需要超越当时的时代背景,继承华伦斯坦,卡尔五世,施瓦岑贝格的政治构造,并将其实践出来,这个难度远比普鲁士的统一更加困难。而即使有这种人的存在,奥地利王室是否能够像普鲁士那样任由他大刀阔斧地折腾也是个问题。

所以最终我的观点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比俾斯麦差点的政治家或许也能做到,而奥地利统一德意志,比俾斯麦优秀的政治家或许才能做到。所以说,奥地利统一德国的希望与概率无论怎么说还是比不上普鲁士。


南风过境与夏夜流星

题主的问题还是相当有意思的。的确,奥地利帝国在1868年普奥战争后被迫彻底离开德意志的舞台前,在以法兰克福为驻地的德意志联邦议会中始终充当的是老大哥角色,拥有众多的德意志诸侯国的支持和拥护,一度通过这种在议会中的优势使得普鲁士面临被孤立的尴尬局面。而且此时的奥地利帝国确实拥有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可能,只是鉴于自己国内民族矛盾之复杂(火药桶巴尔干在奥地利帝国版图内)等因素始终未能如愿。从某种程度而言,普鲁士能够最终统一德意志民族倒是一种相当的历史偶然,不过历史本来也是偶然事件的集合体。

那么是否意味着如果俾斯麦出生在奥地利,就能顺利助推奥地利帝国统一德意志民族?俾斯麦在政治外交方面的天赋是公认的,对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功勋显著,但是能力与个性往往是正相关的,这点在俾斯麦身上的表现尤其突出。俾斯麦的倔强,甚至是作为国王的威廉一世都得退让的,典型的例子有:在1868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的高级将领和朝臣都是要求让奥地利付出割地赔款等大代价的,这点威廉一世也是赞同的,可是俾斯麦死死顶住了这种要求,使得奥地利帝国获得了一个很宽松的处理结果,这也为1871年普法战争中奥地利的中立创造了可能。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时候,他想获得的称号是德国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而不是最后获得的德意志人的皇帝Deutscher Kaiser,前者是诸侯国如拜仁等很难接受的,因为诸侯国虽然归属了德意志帝国但是还是有相当的自主权。俾斯麦认为后一种称呼既能满足诸侯国的希望,又能体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因此与威廉一世起了很大冲突。但是我们注意了,威廉一世为什么每次都能最后支持或者妥协于自己的首相。这也充分说明了,俾斯麦是能干、是千里马,但是威廉一世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的伯乐,因此有种说法认为威廉一世对于德意志的统一的贡献才是核心的,也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那么如果把俾斯麦放置于奥地利,很可能根本得不到重用,更别提当首相。就算得到了重用,如此三番两次与议会为敌、与君主意见向左,甚至与君主妻子有矛盾的情况下可能早早就被清出朝堂,根本不可能多次请辞还能被召回。这点后来确实也发生了,当老伯乐去世后,年轻的威廉二世就真的接受了他的请辞,让新首相直接前往接替,将俾斯麦直接请出了办公场所,以至于回庄园退养的俾斯麦始终耿耿于怀。


陈皮果子

我觉得奥地利有机会统一但不一定。如果给他个俾斯麦反而适得其反。这和俾斯麦的人品有关系。

如果你读过俾斯麦的传记的话,他就是一个纨绔的富二代。行为恶劣。但是在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了统一德意志,发扬德意志的愿望。而且威廉一世是无条件的相信俾斯麦的,即使他们之间有许多矛盾。这样的君主关系是少有的,所以放到奥地利可能会适得其反。



目的上,当时德意志各个联邦想独立而只有俾斯麦想统一,更准确说是让普鲁士统一,他成为德意志的宰相。他以刺杀事件为契机发动战争,打败其他各联邦的联盟。

而当时奥地利算是相当强大是一个联邦,普鲁士经过了内乱,俾斯麦帮助威廉一世登上皇位,迅速平息内乱,短短的修正就可以打败奥地利。可见能力非同寻常。更可见威廉一世多么信任这个狂妄的宰相。

所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缺的是一个以统一为目的的领导者。但如果是俾斯麦可能不会有那样的君臣关系也是白搭。


漫天下

其实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无论从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统一都是最有利的。而有谁来实行统一,在1848年,有着两大派别,以奥地利为首的大德意志,和普鲁士引导的小德意志。


奥地利曾经名义上是德意志地区的霸主,但实际上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组织松散,奥地利并不能完全控制德意志地区。虽然奥地利一度占据主动并且几乎将普鲁士排挤出德意志联邦,但因为奥地利最初向南扩张时吸收了太多的民族,使得当时奥地利叛乱四起,很难专顾于和普鲁士争霸德意志。其次,在反革命潮流中,那些失望的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纷纷倒向普鲁士,而普鲁士所的小德意志也占据上风。


时至今日,奥地利在德国统一战中已成败者,尽管最初有着丰厚的优势,但是历史的演变就是如此,终会朝着适合它的方向发展。


奥国那些事儿

奥地利未必能同一德国 德国统一以前是由无数个小邦国组成的 但是在这些小邦国里最强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两国争斗了许多年 德国的统一是由一个叫李斯特的人发起的 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他奔走了大大小小无数邦国 都被拒之门外 李斯特来到奥地利 宣传关税同盟 但被奥地利拒绝 被驱逐出境 奥地利失去了统一德意志 建立民族国家的契机 无奈 他来到普鲁士 普鲁士召见了李斯特 接受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 普鲁士是统一前军事实力最强的邦国 经过大大小小战役 和拉拢 关税同盟最终建立 以前大小邦国有88种货币 要交88次税 严重制约了德国经济发展 各邦国统一货币后 民族国家形成 德国经济迅速起飞 铁路里程与英国差距逐渐缩小 工业化迅速推进 重视发展教育 并且国家不干涉学术活动 建立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首相和议会对皇帝直接负责 俾斯麦主政时期 德国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 这一战 奥地利惨败 德意志获得胜利 所以说奥地利能打败德国痴人说梦


go2709sai20112357895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过于天真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不是一个真正的日耳曼德意志国家,虽然日耳曼德意志人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但它要保持内部稳定和统一就不能过于德意志化,所以在统一德意志和保持内部稳定以生存两者之间哈布斯堡王朝只能选择后者。所以对奥地利帝国而言最佳的战略选择本来就不是统一德意志,而是保持德意志的松散邦联状态,奥地利才能凭体量在其中保持首要领袖和盟主地位。如果卑斯麦是奥地利人,他肯定使出浑身解数确保德意志的松散邦联结构,这是奥地利帝国的自身结构和根本利益决定的。


哭疼老树昏鸭

从人欲求来说,能做大就做大,这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不做大,那是因为有难度有阻力,什么是智者,智者洞察困难,做可以做的事情。中国历史书籍往往是文化的载体,而人性的内在欲求往往抹杀了。逆推过来思维,俾斯麦统一德国的过程,其过程中好不忧虑将奥地利赶出去,后来也说明他是对的四分五裂统一后的德国其内部民族没有要求分裂过,这非常有利于德国的振兴。俾斯麦踢出奥地利的考虑的因素,当年我相信欧洲国家没有学者关注这些东西,因为在当年是一目了然的答案,现在远离我们久远了,环境变了,就不一目了然了。德国的统一是资本发展的要求,要销售商品获得利润,没有统一市场不利于获得利益,不能保护资本利益对抗国外资本。在这之前,德国是不统一的,是四散的封建主就好比一个一个的国家,德园的纬度还在法国北部,应该是个苦寒之地,耕地和人口带来的财富和销售商品获得的利润不能比,从人性对财富的欲求没有出现争夺耕地和人口,农耕发达人口就会很多,财富是人创造的,欧洲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诱惑力,这也解释欧洲重商,资本得到发展和没有统一传统。


爱无止境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