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奠定我國宇航服、作戰服基礎,老人年近90 依然初心未改

88歲,耄耋之年,應該正安享晚年,而有一位老人卻不這樣,他時刻忙碌於自己的工作研究,他要把一生奉獻給自己熱愛的紡織事業。他是西安工程大學的姚穆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這是姚穆教授在陝西執教的第66個年頭。這位學生眼中的“紡織百科全書”、業界眼中的“中國紡織材料大家”、企業眼中的“科技雷鋒”,依然保持著工作的熱情和勁頭,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心態,奔波在祖國各地,勤勉、堅韌,心繫紡織,報效國家。

中國力量!奠定我國宇航服、作戰服基礎,老人年近90 依然初心未改

姚穆院士長期從事紡織材料和純化纖仿毛技術的研究。開拓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新領域,為我國極地服、宇航服和作戰服等服裝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發明具有現代高新技術的新型仿毛滌綸長絲“軍港綸”,及其系列面料“軍港呢”,為軍服、制服及民用服裝的更新換代提供了物質基礎。研製出多種紡織測試儀器、測試計量標準和計量標準器。曾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開創服裝舒適性研究

姚穆教授是我國服裝舒適性研究的開創者。在此類研究零基礎的背景下,姚穆團隊與國內醫科大學聯合,製作了人體各部位皮膚切片300餘萬張,仔細分析人體各部位皮膚結構的區別以及壓力、溫度、溼度、刺痛、摩擦等感覺神經元的種類和它們的複合作用。為了全面反映與服裝舒適性相關的參數,姚穆繼續和他的研究生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建立起了織物物理參數與暖體假人參數之間的聯繫。進入21世紀,姚穆在人體著裝舒適性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我國極地服、宇航服和作戰服等特種功能服裝面料設計與暖體假人設計等方面的理論基礎。

在完成服裝穿著舒適性研究的定量測試中,姚穆還組織研製了織物透水量儀、多自由度變角織物光澤儀、織物微氣候儀、織物表面接觸溫度升降快速響應儀與織物紅外透射反射測試裝置等一批測試儀器,建立了一系列測試方法。在這些儀器研製的基礎上,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功能服裝面料實驗室在西北紡織工學院(現為西安工程大學)誕生。

中國力量!奠定我國宇航服、作戰服基礎,老人年近90 依然初心未改

駐港部隊穿上“軍港綸”

香港迴歸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特聘請姚穆為軍需科技發展的顧問,並交給他負責研究設計新一代軍服系列面料的任務。姚穆在總結以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研究,終於協助參加併發明瞭新型長絲織物——“軍港綸”。香港迴歸那天,我國駐港部隊穿著挺括舒適的軍服,展現了中國軍人的威武英姿。僅1999和2000年,“軍港綸”創產值29億元,利稅6億元。2001年,“軍港綸”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突擊研製“非典服”

中國力量!奠定我國宇航服、作戰服基礎,老人年近90 依然初心未改

制定中國測試標準

為了對紡織原料和產品的評價更加科學化和客觀化,多年來,姚穆教授努力在這一領域耕耘。他研製了幾十種測試儀和測試標準,許多儀器和測試方法現已在國內得到廣泛使用。

“九五”期間,姚穆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主持了“棉花質量公證檢驗測試系統”項目的研究,攻克了原棉短絨率測試等技術難題;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直接測試棉花黏性的儀器,有效地解決了棉紡織廠的配料和產品質量控制難題;多次主持起草了有關紡織纖維、紡織品等國家標準、軍隊標準和部頒標準。1984年,受紡織工業部、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委託,在姚穆的指導下,北京和上海先後建立了兩個最高紡織儀器計量測試系統,他參加研製的YGl32型信號發生器標準規,已成為我國紡織專用儀器計量校準的基準。

大力推進產業用紡織品研發

近些年,產業用紡織品在姚穆教授的口中是一個高頻詞。他分析了全球半個世紀以來紡織業的發展和未來趨勢,身體力行地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搖旗吶喊。

2009年,作為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姚穆上書陝西省有關部門,提出了“重視產業用紡織品研發,迎接國際增長形勢,轉變單純初加工結構模式,提升我省紡織產業水平”的建議。

2015年,陝西省產業用紡織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學成立。

中國力量!奠定我國宇航服、作戰服基礎,老人年近90 依然初心未改

年近90的姚穆教授,每天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工作,而且這樣已經堅持了66年。他將紡織事業當成了一生摯愛,帶著如同孩童般的好奇和純真,投入而熱烈地堅守著。

看著老教授忙碌的身影,聽著他循循善誘的話語,不論你是誰,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從他身上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堅定著大家推動中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的信心,堅定著大家在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創出一番事業的激情。在他清瘦的身軀裡,飽含著一位耋耄老者對紡織的情懷、對教育的情懷、對祖國的情懷。

關注“西安工程大學招生辦”,瞭解更精彩的西安工程大學!

(素材來自西安工程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