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大清与英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与1937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的差距相比,哪个更大?

军阀49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看了下面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这么多的历史达人给出的答案是1937年民国与日本的综合国力更大,本人真的唏嘘不已,对于历史最重要的一点,难道你们都忘了吗?历史是谁创造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认为1840年大清与英国综合国力差距小的无非也就从下面几个因素分析得到的。




GDP问题

1840年的大清GDP是远远高于英国的,1937年的民国GDP又是远远低于日本的,这是事实,但这并不能说明综合国力的问题。清政府的确有钱,但是钱都藏在了八旗贵族、皇亲国戚、政府要员的腰包中,这些钱都用在了建宫殿、奢靡享受了,再多的钱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腐蚀的作用。在反过来看看,民国虽然GDP远低于日本,但是投入到工业建设、交通设施、军事装备及教育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是远远低于之前大清与英国的差距的,所以抗战八年到后期中日军队装备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局部已经反超日本。



制度问题

说到综合国力,不得不说说国家制度,一个以封建制度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个是两个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差距还用说吗?制度问题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但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国家制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顶层建设和战略布局的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创造力,版图大有什么用?钱多又有什么用?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大清纵有北洋舰队、新式陆军还不是一败涂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都是当地的百姓在帮助这些外国人,民国有这种现象吗?我在举一个例子吧,是印加帝国和西班牙的综合国力差距大,还是完成南北统一以后,美国和当时西班牙的综合国力差距大呢?那些历史达人是不是又要看GDP数据,看谁的钱多看谁的版图大?印加帝国的黄金可比刚统一时的美国多得多。


细节分析

你们没有发现吗?2000人的八国联军就可以打进北京,试问2000人的日本军队可以占领南京吗?从这差距还不能反映出综合国力的差距吗?有人说,1840年的大清面对的外部压力小,赔点钱割点地就行,1937年的中国面对的压力要大的多,所以谁压力大谁综合国力的差距就大,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压力大小是由对手战争目的决定的,战争目的又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果日本和英国的位置换一下。你以为1840年的时候,英国不想全面佔领中国吗?

大清与英国是有代差的,就是诺基亚和iPhone7的差距,民国与日本没有代差,顶多就是iPhone 5和iPhone7的差距,就像我前面所说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看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每位国民都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个国家必将是强大的。


还能不能让我起名了

直接说答案,民国与日本的差距更大。因为鸦片战争时,清朝是一个统一政权;抗战爆发时,民国是一个分裂政府。

鸦片战争,清政府并非是不可坚持的。中学历史课本把鸦片战争停战谈判的理由归结于“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



“英国人坚船利炮,清军无法抵挡”。这是很表面的解释。道光帝之所以急于停战谈判,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英军袭扰东南一年,清军拿英国人没办法,洋人四处袭扰,搅乱了清政府的正常税收,清政府没钱了。继续打下去,清政府会被承重的财政压力给压垮!



民国政府是什么情况?哪怕是东北易帜了,也没有完全统一。

实际上南京政府真正能控制的区域,不是少,而是非常少!




那么清军跟英国死磕,结果会如何呢?其实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已经给出答案了。

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亦唯有与之决一死战而已!

南京政府做出重要决定:国民政府绝不妥协,迁都洛阳,与倭长期作战。

因为英国人是来要钱的,日本人是来要命的!



纵观满清一朝,包括近年被精英吹出花儿来的李鸿章,面对洋人入侵时的应对就是四个字:赔款、割地。

1937年的日本:赔钱,人家不要。割地,人家不稀罕。日本人就是奔着灭亡中国来的!南京政府已然是无路可退。不玩命等着被宰。

把历史往前推97年,1840年的清政府,压力有那么大吗?显然是没有的!

如果说国民政府是断胳膊断腿,以残疾人之驱和日本壮汉练摔跤。清政府就是一个大胖子跟英国人比赛跑,刚跑了一百米,流了点汗就说太累了,认输不跑了!


Mer86

用各位最热衷的GDP数据说话吧。不过当时没有GDP一说,可以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来比一下吧。

到1840年的时候,大清王朝的财政收入约是5000万两白银,经济总量应为财政收入的四到五倍,也就是约2.5亿两白银。而当年英国财政收入约9000万英镑,核算成清帝国的白银也是约2.5亿两,经济总量约是清朝的4-5倍。当然,英国的财富价值含金量高出清朝很多,近代化的工业和古老东方农耕就不在一个频道,当时清朝人口3亿,英国人口900万。这个差距,已经不是同等数量级的比较了。

1937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约为10亿美元,而当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约为6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6倍,当时中国人口为4亿,而日本人口约7000万人,相比清朝鸦片战争,中国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缩小了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但中日一对比。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上的差距,仍然是非常巨大。

而我想表达的是,当时的日本,是武士道精神下的全民团结。而我国却是内忧外患一盘散沙的孱弱农业国,中华民族真的到了亡国灭种的空前危险阶段,而千万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仆后继,留存了这个古老民族。我想提醒大家记住这个国家迎战最危险敌人时候的国名。


先启历史

这个问题,笔者跟大多数人的观点相反,我认为是鸦片战争中,中与英帝国实力差距更大。这从两次战争的结果已经充分证明。

尽管纸面上,中国的战略纵深足够让英军跑折腿都占不过来;中国的人口每人撒泡尿就能把那些英军淹成大肚蛤蟆;中国的GDP占世界50%,所差的只有装备,但这远非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年中国最差的是最高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没有一丝强国富民的欲望,整个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所追求的只有权势之下的奢靡、腐朽生活,纵有几个有志之士,也被排挤到犄角旮旯,伶仃洋里叹伶仃去了。

更深层的因素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生存、政治地位却处于全社会的最底层。当年的社会结构是,满族人处于最高层,正八旗后来成了满族人社会地位的标志;蒙族人处于第二位,镶八旗是他们地位的象征。而占人口绝大多的汉族人口却没有任何地位,即使是曾国番率领湘军力换狂澜,救了大清朝庭于即倒,也只有极少数汉族受到重用,李鸿章、林则徐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生活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任何出路,加之康熙之后闭关锁国,整中华民族上层者争权夺利,醉生梦死,底层民众被盘剥、被压榨,只为一口饭,一件衣而劳碌终年,那有余力关心家国大事,何求他们的报国之志。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盛满散沙的大坛子,破了,沙子就散了,中国这头千年雄沉沉地睡去了。

所以堂堂一千多万平方里,四亿人口,富甲天下的大中国,竟被不远几千里而来,区区百十条炮舰,二万强盗兵而轻松打败。至于后来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甲午惨败更成了中华民族百年之耻,永恒之痛。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纸面上的数据似乎证明中国的实力比之侵华日军相差更远,但这些数据只能看到表象问题,而更加关键的东西在纸面上却无法体现出来。

这种无法通过数据表达的就是,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从昏睡中被甲午炮声震醒,大批有识之士纷纷从外面的世界带回了先进的思想理念,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推翻了那个大清王朝腐朽没落统治,国政再也不是帝王的一家之事。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共产党在中国的生根生长,使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对敌战场,让日寇始终于两面作战的囧境之中。

这种国情条件下的抗战,在清王朝就已具备但却无法使用三项巨大优势,除经济优势已被挥霍一空外,其余两项完全被发挥出来,成为巨大的综合国力应用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抗战之中。

巨大的国土纵深给中国军队展开了广阔的回旋空间,相反让日寇那有限的兵员左支右拙,不敷调用。四亿觉醒的中国人民,给抗日战争输送源源不断的大批兵员,让日本帝国基于甲午战争中对中国认知基础上,叫嚣三个月灭亡国妄想彻底破产,并耗到其兵员,物力、財力几近枯竭。

与此同时,坚持敌后抗战的共产党军队却越打越大,越打越强,从三万人枪开始,打到抗战胜利的百万正规部队,二百万民兵和游击武装,并在对日作战中,基于战场缴获,使自己的装备水平获得很大提升。正面战场国军部队仍达五百多万,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日军还能找到当年清军的影子吗?所以抗日战争的日本之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铁岭锋

我认为是大清帝国与英国比民国与日本的差。

第一,军事实力。清军无论是武器还是战略战术思想都没有完全摆脱冷兵器时代的水准,骑射和白刃格斗依然是主要作战方式。火器装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低于英军。况且清廷内部腐败,军队长年不经历战争,空有庞大的身躯却没有通畅的脉络。与现代化装备与战术思想武装起来又久经战争的英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看民国,中国军队经过数十年战火洗礼和改革,特别是刚刚经过德国模式的整训,战略战术水平已不亚于日本,甚至略强。武器装备虽然整体上处于劣势,但却不乏在局部形成优势。

第二,群众基础。

满清王朝自立国之初就实行尊满抑汉的民族压迫政策。之后的200年间虽然有改革,但整体上并无根本性改观。阶级矛盾始终尖锐对立。因此在历次的战争期间,满清王朝不可能做广泛而充分的战争动员。民众也并没有太多的忠君报国意识。

抗日战争实际上始于1931年,1937年为全面扩大化。前六年,民国政府也如满清王朝一样实行单纯的军队战争。到了1937年后,开始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战。人民战争的战略最终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因素。


世纪战争大揭秘

这个题目好大啊!哎!先有想知道的就仔细了解下吧,我先说说1840年清朝和英国吧!

一:1840年的大清和英国

国力:道光时清廷人口4万万,GDP约占世界30%,明明白白一个东方大国。 英国当时还没有成为“日不落”,GDP约占世界的5%。

军事(海军为主):根据记录,最初参战的英国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舰队的总人数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约12000人左右。在战争过程中还有部分船只加入用以替换在战争中因受损的船只。清军的水师当时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其任务并不时出洋作战,而是近海防御,守卫海岸。当时清军战舰的吨位小,火力差,不能与英军的军舰相抗衡。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如此大的差距使得清军不敢出海迎战,所以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



兵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

武器: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自主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就形制样式而言这种老式的武器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二:1937年的中国和日本

国力:虽然中国的总人口比日本少数倍,疆土面积也比日本大数十倍,可仅从综合国力上比拟,事先的世界言论普遍以为,中国在与日本的片面和平中简直没有获胜的能够。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速度高达9.9%,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全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中开展速度最快的国度。而1937年的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即便把本国在中国创办的企业算在内,中国的工业产值也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除了沿海局部城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域拥有多数的轻工业外,中国所谓的“工业”绝大少数仍处于手工阶段,这一阶段在中国至多曾经延续了上千年。

经济实力

工业总产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

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铜产量:日本8700吨,中国700吨;

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

武器:日本已具有年产各种作战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的军事工业程度。至于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停止大规模和平的年需求量。 1937年,假如说中国尚有军事工业的话,其程度与清廷重臣李鸿章、张之洞经办洋务的时代区别不大。整个国度没有消费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汽车的才能,飞机和舰船虽然可以大批消费,但次要的零部件和原资料必需依赖出口,远达不到支持一场片面和平的批量消费规模。中国可以消费的只要步兵的轻武器以及小口径火炮,其消费才能异样无法支撑大规模和平的需求量。


兵力: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中国战前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政府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


羽评历史

不管是鸦片战争时的中英还是日本侵华战争时的中日,在社会形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统治阶层的意志和决心对于战争能否取胜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认为,清朝和英国分属于传统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两种社会形态根本不同,清朝的综合国力是比不过英国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冷兵器对抗热武器只有失败,大刀弓箭战马当然比不上长枪火炮和战船。当然,清朝统治者最后的软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1937年的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至清帝被推翻,又经过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已经接受了近代化的洗礼。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国家的过渡。相对而言,这时候中日都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差距并不是清朝和英国那样的根本性差别。



在社会形态相同的大环境下,统治阶级的决策意志就成为战争输赢的关键。


面条爱吃米饭团

这个肯定是清朝时期与英国差距更大。

清朝时期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而清朝时期的中国还在农业社会,更悲哀的是没有民族凝聚力,清朝时期满族人当家做皇帝。对于汉族人来说,清朝和英国人打仗和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老百姓认为谁当皇帝都一样。自己过好日子才是最大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明,英国人打北京路上除了清朝的蒙古士八旗兵阻挡过两次外老百姓基本都是看热闹的。

还有老百姓是帮忙英国人的。

日本人和民国时期不一样。经过辛亥革命,那个时期民族心已经崛起。而且日本人入侵中国也根本不是那么顺利的。处处有老百姓对抗。游击队民兵到处都是。

清朝时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对抗。

民国时期和日本人打仗则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斗争。虽然民国时期武器还是不如日本人的。但是精神是不输给日本人的。



姚远专号

1644年明朝灭亡到1840年大清是196年。这时大清国力不亚于英国的国力。只是大清的钱没有用于强军和富民。大清的注意力,不是象西方国家突飞猛进的搞近代的产业技术革命。向机械的研发猛进。

而是安于国家内部的稳定。放松和放弃世界经济的开放,固守国门,至使英国的商品无法在中国流通。赚不到清朝人民的钱。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向中国顷销鸦片而爆发的战争。如果一直打下去,也不一样定输给英国。清政府不打了,要和谈的。

而中华民国蒋公费尽了心脑总算是半壁江山还不足。东北是伪满洲国。汪伪民国政权。张学良易帜,可各大军阀各揣各的心眼。国家从1912年到1949年10月1日满打满算才37年。到1937年才25年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日本打的也是很顽强不屈。

无论是民国的国力和日本比,和大清朝比都是无法比。无论蒋公的国策如何,一个贫穷落后的民国,要应对几乎是四面八方的军阀混战危机,和日本的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恶猛于豺狼现代化的军事。从军事装备比,可谓以卵击石。

中国人民坚定不投降,不做亡国奴。视死如归的和日本鬼子打下去。这是民国将士和蒋公优秀的中华品质。难为蒋公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民国执政了37年。


张大河创意富有源泉

两次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不是武器代差的问题,而是军队没有斗志,极端缺乏近战格斗能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同时期,英军入侵阿富汗,结果全军覆灭,部落武装武器同样落后。

在速射武器发明前,前膛枪和火炮阻挡不了大规模骑兵的拼死突击,特别是在双方军队数量有巨大数量差距的前提下。所以西方国家特别重视近战格斗。

而满清的格斗能力差到了极点。满蒙八旗长期缺乏训练,骑术差坠马是常事,弓箭的拉力越来越小,只有当初开国时期的几分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伤害可以忽略不计,当年满八旗的重箭威力是有名的。很多八旗兵把弓箭换成火绳枪,这样可以省力,结果在马上更加射不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三万清军其中两万骑兵,对八千多英法联军,其中骑兵一千。满蒙骑兵能够忍受远程射击带来的伤害,能够顶着弹雨,冲到英法联军前五十米左右徘徊射击,但当英法联军一突击,立刻崩溃。英军训练的一千印度骑兵驱散了满蒙骑兵。

战后英法联军清点出战场上的清军尸体一千多具,剩下的全逃了。百分之三的阵亡,典型的毫无斗志怕死。

这也说明了,在太平天国时期,为什么几个太平军拿着冷兵器就能撵着几千清军逃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