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心癮

所谓的心瘾​所謂的心癮,是否只是一種心理上、精神上、意志上的問題——心癮,真的只是「心」癮嗎?假設有一種物質,它不產生生理上的戒斷反應,那麼我們對它的濫用和依賴是否就純粹是心理問題?假設我們已經(因為昏迷或被迫或硬挺)「捱過」了某種毒品的生理戒斷反應期,是不是意味著只要精神意志足夠堅強就可以永不復吸?假設攝入毒品時沒有意識,沒有感受到high,是否就意味著不會產生任何心理依賴?如果心癮真的只是「心」癮,那麼上述假設的答案都應該是肯定的。可惜心理成癮的真相,並沒有那麼簡單,這是因為討論臨床問題與討論哲學問題不同,在臨床問題上,心理和生理並不是兩個可以完全分開的概念。以公認生理和心理依賴性都極高的海洛因為例,它其實是以嗎啡的形式來影響大腦。如果是少量μ-鴉片類受體被人腦正常產生的內啡肽或外來注射的嗎啡激活,對人就會產生鎮痛和鎮靜作用。但由於海洛因能直接穿透血腦屏障,然後才轉變成嗎啡,這就等於對中樞神經系統直接灌入大量的嗎啡,對μ-鴉片類受體產生極大的刺激,進而造成神經連鎖反應,大量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使負責產生快感、成就感的神經環路過載(幾乎所有的心理成癮都牽涉這一環節),給使用者帶來一種無與倫比的欣快感。當你的神經系統已經適應了海洛因的效果,習慣了外來藥物刺激下高濃度的各種神經遞質,打破了原有的信號平衡,你卻不再吸食(或不再逐漸加量吸食)海洛因了,如此一來,各個受影響的神經系統就會進入錯亂。當調控身體機能自律神經錯亂了,就會產生各種身體症狀,比如發冷發抖,上吐下瀉,失禁,頭暈,全身劇痛,等等,這些就被稱為生理上的依賴。當腦部影響意識方面的神經系統錯亂了,人就會失去積極性,失去成就感,會抑鬱,會恐慌,等等,這些就被稱為心理上的依賴。有些毒品,由於影響的神經受體類型和位置不同,在戒斷時通常不會導致嚴重的生理症狀(注意,沒有生理戒斷症狀不是說沒有對生理健康的摧殘)。比如可卡因,戒斷時身體的直接反應遠比海洛因要小,甚至可能沒有,但它對意識相關神經的影響極大。當一個長期習慣被可卡因刺激的大腦突然失去了這種刺激,就會瞬間進入一個低潮期,會變得極為疲倦,缺乏快感,緊張,煩躁,乃至沒了任何希望,這時候人會自然而然地極度渴望繼續吸食來重新達到心理上的滿足。難道因為可卡因和冰毒的戒斷以心理症狀為主,我們就能說可卡因、冰毒成癮僅是人的精神意志的問題嗎?顯然不是的,因為這些毒品的造成「心癮」並不以吸食者的意志為轉移。就好像一個人五天沒睡覺,並不會因為他意志訓練得有多堅強就可以永遠醒下去,最終還是要是睡的,這是大腦生理需求決定的。而對興奮劑成癮者來說,他們急需的「睡覺」就是繼續服毒,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還有的物質成癮性相對低,但只是低而不是無。比如大麻,乃至多數人不視為毒品的酒精、菸草(尼古丁),其實都具備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成癮性,只是所需的量和時間不同,風險危害程度有別。一旦深度成癮,其「心癮」背後一樣是基於生理上的病變。大麻取締人腦自行產生的anandamide(大麻素) 去激活CB1受體,導致GABA減少釋放,而被GABA抑制的多巴胺系統則有所活躍,同時影響情緒、記憶、認知、疼痛等方面。酒精可以通過NMDA受體影響多巴胺系統,尼古丁則是通過尼古丁乙酰膽鹼受體(nAChRs)去影響,長期使用都會造成相關神經元在細胞層面的改變,變得更依賴外來的物質。而且別忘了,這些只是至今能夠確認的途徑而已,以大腦的複雜程度而言,恐怕還有很多東西沒搞清楚。最後再說說致幻類的毒品。有些致幻類毒品確實被歸類為成癮性很低的類型(再次重申,成癮性低不代表危害性低,另外也不是全部都如此),例如號稱「不會成癮」的LSD,突然停用很少導致身體不適,也不太會像戒斷可卡因、冰毒那樣讓人極度抑鬱絕望,極度渴望繼續服用。單單這樣看來,LSD成癮似乎更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心癮」。然而為什麼有這些「優點」的LSD沒有取代其他更難戒除更致命的毒品呢?為什麼不是「今年過節不吸毒,吸毒就吸LSD」呢?關鍵是因為LSD等致幻劑並不能保證給你帶來愉悅的感覺,相反有時候會帶給服用者非常恐怖難受的幻覺,即使你運氣好沒碰到bad trip,也完全比不上一開始服用海洛因可卡因的效果。如果有一種致幻劑能保證你獲得極度愉悅的幻覺,那麼它也必定會像海洛因、可卡因那樣產生生理層面上的心理成癮,這是由人類感受愉悅的物質基礎所決定的。也許只有當我們的意識能夠脫離生物大腦的牢籠,才能擺脫這種必然,發明某些人所想像的「實現極度的愉悅,又沒有副作用」的「藥物」。至於在當下以及可見的將來,還是儘早熄滅這種妄想為好,任何號稱「用了超級爽但不會上癮沒副作用」的藥物,誰信誰傻。說到這裡,你再碰到某些人宣稱某某毒品「不會生理成癮」「上癮只是心理依賴」等說法,當明白該如何對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