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26轻机枪为何被称作国军利器?

北国防务


ZB26机枪是捷克投计师瓦克拉夫-霍利克在1924年研制成功的,开始该枪叫M24轻机枪,量产之后才改称为ZB-26。这是一款二战时期最出色的轻机枪之一,该枪简单可靠,射击准确,操作简便;先后装备了24个国家,其中当时的中国就引进了大量这种轻机枪列装部队。

该枪插在机匣上的20发弹匣是ZB26机枪的标志,90多年前这种上方供弹是轻机枪中最流行的方式。因为其更换弹匣非常方便,还很快;同时该枪采用导气式结构简单,维护容易,当时的士兵有文化的相当少。太复杂的武器不利于士兵快速掌握。当然20发弹匣的装弹量确实有点少,同时弹匣在上面对射手的视野会有影响。

由于设计合理,ZB26在更换枪管时特别简单又迅速,只要抬起枪身左侧的枪管固定栓,然后握住枪管上方的提把就能向前抽出枪管,再换上新的。整个过程只用几秒中时间。这种特性直到现在仍然是相当出色的设计,现在有很多机枪的在这一点上都不如ZB26。

2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仿制ZB26机枪,并且大量装备各派系军队。到35年时正式成为制式装备。在对日作战中,ZB26以优异的性能让当时的中国军队始终在机枪武器上优于日本的各式轻机枪。在实战中,由于重机枪等重型武器一直都是对方打击重点,因此对阵地依赖小,更加机动灵活的ZB26就成为了主要的杀伤武器。

另外,在游击战中ZB26的重量正合适,而重机枪则无法携带。所以ZB26就成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同时由于射击精度好,也有效的减少了弹药的消耗。在有经验的射手操作下,ZB26的打击威力非常强大。也就是因为这些优点让ZB26机枪成为当时的利器。


陶德中士

ZB26轻机枪是抗战中一支明星机枪,它的人气度可能就仅次于驳壳枪了。

(捷克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设计,1926年定型,因此定名ZB26。二战前,捷克据说是世界排名第七的工业大国,工业基础良好,所以ZB26轻机枪很有质量保证,且性能优异,受到了各国军队的欢迎。而中国则是装备这款机枪最多的国家,据统计购入超过3万支。

(正在使用ZB26轻机枪训练的中国士兵)

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枪机动作可靠,在激烈的战斗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易损坏,发射7.92×57mm枪弹,容弹量为20发。能迅速更换的枪管,在战斗中可保持持续的火力。同时又比马克沁轻便易携,对于没有什么重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ZB26轻机枪简直就是倚天屠龙剑般的存在了。

(中国士兵在使用ZB26轻机枪)

一般情况下,在中国军队中ZB26轻机枪只配备到排一级(一排一挺)或连一级(一连两挺),但中央军一些精锐可配到每班一挺。因此ZB26轻机枪对中国军队来说需求量很大,于是出现了许多仿造品,据说仿造的国产ZB26轻机枪比原产的多三、四倍。但这些仿造品因为产地不同、标准化不同,零件竟不能通用,大大影响了作战效能。为此,国民政府在1933年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五千枝ZB26轻机枪时,希望能得到模板与图纸。但捷方认为中方定购太少,没有答应。但中国人很聪明的,以监造为名,派出三名技术人员前往捷方工厂监造这批机枪。三名技术人员不负使命,竟在两个月里自行绘制了全套工作图纸及机密数据回国。至此,国内仿造的ZB26轻机枪质量大幅提高。难怪今日老毛子连让我们看一眼他们的新式武器都不敢了,哈哈。

(小日本的96式轻机枪)

抗战中,ZB26轻机枪大放异彩,完胜小鬼子的歪把子轻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第一次淞沪抗战时,十九路军的ZB26轻机枪就轻松压制了小鬼子的歪把子,让小鬼子恨透了ZB26轻机枪。日军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歪把子,换用九六式和改进型九九式轻机枪,这枪两款机枪都是小日本仿造ZB26轻机枪的产物。


50后男人

ZB-26轻机枪,二战时期的一款著名轻机枪,该枪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研制生产堪称经典的枪械,抗战时国军曾大量装备,成了抗击侵华日军的有力武器。

全枪长1.16米,枪重9.6公斤,采用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有20发、30发两种供弹具可供选择,初速830米每秒,射速500发每分钟,表尺射程1500米,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

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由于弹匣在枪身上方中心线,因此瞄准具偏出枪身左侧安装,采用由普通准星和蜗轮式缺口照门组成的机械瞄准具,是此枪的一大特点。

作为班组轻型自动武器,ZB-26轻机枪有可伸缩的两脚架,以方便射手射击,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整个步骤仅需要十秒钟的时间,可谓相当方便,在战时意义非凡。

ZB-26轻机枪,射击精确,枪机动作可靠,使用维护方便,适合各类环境使用,提高了该枪的实用性,一般士兵经过简单训练,即可以用该枪作战。

20发、30发的弹匣,对于一挺班用甚至连用轻机枪来说,弹匣容量显然太少了,在高强度的阵地战时,必然会造成火力中断;此外,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对于机枪手来说,良好的视线非常重要。

据称,国内是使用ZB-26轻机枪最多的国家,不但进口了3万多挺,而且还大量仿造,两者相加超过了10万挺,被国府大量装备给国军,成了国军步兵连必配的轻机枪,基本上每班都能配一挺ZB-26轻机枪。

由于战时重机枪比较缺乏,所以ZB-26轻机枪就成了国军基层作战单位的绝对火力支撑,对日军作战的有力武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国军手中的利器。

由于ZB-26轻机枪被大量配发步兵连队,弹药又和步枪通用,有效弥补了国军对火力输出的需求,阵地战时,ZB-26轻机枪精准的二、三发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论有多高的军事素质也无法躲闪。


冲锋时,ZB-26轻机枪可伴随步兵迅速前行,不断提供及时火力支援,由射手平端着边冲锋边射击,所以是ZB-26轻机枪进攻和防守难得的利器。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22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ZB26(也就是捷克式,本文以zb26称呼)是在20世纪20年捷克斯洛伐克研发的轻型机枪,随后进入多个国家服役。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战场都有它的身影,被捷克斯洛伐克大量制造,并且用于国际上的军火出售。在1921年左右,这个成立不久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军队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轻机枪。早期的试验包括诸如Berthier,M1918勃朗宁自动机枪,达恩机枪,霍奇基斯M1914机枪,马德森机枪,圣艾蒂安姆莱1907以及其他一些国产设计。

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武器工厂建成后,ZB-26的开发始于1923年,其中对于zb26启发的是一款叫做praha2的机枪,其来源来自于一战,设计师VáclavHolek被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指派生产新型轻机枪。他得到了他的兄弟伊曼纽尔以及两名外籍波兰人马立克和波德拉斯基的协助。霍克是一名枪械设计师的天才,他很快就开始在Praha II上制作原型,并在一年内研发了一款被他成为zb的轻机枪原型,随即zb26诞生。

ZB-26是一种导气式,空冷,有全自动以及单发开火模式的机枪,弹药供应来自顶部安装的由冲压钢板制成的直弹匣,并且只能保持20发两排子弹配置。弹匣外壳有一个滑动防尘盖,向前滑动可以将其装上枪。操作维护简单,深受士兵的喜爱。

ZB-26与捷克斯洛伐克步兵一起服役,也是许多后来型号的斯柯达装甲车的主要或次要装备。据报告显示,ZB机枪的制造工厂在1926年到1939年间以各种口径(最流行的是其原始7.92×57毫米毛瑟子弹)转向了超过120,000支ZB-26。它以原厂的形式出口到二十四个欧洲,南美和亚洲国家,并有改进的ZB-30版本出口。大批ZB轻机枪前往玻利维亚,保加利亚,中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在中国,国军操作持枪,痛击日军,并且性能比同时期日军的大正11号太多,使得国军士兵非常喜爱此枪。


贞观防务

不是很懂武器,如果有错的,还望包涵!

额,ZB26轻机枪,应该是捷克式机枪吧。以前小时候看《亮剑》啊之类的抗战片,就经常听到什么结课式,歪把子之类的,还有王八盒子什么的。能被成为国军利器,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国军队装备太差,又没钱买多少重武器,装备一些轻机枪。买一挺轻机枪,又方便携带,拿个水冷式重机枪又贵,还得保养。大炮,坦克就更贵了,还是买轻机枪吧,自己还能仿制,出了问题了,自己还能修理。

二,捷克式机枪性能优秀


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国营兵工厂所生产的一款轻机枪。其20发装弹匣在枪身上方,这令其瞄准基线要移向弹匣左侧,此外,装备了轮型表尺。它的枪管过热时可快速更换,枪管上有一个提的把,不方便更换枪管时就可以提着枪跑路。

三,国民政府大量采购

国民政府买了挺多的吧,1931年,国民政府规范了武器进口制度,所以从31年到37年,买了2 万多挺吧,加上之前军阀时期买的,有3 万多挺吧。后面战争时期仿制了差不多4万挺。数量还是挺大的

四,捷克式能够仿制出来

在1927年中国的地方军阀就开始仿制捷克式了。四川的刘湘,广东的陈济棠等都仿制过。抗战后。就更需要武器了,战场上损失大,得补充装备。不巧的是捷克又被德国吞并了,德国和日本都是法西斯,后面德国逐渐叫停了对华武器出口并召回了军事顾问。

好啊,你不卖,我们就自己造,全国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开始仿制捷克式。从1937年到1945年,貌似仿制了4万挺捷克式,这比进口的还多。

五,捷克式战绩很不错


这总共7-8万挺机枪,参加了抗日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果还是很不错的。

就这些吧,欢迎各位留言指正,如有疏漏,还望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