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用户88341421317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方面,这个时代的中国由于贫穷落后,饱受列强的欺凌,因而晚清是一个充满屈辱和黑暗的时代,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他们的努力奋斗,才让中国避免了被列强瓜分、亡国灭种的命运。今天要说的这位人物,就是晚清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刘锦棠。

  刘锦棠,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十岁的时候,其父亲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阵亡。成年之后,他投奔在湘军为官的叔叔刘松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此后多年征战,以军功官至道台。同治七年(1868年),刘锦棠叔侄随左宗棠转战西北,平定西北地区的回乱。同治九年(1870年),刘松山在金积堡之战中被回军打死。左宗棠十分器重刘锦棠的才能,遂向清廷保举,由刘锦棠袭其叔叔的职务,加三品卿衔,统帅属下湘军。年仅26岁的刘锦棠很快显露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他的统率之下,清军一战攻克金积堡,生擒了回军首领马五。紧接着,刘锦棠又率领属下大战回军首领马化龙,打败其众,诛杀马化龙父子,并生擒马八条等回军首领。接下来两年,刘锦棠又相继消灭马寿、马天禄、马桂源等部回军,大败西北回军的领袖白彦虎,将其逐出甘肃。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西北回乱基本被荡平。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刘锦棠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清史稿》称其“提湘军八十营,扼攻九十里,往往彻夜不休,露立冰天雪窖中”。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表现,清廷授予他“法福灵阿巴图鲁”的称号,并赏穿黄马褂。

  

  (穿官服的刘锦棠像)

  光绪元年(1875年),刘锦棠的军事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这一年,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开始部署出兵收复新疆。年仅31岁的刘锦棠受到左宗棠的充分信任,担任西征大军的前线总指挥。在左宗棠坐镇后方、主要负责筹措粮饷的情况下,刘锦棠实际上担当起了收复新疆的重任。当时的新疆,正被中亚的浩罕侵略者阿古柏统治着。阿古柏依靠俄国支持,以中亚雇佣军为主要军事力量,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黑暗的统治。西北回乱的核心人物白彦虎在被刘锦棠击败以后,也逃到新疆,与阿古柏勾结到了一起。

  

  (阿古柏率领的中亚雇佣军士兵)

  刘锦棠统率大军入疆之后,按照先北后南的总方针,首先进攻北疆诸城。由于统帅英明,官兵骁勇,加上各族人民的支持,清军很快击败北疆的阿古柏军,收复达坂城、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北疆宣告光复。阿古柏走投无路,饮药自尽。紧接着,刘锦棠又统率大军南下越过天山,直捣南疆,追击白彦虎残部。南疆各族人民,早已苦于阿古柏的统治,更不堪忍受白彦虎的骚扰,“旦夕望我军如时雨”。清军一到,各族人民纷纷箪食壶浆,迎接大军。刘锦棠连下阿克苏、乌什、喀什、叶尔羌诸城,南疆也宣告光复。白彦虎势穷力孤,只得出逃俄国寻求庇佑。到光绪五年(1879年),浩罕国又派军队入侵南疆,遭到刘锦棠大军的迎头痛击,被斩首二千余人,仓皇逃走。至此,清军终于完全收复新疆,并稳定住了新疆的形势。

  

  (刘锦棠大军收复新疆进军路线图)

  收复新疆之后,伊犁问题又摆在了刘锦棠的面前。阿古柏入侵时,伊犁被俄国趁机侵占。清军收复新疆之后,要求俄国退出伊犁,俄国则企图以武力继续占领伊犁。为此,清廷派出了以曾纪泽为首的代表团,同俄国交涉伊犁问题。刘锦棠积极整军经武,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为曾纪泽提供了有力的武力后盾。在刘锦棠的支持下,中俄最终签订《伊犁条约》,中方以放弃对特尔果斯河以西领土的要求,换取了俄国放弃伊犁。刘锦棠为争回伊犁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疆平定之后,经济一片残破,百废待兴。为了新疆长治久安,刘锦棠积极上书清廷,主张新疆正式建立行省。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正式下旨,建立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在新疆巡抚任上,一边加强边防,防止白彦虎残部再次窜回,一边又安排官兵帮助各族人民恢复生产,开掘“坎儿井”,恢复灌溉。还在从乌鲁木齐到哈密的大路两边种植了大量杨柳树,为残破的新疆增添了生机。整个新疆的“筹边”事宜,基本都是他在负责。时人杨昌俊曾有一首著名的诗,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后世之人都以为这首诗写的是左宗棠,其实是个误会。实际上,左宗棠早在光绪七年(1881年)就已经调到了北京军机处,新疆筹边的事宜基本都是刘锦棠在一力承担。更何况左宗棠身为陕甘总督,湘军统帅,称其“大将”是很不恰当的,所以这首诗里的“筹边大将”并不是左宗棠,而显然只能是刘锦棠。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锦棠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品格高贵,清正廉洁。

  

  (刘锦棠在湖南湘乡老家的墓碑,几乎已经被杂草湮没了。)

  他虽贵为新疆巡抚,封疆大吏,却始终以国事为念,对敛财发家之事不感兴趣。他在新疆主政十二年,任巡抚三年,在各族人民心目中都留下了崇高的威望。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他辞去巡抚职务,回湖南老家侍奉老母之时,“所过,黄童白叟望风相携负以迎,往往拥车数日不得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随着陆战连连失利,清廷又想起了这位曾经威震华夏的赋闲老将。“朝廷书问日数至”,然而这时候有心杀贼的刘锦棠已经病体缠身了。就在清廷一日数问的催促之下,刘锦棠却因病在湖南老家去世,给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更让人遗憾的是,这位功勋不亚于左宗棠的民族英雄,不仅在身后名气寥寥,而且其坟墓还在动乱中被砸毁。后来虽然政府重修了其墓,但多年以来却鲜有人问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墓地,如今静静地湮没在荒草之中。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战争史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刘锦棠,字毅斋,湖南湘乡人,他出生于1844年,逝世于1894年。刘锦棠幼年时,他的父亲刘厚荣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丧生。成年后,他跟随叔父刘松山四处转战,镇压天平军和捻军,逐渐成为了湘军年轻一辈的优秀将领。

(刘锦棠)

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地区爆发了反清起义,大规模民变使得新疆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中亚地区浩罕汗国的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并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哲德沙尔国”政权。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内部还产生了“疆防”与“海防”之争,刘锦棠坚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同时积极整军备战,为收复新疆做好准备。

光绪元年(1975年),清朝决心收复新疆,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知人善任,举荐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刘锦棠协助左宗棠制定了“缓进急攻”、“先北后南”的正确作战方略,在这一正确方略的指挥下,收复新疆之战主要分为了三个阶段。

(左宗棠)

第一个阶段是收复北疆。清军想要打开北疆门户,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途径戈壁,水源缺乏,另一条是小路,水源充足,但要冲古孜地已被投奔阿古柏的白彦虎派重兵把守。刘锦棠摆出要走大路的阵势,使得敌人慢慢放松警惕,然后率军从小路奇袭黄田,迅速攻占了古孜地。攻占古孜地后,刘锦棠率军星夜疾驰乌鲁木齐,兵贵神速,相继攻克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多座城池。前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全境(除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强取天山。北疆迅速收复后,阿古柏大为震惊,连忙在天山南麓吐鲁番、达坂城、托克逊三城布置重兵,意图依靠天山天险顽抗。刘锦棠遵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策略,与张曜、徐占彪共同进军。刘锦棠星夜合围,迅速攻占了达坂城。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由罗长祜率领,与张曜、徐占彪会合攻占了吐鲁番,一路刘锦棠亲自率领,攻占了托克逊。面对清军的节节胜利,阿古柏一筹莫展,最终身亡。其子伯克胡里杀死弟弟海古拉,自立为帕夏,以喀什噶尔为基地,收集残部继续顽抗。

第三个阶段是收复南疆。这一阶段虽然是追击残部,但过程却十分艰难。从吐鲁番到喀什噶尔,路程遥远,补给困难。刘锦棠在这种情况下,不畏艰险,率军深入南疆腹地,连战连捷。最终,原来投降阿古柏的和阗首领尼牙斯和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相继反正,伯克胡里势力分崩离析,伯克胡里和白彦虎被迫逃入沙俄境内,南疆全境由此收复。此后,伯克胡里仍派小股势力时常骚扰,但都被刘锦棠击退。

收复新疆后,刘锦棠接替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并成为了新疆首任巡抚。此后,刘锦棠在新疆活动十余年,积极地治理与开发新疆,有效地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刘锦棠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张一文、施渡桥主编:《中国近代军事人物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2、江晏琦:《刘锦棠与收复新疆之战》,《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3、曹建英:《刘锦棠在新疆的军政活动述评》,《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4、章育良:《刘锦棠与新疆》,《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童远忠:《刘锦棠收复和治理新疆的军事方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彭亭亭:《刘锦棠治理新疆政策刍议》,《西安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