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為什麼會設立在北京?

小凱哥哥

北京成為首都,得益於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結果。

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國和燕國。直到元朝,北京才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都城,其得益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的結果。

遼朝將北京作為陪都,金朝遷都北京,都是為了加強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北京是最合適的地理位置,從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遼國後,這裡便成為少數民族政權下的中原地區,北京距離少數民族發源地不算太遠,又處於中原地區,而且從版圖上,北京處於“天下之中”的位置。元朝建立後,都城從元上都遷都元大都也是一樣的道理。

除了“中”和加強統治外,北京地處雄要,不論是進入中原還是蒙古草原和東北平原,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清朝入關,將北京作為首都也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更何況“清承明制”。

另外,朱棣遷都和少數民族的考慮略有不同,其一,北京是朱棣的根據地,其二,遷都北京可以起到激勵後輩子孫的目的,這裡臨近北方軍事前線。


五味社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乃是大腦所在。首都的選擇緊密關係著國家的安全與發展。而在選擇的過程中,因為關係著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所以政治和軍事因素的考慮要優先於經濟和文化。在我國,有倆個京字結尾的城市名,北京與南京。很多南京人會不服氣,為什麼都是京,偏偏把首都定在了北京?本文將細緻地分析這個問題。


縱觀我國曆史,曾經承擔過首都職能的城市有很多。名氣大一點的有眾所周知的西安,洛陽和開封。不是那麼出名的有大同,瀋陽和成都等城市。西安和洛陽這樣千年古都的衰落有經濟中心遷移等一系列歷史因素,本文不再逐個去探討。而大同和成都等城市也只是區域政權的中心,不具有參考性。因此,本文重點將放在北京和南京的對比上。


首先,政治因素的考量。我國曆史上的朝代大多數龍興於北方,現代中國也不例外。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東北地區最先成為解放區。其後經過一系列自北向南的大規模戰役後,全國才逐步解放。因此,定都北京有利於新生政權的穩定。


再者,北京是多股政治勢力的交匯點,東北方向是曾經的偽滿洲國,解放後依然活躍著大量蘇聯軍情人員。北方則是剛獨立的外蒙政權,而國內的內蒙古自治區也剛剛成立,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不得不防範蒙古民族主義的興起。西北方向則也有數量眾多的穆斯林同胞和突厥系各民族。


相比之下,南京的政治構成則是單一很多。因此,選擇北京做首都易於協調各方關係,整合國家力量。更何況解放後南京留下了大量國民黨特務,定都南京不利於國家安全。

其二,則是軍事因素的考慮。歷史上,我國的強敵都來自北方。從最古老的匈奴到今天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大草原上的主人向來都是強兵勁旅,戰鬥能力名列世界前茅。而相比之下,南海方向上的東盟諸國,沒有一個能對中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和傷害。天子守國門,立北京為首都,可以震懾北疆的強敵,而南京因距離太遠,難以形成這樣的輻射力。


再者,從軍事防禦角度考慮,長江下游江面寬闊,外國軍艦通過長江入海口可以很輕鬆地進入南京流域。而相比之下,北京以天津作為拱衛,天津又深處渤海灣腹地,從水路上很難大規模進兵,防衛壓力也就小得多。


其三,從文化上的衡量。從歷史角度看,北方一直都是各民族的交融之地。不同的民族政權在北方建立功業,同時也加快了民族的融合速度。今天的北京方言,也因此受到蒙古語和滿語的深刻影響。環顧北京四周,也可以輕鬆找到各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北京因此取各家之長,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心。


而相比之下,南京雖然也是中國的文化核心區,自古以來便人才輩出,但卻是單一的漢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漢文化在北方強敵壓境時的避風港。在這樣的條件下,南京保留了很濃的古典士人文化,卻與其他民族相對隔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需要兼顧到各民族在中華文化中的作用,不能顧此失彼。南京作為首都,難以起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帶頭作用。


其四,經濟方面的原因。從五代十國開始,中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直至形成南強北弱的局面。由於自然條件和歷史影響等一系列因素,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最好地區依然是東南沿海各省,北方經濟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的局面。以北京為首都,便於調動全國資源至相對薄弱的北方,實現各區域的均衡發展。如果在首都在南京,那資源將更集中於原本已相對富裕的南方,進一步拉大各省的差距,不利於國家的整體穩定。


此外,南京人頗為津津樂道的歷史便是民國時期南京曾經短暫作為首都。其實仔細分析,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而已。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國家四分五裂,蔣介石依靠江浙財閥的力量,勉強實現了表面上的國家統一,而實際政府運行中,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影響力實在有限,到了基層則需要依賴士紳階層作為代理人管理廣袤的農村。在這種情況下,江浙地區不可不謂是蔣介石的政治根基所在,頗有點當年關隴集團的味道。加上蔣介石本身出身浙江,定都在江南地區的南京就符合情理了。



其次,當時的華北地區形勢比南方更加危急,東北則已被日寇佔領成立偽滿洲國,直接威脅到整個華北地區的安全。因此,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以北京為首都不利於國家休養生息,進行生產備戰。而偏安南京,至少能讓民國政府贏得時間為更大規模的全面戰爭調動各方面資源。


如果我們橫向比較世界各國的首都選址,就不難發現政治和經濟的全局考慮是各國普遍遵循的規則。比如土耳其選擇安納託尼亞高原上的安卡拉作為首都,而不是奧斯曼帝國的傳統首都伊斯坦布爾。一是因為安卡拉內陸高原,比起伊斯坦布爾有著天然的戰略縱深。二是以安卡拉為首都,可以帶動經濟比較落後的東部地區。



同理還有巴西從里約熱內盧遷都至巴西利亞,同樣是為了國家安全和拉動內陸地區經濟。除此之外,首都對領土的鞏固作用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相對溼潤的阿拉木圖遷至俄羅斯邊境苦寒之地的阿斯塔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的首都選址直接關係到發展與興衰。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決定了最終結果。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南京和西安洛陽一樣,已經不再是合適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首都中國》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8年 向陽/倪建中

2.《中華民國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張憲文


歷史研習社

定都北京,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

北京城作為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有著三千年的建城史和近千年的建都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京就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改名中都,這是北京作為封建王朝都城的開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改名大都,這是北京作為封建大一統王朝都城的開始;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標誌著明朝正式以北京為都城;

1644年,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入主北京,北京成為清朝都城;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民國大總統,北京成為北洋政府首都;

1949年,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我們看北京的上升史,可以大致窺見中國政治生態的潛移默化的變化,即政治中心不斷自西向東移,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南北分離。

北京之所以能被青睞,有很多原因:

1、地形:陸地上可控北部中國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最北部,背靠燕山,地勢險要。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塘將包括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導致其後的北宋數百年無險可守。

北京向西,直通黃土高原,控制者陝西、陝西、連接甘肅,向北越過燕山,直通蒙古高原,向東北方向,通過山海關,可直達東北平原。

因此,北京是華北、西北、東北、蒙古幾大地理板塊的連結點,誰擁有北京,就意味著能夠穩穩抓住北部幾大板塊,對於帝國的穩定意義重大。

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抵禦蒙古高原上的韃靼瓦剌,以北京輻射整個蒙古高原。

而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北京的作用也就更加符合今天的定位,即輻射蒙古、西北、控制東北、面向華北。

正因為有特殊的地形,北京成為金朝以來中國統治者的首選之地。

2、區位:符合中國復興的首選重地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再次成為首都。

此時,定都北京,有了更多國際關係的考慮。

首先,北京相比於南京、西安等城市,在地理上更加靠北,距離當時的社會主義大哥蘇聯距離較近,有助於和蘇聯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

當然為了防範可能來自北方的威脅,內蒙古成為中國的重要陣地。

當時的東北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有新中國工業的長子的稱謂,因此能否極大地發揮東北輻射全國的作用,北京的地位愈發凸顯。

進入工業文明,海洋成為新的對外交流渠道,北京距離海洋只有不到200公里,而且有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拱衛,對外溝通無壓力,對內防守沒問題,這比南京的條件要好太多。

而進入新時期,一帶一路更是中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里程碑,在需要陸海聯動的新時代,類似於長安這樣的城市顯然是不能擔負起責任的,因此北京再次成為一帶一路的新高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選擇北京作為首都必須站在1949年10月之前去看,先講人文社會原因:1.北京是和平解放的,整個城市保護比較好,不需要大規模的改造。2.北京明清以來就是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大市,整體經濟水平也是不錯的。3.北京還是北方的教育交通中心,有清華北大,津浦等鐵路線。4.北京還是北方的文化中心,當時說北京話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聽懂,後面演變為普通話。5.北京離蘇聯比較近,方便和蘇聯保持聯繫。從自然原因講:1.北京是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的結合處,處於咽喉位置,軍事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2.北京四季分明,整體時候適宜。3.北京離出海口近。


傀儡娃娃的愛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首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中國最終把北京定為首都,也是考慮了很多因素。


1.自元朝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的首都,已經做了幾百年中國政治中心。它有著深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比較適合再次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2.明朝把首都設在北京,有著“天子守國門”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中國建國的時候與蘇聯關係密切,用不著防範,不過與蘇聯近點能更方便得到蘇聯的援助。而且蘇聯與北京說近不近,說遠不遠,萬一發生衝突,政治中心也可以迅速向南轉移。

3.解放軍解放北京時,是從國民黨手中和平交接權力的,所以北京遭受的破壞很小。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能滿足首都各項工作的開展。


歷史探索機

張家口是中共佔領的第一個城市,但張家口規模太小。北京、天津和平解放後,就要考慮定都問題了,南方的城市是沒法選擇了,因為還沒有解放。

北京作為古都之一,老百姓能夠知道並接受,知道北京這兩個字意味著什麼,北京自身就帶著一種威嚴,政治意味特別濃厚。

最關鍵一點是,清朝、北洋時期皇帝總統的辦公地點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新蓋房屋。而且有大批幹部、軍人進入北京,只有北京才有那麼多的現存房屋讓他們居住。很多人說當時應該保留老城區,新蓋一個城區做首都,蓋一個首都得花很長時間,可那時還在打仗,既沒有錢也不可能有時間。


上丞工作室

北京作為幾朝古都,個人認為,首先北京的地質穩定,沒有大的破壞性地震發生。距離颱風頻繁的東南沿海也比較遠。再次,民風比較樸實,歷史上少有大的暴動在北京發生。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城保存相對比較完整!戰略上北京也比較安全,雖說離海近但是渤海算內海,相對比較安全。個人愚見,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