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走 “承诺”归来

5月22日,在昆明市东川区,一场由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郑朝灿主持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正在召开。

此次会议有一个特殊的关键词——吴国良。

之前一周,也就是5月16日,一份来自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的红头文件显示:决定追授吴国良同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扶贫干部”称号,并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吴国良同志学习活动。

4月26日,吴国良在检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兑付情况途中车辆坠入深沟,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2岁。

一个承诺,一声巨响,一段悲情。在东川这片美丽的红土地上,吴国良用生命书写了一篇“扶贫志”。

多少遗憾多少痛“都到吃饭时间了,就留下来吃饭吧!”

“不了,还要去下一家,就不打扰了!把身份证和资料都收好,以后还用得着。”

在东川区汤丹镇三家村村民唐元龙家,这是吴国良离开唐元龙家时与唐元龙老两口的最后对话,也是吴国良留下的最后话语。

当时,已是下午5点左右。

“我本想起身把证件放好后出来送送他们,不想证件还没放好,就听见一声巨响……” 唐元龙说。

车辆从近200米高的上坡坠下,唐元龙首先想到了救人。唐元龙与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王自强等一道,快速冲下山坡,将手搭在吴国良的手腕上:“还是热的。”

然而,吴国良已经停止了心跳。

当天,也就是4月26日,吴国良计划分别要到汤丹镇的大地坡村、达朵村、江西村和三家村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兑付情况进行排查。

在三家村之前的达朵村,正是吴国良的老家,其父母均生活在这个村子。

就在吴国良来到达朵村时,已临近中午,父母原本希望儿子能留在家中吃顿饭。可母亲备好的饭菜,父子俩都没回家吃。

这一顿没吃成的饭,是吴国良父母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遗憾。

“早认得我就搬进城里,和他们多呆呆。”

20日,在达朵村,吴国良父母泣不成声,悲痛不已。

其实,就算“搬进城里”,也不一定能弥补老人的遗憾。在吴国良的妻子李梅的口中,也存在同样的遗憾。

20日16时,38摄氏度的高温仍然在焦烤着东川的红土地。

在吴国良生前与李梅构建的小家门口,一树三角梅开得正艳。

室内,吴国良的妻子李梅含泪讲述着吴国良的点点滴滴。

“每次通话都很短,匆匆几句就说忙。”李梅说,也就是因为忙,自2014年登记结婚至今,还没有孩子。“原本打算今年干完脱贫这项工作就要孩子……”

孩子是李梅的痛,也是吴国良父母的痛。同样含泪讲述该话题的,还有汤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雄:“我还和吴国良戏言过,今年要孩子,明年出生,刚好干完脱贫攻坚工作,我的孩子就叫攻坚,他的孩子就叫脱贫。”

然而,戏言,已经永远成为戏言。

在李梅和吴国良的家里,挂着一副刺绣,一个大大的“家”字旁边,两行字诠释着他们对家的创景和愿望。上面写着:“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柔港湾。”

扶贫背后的汗与泪“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虽然没有硝烟,但同样有冲锋陷阵,不仅流汗流泪,也有流血牺牲。”5月19日,在东川区汤丹镇办公楼的大厅内,罗雄看着显示屏上“秒跑”的脱贫攻坚倒计时如是说。

罗雄认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一群平凡的人,正在干一件伟大的事。这其中,包括吴国良。

其实,在吴国良家,“上阵”的不仅是“父子兵”,他家还演绎着扶贫攻坚“夫妻档”。

作为达朵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吴国良的父亲自然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而作为汤丹镇的一名工作人员,吴国良的妻子李梅同样被分配到该镇的弯腰树村驻村,冲到了扶贫工作的第一线。

从教师到扶贫工作人员,吴国良与李梅从一件“伟大的事业”转到了另一件“伟大的事业”。

2010年,李梅到拖布卡中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师,也就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同事吴国良。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调到镇上工作,再到去年顺利考取公务员,吴国良从拖布卡调到了汤丹镇工作,除了担任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之外,还在中河村担任了支部书记。毫不犹豫,李梅也跟了过去。

然而,李梅所在的弯腰树村与吴国良所在的中河村,单边就有两个小时的路程。

其实在东川,甚至在云贵高原,相隔一条河沟,跑上两个小时并不为奇。

汤丹镇的大部分村落,海拔从几百米到两千多米,落差较大。

高山峡谷,直线距离不足千米,可崎岖的山路坡陡弯急,要想相见,实非易事。

就是在这样的山谷中,每天都有不少扶贫工作人员穿梭在山路上走村串寨。

2015年,昆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护”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以来,近四万名干部职工参与“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选派村第一书记1325名,全市先后下派驻村扶贫队员5000余人次。

“他们不仅要熟悉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还要研究如何让其走出贫困的境地,也就是说,要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帮助寻找致富的路子。这其中包括家庭收支情况,至贫原因、脱贫出路等。”罗雄说,从“帮”到“扶”,都必须做到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同时,还得结合“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三率一度”等政策和评价机制,把政策讲清讲透,让建档立卡户和贫困人口清楚明白。

舍小家,顾大家。在扶贫工作一线,这是扶贫工作队员做出的选择。

5月20日,在吴国良家的电脑桌上,还摆放着“昆明市东川区脱贫责任书”。

“我将继续完成国良的遗愿和梦想,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李梅说。

英雄永存:他们不应该被遗忘5月4日,吴国良在汤丹镇公墓下葬。

当天清晨,吴国良老家达朵村人头攒动,大家早早来到村口,送别吴国良最后一程。人人眼里含着泪水,跟着下葬队伍走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公墓大门才放慢脚步。

村民会记住,他挂钩走访过的贫困户会记住,东川人民会记住,在东川这片红土地上,有过吴国良的身影和足迹。

从洒海村乌龟山农村危房改造点到中河村草莓试种基地,人们无不熟悉他的身影和步伐。

“要把安置与发展结合起来,汤丹镇可以集中安置的土地不多,要充分用好,平顶的房屋没有特色,斜顶造价是要高一点,但从打造旅游项目的角度考虑,更合适。多出来的费用我们可以想办法帮助解决。”站在乌龟山农村危房改造点,罗雄清楚地回忆起吴国良当初和他说的每一句话。

在竹山村生猪养殖基地,人们讲述着吴国良“要项目”“要技术”的故事。在他的带领下,该村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十贫困户十企业”的扶贫模式。

从送行到怀念,从回忆到讲述,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记住”。

有些人,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在东川区城边的和平广场,有一座英雄的塑像——刘清莲烈士塑像。

2000年6月16日,在放学回家途中,3名同学不幸落入水潭,年仅13岁的刘清莲奋不顾身,把3名同学救出险境,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清莲牺牲后,被授予“云南省见义勇为好少年”“云南省见义勇为少年英雄”“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革命烈士”等荣誉称号。

就在该塑像的旁边,有一道墙壁,名为“东川英模榜”。在题记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承先辈之志,写创业之歌;传英模之典,扬铜都之光;尽当代之责,强东川之路。

该英模榜包含革命历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几个板块,榜上共有百余人的姓名。

光荣的经历,永恒的记忆。

英雄、烈士、劳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引领。讴歌英雄,缅怀烈士,可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创造辉煌。

歌颂英雄是时代的需要。

5月8日,昆明市总工会追授吴国良同志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

5月14日和15日,省委陈豪书记,省委副书记、省政府阮成发省长分别对吴国良先进事迹做了重要批示。

铭记英雄是民族和历史的需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在扶贫一线,这是工作人员的共识。

英雄不走,扶贫不停。只因为,这一代人有一个承诺:脱贫致富,实现中国梦!

“英雄”不走 “承诺”归来

在李梅(右)看来,生活的点滴都是家的温暖

“英雄”不走 “承诺”归来

家,是温柔的港湾

“英雄”不走 “承诺”归来

在“东川英模榜”上,这些名字将永远被人们记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