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走 “承諾”歸來

5月22日,在昆明市東川區,一場由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鄭朝燦主持的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正在召開。

此次會議有一個特殊的關鍵詞——吳國良。

之前一週,也就是5月16日,一份來自中共昆明市東川區委的紅頭文件顯示:決定追授吳國良同志“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扶貧幹部”稱號,並在全區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向吳國良同志學習活動。

4月26日,吳國良在檢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兌付情況途中車輛墜入深溝,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2歲。

一個承諾,一聲巨響,一段悲情。在東川這片美麗的紅土地上,吳國良用生命書寫了一篇“扶貧志”。

多少遺憾多少痛“都到吃飯時間了,就留下來吃飯吧!”

“不了,還要去下一家,就不打擾了!把身份證和資料都收好,以後還用得著。”

在東川區湯丹鎮三家村村民唐元龍家,這是吳國良離開唐元龍家時與唐元龍老兩口的最後對話,也是吳國良留下的最後話語。

當時,已是下午5點左右。

“我本想起身把證件放好後出來送送他們,不想證件還沒放好,就聽見一聲巨響……” 唐元龍說。

車輛從近200米高的上坡墜下,唐元龍首先想到了救人。唐元龍與駐村扶貧工作人員王自強等一道,快速衝下山坡,將手搭在吳國良的手腕上:“還是熱的。”

然而,吳國良已經停止了心跳。

當天,也就是4月26日,吳國良計劃分別要到湯丹鎮的大地坡村、達朵村、江西村和三家村對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兌付情況進行排查。

在三家村之前的達朵村,正是吳國良的老家,其父母均生活在這個村子。

就在吳國良來到達朵村時,已臨近中午,父母原本希望兒子能留在家中吃頓飯。可母親備好的飯菜,父子倆都沒回家吃。

這一頓沒吃成的飯,是吳國良父母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遺憾。

“早認得我就搬進城裡,和他們多呆呆。”

20日,在達朵村,吳國良父母泣不成聲,悲痛不已。

其實,就算“搬進城裡”,也不一定能彌補老人的遺憾。在吳國良的妻子李梅的口中,也存在同樣的遺憾。

20日16時,38攝氏度的高溫仍然在焦烤著東川的紅土地。

在吳國良生前與李梅構建的小家門口,一樹三角梅開得正豔。

室內,吳國良的妻子李梅含淚講述著吳國良的點點滴滴。

“每次通話都很短,匆匆幾句就說忙。”李梅說,也就是因為忙,自2014年登記結婚至今,還沒有孩子。“原本打算今年幹完脫貧這項工作就要孩子……”

孩子是李梅的痛,也是吳國良父母的痛。同樣含淚講述該話題的,還有湯丹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雄:“我還和吳國良戲言過,今年要孩子,明年出生,剛好乾完脫貧攻堅工作,我的孩子就叫攻堅,他的孩子就叫脫貧。”

然而,戲言,已經永遠成為戲言。

在李梅和吳國良的家裡,掛著一副刺繡,一個大大的“家”字旁邊,兩行字詮釋著他們對家的創景和願望。上面寫著:“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柔港灣。”

扶貧背後的汗與淚“在脫貧攻堅這個戰場上,雖然沒有硝煙,但同樣有衝鋒陷陣,不僅流汗流淚,也有流血犧牲。”5月19日,在東川區湯丹鎮辦公樓的大廳內,羅雄看著顯示屏上“秒跑”的脫貧攻堅倒計時如是說。

羅雄認為,在扶貧攻堅工作中,一群平凡的人,正在幹一件偉大的事。這其中,包括吳國良。

其實,在吳國良家,“上陣”的不僅是“父子兵”,他家還演繹著扶貧攻堅“夫妻檔”。

作為達朵村監督委員會主任,吳國良的父親自然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而作為湯丹鎮的一名工作人員,吳國良的妻子李梅同樣被分配到該鎮的彎腰樹村駐村,衝到了扶貧工作的第一線。

從教師到扶貧工作人員,吳國良與李梅從一件“偉大的事業”轉到了另一件“偉大的事業”。

2010年,李梅到拖布卡中學當了一名普通教師,也就在這個時候,她認識了同事吳國良。從一名普通教師到調到鎮上工作,再到去年順利考取公務員,吳國良從拖布卡調到了湯丹鎮工作,除了擔任湯丹鎮扶貧辦副主任之外,還在中河村擔任了支部書記。毫不猶豫,李梅也跟了過去。

然而,李梅所在的彎腰樹村與吳國良所在的中河村,單邊就有兩個小時的路程。

其實在東川,甚至在雲貴高原,相隔一條河溝,跑上兩個小時並不為奇。

湯丹鎮的大部分村落,海拔從幾百米到兩千多米,落差較大。

高山峽谷,直線距離不足千米,可崎嶇的山路坡陡彎急,要想相見,實非易事。

就是在這樣的山谷中,每天都有不少扶貧工作人員穿梭在山路上走村串寨。

2015年,昆明建立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護”長效機制,紮實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以來,近四萬名幹部職工參與“掛包幫”“轉走訪”工作,選派村第一書記1325名,全市先後下派駐村扶貧隊員5000餘人次。

“他們不僅要熟悉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還要研究如何讓其走出貧困的境地,也就是說,要在瞭解熟悉的基礎上,幫助尋找致富的路子。這其中包括家庭收支情況,至貧原因、脫貧出路等。”羅雄說,從“幫”到“扶”,都必須做到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同時,還得結合“兩不愁”“三保障”以及“三率一度”等政策和評價機制,把政策講清講透,讓建檔立卡戶和貧困人口清楚明白。

舍小家,顧大家。在扶貧工作一線,這是扶貧工作隊員做出的選擇。

5月20日,在吳國良家的電腦桌上,還擺放著“昆明市東川區脫貧責任書”。

“我將繼續完成國良的遺願和夢想,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好。”李梅說。

英雄永存:他們不應該被遺忘5月4日,吳國良在湯丹鎮公墓下葬。

當天清晨,吳國良老家達朵村人頭攢動,大家早早來到村口,送別吳國良最後一程。人人眼裡含著淚水,跟著下葬隊伍走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公墓大門才放慢腳步。

村民會記住,他掛鉤走訪過的貧困戶會記住,東川人民會記住,在東川這片紅土地上,有過吳國良的身影和足跡。

從灑海村烏龜山農村危房改造點到中河村草莓試種基地,人們無不熟悉他的身影和步伐。

“要把安置與發展結合起來,湯丹鎮可以集中安置的土地不多,要充分用好,平頂的房屋沒有特色,斜頂造價是要高一點,但從打造旅遊項目的角度考慮,更合適。多出來的費用我們可以想辦法幫助解決。”站在烏龜山農村危房改造點,羅雄清楚地回憶起吳國良當初和他說的每一句話。

在竹山村生豬養殖基地,人們講述著吳國良“要項目”“要技術”的故事。在他的帶領下,該村走出了一條“村集體十貧困戶十企業”的扶貧模式。

從送行到懷念,從回憶到講述,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記住”。

有些人,不應該被歷史遺忘。

在東川區城邊的和平廣場,有一座英雄的塑像——劉清蓮烈士塑像。

2000年6月16日,在放學回家途中,3名同學不幸落入水潭,年僅13歲的劉清蓮奮不顧身,把3名同學救出險境,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劉清蓮犧牲後,被授予“雲南省見義勇為好少年”“雲南省見義勇為少年英雄”“雲南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和“革命烈士”等榮譽稱號。

就在該塑像的旁邊,有一道牆壁,名為“東川英模榜”。在題記部分有這樣的表述:承先輩之志,寫創業之歌;傳英模之典,揚銅都之光;盡當代之責,強東川之路。

該英模榜包含革命歷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幾個板塊,榜上共有百餘人的姓名。

光榮的經歷,永恆的記憶。

英雄、烈士、勞模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引領。謳歌英雄,緬懷烈士,可以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流血犧牲,創造輝煌。

歌頌英雄是時代的需要。

5月8日,昆明市總工會追授吳國良同志昆明市五一勞動獎章。

5月14日和15日,省委陳豪書記,省委副書記、省政府阮成發省長分別對吳國良先進事蹟做了重要批示。

銘記英雄是民族和歷史的需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在扶貧一線,這是工作人員的共識。

英雄不走,扶貧不停。只因為,這一代人有一個承諾:脫貧致富,實現中國夢!

“英雄”不走 “承諾”歸來

在李梅(右)看來,生活的點滴都是家的溫暖

“英雄”不走 “承諾”歸來

家,是溫柔的港灣

“英雄”不走 “承諾”歸來

在“東川英模榜”上,這些名字將永遠被人們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