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這個理論到底對不對?

幹彬

本質上這些化石燃料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能,地球上的綠色植物以及藻類都可以利用光合作用來捕捉太陽能,不僅能夠供給自身的生長和繁殖,還能轉化成有機物儲存起來,這些就是最初利用太陽能的生產者,而動物或者人類吃掉植物,就利用上了植物中所儲存的能量。

當所有的有機質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之後,就轉變成了各種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人類現在利用原油,可以煉製出煤油和汽油等燃料,這些有機燃料的燃燒就能供給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

隨著地質變化,很多地區都有石油的滲出,人們最早發現石油的時候,就還以為是岩石裡流出的油。現在科學通過對石油成分的鑑定發現,原油是由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混合物,通過地面採集和油井的抽取獲得原油,在利用提煉等技術,可以獲得多種石油產品。

所以,現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因為他們是上百萬的地質運動形成的,不可再生,而人類把這些能源大量的開採,燃燒利用,導致了很多後果,例如地質塌陷,全球變暖,空氣汙染。

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地球上的化石資源可能開採殆盡,所以現在要大力開發各種替代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

人類最近百年的發展就耗盡了地球上歷經百萬年形成的資源,真可以說是地球上的害蟲。


量子實驗室

不能說“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這個理論是唯一正確的,但是這個過程是行得通的、可能的、至少有相當部分的石油是這麼形成的,而目前反對該理論的大部分論據都是無效的、錯誤。

石油的有機成因論是什麼?

首先要說一下,石油的“有機成因論”中,石油的來源不僅僅是動物屍體,事實上,該理論中,石油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植物和微生物。

而這個理論認為石油的形成是這樣的:

1,生物死後(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他們的屍體一部分會被氧化破壞,但仍然有一部分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泥沙等沉積物中保存下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埋藏物會以有機物的形式,在地下越來越深;

2,在埋藏的過程中這些有機物經歷了複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變化,通過腐泥化和腐殖化過程形成了乾酪根(Kerogen),隨著埋藏深度的進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乾酪根逐步發生催化裂解和熱裂解形成了最初的原石油;

3,伴隨著地質運動,這些原石油從生成他們的岩石中跑出來並且不斷聚合,變成比較大的油氣礦藏。

↑中間產物乾酪根↑

↑有機成因論中石油產生的過程↑

生物屍體有那麼多嗎?

人的生命是很短的,甚至於人類的歷史就很短,所以在人的視野裡,如果沒有火山爆發、地震、海嘯之類的災難,大家會認為某一個地方的地形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實際上地面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只是速度太慢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土壤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地方是岩石、沙漠,有的地方則是可以種地的土壤?伴隨著岩石的風化等等各種複雜的作用,有的地方的土地在不斷的加高,而我們上面說的,帶有有機物沉積的物質就是這樣不斷的加厚。

所以如果調整時間快進,我們會發現,一片森林的變化不是某一天突然一個地震把森林埋到了土裡,而是隨著植物、動物的生存、死亡,森林的地面在緩慢的升高。而就是這個緩慢升高的過程讓動植物的屍體進入了土壤並且深埋地下。

這個速度大概是多少?有人推測地面增加一釐米的土壤需要三百年。這個速度確實非常慢,整個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過程中,加厚的土壤可能也就剛剛夠超過你的腳踝。但是如果把時間尺度放到地球上有生命的時間,加厚的土壤卻可以達到幾百公里厚。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因為土壤可以加厚幾百公里,所以現在就應該有幾百公里高的山,而是說,在大尺度的時間面前,一切小的積累都可以變成可怕的龐然大物。

而且事實上,地表的動植物的屍體只是佔了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說下圖中人們在深海里拍攝到的景象,可以看到圖片中有白色的雪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海洋里正在下降的生物殘渣。當然,還有更多的你看不見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屍體在下降。

而這個生物沉積的過程,也會在海底形成大量的帶有有機物的“土壤”或者說淤泥。並且,相比陸地生物,可能這個積累量要更加巨大。

學術界不排斥無機成因論

實際上,石油、煤產生的原因裡,“有機成因”說和“無機成因”說都是有的,並且學術界也不排斥“無機成因說”這種說法,但是:

1,無機成因論要提出足夠的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承認無機成因論只是說可能有部分石油是無機形成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否認了有機成因論;

總之,學術界歡迎合理的質疑和討論,但不歡迎為追求吸引眼球故意放出的陰謀論和胡說八道。


SilentTurbine

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這個理論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即使是地質學家普遍承認的生物成油學說也沒有說只有動物的屍體可以形成石油。

而是說,植物和動物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死亡後,屍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沉積、壓縮、加熱後形成了石油。不過由於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成石油也沒有現有的探明石油儲量,可見這一學說也嚴重問題!

其次,現有的石油成因學說還有碳成石油理論,也不承認石油是由動物屍體形成!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的地殼裡面有足夠多的碳,也有足夠多的碳氫化合物,這些才是石油的真正來源。而石油中的動植物化石,只是生物屍體跑到石油裡面,並不能表明石油形成和生物有關。當然這一學說也有待進一步證明。

可見,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這個理論有很大問題!


地震博士

對於石油的來歷,課 本上說的是由遠古生物海藻之類的埋葬地下,經數億年後形成的,由於有大量的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的支持,所以並沒有太多人去懷疑。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證偽,所以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從來如此,便對麼?”

今天我們以懷疑的態度來聊聊所謂的“正統科學”,話說生物變油理論得從1956的一篇論文說起,當年美國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哈伯特華表一篇論文影響至今,論文中首次提出石油是化石燃料,為了論文更具說服力,他還提出了石油形成的具體時間,是由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形成的。但他所提出的觀點並沒有科學依據,是一種假設。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他承認自己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但他的理論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生物學家及地質學家都為他的觀點作了大量的補充論點,使其看上去更加飽滿具有說服力。

那我們不防提出一個假設,假設當年哈伯特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的原始物質,會不會同樣有很多生物學家及地質學家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持呢?

200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卡西尼”號飛船用雷達繪製了大約20%的土衛六表面,發現了幾百個如同湖泊甚至海洋規模的油田,這些蘊含有機物能源的油田存量是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石油、天然氣儲量的數百倍。那麼問題來了,難不成土衛六5億年前也存在大量生物,如果有專家勉強怎麼土衛六5億年前可能存在大量生物,但為什麼土衛六的石油在地表?


不科學

石油是當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關於石油的起源,自從100—200年前,俄國兩位有名的科學家分別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以來,學者們也就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學派,各持一說,至今仍爭論不休,難分勝負。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國的羅蒙諾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觀點:“地下肥沃的物質,如油頁岩、碳、瀝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於植物。因為油頁岩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古代從結果實的地方和從樹林裡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爛草和爛葉變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沉在湖底……樹脂和石油以它們的(重量)輕和樹脂的可燃性表明它們的成因也是同樣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出來的呢?

無機成因說

1876年,俄國另一位著名人物、化學家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氫化合物,而碳氫化合物類似於石油。已生成的碳氫化合物沿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部位儲存冷凝,形成石油礦藏。“碳化說”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曾流行一時,但不久因為在地球深處並沒有發現大量碳化鐵的跡象,而且地球深處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說漸漸被人們所否定。

這一期間,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發現太陽系某些行星大氣層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氫化合物存在。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俄國的索柯洛夫即於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說”,認為地球在誕生伊始尚處於熔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地球不斷冷卻,被吸收的碳氫化合物也逐漸冷凝埋藏在地殼中形成石油。反對者則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氣成分與現代大氣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氫化合物;即使有的話,遇到高溫有熔融狀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們把“碳化說”、 “宇宙說”稱為無機成因說。還有一種無機成因說,叫“火山說”。持“火山說”的人不多,他們認為石油是火山噴發作用的產物,但世界上位於火山帶的油礦畢竟是極少數,這種學說無法解釋大量的不存在於火山帶的油礦的形成。

有機成因說

到了1888年,傑菲爾(Jefil)繼承羅蒙諾索夫的有機成因說,向無機成因說“發難”。他認為所有石油都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不久又有人提出植物殘骸在湖或海底受溫度壓力等影響生成有機質,然後再轉化成石油的觀點,其中有的強調海生植物的重要性,有的則說陸生植物對石油生成更有利。

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古勃金(И.М. 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Губкин)綜合兩家意見,發表“動植物混合成因說”,認為動植物的混合物經一系列變化更有利於生成石油。石油有機形成的最新理論認為,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有機物包括陸生和水生的生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為主。它們同泥沙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首先形成有機淤泥,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造成與空氣隔絕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不斷沉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也不斷加大,經過生物化學、熱催化、熱裂解、高溫度質等階段,逐漸轉化為石油和天然氣。

20世紀40—5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有人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與沉積物幾乎同時形成的烴類物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機成因早期成油說,又稱“分子生油說”。

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說”的是晚期成油說。晚期成油說認為,當沉積物埋藏到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蘊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機物質—一酐酪根(Kerogen),才達到成熟熱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稱為“酐酪根生油說”。

然而,無機成因學派並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過去40年中一直是有機成因論者的蘇聯地質學家H•A•庫德梁採夫,突然180度大轉彎,創立“岩漿說”。他深信地球深處的岩漿中不僅存在碳和氫,而且還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們在岩漿由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自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後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的有利部位經運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礦藏。俄羅斯人在遠東開發油氣時發現,有一些油田深部的飽和度高於淺層。支持他們慢慢就形成無機生油的觀點。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的天文學家高爾德,1977年起,在宇宙說和岩漿說的基礎上,多次提出:石油來自地球深處,而且早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就已產生。他反駁有機說的理由是:世界上油礦的規模比其他任何沉積礦體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氣儲量也比原先根據生物成因說估計的高出數百倍之多;最難以解釋的是許多油氣伴生氦,但生物對氦的濃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說明世界油田分佈高度集中的現象(指中東)。

另外,按照傳統理論,花崗岩是火成岩,不可能有油氣,可是高爾德預言,瑞典中部一個歐洲最大的隕石衝擊坑——呈環狀的錫利延(Siljan)地區,系由花崗岩構成,卻因有隕石撞擊產生巨大裂縫,足以使地下深處的碳氫化合物流到地殼表層。為此,瑞典國家能源局在隕石坑裡鑽了7口500米左右深的探井,居然都見到了少量天然氣,似乎證實了高爾德的假說。

有機生油和無機生油最大的差別是,有機生油講橫向運移,無機生油認為以縱向運移為主,即沿斷層運移。所謂斷層就是通道,無機生油既然是深部成因的,那就應該到結晶基岩裡面找油。越南的白虎油田,深入到花崗岩1500米,仍然有油氣顯示,這是有機生油論無法解釋的。至於說公認白虎油田是無機成因的油田,也不一定。花崗岩確實滲透率很低,但裂縫很發育,側向運移過來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的。

雖然無機成因說在學術上假說不斷,證據頻出,但石油業內的主流觀點仍是有機成因。


子非魚gsl

在遠古的海洋裡,生活著很多水生動物。它們有的體型大,有的體型小,甚至還有很多浮游生物。(36億年的時間,遺體重量可怕)

當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們的屍骸就沉積在海底。有的骨骼變成了化石,但由於海洋中有很多鹽分,它們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被降解(就好像醃鹹魚一樣,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由於海底的水壓很大,所以長年累月動物和微生物的屍體就逐漸被壓縮。幾千年後我們看到的沉積岩,就是壓縮的結果。

在強大的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液化,變成了石油,存在於沉積岩中。


羈旅前行

摘自知乎:油氣的有機成因學說,是經過實驗提出理論理論指導勘探勘探成功案例不斷完善理論的極富生命力的學說。自從它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它在全世界範圍內指導了無數的油田獲得勘探成功。

  1. 有機物殘骸分散沉降在水底軟泥裡,被水底微生物消耗一部分後,被水底自發形成的缺氧還原環境保存下來;【有機質的來源與保存】
  2. 水底軟泥逐漸演化為泥/頁岩,有機質則經過熱演化逐步成為複雜乾酪根;
    【從基本生物殘骸轉變為性質穩定的乾酪根】
  3. 長期緩慢沉降的地殼,能夠在龐大的面積內,年復一年的積累富含有機物的軟泥,併成為地層中體積巨大的泥/頁岩(烴源巖)層;【地層沉降形成大範圍厚層烴源巖】
  4. 乾酪根在不斷增大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開始依次發生熱解和裂解反應,釋放大量油狀烴類物質,這一過程得到了充分的實驗室證實;【烴源巖中的有機質發生化學反應,釋放油氣】
  5. 地質沉降過程的繼續,伴隨著沉積體系的滄桑鉅變,不同性質的地層漸次形成;【沉積盆地內形成多種岩石類型,提供豐富的生儲蓋組合】
  6. 烴源巖逐漸生烴,在內外的巨大壓力下將烴類物質排出;【初次運移,或稱排烴,將烴類物質從烴源巖裡釋放到周圍儲集層中】
  7. 主要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氣在儲集層裡發生運移,直到無法繼續上浮為止;【二次運移,直到遇到具有特殊構造形態、特殊儲蓋組合的圈閉】
  8. 這些圈閉裡的油氣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倖存下來,活到了19世紀中後期,被人類逐漸發現;【一個個沉積盆地內裝滿油氣的圈閉被發現,一個個大油田拔地而起】
  9. 隨著勘探手段和地質認識的不斷進步,許多過去被忽略的、未發現的油藏終於又被揭露出來啊,石油峰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我輩石油人的驕傲與自豪,希望與夕陽。】

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類消耗油氣的速率遠大於自然界逐漸生成的速率。油氣在經濟意義上的枯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新能源的發展與逐步取代油氣,勢在必行。

-----------------------------------------

關於近期社交平臺熱議的無機成因的評價:

油氣的無機成因學說,它源自於19世紀後期,並且獲得了無機成因天然氣田的勘探驗證。但這個學說的問題在於,它尚未指導一個油田取得勘探成功,反倒失敗了不少探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寶。不管有關研究者多麼堅持,提出多麼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來豐富無機成因理論,但事實卻是殘酷的:還沒有在地球上發現無機成因能夠形成更重的液態烴的任何證據,實驗室裡沒有,勘探實踐裡也沒有。 在另一篇回答裡提到的(

如何看待《石油枯竭騙局?“三百年驚天大騙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變成的!”》這篇文章? - 知乎

),松遼盆地昌德氣藏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個有充分地球化學證據,生產烷烴氣體為主的無機成因的,天然氣藏。

石油工業並不排斥無機成因理論作為現代油氣綜合成因理論體系的一個良好補充,畢竟能夠發現更多油氣是一件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情。但是,任何理論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詳實的科學論證與勘探成功上。

無機成因論恰恰在這兩點上令人難以信服。

實際上,在中國石油地質科學界,有關的學術交鋒由來已久。在10多年前,就發生過一場無論是層次、規模還是影響力都令人側目的學術大討si論bi。討論的雙方都是國內油氣勘探一線有多年工作和科研經歷的專家,觀點對立之尖銳,言辭之犀利嚴肅,在學術界的討論中都是罕見的。

討論的結果,其實是持無機論者要麼是

用錯證據,要麼是對地質證據的理解出現偏差,要麼是使用了一些沒有證據的言辭,要麼是持無機論者的理論還存在漏洞。


京州市委書紀李達康1

不能說“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這個理論是唯一正確的,但是這個過程是行得通的、可能的、至少有相當部分的石油是這麼形成的,而目前反對該理論的大部分論據都是無效的、錯誤。

石油的有機成因論是什麼?

首先要說一下,石油的“有機成因論”中,石油的來源不僅僅是動物屍體,事實上,該理論中,石油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植物和微生物。

而這個理論認為石油的形成是這樣的:

1,生物死後(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他們的屍體一部分會被氧化破壞,但仍然有一部分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泥沙等沉積物中保存下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埋藏物會以有機物的形式,在地下越來越深;

2,在埋藏的過程中這些有機物經歷了複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變化,通過腐泥化和腐殖化過程形成了乾酪根(Kerogen),隨著埋藏深度的進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乾酪根逐步發生催化裂解和熱裂解形成了最初的原石油;

3,伴隨著地質運動,這些原石油從生成他們的岩石中跑出來並且不斷聚合,變成比較大的油氣礦藏

生物屍體有那麼多嗎?

人的生命是很短的,甚至於人類的歷史就很短,所以在人的視野裡,如果沒有火山爆發、地震、海嘯之類的災難,大家會認為某一個地方的地形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實際上地面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只是速度太慢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土壤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地方是岩石、沙漠,有的地方則是可以種地的土壤?伴隨著岩石的風化等等各種複雜的作用,有的地方的土地在不斷的加高,而我們上面說的,帶有有機物沉積的物質就是這樣不斷的加厚。

所以如果調整時間快進,我們會發現,一片森林的變化不是某一天突然一個地震把森林埋到了土裡,而是隨著植物、動物的生存、死亡,森林的地面在緩慢的升高。而就是這個緩慢升高的過程讓動植物的屍體進入了土壤並且深埋地下。

這個速度大概是多少?有人推測地面增加一釐米的土壤需要三百年。這個速度確實非常慢,整個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過程中,加厚的土壤可能也就剛剛夠超過你的腳踝。但是如果把時間尺度放到地球上有生命的時間,加厚的土壤卻可以達到幾百公里厚。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因為土壤可以加厚幾百公里,所以現在就應該有幾百公里高的山,而是說,在大尺度的時間面前,一切小的積累都可以變成可怕的龐然大物。

而且事實上,地表的動植物的屍體只是佔了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說下圖中人們在深海里拍攝到的景象,可以看到圖片中有白色的雪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海洋里正在下降的生物殘渣。當然,還有更多的你看不見的微生物和


1522226


6353902879

當然是不對的,也沒有哪個理論說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樓主這樣問,想必是想當然或受外行的指點才這麼認為的。

那麼,石油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反推,就是從現在的石油形態推導出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石油也有老石油、新石油之分,老石油,就是重質石油,例如委內瑞拉的石油,開採成本很高,更老的石油就變成瀝青了,再老,就變成油頁岩了。所以,石油也有一個生命演化的過程。新石油呢,就是我們常說的輕質石油,也就是優質石油。再年輕呢?可能就是天然氣了。也就是說天然氣可以變成石油。所以,很多油田,都有天然氣伴生,當然,也有純粹的天然氣田,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天然氣都有機會變成石油,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變成石油。天然氣從哪裡來?我們可以看看大洋的底部,現在議論得罪熱鬧的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他們是同一類物質,只是賦存的地方不一樣而已,一個被埋在地下,一個被埋在海底。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可燃冰是石油形成的最初狀態,或者說,石油是可燃冰變成的。我們可以想象的出石油形成的過程:可燃冰在海底,在海水的壓力下,被海洋沉積物埋藏。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聚合反應,形成石油。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海洋沉積物主要是石灰岩,我們很少在石灰岩地區發現油田,油田主要是在砂頁岩地區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砂頁岩具有很好的密閉性,能把石油封存起來。石灰岩很難形成巨厚的岩層,通透性好,可燃冰還沒變成石油,就變成氣體跑了。所以,現在我們發現的油田有一個特點,大多與古海洋遺蹟有關,所以,石油的形成跟海洋密不可分,形成石油的物質肯定跟海洋有關。海洋中最多的有機物是什麼呢?當然是各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死亡後沉到海底,在海底缺氧高壓的環境下被保存下來,變成甲烷,形成可燃冰,就像我們今天看見的一樣。所以,石油在一直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石油形成的各個階段的實物“海底有機沉積物、可燃冰、甲烷、天然氣、輕質石油、重質石油、油頁岩。”

最後還要糾正一個問題:煤也不是森林變成的。雖然有些樹木成為了煤的一部分,但他們不是成煤的主要物質。主要物質雖然還是植物,就像石油的主要形成物質不是動物,而是海洋微生物一樣,形成沒的主要物質是草本植物。我們現在依然可以看到煤的形成各個階段的實物:最初階段是草炭、然後是泥炭、褐煤、煤,無煙煤。煤最後會變成石墨。所以,煤的形成跟溼地有很大關係,溼地會把形成煤的物質一層層埋藏起來,形成巨厚的煤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