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后来的我们》?

詠卜分離

4月28日,不仅仅是《后来的我们》主演井柏然的生日,更是《后来的我们》首映的日子,一部勾起所有人感触的电影,虽然有人不看好,但一部有情怀的电影总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和纪念的。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对情侣在十年内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负相离的勾人心弦的故事,命运那神奇的转轮,在现实(北漂,贫穷,租房,失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无奈的推动下,将那一个个我们羡慕的爱情就那么给破灭了。而十年后的久别重逢,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猜不出刘若英给出的结局,应该会像歌词里的那样“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吧……

还记得刘若英曾经提到过“我们总在电影里寻找到可能遗忘的自己或者渴望的人生”。大家有的想到的也许只是《后来》的续集,一种情怀;但是否考虑过那是对曾经年华的纪念。或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刘若英和陈升曾经的感情纠葛了。但他们之间的那种沉重的遗憾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逝去的感情只能作为曾经的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涩的年纪,遇见沉稳的他,社会的浮沉,怎能不使小女孩爱慕那坚强的臂膀;但陈升知道自己不能,而且自己对刘若英有的只是欣赏和关照,并未逾距。

据说,陈升只穿过两次西服,一次是结婚,一次是刘若英的演唱会。那时刘若英苦苦请求陈升观看自己的演唱会,以为他最终不会前来,结果却在演唱《为爱痴狂》时出现在现场,当时刘若英高兴得无以描述,每个人看到那一幕的她或许都会为之一颤,那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但,两人终究无缘,陈升深知这一点,时隔不久与“奶茶”刘若英解约,后来的见面也是时刻保持距离。而刘若英在陈升面前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姑娘,对爱的执着,令人心疼……

刘若英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学会了如何去爱,但也在19年后将这些化作了美好的回忆,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和电影中,悲伤而不悲哀的过往。


影视口碑榜


作为一名奶茶粉,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第三天,便去捧场,影评早就该写了,可是却迟迟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为此,又去把《如何写影评》这本书翻了个透,依然无果。


苦思冥想几日,无意中翻到美国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在《优秀效果写作:情节与结构》,用书中介绍故事情节的LOCK体系对比分析《后来的我们》,发现原来是奶茶刘若英在讲故事的能力上尚欠火候。

L代表主人公(Lead)

观众希望将自己与主人公联系起来,这是他们读懂故事、进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渠道。为了创建这种联系,我们需要赋予主人公四种主要特征:身份认同、引发同情、令人喜爱、内心冲突。


身份认同(共鸣):意味着主人公和我们一样,我们可以找到他和整个人类共通的层面;和我们一样,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后来的我们》中的男主和女主,他们的身份是“前任”,这一特性会刷掉一半的观众。的确,很多人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前任,但是让人一生带着“你的遗憾中有我的过失”的实在不多,大多不过是匆匆而过的过客。


引发同情:它在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中创造了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感,让观众更加关心主人公,并且关心他所面领的挑战。

关于引发同情,北漂主题会让人同情,但是电影中的林清,作为2007年北京毕业的大学生,混成那个吊样,应该没几个人认为他值得同情。要知道,这可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光,大学生虽算不上稀罕物,也绝对不至于沦落到靠卖盗版光碟,住肮脏杂乱群租屋的地步。


令人喜爱:讨人喜欢的主人公会做讨人喜欢的事。

这个得分全靠演配角田壮壮来获得,过年蒸的那屉豆包,那一勺一勺往玻璃瓶里装的豆瓣酱,以及最后给小晓的那封信,都让人对这老头产生强烈的好感。

内心冲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情感挣扎,那么他就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内心冲突,男主的内心冲突不过是想要开发一款游戏,但是一时半会又没能靠它变现,以至于连真爱都不敢挽留,这种低级别的冲突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O代表目标(Objective)

目标就是主人公要冲破重重困难为之实现的东西,分为两种形式:获得某种东西或摆脱某种事物。


男主林清的人生目标不过是在北京赚钱,买大房子,然后就可以肆意而粗暴地要求父亲、女人住进他赚来的大房子,这种格局实在太低。

电影里女主小晓一开始的目标要在北京有一套大房子,即便后来发现真爱,也没能经得起男主林清一时的落魄选择了离开。一直到电影的最后,在真实与谎言的调侃间,也没看出小晓到底有怎样的人生的目标。

C代表反抗(Confrontation)

为了使故事情节发挥最大的效用,需要创作一些反面势力与正面人物进行对抗,来阻碍其实现目标。

关于故事的冲突有这样一句老话:“把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挂在树上,朝他扔石头,然后再把他放下来。”

《后来的我们》中的反面势力不过是街头扫黄的城管、飞扬跋扈的顾客和不近人情房东,这些冲突实在不够刺激,没法直指人心。


K代表出人意料的结局(Knockout)

“Knockout”含有“淘汰”的意识,是一个隐喻,暗自人物角色所面临的最后一战或是最终选择。结局事关重要,观众希望看到结尾能够大吃一惊,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让读者或观众感到心满意足。

电影结局是林清祝福小晓找到那个愿意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而小晓则读着林清父亲的信,将所有的行李寄往老家遥江镇.....这样的结局只能说符合大众伦理道德,毕竟林清有妻室有孩子,也只能带着彼此的遗憾继续各自的生活。


在美国故事大师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一书中她写到:

“事实无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维系它,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能激发人们对你的信任。人们更重视他们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只会相信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人们一旦将你的故事当成他们自己的故事,那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强大力量”


显然,作为台湾的刘若英,在《后来的我们》里讲述的故事,太过浮于表面,没法让观众切身体会到那“这就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的信任感,唯有亲身经历过或详细调查过2007到2017年间发生在北漂一簇的生活,方能把这故事讲好。

希望奶茶刘若英能在讲故事的能力上多下苦功,期待下一部电影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在下愿意再为其捧场。


幸容一上海

- 1 -

刘若英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将于4月2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一部青春文艺电影,讲述一对男女相识、恋爱、分手、错过、重逢的故事。


关于爱情,关于青春,总能唤起很多人的回忆,那些或美好或苦涩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这对异乡漂泊的年轻人,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相识。他们怀抱着共同的梦想,一起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打拼,也踏上了一趟相聚相离、爱到血肉模糊的情感旅程。


十年后的他们在飞机上偶然重逢,让所有故事有了“后来”,可是他们懂得如何去爱了吗?



在曝光的“没有我们”后来版系列海报中,有这样一句话:


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曾经,因为你的一个眼神,我连孩子叫啥名都想好了。


可是,后来,你填满了我的整个青春,我却成了你记不起的过往。


曾经,我以为我们相爱,就能抵抗所有的现实。


可是,后来,只剩我的一句“我爱你”,你爱的却不再是我。


曾经,我把你放在我的未来里,也把自己埋进你的梦想中。


可是,后来,我们没有在一起,未来和梦想都有了,只是没了彼此。


他们说人生最美是相遇,我却发现最难是重逢。拼了命翻开往事,想找回曾经,最后醒来只看得到四壁白墙和泪眼模糊的自己。


他们说错过是一种美,我却始终不愿相信。因为不是错过本身美,而是错过后有勇气重新接纳自己、拥抱生命的那个“我”最美。


后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

但,后来的我,很好。

也希望你好。


- 2 -

刘若英唱了18年的《后来》,歌词和曲调里满满都是深情和遗憾,曾经深爱的那个人消失了,却再也找不回来。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21岁的刘若英遇见陈升,开始了一段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的苦恋,默默守候了整整15年。


陈升作为她的恩师,可以在事业上给她鼓励和支持,却始终无法接受她的爱。

他什么都懂,但已为人夫的他在感情上选择克制和隐忍,让这个情窦初开的爱徒断了所有的余念。


32岁那年,刘若英开了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当她演唱《为爱痴狂》时,陈升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眼前。


那是她第二次看到陈升穿西装,上一次是在他的婚礼上。

即便当时的她已是众星拱月的大明星,见到师傅,依然开心得像个小姑娘,化身宇宙第一小迷妹。

当她走到陈升面前,问:“你能给我一个拥抱吗?”

陈升只是拍了拍她的头,再无其他。

那一刻,她也终于明白,他们此生的关系,止于师徒,也再无其他。

2011年,41岁的刘若英宣布:我结婚了,收到大家的祝福,谢谢大家的关心。

没有陈升的这些年里,她去旅行,她在写书,她拥抱了新的生活和爱情。只有真正学会放下,才能重新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

去年,她在演唱会上唱了《后来》,一度奔溃大哭。



人最怕的就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听懂了一首歌,发现自己成了歌里的人,回忆绕不开,往事惹尘埃。


幸运的是,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爱与被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 3 -

2016年7月21日,五月天发布了专辑《自传》,里面收录了一首歌曲,就叫《后来的我们》。


阿信说这首歌的创作可以解释为空前的感性和煽情所致,它源于一个太私密的故事,在对着某个看不见的人倾诉。

它是勇敢追求理想的象征,是男生对女生的期望,期望她可以遇见更好的人,可以过更好的人生。

这首歌被网友评为最为虐心的一首,更被歌迷视为继《突然好想你》《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之后的“虐情歌三部曲”尾章。

只期待 后来的你 能快乐

那就是 后来的我 最想的

……

无论是 后来故事 怎么了

也要让 后来人生 精彩着

后来的我们 我期待着

泪水中能看到 你真的 自由了


细致工整的歌词配上婉转上口的曲调,讲述着无奈苦涩的分开,但依然怀抱美好祝愿的故事。


听着听着,眼睛不禁就湿润了,对心灵的触动汹涌澎湃,舔舐了所有的旧情怀,夹杂着遗憾,又传递了满溢的祝福。



知乎网友@落欢说:


听《突然好想你》《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时,在想念一个不在身边的也不知道过得好还是不好的人。


而《后来的我们》,确定了他(她)成为别人婚姻的一部分,只能在远方看着对方走向别人,虽然内心仍然耿耿于怀,但还是会慢慢放下,在婚礼上远远看着,露出笑容。


字字释然,却也字字戳心。


很多人都曾许下这样的愿望,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一起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但是到了最后,不是只剩自己一人,就是身边换了一个人。


还有很多男女约好了以后,结果却把彼此弄丢,独自一人在偌大的城市里飘摇,寻不得方向,也看不到未来。


后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就会失去拥有幸福的能力吗?


其实,不然。


所有的故事和歌曲,都在告诉我们:


无论我们爱得多么撕心裂肺,爱得如何惊天动地,爱得怎么无法自拔,看到对方远去的背影,都要学会洒脱释然,懂得好好说再见。


有再多的不舍,也要狠心割舍,用全新的幸福,将所有的遗憾包裹着,等时间让故事圆满。


后来的我们,不再并肩前行。


后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


后来的我们,各自安好。



我就叫一点小九九

划重点:

1, 艺无止境

2,人类的生命,没有这么肤浅,人类的审美,容不得敷衍。


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已经是满心的愤怒

这种愤怒,大约是在电影院时第一次想起身离开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是我在电影院看的最糟糕的电影,目前还没有之一

在决定写点什么之前,我一直在迷茫而焦虑的思考着三个问题——《最后的我们》到底糟糕在哪里?我为什么愤怒?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希望我可以有一个理智的表达,但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做到。

我来举个例子:

我和一个女孩是朋友,我们在火车上相遇,女孩性格独立,渴望爱情,谈了不少不靠谱的爱情。终于有一天我们在一起了,感情非常好。

我们一起过了很久的苦日子,然后有一天,工作不顺心,啥事都不顺心,梦想没有得到实现,我终日低沉暴躁。然后我们分手了。

对,就是,分手了。我也没挽留。

然后过年我要请她回去过年,争取了最后一次。我说我有了车有了房,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她说你不懂我。

后来我们在飞机上遇见了,我们整晚都在聊着过去的事情,彼此耿耿不能忘怀那段恋情。飞机延误,我们一起搭车回家。

回去的路上,我们不停的感叹,啊,后来我们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

到家了,我们互道了一声再见。

故事完了。

主要的故事就是这样。

中间的插曲是,我爸爸很喜欢她,临终前给她写了一封很感人的信

关于故事的感受,都是主人公自己说出口了。比如“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如果我给你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你能得到什么?也像他们一样感叹一句,啊,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

除此之外呢?

没有。

愤怒的原因之一是,除了这句出自于电影主角说出来的台词的感叹,所剩无几。相反,很是焦虑。

1,分手。很抱歉,我没有明确的看清楚分手的原因。且非常不理解两人的分手。

2.,男主。非常没有魅力的一个角色。出去了嫌家里破,埋怨父亲不理解自己,埋怨父亲不跟自己住。遇到事情就暴躁,喜欢女孩子却不去把握住人家,他明明是有机会的,如果是真爱。最后把得不到的原因归为青春,青春多舛,所以我失去了你。这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我很难认同编剧的价值观。

在这个故事里,我只感受到了男主的聒噪!不是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命运和青春的。问题的根源,不应该是人吗?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看不到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是追踪问题根本的。

就像有人给我抱怨了一番,然后酸酸的抖出一句诗,然后拂袖而去一样。这像是故事艺术在中国的衰竭。

我知道《最后的我们》票房成绩有了,但是我不愿意承认,一个故事的好坏、电影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观看它或者创作它的人的审美和情感认同。

某种程度上来讲,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高级就是高级,低级就是低级。人类的精神境界深渊一般深不见底,不是浮于表面的随意拎出一个故事,恰好可以覆盖住你的伤口,它就是一个好故事了。

它不够好,不够高级,不够深入且有价值的表达出人类困境。

第一,爱情是高级的情感,没这么肤浅。

第二,人也是一个高级的动物,没这么容易妥协。

人类有很多困境,每一个困境都是一个深渊。

不深入深渊,如何能让故事发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这样矫揉造作,满足这种溢出口的悲伤。把悲伤当情怀,宣扬的满世界都是,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在俗浅的伤痛里低吟出一句诗,以为这就是人生。

更可怕的是,这部毫无新意的故事,从编剧,到导演,到监制,都感动的一塌糊涂。而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市场很大一部分创作者的审美和创作标准与水平。

什么时候,电影艺术的门槛如此之低?

每年那么多青春片、偶像剧、怀旧片、(抱歉我不想举例子,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面对同样的问题,很多同类型的影片,都比这部电影处理的好那么一点点,就算只是好一点点,我也不愿意拿出来跟这部电影实名比较)所表达的主题和故事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都相差无几。

文人才子把一个浅显的问题反复咀嚼,吐出来的东西都相差无几。有时候,观众倒比他们清醒。

但是,这些文人才子不应该如此的。

他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人应该学会忏悔,也应该勇敢的去忏悔。不然,你怎么看到最真的东西?

如果有一天,这个故事的编剧、导演看到了我愤怒的评论,我很想对他们说两句话——

1,艺无止境

2,人类的生命,没有这么肤浅,人类的审美,容不得敷衍。



------


编剧演绎法

《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和《后来》这首歌一样戳人

后来的我们恐怕都唱着《后来》消失在人海了……

刘若英真的很会挑演员

井柏然不到三十岁,却演出了三十四五岁的沧桑;

机灵活泼的周冬雨哭出了爱情错过后的绝望;

更不用说田壮壮老师,眼神里都是老林对见清的父爱如山。

没看电影的时候,在我的想象中,这是一个关于遗憾的故事

看完后

心情却是比较沉重

遗憾是遗憾

但是错过就是错过了......

———————萌萌哒的分割线—————

这部电影叫“后来”的我们,但我只喜欢他们“以前”的故事

我不擅长做影评,我只能说,我是懂他们的人。

我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北京已经的地下室,除去负一层负二层,以至另有负三层负四层,没有好阳光、没有好氛围,只需愈来愈多的暗中与湿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48, "thumb_url": "81df0003aa9366e1733e\

猪仔妹

不管你们怎么评价这部电影,我就是感觉它不错。

电影没有上映之前就看到很多关于它的消息,当时就觉得要去看一下这部电影。

关于网上说的退票营销我不知道真假,我也不关心真假,我关心的只是这部电影怎么样,我不需要知道它是怎么的一个过程。在我看过很过不好的评论时我还在想,我是否还有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去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多年的网络生活让我知道,网络上的消息不能随便相信,要靠自己去分辨,我带着万分怀疑的态度走进了电影院,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是在一边观看一边联想的状态下看完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我感觉电影中的见清和小晓两个人的爱情状态和我特别想,看他们两个人就像在看自己的爱情生活。刚毕业的自己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色彩,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总把生活想的很简单。遇见一个爱的人就想要给她所有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次一次打击过后自己想过放弃,想过逃避。电影中见清和小晓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住在简陋的房间可是很快乐,不正是和我们一样吗,简单的日子却充满欢乐,我也曾经带着一大包一大包行李搬家,也曾经为了省钱在深夜等着公交车,也曾经在垃圾站捡过别人丢弃的破家具,也曾经和一群人合租过一个房子,也曾经在城市的街头尽情的宣泄自己,也曾经和爱的人快乐的吃着泡面,这不正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吗?

见清后来有钱了可是并没有和小小在一起,这是男人有钱就变坏的吗?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才会给你这样的猜想?小晓和见清分开是因为见清买不了房子吗,是因为见清没有钱吗,是因为见清在网上聊了个网友吗,恐怕都不是吧。曾经雄心壮志的见清把自己的理想都掩盖住,每天住在出租屋里打着游戏,在街道摆地摊这些不都是因为为了爱情放弃了理想吗?小晓不想看到他这样,她说不能因为我想要什么,你就忘记自己想要什么。

这电影和前任这个梗还真没有什么关系,顶是在电影中提到过这个名词,顶多是相爱的人没有在一起。怎么会和前任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前任3的热度没有过去想让你再重温一下。很多人说看了这部电影想到了前任,我拜托你见清是因为年纪和家庭的原因才结婚的,你呢,不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寻找理由了好不?你未嫁我未娶你怎么追都行,家庭孩子都有了,你还想这么多,是你的小三之心泛滥了吧,生活只有逝去的爱情吗?责任哪去了?

很多人没有和自己喜欢的在一起,不要去怪这个世界,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见清在地铁追上了小小为什么不留住她,小晓见到见清为什么不留下来?仅仅是因为生活的原因吗?你顶多怪一个有缘无份吧。

如果生活中有见清和小晓这种恋人,既然家庭和爱情没有统一,你就要选择家庭,我劝你别再见面,别再联系,别再给彼此增加负担,就算你再爱又能怎样,有些事情已成定数,有些人已经被失去,生活又不止爱情。

最后再说一句,别再被别人左右你的想法了。


九思电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49f000fc9c6b9827936\

行走在小城

一开始去看这部电影,我是因为五月天才去看的,看完之后发现电影剧情确实和他们那首歌没有多大关系。


电影主要讲的是两个年轻人十年里相遇、相识、相爱、分手、重逢、告别的故事。 十年前,方小晓和林见清在火车上相遇。


十年后,方小晓和林见清在飞机上重逢。只不过,他们早已回不到从前了。


十年的春运,方小晓和林见清在回乡的火车上第一次相遇,那时候的林见清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一样有着一腔热血,总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方小晓是早已在北京混了几年日子的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艰辛,让方小晓一开始看起来有点“拜金”。她总希望自己能够嫁个北京人,有房有车,这样就可以不为生活所愁了。


也正因为这个信念,小晓交的男朋友看起来条件都不错,但实质上却一点都不靠谱,让她一次次地被伤害。



林见清早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喜欢上了小晓,一直默默守在小晓的身边,每次她受伤了,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小晓的面前,安慰着小晓。


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他们都爱上了对方,然后在一起了。这个时候的他们,像大部分北漂青年一样,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虽然没钱,过得也不好,但是两个人能在一起总是感到很幸福甜蜜。


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溜走,即使再幸福甜蜜的日子,也会有厌倦的一天,他们俩也都慢慢变了。


其实小晓在决定和见清在一起时,她就开始改变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拜金”,妄想希望通过男方来改变生活现状,而是希望通过两人的努力奋斗,慢慢地改善生活。



但是林见清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接触到生活的艰辛、朋友的嘲讽,也开始变了,脾气变得不耐烦、和小晓的话也不多了,并且他对小晓的了解还一直停留在最开始的“拜金”,根本没有发现小晓的改变,也不了解现在的小晓。这也是导致他们之后分手的引火索。


终于有一天,小晓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收拾行李走了。见清发现后追了出去,在地铁站找到了她,但是他并没有上去,两人就这样分开了。


在小晓离开后,见清开始继续设计他的游戏,最终这个游戏也给他带来成功,他买了房子,以为小晓会回到他的身边。


又到一年的春节,两人相约回到家乡,继续装作情侣,见清自作主张地让他的父亲跟着他一起去北京生活,也让小晓一起去新房子,但是他的父亲和小晓根本就不愿去。



见清在挽留小晓的时候,还一直以为小晓还是一开始的小晓,但是小晓却说:“我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爱对方,却其实根本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很容易就让对方受伤。在懂得爱的时候了,身边的人或许再已不在,就像奶茶的《后来》里面说的: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在那次之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了,见清也找了新的女朋友带回了家。


过了几年,他们在飞机上重逢,方小晓还是孤身一人,而林见清早已有了妻儿。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谈起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也承认着他们曾经都深爱着对方,只是缘分太浅,最后没能一直走下去。



几年前的匆匆分手,可能都给两人留下了遗憾,而这次重逢,正好是一次很好的正式告别。


其实我也挺赞同,现任最好就不要见前任,但是从另一角度上说,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遗憾,他就会一直念着想着,倒不如找个机会好好说清楚,和以前做个告别,这样起码两人都可以慢慢释然放下,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去。青春嘛,总会有些遗憾,那就和遗憾好好做个告别,放下心中的那些遗憾,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才是真。


若干年后,或许你早已收获到了稳稳的幸福了,再回想起当初年轻时稚嫩爱情,可能会有点小遗憾,也可能会觉得往事早已成浮云了,还是好好把握当下吧。就像《爱情那点事》里面唱的:年轻时不懂爱情,懂了爱却不再年轻,多少的刻骨铭心,转眼已是浮光掠影。


愚小佳

《后来的我们》被恶意退票,我为他鸣不平。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539167390e65554987377b1156a64c3\

hello行走的荷尔蒙

如果单从剧情来看,是方小晓和林见清错过的爱情,但透过剧情去看,这部剧应该是刘若英对陈升的怀念,毕竟林见清的人设还是和陈升很像的。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看到初恋还是忍不住的想和她在一起。

故事的开头是两人在现实的相遇,那种黑白画面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直到在彩色的回忆当中,林见清说:如果依恩永远都找不到凯莉的话,那它的世界就失去了色彩。这番话让观众彻底明白了影片的拍摄手法。

如果当初林见清能够勇敢一点,对着想要分手的方小晓说一声“我还爱你,不要走”,那故事的结局大概会不一样,但现实就是现实,哪怕最后林见清在北京买了房子,哪怕他最后仍然爱着方小晓,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周冬雨饰演方小晓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女主的成长也是十分的明显,虽然井柏然将三四十岁大叔的沧桑感表达出来,但表演力还是没有周冬雨的好,也可能是由于人设的原因,让大家不是很喜欢。

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小娱听到后方的两位女主哭的很伤心,还问旁边的女生借了纸,听到其中一位说“我跟他爱了三年”,有故事的人看这部电影,满满的都是泪点,但这部片子不适合理智的人去看,因为当真相一步步的剖开,你会对于这部电影有些失望。

除开林见清和方小晓错过的爱情之外,这部电影还融入了其他的元素,北漂蚁族、老人独守故乡等,估计北漂一族的人会很有感触,但对于小娱而言,最触动内心的却是林爸的那一句“小晓,回来了啊”。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林爸从好友满座到独自一人,就是等不来儿子林见清的回家过年,当镜头转到林爸看着没有想起的电话时,孤独的在烤着火的时候,小娱仿佛看到了在家的父母,所以一下子眼泪就流下来了。

而最后林爸的那封信也是点透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吧,不愿意打扰孩子,只想着孩子好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