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说月薪三四万,月入十万的人比比皆是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屠龙有术

我先说说我在魔都吧。

做业务之前是做it的,也就是大家口中的3-5万人员中一个。打工的公司三马企业待了10年:马云 马化腾,马明哲。

现在在做软件开发业务,也就是帮马爸爸的企业,关键企业,合作企业做软件开发。

当然,这种开发就低端了,马爸爸企业人均3-5万(社保企业还要缴纳7000左右),还有股票期权的。但是外包出来的,一般人均也就15000的成本了,加上公司社保2000成本,人均在16000-17000(员工报给社保局工资当然只有3500了,剩下的万把块不记公司,一律走出差报销等,否则公积金社保让企业直接死了)。

这样一个技术人员月支出在1万7 ,让他们去马巴巴企业做下脚料的业务(核心业务马爸爸自己员工做),马爸爸们一个月均支出2万3。 除去管理招聘裁员垫资(马爸爸给钱不积极),一个人赚4000左右的剩余价值。

不过马爸爸用人也多,一个上海一个马爸爸差不多就用5000个,还有工农中建交,复星恒大等等企业,都是上千呢缺口。

这种小包工头普遍在100-300人数之间,这群包工头年收入在500-1500万。

那种超过300的包工头,有技术沉淀,溢价能力强,基本在2000-5000年收入。

上海未来20年,天天云计算大数据的,人一直缺,包工头搜索人才培养人才卖给马巴巴之类的,收入还是乐观的。


土豆hd

月薪和月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月薪代表着是固定的时间,领取固定的薪水,通常是单位时间内固定服务一个雇主。比如15年前我在国企修路时,那个时候就是挣的月薪,每月2000元,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全年除了春节,没有假期,就是这个下图这个单位和环境。

实在受不了了,首先是不自由,其次是看不到前途,因为我没有学历,很难提升,最多熬几十年退休,我觉得太可怕,太漫长了!所以选择了辞职,2003年辞职后,前前后后做了很多不靠谱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销售为主,从零底薪做到月薪最好的时候,2008年也就七八千,但在做销售的同时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互联网建站、优化、推广等营销相关技能,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能够在网上独立的接单子做了,等于是兼职收入,2009年我的兼职月收入达到每月15000左右的时候,我就再次从网络公司彻底辞职,回家做自由职业者。

从2010年到2016年这六年稳定服务3-5家公司,平均月收入五万左右

但这种做技术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存在天花板,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再服务更多客户了,2017年年收入达到一百万,但再想增长已经很困难了,我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忙碌,我希望留出时间多陪家人,多旅行,所以想要赚更多的钱,必须要改变商业模式。

2017年下半年开始做自己的知识付费项目,2月份收入超过十万,3月份收入超过十六万,相信未来会越来越高。




所以,我感觉选择真的比努力更重要,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要拥有一技之长,以我的条件和资历,如果是找份工作挣月薪的话,在重庆的行情,基本上月薪上万一大关,但做自由职业就不同了,因为我可以同时服务几家公司,他们不会要求学历,只要看结果和数据,所以做到年收入一百万也并没有觉得特别难,只是过程有点漫长,我从月薪两千辞职重新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做到年薪十万,用了六年,从年薪十万再次辞职后,做到自由职业年收入一百万用了八年。

我十五年前的国企同事,目前的月薪税后不到六千,但再熬二十年可以退休。

你是愿意在一个地方挣月薪一万的稳定工作?还是愿意不稳定,但每年能赚100万的收入?这是一场赌局,你怎么押注?


森居简出

说实话,当然是想笑啊。

就拿某乎来说吧。热门的话题已经从几年前的“月入1万是什么样的体验”,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月入5万?”“月入10万,难么?”然后你就会看到下面一大堆的回答,都是月入10万,20万的大有人在。好像现在早已经脱贫迈向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工资单,顿时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至于么?

来看看2017年出炉的全国各城市平均工资排行榜吧。

你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月平均工资也还没有上万,北京最高是9240。而且注意,这还是指的是税前收入,还包括了“五险一金”。因此,个人实际拿到手的收入其实是还低于上表数据的。

再来看看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的分布比例吧。

可以看到,平均工资在4.5k—6k区间和6k-8k区间的占比最高,分别是18.7%和18.5%。而月工资>10k的,总共占比26%。如果你的月工资水平在1万左右,也就打败了北京超过71%的人。向题目中所说的月入3,4万的人,总共也不过占比7.3%。

当然,考虑到北京庞大的人口基数,7.3%的占比也得百十来万人出去了。这些高收入的人群一般来说都是高学历的精英分子,在类似某乎这种偏向于高质量人群的平台中,还是占的人数不少的。不过,我们不能只关注这极少数的高收入人群,就认为社会中月入10万的比比皆是了,只是因为他们在网上曝光率比较高而已。况且,你在网上平台上看到的晒收入,几分真几分假谁说的准,吹牛皮谁不会。

有人说,要想挣大钱,就得自己创业。然而,那些鼓励你创业的人,不会告诉你创业的血淋淋的事实,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能熬过创业开始的头三年,而据统计,能熬过头三年的公司不超过30%,大学生创业中,失败率更是超过了99%。先来看看2017年新倒闭的公司们吧。这些很多可能是过了B轮融资的风投行家中的“黑马”啊。

至于大学生创业,2017年底,很多双一流大学都公布了自己的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中显示,各大双一流高校中,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占比极少。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的为68人,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互联网和文化创意。北京大学创业人数为50人,浙江大学创业人数为68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的人数仅为26人。

你确定自己能比得过这些学霸学神们,创业成功么?

不要过于关注网上的那些人们的晒收入了,看看就好。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好,钱不用多,够花就行。


浅云慕

因为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缘故,月薪三四万、月入十几万的人就在我身边。很多大佬讲一节课就是二三十万——要知道,“一节课”的意思是,这二三十万是一小时的时薪。

看到这个问题下面很多人阴阳怪气地说根本没有人挣那么多,都是吹牛云云,我想说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网上也有很多人说月薪三四千的,但是因为这个数字太普遍了,挣三四千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底薪”,所以你没有留意。而对于月入三四万你则格外敏感,每看到一次就默默记下来,所以才觉得“比比皆是”。
所以,不是月入三四万的人遍地都是,而是你的大脑对于这件事“选择性记忆”,可能月薪三四千你看了十几次也没有记住,月入三四万你看到三次就觉得“比比皆是”了。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我的那些朋友是怎么做到月入十万甚至时薪二十万的呢?原因就在于利用“信息不对称”。

你觉得三四万高不可攀的原因是你一直在贩卖“劳动”,说白了就是赚辛苦钱。而越往顶层走,赚钱越多,相比来说也没那么辛苦,因为他们手里握着稀缺资源——而你没有这些资源。你是在贩卖你的时间,用时间来换钱,自然是有限的;而他们贩卖的是「理念」——比如说给上市公司做企业咨询,给职业经理做培训师,把一份时间卖给很多人,而不是用一份时间做一份劳动。自然比你赚得多。

所以啊,要想月入这么多钱,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认识到你的核心价值,忘记用重复机械劳动的时间换钱,这才是「月入10w」的根本方法。

关于职场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贺嘉

看到网上月薪三四万,甚至十来万的人比比皆是怎么想?

当然是想想就想笑啊!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数据第一反应不是可笑,而是妄自菲薄、捶胸顿足,甚至怀疑人生那我建议你多上上网,上网上多了就习惯了,十年前我上网,有一个论坛叫天涯,那时那里很多人都月入十万了,虽然现在天涯衰落了,但这种吹牛逼的风气却越来越盛,你可以去一些网站看看,比如某个网站那里的用户两三年前基本上是年入百万,现在都年入千万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那个网站有两个问题浏览量超过几百万,一个是小户型如何装修,另外一个是淘宝上有哪些100元以下的礼物。

有意思吧?你觉得年入百万千万的人会住四五十平米的房子,再淘宝100元以下的礼物泡妹子?

不过是吹牛逼而已。反正躲在屏幕后面吹自己年入百万,实际上下个月的房租都没有着落也不会被揭穿,反而可以享受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小白崇拜的快感。

实际上在当下的中国,不要说月入三四万,就算是月入一万都算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到这个收入,不过跟那里的房价一比,也只能兴叹,在大部分非一线城市,月入过万的人都不多,口说无凭,来看这个数据,大数据就算是有水分,但也不会信口开河:

这是2017年主要城市月均工资排名,就算是北京上海月均收入都没有超过一万,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收入基本在5000到6000之间,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图中基本上是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还没有算四五线城市和小县城,这些地区的平均工资只会更低,像我所在的西北地级市,工作十年左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还不足四千,而在这些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都算高收入了,大部分企业工人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所以,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收入水平,所以看到有人在网上吹牛逼听听就好,完全没必要怀疑人生,不管在哪个城市你的月收入只要能跑赢房价,那就是成功人士了。

真正的成功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凭自己的本事,让年老的父母颐养天年,年幼的孩子学业有成,再有钱过节了跟老婆看看电影,而不是在网上吹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