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一打仗就显出国库空虚,那不打仗时难道就不发军饷了?

168PA

古代一打仗国库就空虚,这要分什么时代,有时候、有些势力喜欢打仗,因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发战争财的朝代多的是,如果战争双方都无利可图,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劳民伤财还死人的傻事,只有疯子帝王才肯干。

所谓打空了国库,那是一些喜欢偏安的文人对尚武精神的污蔑——战争胜利的一方能够得到土地、人口,还能抢掠到大量金银财宝、生产资料乃至美貌女子,这就是为什么有王朝就有战争的根本原因。

至于打仗就破坏生产就更是一种扯淡的说法:北宋南宋都不想打仗,但是地盘丢了一半,想发展生产也没土地了,搞点海外贸易,赚的钱还够给人家岁币的,居然有人说宋朝送给辽金西夏的几十万两金银就是“毛毛雨”,可是他们忘了计算一下:靖康元年金人开出的价码是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最后“钱不够,人来凑”,妃嫔公主都折价抵债,妃嫔、王妃、帝姬每人折金一千锭,嫔御、宗姬、御女每人折金五百锭。这些钱要是用来养兵打仗,估计有三个金国也被灭了。

再来看看清朝赔了多少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共计2100万墨西哥鹰洋,折合银子为1890万两。1860年,赔款1300万两加280万两。 1900年,慈禧赔款四亿五前万两。加上利息将近十亿两,据不完全统计,清朝覆灭前,一共向外的赔款总额将近二十亿两白银,当时顶级战舰的价格也就一百万两到三百万两之间,这些赔款能买下全球海军。

我们再来看看汉武帝远征,不但保证了北部边陲不再受匈奴袭扰,让河套地区变成了米粮仓,卫青霍去病还赶回了大量牛羊,即使是看不起卫青霍去病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在《史记》中记载卫青“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霍去病“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遂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

即使是看清朝,雍正年间也没少打仗,还打出了一个大将军年羹尧,但是雍正却给乾隆留下了数千万两的国库存银。而乾隆打仗花小钱,南巡花大钱,六次南巡花的钱比“十全武功”还多。所以说打仗打空了国库,纯属贪官污吏和怯懦文人的托词和借口,打仗花销,要远远小于蛀虫侵吞的数量,而且打仗也不是你想不打就可以不打的,除非你缩着脖子挨揍,被揍死了之后,国库里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会成为人家的战利品……


半壶老酒半支烟

国库不是因为军饷空的!

这个道理至今也是这样的,没有哪个国家能通过发军饷发到财政减少的!

Q:那国库怎么是怎么空的?

A:你以为打仗的时候只需要军饷就够了吗?

支出

打战真的很费钱的!

一、军饷支出

也就是发给军人的工资,这个很好理解。

二、补给支出

A:不是国库里有粮吗?

B:的确有粮,但怎么把它运到前线呢?

一个士兵可以携带5天的干粮,也就是只能走2.5天就必须要回来,于是他就需要专门运粮的人,为了防止骚扰还要给他派兵,这就是辎重部队!但是用士兵运粮的情景只可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现实中都是用士兵保护着农民+牲畜,让他们运粮!

那么问题来了,能运粮的牲畜有马/骡子/驴还有珍贵无比的牛,军队里的马肯定是要给骑兵的不能用,可是另外三个一个不能用两个军队里还没有。

强征吗?那么运粮的农民怎么办?他们不给钱吗?

就算你给钱,那么他们的田地谁照顾?别忘了农民的驴子和骡子都抢走了,全靠家里的女人是根本照顾不过来的。

就算你给钱卖牲畜,当地减产也是一定的,而且能不能买到粮食,又能买到多少都不一定!

这就导致打仗的时候粮食支/收会这样:

  • 军粮+运送辎重的农民粮食!

  • 农民所在地减产,无法上缴粮食!

  • 但是无论农民能不能回来,都会导致次年进一步减产产生饥荒!

  • 产生饥荒朝廷就要赈灾发粮!

  • 但是根本上的男人问题还没解决,于是就要从其他地方抽调过来农民,从而导致其他位置粮食无法实现增收。

然后就没了吗?怎么可能!

三、士兵伤亡支出!

Q:能不给吗?

A:那这就不止军心不稳了,民心都不稳了!

无论具体到士兵家人手中能分到多少钱,但是士兵伤亡都一定会给钱的,而且数目还不会少。

要想稳定民心最基本的要是要吧尸体运回来吧?可是运尸体可比运粮食困难多了!

那直接埋葬?请一人一坟,否则你让埋葬他们的人怎么想?

四、武器折损

打完一场仗士兵手里的武器都七零八落了,而战场上的武器也差不多一个待遇!于是你就要回收重铸在运送过去新的武器!

运输费、重铸费、新武器的制造费... ..

钱花哪了?

反正肯定不会是军饷!

当然了,如果你想亡国,欢迎一切强征!

Q:那为什么补给这么费钱,蒙古还能击败明王朝?

A:他们是游牧民族,我们是农耕民族!我们打他,他们的可以把牛羊都赶跑;他们打我们,我们怎么办?



WOT黑枪汪

在冷兵器时代,不打仗则已,而打一场仗是非常消耗国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粮草问题来分析。俗话说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在不打仗的时候,军队可以用来种田,而这种田一般称之为军田,在宋朝这种军队种地的形式被国家制度化了。而一旦打仗,部队就需要开拔前线,军田就没有人种了,不仅如此,还会大规模的抽调粮草运往前线。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打仗对粮草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因为部队士兵吃饭需要粮食,战马需要粮草,而且粮草还有可能被敌方夺走或者烧毁等消耗,运送粮草的开支也不小,这样算下来打仗的时候消耗的粮草比不打仗消耗的粮草可以说是成指数上涨。

从打仗需求的战争物资来分析,古代直接用于战场的物资主要有各种铠甲,战马,战车以及各式各样的兵器。这些在平时的消耗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可一旦到了战场,尤其是在战败的情况下,这些统统都会丢失,丢失后就需要国库补充,而这些在古代来说每一件都是昂贵的,所以在打仗的时候这对于国库的开支可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从士兵军饷来分析,不打仗的时候国家只需要按时拨付军饷就可以了,而一旦打仗,为了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就需要一定的奖励机制,在古代经常用奖励机制主要是按杀敌人数予以现金奖励,在古代的战场上动则就是上万、上十万人的伤亡,可想而知这笔费用多高,另外对于战死沙场的将士还要发放抚恤金,上万至几十万的人的抚恤金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从劳动力角度来分析更可怕。古语说得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没有战争是不死人的,而战场上死的往往都是青壮劳动力,国家每发动一次战争就会减少大量青壮劳动力。没有了劳动力就没有人种地,国家的国库也就没有了收入。

综上所述,在冷兵器时代国家打仗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都有可能是毁灭性打击,所以古代的有识之士都反对穷兵黩武。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或者现代,战争都是在消耗敌对双方的综合国力,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护和平,但是面对别人的侵略要抗拒到底。


天帝赖元和

有网友问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国库就没有白银,发不了军饷,难道平时养兵就不花钱吗?我们以清朝的绿营兵为例子,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1个绿营兵步兵月薪1.5两白银,1个骑兵月饷2两白银。

然后每个月还有3斗大米作为口粮,勉强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在康熙时代1担米是5钱白银,还是可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但是一旦要打仗那就不一样了。要多出来2项开支。

1个是俸赏行装,1个是盐菜口粮,也就是说1个是额外的奖金,另外1个是额外的营养补助。清朝规定一旦开拔,绿营兵要发行装一个骑兵10两白银,1个把总,千总50两白银,1个守备100两白银,直到1个提督500两白银。

出发以后,1个士兵一个月要额外有1.3两白银营养补助,1个把总是一个月1.5两白银,1个参将是4.2两白银。

经过计算,1000名绿营兵出征,再加上30多名军官和随征武举一个月需要7000多两白银。等真打起来,还要继续增加白银,攻城,破阵,守城,夺舟等等,都有额外的赏银。

一旦打仗就有伤亡,那就又需要额外的白银支出了。阵亡1个步兵抚恤50两白银,阵亡1个骑兵抚恤70两白银,阵亡1个千总抚恤150两白银,阵亡1个参将抚恤500两白银,一直到阵亡1个提督抚恤800两白银。

但是如果是在战争当中病故,那么补贴也会有,就是会下降到1个士兵补贴16两白银,提督补贴200两白银。所有阵亡和病故士兵的家属,还可以继续领取这名士兵一半的军饷,还有那每月的3斗大米。一直到孩子16岁以后,或者妻子去世为止。

而后士兵在战场负伤,那么这些小兵可以根据情况,得到三个等级的奖励,20两,25两或者30两白银赏赐。这还没有计算武器,火药,运输等等开支。如果有十万绿营打几年仗,再伤亡惨重的几次,确实朝廷的经济压力就大了,可以说是打一仗穷十年。


深度军事

有句话叫:一分钱一分货;货都是货,价格却不一样。和平年代跟战争年代比开销,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是中国和欧洲中世纪又有点不一样。中国的王朝,只要社会稳定了,对战争的态度必然是嫌弃的。这一点,是由中国的赋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冷兵器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极限是很低的。就算社会上的每个农民、工匠都老老实实的生产,碰上丰收年,能混个小康生活都算好的了。而如果摊上灾年,可能还需要周边的省份救济才行。也就是说,朝廷稍微动一动,都会产生“挤出效应”,让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受到干扰。

而一旦朝廷想点大动作,比如打仗。就意味着很多人不能种地,要去当兵打仗,要去当民夫运送粮草。皇帝不差饥饿兵,士兵和民夫的开销肯定要由朝廷买单,但是社会的总产出并没有增加。相反由于大量的青壮年上战场,社会上从事生产的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少了,也就是社会总产出减少了。

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朝廷提前透支了明年乃至后年的收入。所以,旧社会才会有把税收收到五十年、七十年之后的奇葩事。

说到收入,这里多插几句。古代王朝的收入不要说经不起战争开销,和平年代的开销也未必够用。就拿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来说。

因为宋朝最富,所以拿北宋来举例子。

宋史爱好者吹嘘北宋岁入一亿六千万贯。看数字,貌似朝廷很有钱。实际上这个数字源自于《宋史·食货志会计》,原文记载是:

天禧末,上供惟钱帛增多,余以移用颇减旧数,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出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万五千二百,而赢数不预焉。

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天禧末就是宋真宗的后期。虽然《宋史》记载了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接近1.6亿。但是,这个数字是没有写单位的。单位就是朝廷收上来的这些税收的计量单位,比如铜钱是贯,粮食是石,绢帛是匹,白银是两。

也就是说北宋这个一亿六千万贯的收入,并不是都指的是白银和铜钱。除了钱以外,还有粮食和绢帛,以及草。是的,你们没看错,一点六亿总税收中还包括了几千万束草料。(草料就是给马吃的)

这其中,粮食和白银是硬通货。因为白银不能掺假,而粮食是生活必须品,是个人都要吃饭的,并且粮食产量基本也是固定的。但是铜钱就不一样了,铜钱可以通过控制含铜比例,造成恶意的通货膨胀。所以,即使是宋朝,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的问题。

就拿宋朝宰执大臣的收入来说。



引自黄慧贤、陈锋所编《中国俸禄制度史》





引自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

从表上可以明显看出,即使是宰执大臣。他们的收入在北宋的前期与后期,相差也是非常之惊人。工资没有变,但是购买力只相当于前期的十几分之一。当官的还可以通过灰色收入捞外快,如果是普通老百姓,这日子要怎么过?

言归正题,说这些并不是埋汰宋朝。我只是想说明,即使是宋朝这么富裕的时代,朝廷可调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经不住大规模战争的开销。

原因在上面已经列举了。因为粮食产出是固定的,只要打仗,就有人不能从事生产,粮食产出就会下降。朝廷可以在货币上搞手段,营造出虚假的繁荣,但是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还是拿宋朝举例子,宋英宗曾说过,天下的赋税,一大半都拿去养兵了,剩下的主要用于养官和读书人。当兵的绝大部分都不能打仗,当官和读书人的绝大部分都是四肢不全五谷不分的玩意。

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对打仗有热情?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这些人的人生追求了,怎么指望让这些人去玩命打仗?

再拿明朝举例子。黄宗羲曾经说过,若天下有十万顷土地,其中有五万顷都是官员和士绅的地。这些人,不纳税、不当差。而朝廷一旦开战,这些人就要纳税、当差,这些人怎么可能支持打仗?

所以,别说打仗会造成国库空虚。就算不打仗的时候,国库也一样空虚。因为士绅和官员捞的太多了,这些人对战争经济又不感兴趣。

中国不像欧洲,国王也穷的叮当响,没钱了就号召十字军去中东抢钱。中国古代的士绅阶级日子过的还不错,他们手上有钱,而且不需要通过战争发财,自然就会鼓吹“战争破产论”。


Mer86

打仗时,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以宋朝为例,对外打一战打下来,就要花掉几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对比“买和平

所需的每年75万两银子,军费还更高。至于钱花到那里去了,下面就用个真实的事例,来说明一下。

北宋时,西夏的一代战神李元昊崛起,宋朝派出范仲淹和韩琦两位名臣,分段来负责对李元昊的作战。老成的范仲淹负责的是鄜延路方向,范仲淹采取的对策是步步为营,也就是在前线不停的修筑据点,用城防工事的推进,来一步步蚕食李元昊的地盘和势力,像青涧城这样著名的军事据点,就是由范仲淹主持修建的,要筑城,巨大的花费明摆在那里,所以范仲淹就三天两头打报告,向朝廷哭穷要钱。

年轻气盛的韩琦,有他自己的做法。时年32岁的韩琦,主持的是泾原路方向,韩琦的策略是直接战斗,他要集中宋朝的军队主力,和李元昊做主力集团决战,打算先通过战斗,来消灭掉李元昊的部队,再迫使西夏臣服。韩琦号称: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处。

此话一出,甚得天下键盘侠好评。

韩琦一边在厉兵秣马,一边还在批评同僚范仲淹的做法,说老范实在太能花钱了,用城防来一步步实现军事的推进,效率低不说,成本还很高,更要命的是无法在短时期之内,就消灭掉李元昊的主力部队。另外,范仲淹所需的超高军费,大宋朝廷也消耗不起啊。韩琦的观点,似乎也有他的道理。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名臣尹洙,他就力挺韩琦,整天叫嚣着要大宋和西夏两军,进行主力决战。回想战国时,赵国的廉颇对秦军作战,大致就是因为廉颇迟迟没有战果,军粮又消耗巨大,所以才被赵括替换下来的。

决战的机会很快就来了,1041年(康定二年),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攻宋。韩琦听到西夏军来犯境,马上按预先的集团军歼敌战略,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和泾原都监桑怿,率兵数万出击,要二人伺机破敌,如不利于宋军开战,则据险设伏,待西夏军回师时截击。假若西夏人严格按照韩琦的计划行事,此举不失为一好计。

两军战斗开始后,李元昊一路诈败,一路撤退,将急于歼敌的宋军,引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预设的埋伏圈,李元昊的伏兵一涌而出,将宋军包围在峡谷当中。两军激战一日后,任福、桑怿战死,数万宋军精锐阵亡,史称“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战败后,宋军损失了大量的精锐步、骑兵,一下子就让宋朝泾原路方向军事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危机时刻,原力主步步为营的范仲淹,此时一反常态。范仲淹是用尽全力,拼凑了最后的机动部队,他没有像韩琦一样派人带兵,而是亲自带领最后仅有的六千个步兵,怀着必死之心,主动进攻,向前敌出发,去做最后一搏。

幸亏李元昊此时还没有决战的打算,在搞不清宋军底细的情况下,李元昊撤退了,范仲淹侥幸生免。

好水川战后,韩琦贬职调离,他过渭城中途,适逢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持故衣纸钱为烈士招魂,他们攀住韩琦的马缰,哭诉:韩相公,我家儿郎随你出征,如今只见君返,我家儿郎今何在?

韩琦泪如雨下,无一言。

战后有总结,此役若先用坚城停滞李元昊的进攻势头,然后宋军再做出击,胜算可以大涨。

整个事情介绍到此,就知道为何此役前,范仲淹要花大量军费来筑城。因为打仗时,谁也不能保证打赢,即使为争取战场上的一点点优势,也值得用大量的军费,去把优势堆出来。

军饷,只是战争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甚至也就是个零头。


圆创观点

你好,宋代以前,朝廷只养首都卫戍部队,其他部队都是由各番镇自己负责自己辖区内的兵源,平时没事的时候,兵器都是收在武器库里,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开始募兵,一个番镇往往能在一个月内募集几万士兵。所以平时是不用养多少部队的,只有爆发战争时才会面临大量军饷的情况。


没有战争的时候,库房的兵器是不多的,战争来临的时候才会大规模的赶制兵器。尤其是盔甲、箭矢。而单单一副盔甲都需要一千多片甲片,一片甲叶二钱多,费用不少,在宋代一副甲胄就要两贯多钱。箭矢用量更多,连弩更是吞金兽,所以也就有了孙权草船借箭了。


宋代以前基本上藏兵于民,甚至西魏宇文泰府兵制之前是军户制,花木兰家就是军户,打仗了,军户就必须出人去保家卫国。所以国家平时基本上不承担军饷,军户也没有特殊照顾,都是自谋生路只有发生战争才会得到军饷。所以也很好理解士兵们喜欢烧杀抢掠了,只有胜利了,就能发战争财。

另外,每次战争,都会有大量运送物资的民夫,征用民夫是国家行为,所以吃喝拉撒都要管。就比如北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军队有十几万,民夫也有十几万。三十多万人的吃喝拉撒,让北宋耗尽国力,以至于连汴梁城外都出现了饿殍。宋代不敢主动找北方民族打仗,也是因为北宋实在没钱打仗,如果不是檀渊之盟,估计北宋撑不过五十年。



所以,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都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汉武帝打了几次胜仗,把文景之治的财富耗尽不说,还把官都卖的差不多了,也没把匈奴彻底降伏。更别说在宋代这样并不算富裕的朝代,中国历史上真正有钱打得北方民族打得心服口服的也就只有煌煌盛唐。


风云说收藏

不打仗的时候可真看不出国库空虚,反正不打仗的时候得过且过,空虚了,好像大家也没有什么紧迫感,不怎么想解决问题,反倒是一打仗王朝的各种毛病就暴露出来了,这就显得国库空虚比较严重啊。

就比如说乾隆末年国库就因为贪污腐败,空虚得比较厉害,后来嘉庆时候也没面临什么严重的军事危机,顶多是由农民起义,还被镇压下来了。

于是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显示出来清朝快要完蛋了。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英国这样强大的威胁出现,仅仅镇压叛乱和起义,顶多是花点钱,让国库稍微空虚一点,好像大家得过且过日子也过得下去,等到英国这样的大boss来了,发现这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所以题主发现问题所在了吗?其实王朝承平日久,国库一般都还是比较空虚的,原因就是各种官僚贪污腐败,在和平的年代里变得奢侈,也并不把国库空虚当一回事儿,反正也没有什么眼前的威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时的官也不是什么公仆,也不会对王朝的死活尽心竭力,完完全全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突然来了强大的敌人,王朝就会措手不及,发现国库空虚,要了老命。

更何况平时军队还真不是一样的数量,有的时候军队在和平时期还有缺员现象。这是因为原本军饷不该被贪污腐败,但是军头为了喝兵血,比如说军头本身统领着3万人的军队,朝廷因为贪污腐败,只给他2万人的军饷,一万人的军饷被贪污掉了。而他又要贪污一部分,到了小兵手里的钱可能也就只能养活一万人。手下小兵因为他喝兵血贪污腐败,不堪忍受,逃跑了2万人,他照样报3万人的饷额,不会说他这边已经亏空了两万人的。就这样,到了王朝末年,有些军队甚至只有足额的30%,可以说,别说国库空虚了,军队也不是一样的数量,很有可能也亏空了。

等到遇到强大的敌人的时候,发现军队亏空这么多,还要临时募兵,这就是一笔很大的花费。

募兵后还要把军队派到前线上去,这又是很大的一笔花费,想想现在买高铁都需要抢票花很多钱,当时连高铁什么都不具备,运输还需要牛马,不仅要运人,还要运辎重,运武器,这些的花费就更是巨大了。

为什么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把萧何评为首功?因为萧何就是管他后勤的,如果没有后勤,刘邦打仗肯定会不顺利。而由于管后勤并没有体现出很强大的才能,没有张良出主意和韩信带兵那么光彩,所以大家都意识不到萧何的重要性,然而萧何在汉初三杰里确实是最重要的。后勤的难度绝对不亚于在前线打仗,如何筹钱,如何筹粮,如何把粮食和钱以及武器等送到前线,给军队装备,这些都是很难的问题,也是很花钱的,需要很强有力的统筹才能才可以做到。

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打仗的时候,中央的财政就会更加捉襟见肘,本来就没有钱,又要运兵,又要装备,又要运粮食,这些花出去就真的是花钱如流水,比和平的时候只需要练兵是要花的更多的钱。


猫图怪谈

问题的水准不高,打仗自古以来就是耗钱的事,热答的逻辑狗屁不通,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赞。

首先,军饷的消费绝对不是战争最大的消费。

消费在于损耗和人力的损失,战争的抚恤,社会动荡后维持社会稳定的费用等。

物资的损耗

冷兵器时代战争导致的损耗包括运输的损耗和武器的损耗。

  • 运输粮食的损耗。

孙子兵法上说过,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原文的意思是我们夺取了敌人一钟粮草,相当于赚了20钟粮草。这句话实际上说了后勤补给的成本问题。古代有三夫一兵之说,也就是如果大军出征(外线作战尤其重要)出动一名士兵就需要三名民夫承担补给任务。注意除了士兵以外,这三名民夫也需要吃粮食的(还有拉车的牲口也是要吃东西的)。这样算来,每一石粮食送到前线士兵手上的时候就要消耗10-20倍的粮草。

  • 兵器的损耗

古代,武器的价格是非常的高的,因为全手工打制,而一场战争下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武器,尤其是弓箭和马匹。

人力的损失

战争无可避免要死人,而人力资源在古代是十分珍贵的。

死人包括士兵和民夫

都是作为小农经济下的成年劳动力,是家庭生产生活的支柱,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死亡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自耕农的破产,土地兼并,导致赋税的减少,(地主阶级有优免政策,会逃税。)

战争抚恤

维持社会稳定的额外支出。

战争抚恤和维稳工作做的不好的朝代,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至于改朝换代,

另外,热答的水平太低,

美国的军费支出是其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几年里,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到了美国GDP的37%,占到了美国政府预算的85%。 什么概念呢? 中国2015年的GDP总量是67万亿人民币,37%大概是25万亿。 作为对比,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复苏计划不过也就4万亿。 即使退回到2008年,37%的军费开支也是12万亿,是4万亿的三倍。 而且4万亿的计划是两年花完的。也就是说,战争的烧钱强度是4万亿的6倍。 而4万亿是一个能把一个国家乃至小半个世界从经济危机里面拉回来的计划。 一般来讲,劳动力和资本的收益比在2:1左右,37%的比例,大概就是你工资的一半花在了战争上。

举个栗子

伊拉克战争美军花费7630亿美元,以当时汇率大概是六万两千多亿人民币,假设燃烧一张百元钞票要五秒钟,那么伊拉克战争的花费足够你烧三百六十多万天,即近一万年。


之寒1997

有以下原因:

一、军队实行屯田制,战时无法屯田。在古代,汉族政权中,或者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后,除了一支常备军之外,都会实行屯田制。也就是驻守边疆、地方的部队开垦屯田,这个时候,军队种出粮食,可以解决自己的部分供给问题,多余的肯定会上缴国家财政,这大大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比如:明朝时期的很多驻防部队就是采取这样的制度。金国入主中原,和南宋对峙在川陕的时候,就是采用这样的屯田制。如果战争爆发,紧靠一只常备军是无法完全结束战争的,就需要调集大量的驻防军队,此时的军队一旦进入战争状态,那么军队的土地就会无人耕种,而调过去的军队肯定要吃喝,战区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足解决大军的粮草问题,一支二十万军队一个月就可以消耗粮食最少500—600万斤,加上战马的消耗,肯定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央进行粮草补给,这就会增加财政的负担。

二、军队的调集的过程中的损耗。前面说过,一旦调集大量军队进行战争,调集的过程中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到达战场的,比如:安史之乱,唐朝调集西北守军评定叛乱,就要从西北行军到中原战场。这个过程也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就也需要中央财政解决。

三、粮草、辎重部队也要吃饭,运输。征调大军进行作战的时候,就需要征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后勤辎重的运输,包括人口、牛马、运输车辆等,而且,后勤部队,有军队进行守卫,防止敌军的袭击导致粮草被毁,造成军队的战败(比如袁绍和曹操的乌巢之战)。往往,后勤部队的数量是一线部队数量的好几倍,比如汉武帝打击匈奴的时候,征调十万精锐部队进行战争,就征调了至少50万的民夫、30万匹驮马牲畜担任运输,庞大的后勤部队也需要补给,这样的话,就更加加重了中央的财政负担。

四、战争的损坏。

1、武器、马匹、人员的损失。一仗下来,肯定会有这些损失,损失之后,要进行补充,这也是一笔很大费用。阵亡、受伤军人的抚恤也需要资金。这样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战争时期,更要保持民众的支持,稳定军心、民心。安史之乱对唐朝中原地区的印象。

2、战地的毁灭性破坏,战争会对一个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战后,还要进行恢复重建工作,必然会减免税收,甚至还需要中央财政补贴。

3、战争区域造成人口的迁徙,沦为难民,而难民一旦涌入统治区域,你还要进行安抚,避免造成动乱,影响后方。这就加重了中央的财政问题。

五、战时的维稳费用等等其他的费用的支出。

所以说,战争不单单只是军队的冲杀,也是考验一个国家的财政,这是古今中外的通理。《孙子兵法》上面说“日费千金”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说,一旦发生战争,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的收入下降,反而还有各方面的开支增加,必然造成国库空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