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的是公孙胜而不是三阮?

韩圣希

三阮的学识,是跟公孙胜比不了的。公孙胜是紫虚观罗真人的高徒,看破世事,在梁山上走一遭,其实按佛、道的说法,是应劫。公孙胜多次离开梁山,都是以侍奉老母和恩师为名,其实在晁盖死后,他就已经暗自立下离开梁山之志了。因为宋江的招安政策,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想法,与他心中所想,是不符的。

公孙胜之所以多次被请出山给宋江帮忙,主要是江湖道义,脱不开身。为了脱身,公孙胜甚至带宋江见了他的师父罗真人,罗真人让公孙胜随宋江“去干大功”,并请求宋江在“奏凯还京”时能放公孙胜归山。公孙胜这一计,是借罗真人之口,完成他自己的心愿。因为他无法割舍所谓的江湖大义,只能借罗真人的口请求宋江。宋江为了完成他的“霸业”,答应了罗真人,同时也等于答应了公孙胜。

罗真人怕公孙胜混入红尘不得自拔,曾给他留下了谒语,其中有“遇汴而还”四字,所以公孙胜在征方腊结束后,便返回了蓟州二仙山,“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阮氏三雄在征方腊时,死了两个,只留下了阮小七,阮小七是有建功立业之心的,初跟晁盖,后跟宋江。他反对招安,反对奸臣皇帝。所以在破了方腊时穿上了龙袍招摇过市,视宋廷的规矩如无物。他是最后发现胜利后危险所在,所以选择了纳还官诰,重回石碣村打鱼,侍奉老母,反而活到七十得以善终。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公孙胜道号一清,是二仙山罗真人的大徒弟。他参与智取生辰纲,修行还不到位,还有一颗对人间富贵跃跃欲试的尘心。但以他的悟性,应该能隐约看出宋江上了梁山后,梁山就不像以前的梁山了。

宋江父亲宋太公上了梁山,公孙胜就以回家看望老母为由离开梁山。晁盖和宋江给他放了一百天假,而他则放了晁盖和宋江的鸽子,改名青道人,隐居二仙山而不回梁山了。



公孙胜为什么不守承诺?因为他师傅罗真人。

神行太保戴宗找了公孙胜两次。戴宗第一次没找到公孙胜,但是带了杨林邓飞裴宣孟康等人上山,也没丢脸。第二次,宋江打不过妖法厉害的高廉,就下命令要求戴宗务必找到公孙胜。戴宗带着李逵,李逵带着板斧,终于找到了二仙山,见到公孙胜的母亲。公孙胜母亲骗他俩,说公孙胜云游去了不在家。李逵装愣发飙,板斧劈倒一面墙,又要杀公孙大娘,这才逼出公孙胜。


公孙胜讲了两个不回梁山的理由,一是为照顾母亲,二是师傅罗真人留在座前听教。公孙大娘作为女性,把不欢迎梁山来人写在脸上。而罗真人被戴宗求了一星期,终于放行公孙胜。但他叮嘱公孙说:“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那八个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从罗真人的话里可知:罗真人不认同劫生辰纲取人间富贵这种人欲,罗真人也给公孙胜定了个时间框框,罗真人剧透了公孙胜天闲星的身份。

第85回,宋江伐辽时和公孙胜看望罗真人,罗真人也给宋江剧透一些内容,说宋江“一生命薄,不得全美”,还给宋江写了八句法语。他这法语不是法国话,以罗真人的法术懂法国话也不在话下,但宋江肯定不懂西洋外语。罗真人写的法语和五台上方丈的偈语类似,都是预言,其内容是:“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可惜宋江还是不懂法语,被毒死在吴头楚尾的楚州淮安。

综上可见,罗真人就像手里有一本《水浒传》,对梁山好汉的前程命运了如指掌。公孙胜功力不够看不透,参乎抢劫生辰纲,被罗真人留在二仙山管教修行。戴宗请公孙胜下山,罗真人则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法,这样公孙胜法术才能超过高廉。罗真人知道结局,为公孙胜规划好了未来,所以公孙胜得到敕封后就离队,放下那颗跃跃欲试的尘心,回归二仙山静心修道。

阮氏三兄弟,参与劫生辰纲为的就是人间富贵。第15回,吴用说三阮撞筹时,阮小五向往梁山王伦他们“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阮小二说“要有人带头,我们也去”,阮小七说“若能受用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后来宋江招安,三阮当然不反对。南征方腊后,三阮只剩阮小七,他做了盖天军都统制。未及数月,他被以曾穿方腊黄袍为由革职。经历战火洗礼的阮小七,已不是当年渴望富贵的阮小七,被贬为庶民心中也还欢喜,带着老娘回了石碣村。终点又回到起点,阮小七重拾渔网,荡舟梁山下的水泊,想起南征死去的兄弟们,他已无欲无求,就像电影《芳华》里的刘峰。

富贵如浮云,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时他们不知道。公孙胜有得道的师傅罗真人,悟得早离得早,而阮小七经历残酷的战火,也终于明白,108将里只有他在梁山脚下安然终老,享年六十一岁。


龙久于池

入云龙、花和尚 ,一道一释终有善果,公孙胜、鲁智深,一雅一俗,殊途同归。

《水浒传》中,公孙胜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是更显其闲云野鹤之态度,他开始追随晁盖劫了生辰纲,后来躲避灾祸上了梁山。正在梁山蒸蒸日上之时,公孙胜选择离开梁上,离开的时机颇为有意思。

《水浒传》四十回,宋江被梁山一伙劫了法场,救了他一命,等上山的时候,晁盖对宋江说,来来来,贤弟,你德高望重,你来做第一把交椅,但凡老人给新人让交椅时,老人都顺利过关,从林冲到宋江,唯一没让的是王伦,死于非命,真的感觉是强者天下,匪气十足。


宋江推辞时说法值得玩味,称你晁盖年纪大,我做第一位不好受,排座次时宋江表示旧头领站一边新头领另一边,座次不按先后,看日后的功劳,你看看宋江说的话,典型的还想当老大,还分化内部,谁不知道新将领心向着宋江?

内部斗争呼之欲出,公孙胜能听不出来?宋江把老父亲接上山,公孙胜也以看老母亲为由离开,晁盖说,先生啊,你一定要回来啊,不要骗我啊,后走的是李逵,没人这么劝。说明什么,公孙胜早可能就不想在这里呆了或者是看见宋江这么安排后,觉得有为自己初衷。

果然一去不回,戴宗找他,给搪塞回去,直到宋江打辽国需要他,他注重意气,他师傅说,都已经修身养性了,怎么还往火坑里跳?如果去,到汴梁你就回来,看透了。随后果然遵从师傅的话。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

那是不是阮氏想要的呢?只能说,是,阮小七最劫生辰纲和吴用的谈话很有代表性,只想把满腔热血先给识货的,有本事,想干事,但是需要个带头人,至于带头人是谁嘛,呵呵,都行。


大眼大世界

公孙胜是一个聪明人,有脑子,会思考。这种人是不容易糊弄的。他离开梁山,是在梁山众好汉征方腊之前。公孙胜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离开宋江,离开梁山,也许是因为公孙胜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也许是因为公孙胜看破了红尘,看破了世俗,也看清了宋公明吴用一伙,不愿意接受招安。他知道招安后梁山众兄弟的悲惨结局,可又不能说破,所以功成身退,一心修道。也许正因为如此,公孙胜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征方腊的战场上,梁山好汉死的死伤的伤,而公孙胜则可以在蓟州颐养天年。梁山众英雄之所以会死伤大半,这与公孙胜与安道全的离去大大相关。公孙胜会道法,战场上有了公孙胜,梁山好汉就不会在玄虚的道法面前手足无措,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伤亡损失。安道全是治病救人的良医,有了安道全,就不会有这么多好汉因伤病致死。





相知白首休言负

公孙胜其人,会道法,晓天理,是梁 山唯一一个与众不同之人。合伙智取生辰岗,是取官家不义之财。上山是义字为先,官逼民反之举。在山上与众兄弟相处日久,对宋江的政治主张己了然。他内心是不太赞同的。曾回师傅处就打算不来了。但出於义气在山寨危难时,仍出手相救。但去意已决,只是选择合适的时机罢了。所以,他在自认为合适的时机辞别众兄弟,一心修道去了。至於三沅,头脑就较简单了。大秤分金,大口吃肉,端的快活。心无大志。虽和晁盖一同上山,属元老级人物,但晁盖己去,大局已定。只好跟随,。他们一时是不会离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