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一个人在国外留学是一种什么感觉?

皮殿亮

一般出国念书的女孩个性都很独立自主,也比较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很早接触西方教育,所以崇尚自由平等,多少也有点女权。整体来说还是很好的,虽然有时比较孤单,但国外环境单纯一点,也可以让人不那么心浮气躁。



我是18岁去的澳洲,高二结束,那时候父母在国内做生意,就一个人出国的。出国那天我一滴眼泪都没掉,还挺开心的,新的生活嘛,自由自在的也没人管。可能是我父母一直忙,所以一直比较独立。刚出国比较小,英语也不是很好,为了好成绩要一直很努力用功读书。国外的好大学是好进不好出。但国外的教育系统是很好的,开放性思维,很让人动脑,同学都是外国人,英语进步也很快。 想毕业那好成绩回头找个好工作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很努力的学习才行的,混一混绝对是自己骗自己。

因为独立生活,所以吃穿用度都要靠自己,很多同学都学着自己买菜做饭,生活要学的东西也比较多,我住寄住家庭还行不用太操心。新的环境也可以接触不少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反正出国很早的女孩一般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个性坚强独立。有一些也比较能吃苦,凡事都靠自己,也没有习惯依赖他人。这点我真觉得很不错的,总之女孩子出国念书涨涨见识培养独立的个性还是建议的。


跨洋时差五小时

刚来的时候有点无助,很多小事都得从头来过,包括找人到机场接机、去租第一套房子、到学校报到、到银行开户、安排生活、买吃的用的,等等,都需要别人帮忙带路和指导,过去的经验不好用了,需要从零学起。

最孤独的时期,我最常做的是——只有自己紧紧地拥抱自己来打气。这时候,能认识一些人比较厚道的学兄学姐,显得特别重要,他们会让你少走弯路,尽快熟悉新的环境。

如果经济比较紧张的话,女留学生的生活会更加无助一点,我就曾经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每天忙到倒头便睡的程度,优点是没有时间来“可怜”自己,缺点是真的很苦,苦到我自己从来不愿主动去回忆那一段时间的程度。所以,我是很不赞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还要送女儿留学的决定的。

一个人走的路,需要独自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逐渐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再情绪化,而是勇敢去面对。攒够买一辆二手车的钱、买下人生中的第一辆车、考下驾照、啃下博士资格考试、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找到第一份工作、拿到绿卡、孩子降生,等等等等,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多数都是自己打拼走过,我的路走得孤独清苦了一点,但却很坚定很独立,也很有成就感。

所以,如果一个女孩子没有坚强的神经,我的看法是最好不要一个人在国外留学,不仅因为学业上要面对的事情很多,还要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等等。


心路独舞

我高一之后就到了英国读A-level(相当于英国高中),考试之后考到了帝国理工化学系,至今已出国近四年,在国外念书对于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独自生活独自学习,至少我自己很习惯很习惯。

其实初中的时候,我爸就会瞒着家里长辈,让我一个人去北京玩,途中吃穿住行都是自己处理,我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律的生活。要具体的说体验的话,这里我还是讲一些故事,既有很多小确幸的时候也有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吧。

印象很深是A-level读了半年的时候,我申请换住家,需要到警署报备地址的更改。然而我当时导航坏了,仅凭着记忆走到附近却就是找不到地方。于是走到一个“旅游信息中心”,进去问别人知不知道警署怎么走,然而小哥非常慌张,一定要问我去警署干什么。我只能解释自己需要更改地址信息,结果小哥却听成了换一件裙子。一番交流之后,小哥虽然懂了我的意思却死活不肯告诉我警署怎么走,生怕我对他们的警署不利似的。无奈之下我只能上街找警察问,碰到的第一个警察竟然说不知道市中心的警局怎么走。当时在大街上游荡的我真是心里特别无助,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人群,我心里有一种人群中的无助感。飘飘荡荡的晃悠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看到另一个女警察,她才把我带到了警署,完成了手续的办理。这算是第一次特别无助的时候吧。但是我虽然也会有茫然焦虑无助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退缩也没有想过回家,并非因为我本性坚强,而是更加接受这就是生活,我有更多机会比和父母集体生活的学生更早去接触生活,更早去遇到问题继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还是非常开心的。在国外读书,选择性更多。比如国内高中有十几个社团,而在英国高中几十个社团是非常正常的。我最喜欢也是参与时间最长的是马戏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杂技)社,学了很多马戏团技巧;课外也曾尝试过合气道等运动。总的来讲,生活是非常丰富充实的,我有了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所爱。

如果从女生的角度来,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政治正确也是真的。比如,我自出国之后,再也没有听到任何人对我说女生学不了理科之类荒谬的言论。有任何种族歧视意味的话放在桌面上,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表示捍卫少数者的权利。而我身边也有更多的人选择出柜,他们更可以昂首挺胸地面对自己面对大家,我确实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环境中,任何曾经的少数群体或是曾经的弱势群体活的都更加开心。我的能力我的品行永远是以我是一个人作为前提,并不会被加上诸多群体性的标签。不能说这种少数人群利益受到绝对保护,但是比起曾经接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公平的要求还是拥有更多的自由的。

总的来讲,留学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受到更多文化的洗礼,感受文化的碰撞让我们可以在成长之路上更加坚定,也更加温柔,更加包容。


王上帝国理工

刚来的时候特别兴奋也特别害怕,不知道和我性格不够自信有没有关系,反正在各方面都很好奇想去尝试又同时很紧张自己会做不好。比如上特别难的哲学艺术课的时候,很多美国人从小就接触古希腊拉丁文阅读很多哲学经典,从小就去看过最好的艺术品记住很多艺术家,所以老师上课会讲课很快,很多时候一些史实会以为大家都懂就不多做解释。作为刚来美国上学的我,又不好意思打断老师讲课怕老师觉得我什么都不会,所以干脆很多东西都是课下经常去问同学,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这种紧张情绪也遍布到了各种社交和职业活动中,美国大学生非常看重社交,因为大家都是独立选课独立完成很多东西,所以很少有说几个人永远在一起上课下课参加活动的机会。这样一来,去食堂吃饭,去参加活动很多时候要靠自己主动去约别人,在很多社交场合,要学会去和陌生人自如交谈甚至学会怎么讲各种笑话和分享倾听不同的故事。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开始自然会战战兢兢,练穿衣打扮参加party都会紧张。


不过呢,也正是因为这些挑战,我来美国后有了飞速的成长。在国内念书时候女生可能会被认为是认真好学,但到了美国我愿意努力变得更爱展现自己的思想,爱和别人交流。曾经比较低调的我,如今在工作中也变成了靠和各个部门建立关系,推进项目,以及善于结识职场好友的人。


我最受益的大概是美国社会对女性领导力的推崇,让我从留学生阶段就得到了教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各方面的支持,去追求自己喜欢领域更大的影响力。虽然自己必然身在异国有很多挑战,但这些挑战最终塑造了我各方面对自己自信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