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榆林秦汉时期的古城 作者:王富春

也说榆林秦汉时期的古城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与延安和称陕北。榆林境内的秦汉古城,多带有军事性质,主要分布在秦直道、秦故道及河谷两岸的山峁或高地上,一般城址面积不大,边长和直径多在500米以内,小者仅百余米,城垣多为黄土、白垩土、黑垆土夯筑而成,地表常见遗物为筒瓦、板瓦及各类陶器残片(1)。墓群多在城址2­—3公里以外背阴向阳的高坡上,墓葬结构早期多为竖穴土坑式,汉代中晚期多砖砌拱券式。经1987年文物普查,榆林全市有秦汉城址10余处,古墓葬100多处。下面我就几处重要的古城址与墓群的调查情况及我的认识,向大家做个汇报,敬请方家斧正。

一、上郡肤施城与秦墓群

上郡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置的三十六郡之一,下辖二十三县,地域包括今延安北部、榆林大部。秦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驻守上郡十余年,筑长城、修直道,北逐匈奴,开拓河内,后被害于阳周。秦公子扶苏监军于上郡,传说屈死于绥德的呜咽泉边。可究竟有无上郡城?它的城址又在何处?目前史学界还无定论。陕西靖边的文史专家郭正都,认为靖边县的杨桥畔古城址即秦上郡城,也是秦和西汉时的阳周城(2)。我认为不太确切。而内蒙古的王北辰在《古桥门与秦直道考》(3)一文中,认为“蒙恬本驻阳周,扶苏监军及二人被害也在阳周,因阳周属于上郡,史家对此只记郡名而省略县名罢了”。他的所说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确切。我基本赞同史书博老先生的意见(4),我认为上郡城和肤施城为同一城两个名,上郡它的郡治是肤施县,应在今榆林城南鱼河镇米家园子村。

《水经注·水三》载:“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5)”。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考证:“帝原水即今之榆城西河,亦名榆林河,奢延水即今之无定河。”查榆林市地图肤施城在今米家园子一带。又据《陕西通志》记载,上郡治所设在肤施,辖肤施、高奴、雕阴、阳周等五县。史称蒙恬“常居上郡”,“始皇使扶苏监其军于上郡”。监军一般是不离主帅,要不然起不到监督作用,那么扶苏、蒙恬他俩的驻地应同在上郡的治所肤施城。米家园子村东南500米处的台地上的古城址,俗称旧城沙滩,北距榆林20公里、西北距秦直道仅40多公里。它西临榆溪河、南为深沟,有九股泉水从地下涌出。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载:米家园子古城大部分被黄沙埋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500余米,其北部建有一郭城,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余米,郭城北垣略呈弧形。各处城垣下部均黄土夯筑而成,上部用片石叠砌,现在古城的北城垣及郭城保存较好,残高1~2米。城内最高处遗有一覆斗形高台,底边长30米,顶边宽15米,残高16米,夯土以黄砂土和粘土相间而筑成,黄砂土夯层厚8~10厘米,粘土夯层厚2~3厘米。台下暴露有灰层、红烧土。在城内采集到绳纹筒瓦、板瓦、陶盆、缽、罐等残片及铁器残片(6)。2005年8月2日笔者与几位同仁趋车前往,对该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由于近20年自然与人为的破坏,1987年文物普查时所记录的城址及城内遗迹荡然无存,只有在树立有网络通讯塔下的山峁上,遗有大量的筒、板瓦残块及褐红色石片(照片一、照片二)。残瓦均泥质灰陶,外饰粗绳纹,内大麻点纹,为秦代无疑。

黑鹰梁秦墓群位于米家园子村东南,北距肤施城2公里,为肤施城的墓葬区,神延铁路从墓群西300米处经过。1999年夏榆林市文管办清理发掘墓葬8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葬上部为竖穴土坑,下部四周留有生土二层台,中间形成椁室。多为单人仰身曲肢、折肢、直肢和侧身曲肢葬,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30余件。特别是陶釜、陶鍪及带着“囷”字的陶仓(照片三)为典型的秦代器物。从墓葬的形致、葬式及出土文物分析,再与关中秦墓相比较,断定墓群年代为战国晚期——秦,在榆林属首次发现。

米家园子古城地形险要,构筑特殊,从城内遗物、城垣夯层再结合墓葬时代分析,该城似为秦代肤施城。绳纹筒瓦建筑等级较高,蒙恬为保证扶苏安全,与扶苏驻扎在距秦直道约40公里的此城,也有一定道理的。至于蒙恬被害于阳周,史料有记载,扶苏死于何处,尚无定论,我认为扶苏屈死于肤施城内也是很有可能的。

二、龟兹城与汉墓群

龟兹国原为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新疆库车与沙雅二县间,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一部分龟兹人内附,武帝在今陕西省榆林城北置龟兹县,为上郡属国都尉治(7)。

在榆林城北10里处的牛家梁镇古城滩村,因有古城遗址而得村名。古城坐落在村子的东南处,北依长城,怀抱草原,东临榆溪,西北距秦直道约30公里。2005年8月3日,笔者与同仁前往古城滩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龟兹城的西墙北段与北墙西段共四段遗迹,均属陈大圪堵村,由南向北定为四个点,即一号点为庙梁段,位于村庙戏台背后,乡村土路西,路由南向北顺切墙体,长8.6米,高0.8­—1.3米,墙西为大片沙漠,墙体厚度不明,夯层清晰,厚8—9厘米,黄泥土夹细砂,土质坚硬,密实度较高,呈色浅红黄,内含小块料礓石、小煤渣及汉代碎瓦砾(照片四)。另外在庙内发现了城内出土的汉代大石臼(照片五)、压印纹灰陶罐,底有方形戳印痕(照片六)。二号点位于一号点北500米处的缸房小组,乡村土路东,土路顺切墙体,现存墙体长约20米,宽0.5—2米,高20—60厘米,夯层厚7.5—8.5厘米,白垩土夹细砂,密实度较高,土质坚硬,呈色灰白(照片七)。三号点为城墙的西北角,南距二号点180米,位于村民白三根与郑草堂两院内,长6米,高0.5—1.6米,夯层厚8厘米,土质同二号点(照片八)。四号点西距三号点400米,属北墙西段,位于村民黄候堂旧房后墙北,现存长11米,宽9.5米,高3米,夯层厚8.5—9.5厘米,土质同二号点,墙体顶部杂草丛生,外侧表面长满藓苔(照片九)。

车测龟兹城西墙北段长约706米,北墙西段380米。至于西墙南段、北墙东段与东城墙、南城墙及城门等有待以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搞清它的全貌。

《水经注·水三》载:“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小字)县因处龟兹降人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8)”。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考证:“帝原水即今之榆城西河,亦名榆林河,奢延水即今之无定河。”说明龟兹城在榆溪河中部。《陕西通志》、《延绥镇志》均载“龟兹在(榆林)城北十里。”当代学者范文澜、史念海教授也认为榆林城北的古城滩村侧的古城,是西汉时置的龟兹县故城。东汉末年,匈奴族兴起,上郡、龟兹即为所据,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下令撤废历时三百余年的龟兹城。

走马梁汉墓群,位于古城滩村东南2公里处的明长城内外两侧,占地约8平方公里,为龟兹城的墓葬区。1996年以来有200余座墓葬被盗掘。1999年夏,榆林市文管办抢救清理古墓三座,出土了铜器、铁器、陶器等文物28件,许多文物带有西域少数民族风格,如铜鱼首皮囊壶、卧牛席镇、浮雕动物纹博山炉、线刻动物纹筒状骨饰等(9),为研究汉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阳周城与汉墓群

阳周为秦上郡所辖县之一,在历史上发生过非常重大的一件事,即秦大将蒙恬被二世害死于此。阳周县的具体位置郭沫若、谭其骧均标注在延安市子长县与榆林市子洲县间(10),近年来有内蒙古王北辰先生、靖边县的郭正都老先生、榆林的张泊先生(11)等考证,阳周县在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我认为是正确的。

杨桥畔村的龙眼古城即秦和西汉时期的阳周县故城,该城位于芦河龙眼峡东岸的高墩山之阳,面积很大,但大部分被黄沙埋压。2005年7月12日笔者与几位同仁趋车前往杨桥畔龙眼古城,在阵阵细雨中进行了实地调查。龙眼古城现存南墙西段,城垣步测长约200米,高约2—6米,下宽4米,顶宽2米,黄褐土夯筑,夯层厚8—12厘米。南墙外可见村民早年在墙体所挖近十孔土窑洞(照片十、十一)。南墙中段有几户村民早年建房于墙体上,村路从杨一组两户村民屋侧穿过,路西侧遗有长2.5米,高2米,宽3米的墙体,为白垩土质,夯层间一层石灰,夯层厚8厘米,石灰厚0.3—0.8厘米,密实度很高,坚如砂岩,似为南城门西侧墙体(照片十二)。城内外残砖碎瓦成堆,时有汉“五铢”、王莽“大泉五十”等钱币出土,采集到的标本有方形回纹铺地砖(照片十三),云纹瓦当(照片十四),钱币陶范(照片十五)。1985年引水拉沙造田时,拉出数万枚钱币。该城位于秦长城线上,又临近秦直道,芦河依城而过,南有白于山脉,符合史料记载古之阳周县的地望,确认为阳周县故城是可行的。

阳周城的墓葬区有两处,一处为城东北五公里处,名为老坟梁,汉墓多为竖穴土坑式,多出土陶器及少量钱币;另一处为杨桥畔乡政府西南2公里处。1997年夏榆林市文管办抢救清理汉墓三座,两座为竖穴土坑墓,长斜坡墓道,墓坑均留有生土二层台,带有东西耳室,其中俗称“王埋墓”的2号墓规模较大,为砖砌拱券式墓,长斜坡墓道,地面上有封土堆,底径约25米,残高4米。墓室距地表11米。出土文物较多,有铜剑、鼎、博山炉、陶仓、罐、动物俑及玉蝉、七窍塞、饰片等。时代为新莽~东汉早期。

另外在杨桥畔墓葬区,近年又出土了一件陶罐,为泥质灰陶,高30多厘米,上腹部阴刻“阳周塞司马”(照片十六、十七)五字。大家知道,铜、铁、玉等器物在购买、馈赠中一般流动性较大,而陶器易碎,多为当地窑烧制,一般流动性不大。这件器物的出土,对证明杨桥畔龙眼古城即为阳周古城提供了一个实物佐证。

四、几点认识

1.榆林秦汉古城墙体用土,多为就地所取,如龟兹城西墙的一号点为黄粘土夹细砂,而其它三处均为白垩土。

2.榆林汉代古城多用石质平夯,而榆林红石桥段先秦长城,夯层中可见5厘米的圆形小夯窝。

3.榆林汉代古城墙体在重要地段、夯层间加入了石灰,很有可能还加入了其它化学物质,如阳周城中段墙体,土质坚如砂岩。

4.一般秦汉城址的面积都不大,而龟兹城虽然总面积不清楚,但从现存城垣遗迹看,长度超过了700米,也有可能分为两城。

5.从阳周城内遗存的方形回纹铺地砖和云纹瓦当看,在汉代时城内可能建有宫殿。

总之,陕北境内秦汉古城址的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如秦代上郡设有23县,汉代设有34县,近年来也发现了较多的秦汉古城遗址,但许多行政建制尚无法确定,此篇调查只是一个引玉之作,今后秦汉古城址这一课题,能得到诸位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专家们的考证与研究,是本篇的目的。

注释:

⑴范培松,“陕西古城址综述”,《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⑵“古代的上郡、阳周就在现今的杨桥畔”,《三边文学》,2004年秋之卷,靖边县文联主办。

⑶“古桥门与秦直道考”,《内蒙古公路交通史:资料选辑》第14期。

⑷史书博,“上郡治所肤施考”,《榆林文史》第二十一辑,榆阳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⑸、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9月第1版。

⑹张在明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⑺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初版,1982年11月重印。

⑼冯庚武、周天游主编《三秦瑰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⑽郭沫若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⑾张泊《子午岭秦直道考察手记》,《游历陕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也说榆林秦汉时期的古城  作者:王富春

也说榆林秦汉时期的古城  作者:王富春

王富春,陕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现任榆林市文物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职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文史研究专著9部。

二○○五年八月五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