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青花、玲瓏、粉彩和顏色釉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其中,粉彩最為美豔多彩,而粉彩瓷製作中的扒花工藝更是細膩妙絕,令人驚豔。

扒花,學名為“粉彩軋道瓷”,在古籍中記載為“錦上添花”,是乾隆彩瓷中的精品,以工藝的繁複著稱。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它是在瓷胎坯體上施以紅、黃、綠等各種色釉作為底色,即為“錦地”,然後再在“錦地”上用一種狀如鏽花針的工具刻印出極為細小的紋樣,其中以鳳尾紋最為常見,也最為典型。其它還有卍字紋、卷草紋等等。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燈光下的扒花瓷器顯示出絢麗的色彩

在這個極簡盛行的時代,讓我們瞭解下這門有些“繁縟”的陶瓷工藝,感受下手工藝的精妙與珍貴。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扒花瓷器,顏色絢麗、裝飾繁縟,追根溯源的話,它誕生於乾隆時期,當時為專供皇室貴族賞玩的珍貴工藝品,具有名副其實的“貴族”血統。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大清乾隆年制 皇帝黃扒花將軍罐

它受西方琺琅彩的影響,再結合中國粉彩裝飾,色彩深淺分明,立體感極強,不像中國傳統國畫般注重意境,而更沾染些西洋油畫的情調,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這種裝飾繁縟的器物對工藝的要求極高,一般的民窯和民間藝人根本沒有這種人力和財力去生產與經營。

據古籍記載,一般認為它始創於清乾隆時期的“唐窯”。唐英是中國陶瓷史上非常著名的督陶官,他所監製的“唐窯”代表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唐英石造像 局部

由於清三代國力雄厚,乾隆帝又極愛收集奇巧之物,對藝術品的要求極高,這種“錦上添花”瓷器就是為了迎合他的喜好而造。藍浦的《景德鎮陶錄》中記載:“陶至今日,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鹹月異歲不同矣。”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繁縟滿密、精巧華麗是乾隆彩瓷的典型特色,“錦上添花”則是最能體現這種特色的裝飾技藝了,不僅是體現了乾隆帝自身的審美趣味,更是能從中窺視中國古代的強勁國力。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製作粉彩扒花瓷,要經過四次燒造方可得成品。

第一次是燒製陶瓷白胎;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二次是在白胎上刷上一層釉料,以扒花工藝扒出所繪花紋,繼而進行燒製;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三次是在燒好的瓷胎上畫出線條或圖案,填充好花鳥、山水等圖案的不同顏色,再進行燒製;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第四次是在瓷胎頂部或底部描上金粉進行裝飾,最後燒製出成品。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扒花是不可以打底稿的,不像彩繪可以擦掉重畫,從落針到收針幾乎是一氣呵成,花紋大小要均勻一致,不可有些許偏差,需要積累多年的經驗才可以完成。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遠觀扒花瓷,是品不出其之妙處的,只覺花色繁複妍麗,甚是雍容清麗,需得近觀,在通光之下,瞬間脈路頓現,華光流韻,其工藝之妙,教人讚歎不已。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有人認為,扒花只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但它卻代表著中國的工匠精神:堅定、踏實、精益求精。

扒花,針尖上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