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半生时间看三国,一生时间学水浒”?

闪电天下

这句话应该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演化而来,但是“半生时间看三国,一生时间学水浒”跟“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一样。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却也未免失之偏颇。因为中年以前,读者看《三国演义》,会被刘关张的忠肝义胆感动,而中年以后,再看三国,就会学到很多为人处世之道、权谋手段。实事求是地讲,整体来说,《三国演义》给人的观感是正面的,至于有人说“老不看三国”,是怕“越看越滑头”,这就有些因噎废食了,很多不识字的人也照样刁钻古怪,没读兵书战策的大老粗打起仗来,那也是智计百出,李云龙和他的原型就是其中的代表。所以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没有哪一本书能真正把人教坏——网上啥都能看到,那种犯罪反倒少了。

至于“少不看水浒”,那是很正确的,因为《水浒传》在少年人眼里,一百单八将快意恩仇,个个都是好汉,而且每天啥正事都不干,却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却不知道宋江“仗义疏财”的钱,来自于黑白通吃,而其他“好汉”的钱来自打家劫舍。

而人到中年之后,就会逐渐认清宋江的虚伪、吴用的狡诈和李逵的暴戾,而且随着实施的积累和眼界的拓宽,就不会被“梁山好汉”表面上的侠义而迷惑。而成年人看水浒,就会总结出一个道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有不作恶的且知道急流勇退的好人才能长寿或者善终,比如武松拿着十万贯赏钱逍遥快活到八十岁,而李逵宋江却被毒酒要了性命,奸诈的吴用最后无计可施,只好上吊,那个曾在青州城外屠村的花荣也跟着毙命,证明给予作恶者的惩罚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只要做了坏事,惩罚就有找上门那一天……


半壶老酒半支烟

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二.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1] 题罗贯中编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至于为什么说“半生时间看三国,一生时间学水浒”,笔者认为和这两本书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1.半生时间看三国

人的前半生是从青年到中年,青年时心怀雄心壮志,看《三国》,看到白手起家的刘关张,受命于危难的孙仲谋,一统北方的曹操,从他们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气势中,年少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与前途,自然产生英雄相惜之感,青年的时候,他们是志在千里的。


但到了中年,责任就多了很多,人生阅历也逐渐丰富,就能够体会到刘玄德奔波半生建立蜀汉的不易,诸葛亮六出祁山却身先死的无奈,曹孟德赤壁大败之悔恨。

但曾经雄心壮志的他们,终究也是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就像一个人曾经历过的喜悦,痛苦,磨难,终究也会沉淀下来,融入一个人的气质之中,了无痕迹。

2.一生时间学水浒

水浒中最重要的就是兄弟情义,勇猛刚正的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武松,足智多谋的无用,都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聚梁山。劫富济贫,匡扶正义。

而且水浒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刻画,社会现状的黑暗洞察,和时代的苦难,许多人带着自己的不幸才不得不造反,正是那官逼明反。这是一个人需要用一生去慢慢体会的,重情重义之人,才会明白真感情的不易。就像招安后的梁山好汉们,出征方腊,即使战死沙场,但却死的光荣,死的无憾,他们是为国捐躯,是国之英雄,而不用背负反贼之名。

有的人的一生或许就是为了所谓的虚名争得头破血流,而等到尘埃落定,洗尽铅华之时,水浒英雄们的悲壮或许就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一生就好像一个传奇的故事一般。

一起探索不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老程论三国

看三国我还能理解,这一生学水浒包藏祸心啊!水浒里面的好汉多变态,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催命判官李立,旱地忽律朱贵,全都开黑店卖人肉馅包子。这心理扭曲到什么地步了?让我想起来一个香港小电影《人肉叉烧包》。



其中李立最形象最吓人。“赤色虬须乱撒,红丝虎眼睁圆。揭岭杀人魔祟,酆都催命判官。”人吃的都基因突变了,不由得想起同样吃很多人的邓飞,号称“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


还有把人吃出花样的好汉,三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清风山的这三位山大王甚至总结出了制作人心醒酒汤的诀窍:“但凡人心,都是热血裹着,把这冷水泼散了热血,取出心肝来时,便脆了好吃。”这要吃多少人才会研究的这么详细啊!

再看看李逵在文中所描述吃人的场景:“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李逵这种活剐人肉的重口味吃法,连许多爱吃人肉的同道中人也无法接受吧!而且吃剩下的心肝还要给其他头领吃。明显梁山上这群暴徒吃人是一种常态。就算不吃人和群变态称兄道弟的黑社会头子,连环杀人狂,也同样是现代社会不允许的纯在。说一生都要学他们的人,给大爷吃个人肉看看。


教围棋的雷子

三国,水浒,都是我国的四大名书,时代不同,他们写的思想也不同。

水浒,是人们在年少的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年少时候看的是水浒里好汉们的快意恩仇,杀富济贫。大碗喝酒,等到成年的时候再看水浒,看的就是内容了。什么是逼上梁山。毛主席最喜欢看水浒,说自己就是逼上梁山。我个人人为,水浒之后不少武打的书籍,都是以水浒为版本的,所以水浒是一本你一生都在学的书籍。

三国演义,写的是群雄逐鹿,政治非常突出。年少时候孩子们看不进去的。到了成熟时期,才能看懂书里的政治,才能理解三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理论。三国多数都在玩计谋,互相利用。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到了懂政治的时候,人们才喜欢看三国,而水浒你的看一生。


金多多贼盖

以前我总认为少年看三国、西游记、水浒,中年看红楼梦,晚年再熟读水浒传。人生不同的境界,自有不同的体会。三国演义之经典,真的是半生也看不完。年少时为三国桃园结义刘、关、张的英雄事迹所痴迷,他们个个武义高强,三英战吕布,更看得热血澎湃。刘备的仁义,关公的忠勇,张飞的率真个性,无不喜欢。随着年龄的阅历增长,曹操特独的人格魅力,取代了刘、关、张在心中的位置。曹操生于乱世,安于乱世,是三国时期出杰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难得的诗人。曹操的狂傲,睿智、狡诈、好色、赏识人才,祟拜英雄等综合体,无人能出其左右,能让人琢磨一生。水浒传中人物造形逼真,个个性格鲜明。施耐庵写活了一代草莽英雄悲欢离合的英雄故事,其中林冲空有一身武艺,报国无门,武松杀伐决断,行侠仗义,鲁智深性格豪爽,助人于危难,功成身退的英雄故事。宋江、吴用一生谋划招安大计,为梁山众兄弟寻找出路,为朝廷出生入死的聚义兄弟,悲惨的下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年少读到老更能体会,英雄无论生死存亡,是非成败转眼空,随着滚滚长江东去,都付笑談中。


秋雨夜思3

我之前并未听到过这句话,但是意思相近的话我倒是听说过一句: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以前看到这句话并不是很理解。但是自从工作以来对三国的喜爱之情越发浓厚。我在杭州,一个民营十分发达的地方,也是互联网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教你怎样去创业的史书。创业路上你会碰到各种问题,成与败也好比家常便饭,十分常见。刘关张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做人,以仁义为本,在外做事,需懂得分析形势,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自刘备接受徐州以来,先投曹操,后投袁绍,并非刘备多变,在各种情形之下,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选择。

至于水浒,江湖气过多,不太切合实际。你总不能说城市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干脆合伙一起占山为王。或许只有年纪大了,才能看出其中滋味吧。


北欧科技

常理理解,如果你仔细揣测推敲三国和水浒,里面的处世为人之道,足够你一生去学习。


然而,在我现在看来,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

你一天忙的半死不活,根本没时间看。。。

所以你一辈子都学不完。


百里长歌

同为四大名著,我想许多人都是看过的,而且基本上看过的人都不会只看一遍。三国看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奋斗史到集团间的明争暗斗,一面背靠大树,一边自己做大。再看水浒,许多人一头雾水,我也不例外,我想这也是个奋斗史,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影响朝局的人物,作为民,面对家国时所产生的纠葛,有人退缩,有人冒进,还有人有着不知名的向往,渴望扬眉吐气,衣锦还乡。


源点1光年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智谋,论权术,英雄豪杰群雄逐鹿,无所不用其极,而最后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三国英雄谁也没笑到最后,争来争去空欢喜,只不过为人做嫁衣。

有句俗语: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青春少年,有为壮士,看可以立雄心,树壮志,建功立业;而步入老年,则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故有老不看三国,怕徒增伤感。看三国适合青壮年,能激起人的斗志。

《水浒传》讲的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是兄弟朋友义气侠情,鼓舞人心,激昂备进。是以侠义为主旋律,宋江助人为乐,仗义疏财,深受喜爱。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知恩必报,为大哥舍命报仇。为施恩大闹快活林,得罪了张督监,险些丧命。景阳岗打老虎,为民除害。鲁智深为陌生人而拳到镇关西,为林冲不惜得罪高太尉,侠骨丹心,义薄云天。柴进身为贵族,平易近人,扶危济困,真正做到达则兼济天下,是世间少有的好人。燕青忠心救主,神州擂智扑擎天柱。石秀为杨雄不惜以身犯险。

朋友情,兄弟情,家国情,感人至深,花荣,吴用为兄弟殉情。青少年看是英雄侠义,快意恩仇。而中老年看的是家国情怀,宋江招安虽然失败,但是宋江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有一定进步意义!


马到成功148659402

这句话我没听说过,我就知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半生时间看三国,一生时间学水浒,这让我孤陋寡闻了。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许就是说,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状态下看书时的不同感受吧。《三国演义》在小的时候看来,就是看个热闹,里面的尔虞我诈都不明白,等过了半生,再看里面的阴谋诡计,不管你对别人用了,还是被别人套路了,也该释然了。《水浒传》年轻时就看到了义气,打打杀杀,其实它还有孝,有忠,有民族大义,只有慢慢体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