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幣和人民幣的“YUAN”字寫的不一樣?到底誰對誰錯?

步行者abcdefg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仔細看一下。

內地人民幣上印的是“圓”:

香港港幣則“圓”和“元”並用:

香港有四家發行貨幣的機關: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只發行面值為10元的紙幣。仔細看一下可以知道,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用“圓”字,匯豐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用“元”字。

再看海峽對面,新臺幣上用的也是“圓”字:

如果搞多數表決的話,就應該是“圓”字才對。

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在《文字學概要》中這麼說:“近代使用的貨幣單位‘元’,本因圓形銀幣而得名。對這個單位詞來說,‘圓’是本字,‘元’是起簡化作用的假借字。現在以‘圓’為‘元’的大寫,大寫反而是本字,這是一個持例”

在中國原來用貴金屬金銀作為貨幣,金銀的計算單位為兩、錢和分。也用銅錢,單位是文(個),多了就是“串”、“吊”或者“貫”,但這些都是整理攜帶單位,並不是攜帶單位,就像現在的紙幣不能嚴格地說“疊”或者“刀”一樣,用來形容是可以的。

從“兩”到“圓”是因為銀元的流通。從16世紀末開始,因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出超地位,最早是西班牙人在拉美鑄造的銀元流入中國,後來到19世紀初大量墨西哥鑄造的“鷹洋”流入中國,再加上英國人發行的貿易銀元“站洋”,使得銀元在中國逐漸成為了主要通貨,到了1910年,上海幾乎以鷹洋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以上。其餘還有日本的“龍洋”以及美國的貿易銀元和法國在安南鑄造的銀元也在中國流通。

中國自己鑄造銀元是在乾隆時期,但開始用機器鑄造還是在光緒年間,到了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以至於到了現在,“袁大頭”幾乎成了銀元的代名詞。

這些銀元的單位幾乎都是“圓”:

(“袁大頭”的單位就是“圓”)

這樣的話,紙幣的單位為“圓”就是理所當然的,下面是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一圓紙幣,上面清楚地印著“憑票即付現洋一元”,這就說明了“圓”這個單位的來歷。

其實不僅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的貨幣單位是“圓”,日本以及南北朝鮮這些漢字文化圈國家的貨幣單位也是“圓”。

(1886年日本鑄造的銀元,俗稱“龍洋”,單位是“圓”)

(1893年朝鮮鑄造的銀元,單位當然也是“圓”)

現在日本的貨幣單位是“YEN”,讀“EN”,寫成“円”。這是日本的簡化漢字,比如“圓桌會議”在日文裡就寫成“円卓會議”。在使用簡化字之前的日本紙幣上印的是“圓”而不是“円”。

1871年6月,明治政府制定了《新貨條例》,規定日本通貨的單位為“圓”,同時還規定了“一圓”的金幣為1.5克黃金,相當於1美元。到了1882年日本銀行發行紙幣時事實上已經退到了銀本位,所以紙幣的名稱為“日本銀行兌換銀券”,單位依然為“圓”。

(日本最初的紙幣)

(這是1945年日本戰敗時發行的1000日元貨幣)

(這是現在的1000日元貨幣)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逐步控制了朝鮮,日俄戰爭之後朝鮮更是成了日本殖民地,所以朝鮮的貨幣單位自然也是“圓”。

(這是1911年的朝鮮貨幣,正反面說明的語言不同,正面是漢文,反面是日文,也挺有意思)

“圓”在朝鮮語中發“WON”的音,用韓文字母表示是“원”,現在南北朝鮮都在去漢字話,所以看不到有“圓”字的半島紙幣了,都是“원”字。


(朝鮮的紙幣)

(韓國的紙幣)

但韓國在去漢字化之前發行的紙幣上的單位還是漢字“圓”:

(這是朝鮮戰爭爆發之前韓國發行但沒有流通的紙幣,注意不是“韓國銀行券”而是“朝鮮銀行券”,其實這是日本發行的半島紙幣的改版,把“大日本帝國印刷局製造”改成了“朝鮮書籍印刷株式會社製造”)。

那麼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在漢字文化圈裡,“圓”字才是對的呢?

不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十七條明文規定“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嚴格從法律的觀點來看似乎匯豐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元”才對。

當然可以這麼解釋:“元”是“圓”的通假,說是簡化也行,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字,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以及渣打銀行還在用“圓”只是一個習慣。

真的嗎?再給你看一張圖:

這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一張紙幣,用的是“元”。

這個“元”是“元寶”的“元”,而不是“圓”的通假字或者簡化字。其實在中國自己鑄造的銀元中就有以“元寶”作為單位的:

(這塊銀元是“元寶”)

所以說“圓”和“元”不但讀音一樣,而且作為通貨的單位也都有來由,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在混用,沒有什麼對錯,從銀圓來了“圓”,還來了口語中經常用的“塊”,從元寶來了“元”,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的《幣制則例》規定:“國幣單位定名曰圓。”但4年以後的1914年,民國政府制定的《國幣條例》規定“以一元銀幣為主幣”,而且1933年南京政府的貨幣改革叫“廢兩改元”。

而且人民幣的單位也不都是“圓”,筆者立即給個“元”字給你看,這是1979年國際兒童年紀念金銀幣。

現在,結論能出來了,雖然有些小糾結:“圓”和“元”都沒錯,來源不同。“圓”來自銀元,“元”來自元寶。

其實管他是什麼,是錢就行對不對?

對了,順便在這裡炫一下富,筆者可是有錢人喲:

這兩張錢,筆者花了大半天才算清楚:總共是150萬億。

就一直沒打算好準備拿這麼多錢去買些什麼才合適?

您給參謀一下?


冰冷雨天

中國大陸所使用的人民幣,上面的大寫字均為“xx圓”,而香港使用的港幣上,則是“元”“圓”混用。香港有四家發行貨幣的機關:中國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用“圓”字,匯豐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用“元”字。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在《文字學概要》中說:“近代使用的貨幣單位‘元’,本因圓形銀幣而得名。對這個單位詞來說,‘圓’是本字,‘元’是起簡化作用的假借字。2015年語言學家郝銘鑑的語言學家曾指出,新版的一百元人民幣上存在錯字。郝銘鑑先生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分。我們的規範用字就是元。

過去用圓是歷史造成的,因為過去有銀圓,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法了,因此人民幣因使用“元”字。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作為印製機構對此回覆稱,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比較權威的詞典中,“元”“圓”在貨幣這個意義上,可互為通用。從古代貨幣上就開始使用“圓”字,因此使用“圓”一種歷史傳承。從最早西班牙人在拉美鑄造的銀元流入中國,到墨西哥鑄造的“鷹洋”、英國人發行的 “站洋”,銀元在中國逐漸成為了主要通貨。後來袁世凱鑄造的銀元的單位也是“圓”。在中國自己鑄造的銀元中也有以“元寶”作為單位的,如光緒年間製造的紙幣和銀元使用的就是“元”,代表一元寶。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一圓紙幣,上面印著“憑票即付現洋一元”。因此“圓”和“元”不但讀音一樣,而且作為通貨的單位也都有來由,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在混用,沒有什麼對錯,從銀圓來了“圓”,從元寶來了“元”


大貓財經

錢幣單位的講法其實是很有趣的,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我列舉一下在民間現存比較多的錢幣單位講法來作個鋪墊
1.蚊(粵語)其實就是文,源於重量單位 一文錢
2.塊 (普通話通俗)在清朝以前用於貨幣流通的“幣”通常都是銀製扁圓形的錢幣,放在桌上就象一塊小餅乾。一枚銀元我們通常就稱之為一塊錢。所以現在的一元人民幣紙幣也就習慣地稱之為一塊錢了
3.元,就是頭目,最開始,第一,的意思。起始且首要。那經濟活動中首要的起始的就是錢幣,所以作為貨幣單位

4.圓,是從銀圓開始的稱號,跟塊一樣,就是形容錢幣的樣子而作的稱呼

5.閩南語一般直接說“箍”(khoo)“箍”就是形容形狀圓的意思。也有說“圓”(白讀inn)的。銀(潮汕),順帶一提,同樣保留疑母的日語中,日元是“円(yanen

)”

多以對錢幣的單位描述,有概念意思的元、表示形狀的圓、塊,還有表示重量的文。所以縱橫包容迭代,在中華大地裡對貨幣單位只要是共識都可以在民間表示。當然也包括不同時代不同人群中的發音而影響到,歷史政治原因也會有。所以權威字典裡元同圓,是因為使用很流傳的習慣所以是通用的。因此不存在這種細節且希望統一的對錯判斷。有錢賺就好啦


劉華251134487

你說這個拼音是對的嗎?


內涵神評

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我來補充一些信息!歡迎指正!

香港的錢幣發行跟內地不一樣,內地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刷發行!

香港有三家發行銀行,這點區別很大!每家銀行發行的錢幣設計不一樣!包括:中國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

並且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字樣也有所不同,港幣“元”和“圓”都有,並非大家所理解的港幣都是“元”。

我特地找了幾張圖做對比:

下面是三家銀行的$1000面值樣式:





再來看看$500面值的:





還有$100面值的:





並且不同時期,樣式又不一樣,港幣的字樣不是固定的!

還有$50面值,$20面值,$10面值,不一一找圖了!最後看看硬幣,也是用的“圓”。



楓雨香港

1.應邀,題主反應的情況是真實的,確實如此。在前3年就有專家提出,最後收到圓滿回覆。這只不過老生常談,現在再來溫習。

2.古時為圓,現在也用元,實是通用。


3.這是過來延續。

4.臺澳地區也是一樣。


5.這是權威部門專家回覆,擲地有聲。查詞典,看辭海,元、圓貨幣互為通用。圓在古代就用,是一種歷史傳承,用哪都對!

6.查字典都是一樣!用圓用元都對,無所謂對錯,通用!


苗萬平談情感

在我頭腦中,有一個從來固定的認識(鬧不清是怎麼來的,可能是小學或中學時老師教的):數字有大、中、小三種寫法,對應的錢的基本單位“yuan”寫法不同。

大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

中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小寫:1234567890

大寫數字對應“圓”。

中小寫數字對應“元”。

現在在單位報賬、借條、收條、籤合同等我都是遵循這個規矩寫。但沒注意別人是怎麼寫。


普舍齋

我們對錢的表示,有概念意思的元、表示形狀的圓、塊,還有表示重量的文。在中華大地裡對貨幣單位只要是共識都可以在民間表示。當然也包括不同時代不同人群中的發音而影響到,歷史政治原因也會有。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也進行了回覆,大意是: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一些較權威的詞典中,“元”和“圓”在貨幣單位上是可以互為通用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麼久遠的歷史。誰能確定到底是哪個yuan。我覺得都能接受吧。

香港這麼迴歸才幾年,我想出現不同的yuan字,也是為了海納百川吧。


一無所有互相關注必回

元和圓,哪個才是最正確的?在於如何解釋!誰來解釋!我們在日常生活用用元的時候大大多於用圓的時候,正規發票和賬單都沒有問題,但人民幣上它就非常任性用圓,如果讓說理由,肯定是有理有據!就像皇帝寫錯字都是有充分理由的!通假字啊!同意字啊!等等!其實,都是一樣的!有人還非得說河和江不一樣呢!都是river


洪浪湯姆

關於貨幣單位這個“元”和“圓”,在各地客家話裡的說法都各有不同。

1,梅縣、蕉嶺、平遠、大埔傳統上最喜歡說“箍”。

2,豐順、揭西、陸河、普寧傳統上最喜歡說“矮銀”。比如一塊錢就說一矮銀。

3,興寧、五華、河源、惠州傳統上最喜歡說“吊”。

4,韶關、江西、福建等地的客家人最喜歡說“貫”。

5,茂名、湛江、廣西等地的客家人最喜歡說“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