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賈平凹《寫給母親》

老賈這篇思念母親的美文,我是讀了無數次,每讀一次,都心絃觸動、涕淚沾襟。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遠逝,留給子女無涯之戚。這種思亡之痛,不同的人會有迥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品讀賈平凹《寫給母親》

《寫給母親》一文語言平淡,細碎瑣屑如話家常。雖然母親已逝將滿三週年,可在作者心中,她從未離開自己一日。正如作者所說,"3年裡,我一直有個奇怪的想法,就是覺得我媽沒有死"。在作者筆下,母親的離開安靜的就像"放心地閉了眼躺著",只是"閉著的眼再沒有睜開"。之後的歲月裡,寫作時,每逢打噴嚏,都以為媽媽還在,有時還會聽到"我媽叫我","自言自語我媽"出去買東西了,"故意藏到"照片裡了,媽媽住過的房間仍然"原模原樣"地保存著……

所有這一切的不相信都源於兒子對母親的愛,這些絮叨之語就如對母親的輕聲訴說,而母親似乎正坐在兒子的面前,傾聽著兒子的心聲。語言淡至極致,不事雕琢,這不正是兒子對母親自然純淨而厚重的愛的表現嗎!

品讀賈平凹《寫給母親》

《寫給母親》一文雖情感真摯深似海,但情感的表達不張揚不熱烈,字裡行間的剋制隱忍更令人心痛。雖是向母親傾吐思念之情的文章,但作者並沒有將這種情感無所顧忌地宣洩出來,而是靜靜追憶3年前母親生病與去世時的情形,詳敘了這3年裡思念母親的種種表現,娓娓而說理性而剋制。可到了文末,家裡要按風俗辦一場儀式"去墳上",想到"母子再也難以相見"時,隱忍許久的熱淚便如開閘之水肆意流淌,痛哭嚎啕。如此真情如此深情,怎不令讀者也流下感動的淚水呢!

美文名篇之所以感染讀者,大多在於它細節的生動真實,《寫給母親》一文以細節打動人心、讓人讀後眼泛淚花的細節描寫可謂俯拾皆是。之前"我"每打噴嚏,母親總說"誰想哩,媽想哩!"母親的陝西口音親切平實,她喜愛說笑的性格亦躍然紙上。"我"寫作時,母親"就不再走動,也不出聲,卻要一眼一眼看著我",並說"世上的字你能寫完嗎,出去轉轉麼",母親對兒子的憐愛與疼惜在這些動作與語言細節中顯露無疑。而"我"放下筆去找母親,"立上半天""自言自語",給照片前的香爐上香,並說上一句"我不累",這一系列的動作細節描寫,將失母后的"我"的形象鮮活地再現出來,思母而母已逝的傷痛之淚怎能不溢滿雙目呢!而"我出遠門後",既沒有人反覆叮嚀,"我"有好的吃喝,也無人可送。這一部分心理細節描寫,將失母后的迷惘與失落真實地刻畫出來了。

人人都有母親,又是一年母親節,我祝願天下的母親永遠幸福快樂!

品讀賈平凹《寫給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