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我們對孔子的形象都有哪些誤會?

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幾千年來我們對孔子形成的印象,基本上都來自於各種儒家的經典著作,或者歷史文獻中。在這些資料中都把孔子塑造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形象。高推聖境,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誤區,把孔子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推崇的極高,彷彿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被後來的儒家學子當成了無可指摘的模板。

五四運動之後,孔子又彷彿變成了都人人可以過來踩一腳的形象,孔子的形象又被矮化了,矯枉過正。這些看法都是有很大問題的。

千百年來,我們對孔子的形象都有哪些誤會?

我們可以從《論語》中孔子的話來直接看看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一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意思是唐棣的花,飄飄搖搖的實在是太美了,我怎麼能不思念呢?可惜就是離我太遙遠了。

孔子聽了這話,輕飄飄地甩給他這樣一句話:“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意思就是還是不夠思念罷了,否則怎麼會覺得遠呢?

還有魯哀公問政於孔子:怎麼把百姓管理的服服帖帖的?孔子說:“要用正直的人,不要把百姓當成傻子來愚弄。”《論語·為政》篇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我們其實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孔子其實也是個平常人,也會犯錯,也會有喜怒哀樂。孔子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個聖人。

關於對孔子的評價,古今中外,不同時間段對孔子的評價都是不同的,例如在歐洲早期,他們對孔子的認識和當時中國人的理解沒什麼差別,基本上是一個聖人、完人。有些人甚至還力圖證明孔子這個聖人都是信仰上帝的,當然這純屬無稽之談,但也能看出歐洲人對孔子的敬仰之情。

千百年來,我們對孔子的形象都有哪些誤會?

伏爾泰

到了歐洲的中期,出現了一些雜音,孟德斯鳩和黑格爾就認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他所說的不過是一些人生的哲理,水平不高,甚至不能夠稱之為哲學。到了近現代,歐洲對孔子的認識又發生了一些變化。以伏爾泰、歌德等,重新回到了對孔子的無限崇拜當中。

現在的歐洲對孔子的認識已經理性的多,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產生爭議不是他的偉大,而是他的地位。有的學者認為孔子的思想比歐洲所有的哲學家加起來都要偉大的多;而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歐洲的文明也不差,至少我們有蘇格拉底能和孔子一較高下。

千百年來,我們對孔子的形象都有哪些誤會?

歌德

視角回到中國,中國人對孔子的感情就要複雜的多了。一方面,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價值觀的形成都受到了孔子的影響;另一方面,自五四以來,孔子的地位起起伏伏,但最終也沒回到。

這點從中國人對孔子的稱呼就能看出來中國人對孔子認識逐漸改變的過程。在孔子的年代,孔子就被認為是道德的典範,魯哀公就尊稱孔子為“尼父”,等到漢朝“罷黜百家”之後,對孔子就成了“褒成宣尼公”,其後李朝歷代都對孔子極為尊崇,在唐朝時,直接給孔子加上了王的稱號,封為“文宣王”;到了明朝,最終確認孔子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師,封號“至聖先師”。

五四後,人們對孔子不再尊重,人們稱之為:“孔老二”。這其實令人很難過,這麼多的中國人聽了幾句批判孔子的話,就當了真,拼命詆譭孔子。

孔子有什麼錯?他沒有錯。孔子不像宗教的神話中,能分開海水,也不能給人治病,不能死去七日再活過來。

孔子所講述的就是生活中看起來平平常常的道理,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只是講平凡人聽得懂的話,做平凡人做的事的人,兩千年來,卻影響了一大批包括王陽明、曾國藩這樣的人,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這難得不值得我們一再深思麼?

在《論語》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魯國司馬叔孫武叔說, 子貢比孔子還要賢明,想來詆譭孔子的形象,老師都比不過學生,孔子還有顏面大放厥詞嗎?但子貢卻說,學問就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好比是隻到肩膀一樣的牆,大家都可以一眼看得出來我的內涵,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水平有牆那麼高。但實際上孔子的學問就好比是幾仭的高牆,如果不能從大門進入,是看不到牆裡面的精彩的。

我們就是這樣的普通人,對看得懂的子貢保持尊敬,卻詆譭自己看不懂的孔子。

千百年來,我們對孔子的形象都有哪些誤會?

更多內容請關注由幾道書局出品,鳳凰FM、蜻蜓FM、懶人聽書的《論語》新解——彭湃講論語。

彭湃 國學學者與傳習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國學會聯合創始人兼運營負責人;中歐明德學堂創辦人,聞道講堂創世人,連續舉辦70多期國學研修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