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農戶+合作社的規模農業生產?

裡郎苗寨艾岡


農戶+合作社的規模農業生產,目前我們這裡有兩種形式。一是合作社建大棚,由農戶承包大棚,在承包的大棚裡進行合作社統一安排的種植管理。

合作社按大棚面積或是按大棚座數計算,和農戶訂好協議,按季或按年給於報酬。至於農產品如何銷售,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情況,作物的成熟情況,就自行安排了。

農戶只負責種植管理,而且是得達到要求的產量、品質。

第二種形式是農戶按照協議年限,把土地有嘗轉讓給合作社。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有權決定種植什麼。

合作社與種子公司、製藥廠簽訂合同,所需種子丶農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保障供給於合作社。種子公司和農藥廠,全程關注農作物生長過程,負責技術指導,並享受合作社的優惠價格。

至於農戶十合作社的其它合作,比如農忙時顧人打工,那就看如何自願了。


老荷666


朋友,你好!

我來談談你提的這個話題。

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飛速發展,成為連接農戶與市場、政府與企業不可缺少的橋樑;合作社既可以作為生產主體,又可以是服務主體;既把土地集中搞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又能供銷一體降低成本;如果合作社自身經營好了,還可以拿到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和一定的補貼。

現在,合作社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發展態勢也不太成熟,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行業自身的不斷調整,合作社的發展會越來越規範。

如何做好農戶+合作社發展呢?

1、以技術服務帶動當地農戶發展,培養新型農民,讓農戶及時瞭解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

2、以購銷服務帶動當地農戶發展,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以產後增值服務帶動當地農戶發展,提供農產品儲藏和初加工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社的收益和農戶的收入。

4、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優勢,在農業經濟不斷髮展的大背景下,讓農戶的錢包逐漸鼓起來。

5、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上的優勢,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的建設,做強做大特色產業。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指教。


茶思飯想


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先解決產品的銷售問題,農業產業最大的普遍問題就是一產嚴重過剩,而二產三產沒有帶動效果。比如,我們發展花卉種植,大多數投資者考慮的僅僅是觀賞,發展農村旅遊或者鄉村遊,而沒有考慮花卉本身的利用價值,觀賞之後的產業沒有延展性,花期過了就爛在地裡。

另外,全國的鄉村旅遊項目多如牛毛,遊客為什麼要選擇到你這裡來玩?花卉種下去了,究竟能帶來多少門票收入?能解決多少貧困戶持續脫貧?

當然,農戶+合作社的模式,是能快速啟動農業項目的實施,但是大多數持續的盈利模式並沒有形成,因此,許多項目最後是不了了之,成為爛攤子,失敗而告終!

以花卉種植為例,我們建議:觀賞性與深加工要結合,花期開了可觀賞,花期敗了可採摘深加工,作為原料銷售!






俗人老趙善心結善緣


都是有權勢的人玩的跑馬圈地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