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2012年,央視推出了《走進基層百姓心聲》的特別調查節目“幸福是什麼?”。一時之間,“你幸福嗎?”引發了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而“你幸福嗎?”調查屢遭神回覆更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指出:“財富顯然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只是因為它有用或者是別的什麼理由。”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已經暗示了人生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追求財富,快樂和幸福才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經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將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作為一項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人生有涯而賺錢無涯,金錢不應該是人生唯一追求的目標。

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陳惠雄教授的快樂理論強調了快樂與健康、親情、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用他的快樂經濟學原理衡量,我國的GDP增長存在很大的問題。過去以物為本的價值理念和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眼前利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巨大。錢越來越多後,人們的精神卻變得貧困了。

金錢可以量化,但快樂不能。獲得金錢不是目的,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理解了這個才能讓自己的生活真正快樂起來。當人們談到快樂幸福時,一些人經常認為這是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後講的事情。這是對快樂理唸的一種不正確理解。快樂是一個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的問題。

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快樂既是個哲學、心理學、經濟學問題,當然也是個實實在在的生活問題。吃不吃得飽,有沒有工作,都有個快樂與痛苦的問題。吃不飽、沒有錢、沒有工作自然是痛苦,這正是需要我們解決的。吃不飽飯的人解決了吃飽的問題,沒有工作的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沒有房子的人解決了住的問題,這就是快樂。雖然,這些快樂的層次是比較基礎的,但對於生命體的所有快樂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快樂同樣是構成人類快樂多層次性需要的一些必要的結構。也正是有了這些基本的快樂需要的滿足,才有了人類快樂滿足的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在必然王國時代,受各種必然性的驅動,再快樂的人也會遇到憂慮、痛苦的事情,我們需要平靜與淡定的心態,轉變看世界的視角,認識到快樂對於生命的最高意義,才能夠走好適合自己的路,以實現豐厚的快樂人生回報。

為什麼財富越來越多,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困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由幾道書局出品、鳳凰FM、蜻蜓FM、懶人聽書推出的著名快樂經濟學家陳惠雄教授集畢生精力研究帶來的《生活中的幸福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